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科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则与保障机制构建
2020-01-17谢香芹
谢香芹,刘 洋
(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部于2018年10月正式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所强调的重点内容。[1]然而,各学科人才有不同的培养特点。文科生知识结构与技能应用方面实践性较低,因此,文科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落实和顺利实施,还需要高校做好相应的配套工作。
1 高校文科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呈割裂现象。部分文科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脱离了专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是专业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主要手段。文科类高校尚未确立“专业+创业”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开展专业教育、创业教育时呈现割裂或两张皮的情况。
第二,课程体系设置与创业需求不对等。文科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大一开设公共基础课,大二开设专业基础课,大三进行实习实践活动,大四进行毕业论文为主。实践性课程和活动性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然而,在实际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的比例远低于理论性课程。同时,文科类学生创业所需要的知识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单一的专业课学习内容无法满足创业能力的培养。
第三,文科类专业创业人才缺乏明确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专业人才的行动指南。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不同学科人才的培养计划,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还不明确,仍缺乏基于文科类专业特点的培养方案,需要明确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要求和评价标准。培养方案的缺乏抑制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效果。
第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缺乏相适应的教育方式。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仍采取传统灌输式为主的教育方式,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较少,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收效甚微。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兴趣度和参与度。文科高校迫切需要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丰富教学组织形式,多开展研讨式、探究式、互动式、合作式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
第五,专业教学评价和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在文科类专业的质量评估和监控体系方面,一是“一考定终身”的终结性评价在课程教学评价当中根深蒂固,评价方式单一。二是由于企业和社会的参与度较低,评价体系缺乏真正的第三方行业评估和监控,评价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较低。三是文科类创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方法和监测方法不系统,没有具体环节和监测,限制了文科类创业人才培养效果的提升。
2 高校文科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原则确立
2.1 协同原则
协同是将多元主体创新资源要素进行汇集、聚成、整合、重组的有效手段。实现“1+1>2”的协同目标的核心理念,在于协同和合作[2]。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多主体协同配合,既需要高校内部资源的整合,也需要来自政府、企业、社会等外部资源的合作与互动。把握协同原则,实现多方育人,推动优质社会教育资源共享,拓展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所需的教育教学资源,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
2.2 耦合原则
耦合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后延伸到管理学,多指两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落实,除了要重视专业教育之外,还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的要素融入专业课程中,渗透专业实践,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高度目标耦合、内容耦合、师资耦合、管理耦合。通过在内容、师资、管理层面寻找两者的共性并实现合理耦合,才能真正实现培育文科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素养,提升其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
3 实施高校文科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构建
3.1 创新教学科研管理体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坚实基础
各高校少有成立专门面向全体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专职管理机构,多依托于教务、学工、团委等部门,与有关部门协同负责组织和实施创业教育改革,需要调配的组织机构繁多,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科学化、系统化。各高校需要单独设置机构,为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提供对口服务,并将教育、科研、工业界联合,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尖端技术和战略咨询。当前,斯坦福研究园是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该园区的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可适当借鉴。
3.2 设立跨学科中心,实现跨学科创业教育
组建哲学、法学、文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研究中心。该中心可下辖于教务处,以教授、硕博士研究生为主体,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实验室及研究所。同时,为确保该学科创业教育顺利有效运行,应保障单独编制、预算。通过设立文科类跨学科研究中心,鼓励各院系合作,重视学科交叉,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包括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团队和教育评价等在内的深度融合,以满足文科类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知识和实践技能需要。
3.3 做好课程矩阵,提升课程体系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撑度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构成。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实践活动课等五个模块构成课程体系。文科类高校要重视课程矩阵,通过课程矩阵分析所开设课程能否支撑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目标达成。合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增加创业实践能力课程,提升课程体系支撑度。
3.4 开展科研项目式教学,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
创新创业课程、各类创新竞赛是当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式,但各类竞赛多流于形式,实际效果甚微,尚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主动性。同时,创业课程教育仍以知识传授为主,不利于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借鉴西方国家科研项目式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以科研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科研在教学中的渗透,让学生学习到的零散知识点通过科研项目凝聚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在实践中学以致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善自我学习能力[3]。科研项目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问题发现、研究设计、调研实施与数据分析等环节,促使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以便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3.5 优化人才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目前,随着教育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综合素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以考试制度为代表的终结性评价,已逐渐被更关注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所取代。形成性评价的潜力被不断挖掘,评价方式逐渐多元化。采用客观测试、课堂小论文、课后论文、项目设计、小组汇报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评。同时,可设立科研成绩考核模块,学生可自由选择学术会议演讲、参加论文选投、专题报告会等形式,或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等不同形式结业,以此激励学生开展科研实践,培育其科研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