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指导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探究
2020-01-17吴庆娜
吴庆娜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哈尔滨150025)
0 引言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就业形式多元化,新兴行业激增,传统行业受到冲击,使得目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使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对应届毕业生开展了线下面试,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保证企业的人才需求,保证学生所学为所用,这些是目前亟需解决的要务。针对高校目前无法全面开学的现状,除了将线下集中面授教学转化为线上教学的网络授课模式以外,还要有突破性的就业举措,应改革以往辅导员督促就业的方式方法,另辟蹊径。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模式还是局限于传统化的指导模式,过于公式化、老旧化、模板化。为了适应新环境背景下以及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为了满足和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必须要研究构建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模式。
1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含义
步入大学校园,学生从青涩逐渐走向成熟,从学生角色逐渐向职场角色慢慢转变,在这个不断进步变化的过程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这类课程已经不单单是一门形式的课程,而是成为了和专业课一样重要的一门就业必修课。帮助学生用自己的专业以及就业技巧找到与专业相匹配的岗位是高校必须探讨和思考的问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是包分配和改变就业岗位,它有着一定的教育引导作用,对社会经济发展、人员岗位匹配、与企业的沟通协调、为学生求职咨询提供建议、向学生传授求职技巧、解读国家制定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明确高校人才培养定位、提高大学生求职成功率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融合了思想性、教育性、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为一体的系统化工作,它是书本上的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一次检验,最终结果也是考验就业工作成效的一个标准。
2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面临的问题
2.1 就业茫然
这几乎是每个毕业生都会有的一段心理困惑,学生们通过四年的努力学习,心怀美好地认为毕业以后会在社会当中找到一份自认为很不错的岗位,自认为专业课水平已经足以支撑起自己在社会立足。然而,现实往往让其备受打击,心仪岗位要求过高自己达不到,一般岗位又觉得自己大材小用,价值不能体现,种种因素导致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人职不匹配的现象。
2.2 就业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铁饭碗”三个字一直备受家长及学生的青睐,待遇好、事情少、稳定是他们普遍对于“铁饭碗”的理解。因此,学生在就业选择的时候往往会受到传统思维的约束及影响,很多曾经想出去打拼的青年人开始求稳,报考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变成了首选。
2.3 产生双向依赖心理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人们重新回归家庭,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变得长了起来,面对生离死别,父母和子女对亲人这个词有了重新的定义。父母不希望孩子离家太远,子女也舍不得日益衰老的父母,彼此对亲情更加依赖,不想分开。而周边城市的就业岗位有限,择业又不合适,学生便产生了依赖心理,想依靠父母来帮助自己找工作,无法独立。
3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方法
3.1 利用网络阵地创新就业指导的方式方法
大一至大四分阶段利用网络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有步骤的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第一阶段:让学生在大一逐步确立职业理想,高校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第二阶段:在大二、大三时期要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开设创业基础、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课程,并利用网络平台搭建优秀校友互动互助平台,以点带面的从社会实践、专业知识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三方面进行引导,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阶段:大四年级,侧重利用网络新媒体手段来挑选适合自己的就业信息。
3.2 建立全员化网格指导体系
以学生为网格中心点,学校、家长一起配合,发动所有人的力量指导就业。以学生为源头,利用网络平台共享逐层为其就业进行分类指导。在思想方面有辅导员,在学业方面有学业导师,在就业方面有就业指导教师,在心理咨询方面有心理教师,学生每一环节的动态均可以查看。要按照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要求把教师们打造成“双师型”人才,有针对性的指导更能吸引学生。
3.3 发挥网络平台的信息指导作用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上择业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主流形式。高校要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建立个性化的就业指导网格,指导学生投递电子简历,掌握网上面试技巧,筛选适合且有目的性的就业信息,使学生和用人单位在第一时间能够进行对接,并对学生所选择的职位进行针对性指导。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对人员资金的浪费,进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