APP下载

简论改革开放以来达斡尔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2020-01-17娜仁其木格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达斡尔族场域弘扬

娜仁其木格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文化发展空间更加多元化。国家采取一系列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举措,保障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工作。在国家政策指引下,达斡尔族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进一步增强了人们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意识,调动了传承人及相关学者的积极性,形成了全社会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局面。

一、保护传承达斡尔族文化现状

我国在长期探索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实践中形成了“‘活’态、静态”相结合保护传统文化模式,不仅保护了文化实体,并对文化承载者也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保护传承文化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1]2006年始我国确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展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到目前为止达斡尔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达斡尔族民歌、鲁日格勒舞、乌钦、传统曲棍球竞技、祭敖包、传统婚姻、服饰共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7位。文化是人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的表现形式。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环节,是较好的“活”态保护文化形式,有必要对文化承载者开展保护。[2]对具有文化价值和鲜明特色文化进行“活”态性和整体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措施,对保护传承弘扬达斡尔族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2013年,笔者对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村落进行调查,被调查者家庭中在传统饮食习俗方面保持得较好。有些习俗一直传承至今,如很多家庭保持着采摘野生柳蒿芽(一种野菜)的生活习惯,但吃法与传统相比发生了一定变化,这是达斡尔族饮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的一种表现;但在家庭生活中传承达斡尔族歌曲、舞蹈、婚姻、礼仪、服饰、游戏等传统文化的并不多。在家庭生活中很少跳达斡尔族舞蹈鲁日格勒,只有集体活动中才能呈现这些文化习俗。参加达斡尔族文化活动时,如果家里没有达斡尔族服饰,他们都会租穿达斡尔族服饰参加活动,充分体现了达斡尔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从达斡尔族文化发展现状看,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对不同文化形态采取了不同的保护措施。在家庭生活中失传的传统文化,如绣荷包、制作哈妮卡等文化形式在学校教学、社会活动中得到了一定保护传承;再如达斡尔族传统放排、狩猎产业用具等以进入博物馆的方式得到了保护;对掌握传统文化技能的人们采取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形式保障了达斡尔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工作。

二、保护传承达斡尔族文化场域

保护传承文化需要一种场域、手段、方式、途径。40多年来,达斡尔族文化在保护传承实践中已形成了以家庭、学校、社会、媒介四位一体的保护传承文化场域。[3]改革开放之前,家庭、村落(苏木、嘎查)是组织开展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场域;改革开放以来,达斡尔族文化从家庭、村落逐渐走向更加广阔的社会舞台,文化保护传承场域不断呈现多样性。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场域的多样化发展为更广泛、全面、系统弘扬达斡尔族传统文化创造了浓厚的氛围,营造了宽阔的环境。

(一)家庭生活中传承传统文化

家庭是传统文化原生地,是传承、传播传统文化的基本场域,传统文化从家庭广泛传承到社会。“家庭是民间文化传承的一个最基础的生活场,民间文化的精华几乎都浓缩于家庭这个传承场中,家庭贮存和传承着民间文化更多的内容和信息。”[4]家庭传承传统文化是靠口传心授或人们在日常劳作行为中不自觉的传承,在无形中承载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是自然的、基础性传承传统文化场域。家庭自古以来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无意识形式中传承着传统文化,践行着“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传承文化模式,家庭始终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场域。

(二)学校传承传统文化

学校教学传承传统文化是对在校学生全面性、系统性开展达斡尔族文化知识教学。“学校利用和开发民族文化教学资源,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是实现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必要途径”。[5]达斡尔族聚居区达斡尔族学校开设了达斡尔语、鲁日格勒、达斡尔族歌曲、哈尼卡制作、剪纸、曲棍球等具有达斡尔族文化特色课程,还专门设立了“鲁日格勒队”“曲棍球队”“合唱队”“美术小组”等活动小组,学校以特色课程和小组活动等形式构建了校园传承传统文化场域。

(三)社会传承传统文化

社会传承传统文化以民间文化活动、节庆活动等形式,采取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组织人们参加活动,肩负了传承文化重任。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活动的增多,新型节庆活动的设立形成了当代传承文化场域。各地达斡尔族以达斡尔族传统文化命名了很多节日,如“鲁日格勒节”“库木勒节”“曲棍球节”等具有达斡尔族特色文化节日名称体现了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丰富内涵。参与活动、观看活动的达斡尔族人能更直观地了解、掌握达斡尔族传统文化,对保护传承达斡尔族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媒介传承传统文化

媒介传承是借助第三方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场域。媒介传承传统文化利用书籍、影视、宣传片、网络、场馆、文化广场等形式,让人们在观看或阅读中了解传统文化,已成为方便、快捷的传承文化场域。改革开放以来在达斡尔族聚居区建立了很多达斡尔族文化特色场馆,场馆是展示民族文化的一种缩影,是永久性、记录性传承传统文化场域。2003年建立的《中国达斡尔族网站》开设文化风俗专栏,介绍达斡尔族文化。网络为普及达斡尔族历史文化知识提供了便利,也开启了网络传承传统文化场域。

改革开放40多年来,达斡尔族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场域发生了很多变化。家庭是传统的、自然的传承传统文化场域,现如今家庭传承传统文化作用逐渐弱化,社会、学校、媒介传承文化力度逐渐增强。文化传承从自然传承转变为人为传承模式,人为传承传统文化渐渐占主导地位。形成的四种传承传统文化场域中家庭是基础性传承文化场域,学校是系统性传承文化场域,社会是灵活性传承文化场域,媒介是记录性传承文化场域,传承文化场域的多元化发展为弘扬达斡尔族文化提供了更多机遇。

三、保护传承达斡尔族文化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任何民族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代代延续,都有其特定的精神内涵。保护传承达斡尔族文化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美好精神家园、发展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增强文化自信的精神之魂

文化自信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的坚定信念”[6]。文化保护传承是全面掌握、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充分了解本民族文化精神,能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丰富养料,是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达斡尔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富内涵,达斡尔族文化理念深深植根于达斡尔族精神世界,深刻体现在行为活动上。传统文化资源是提供精神力量之源,增强文化自信之魂。

(二)弘扬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

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弘扬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从达斡尔族丰厚的文化中挖掘文化价值、理念、精神、内涵,服务于汇聚人民精神力量的内在动力,从而实现文化力量“化人行为”目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主要表现在如何调节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7]。在调节这三种关系中逐渐形成了优秀传统。达斡尔族文化内涵体现在家庭生活、生产劳动、社会交往、保护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是弘扬文化的重要支撑点,弘扬达斡尔族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增进民族凝聚力、民族认同感。

(三)建设内蒙古美好精神家园的重要元素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各民族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内蒙古自治区共居住着55个民族,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民族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中相互借鉴、彼此渗透,共同缔造了内蒙古丰富多彩的文化,共同肩负着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的重任。内蒙古自治区是红色文化、草原文化、红山文化、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文化交融汇聚之地。达斡尔族文化是内蒙古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构筑内蒙古美好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元素。发挥达斡尔族独具特色民族文化价值,对彰显各民族文化丰厚韵味,展现内蒙古丰富民族文化资源,建设内蒙古美好精神家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

2000年,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开启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民族文化融入经济发展是文化实现经济效益的一种途径。保护传承达斡尔族文化有助于发展文化产业。原生态文化、独具特色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达斡尔族独具特色文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元素,提炼更多深厚文化底蕴的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使其转化为文化产业。一个民族有诸多文化形态,所有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但不一定所有文化都适合产业发展,有些文化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有些文化可以产生社会效益。保护传承达斡尔族传统文化基础上,从传统文化理清产生经济效益的文化,如饮食、服饰、手工艺等符合产业发展的文化形态,融入旅游业、手工业等产业特点,推进达斡尔族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达斡尔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不同文化形态采取不同保护措施,保障了文化传承、弘扬工作。达斡尔族文化从家庭、村落走向社会,呈现了形式多样保护、传承文化模式。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以文化理念构筑思想根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是当下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需要,更是文化转化为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服务于实现“中国梦”动力源泉的需要。

猜你喜欢

达斡尔族场域弘扬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研学课程开发视角下达斡尔族谚语的应用与传播
鄂铁柱:达斡尔族老人12年“淘”出一座民俗博物馆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辽金时期的达斡尔族先人——“达鲁古”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达斡尔族传统利用野生生物资源的乡土知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