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发展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0-01-17包双成王晓莉

黑龙江科学 2020年13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协同育人

包双成,王晓莉

(1.内蒙古师范大学 团委,呼和浩特 010022; 2.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呼和浩特 010070)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健全的人格、端正的价值取向、扎实的专业知识、独树一帜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的素质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和习得不是仅靠第一课堂就能完成,只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和作用,通过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才能最大化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

1 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内涵及特点

第一课堂是指传统的课堂教育,教师依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教师通过第一课堂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技能技巧,以接受知识为主,是高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2]。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第一课堂之外,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独立自主地参加课余活动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完善人格、锤炼品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以培养能力为主,是共青团组织服务学校育人中心工作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领域。第二课堂打破原有学院、班级的界限,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参与不同的第二课堂内容,使兴趣相投的同学聚合,相互学习、相互配合。也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相比于第一课堂其学习内容上更丰富、学习时间上更灵活、学习方式上更多样、学习效益上更具有综合性,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加自由且全面的发展。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的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在第一课堂接受的知识技能在第二课堂中得以发挥,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教育整体[3]。

2 国内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发展、协同育人现状

2.1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发展、协同育人认识不到位

国内高校普遍认为第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阵地,是提升能力的重要舞台,做好第一课堂教育才是首要任务。相对而言,对第二课堂认识还不够,认为第二课堂只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无关紧要,更不能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置于平等的地位,从而轻视了第二课堂在德育素质、美育素养、人文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忽视了教育的内在关系规律,导致对大学生思想品质、道德素养、人文情怀、审美能力等全面和谐发展关注不够。对第二课堂投入相对较少,客观上制约了第二课堂教育的发展速度和空间。造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发展不协调不均衡、融合不够,导致协同育人效果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2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发展、协同育人体系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高校第一课堂育人体系主要由教务处牵头,各教学单位负责实施,而第二课堂教育由校团委、学生工作处牵头,主要依靠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和部分相关领域教师来完成高校数万名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组织力量的薄弱直接影响着第二课堂的有效发展。且第一课堂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任务、课程安排、教学资源等各方面均发展较为成熟,而第二课堂教育是从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以来才得以有效推动、快速发展,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才逐渐开始建立起来。许多高校还未形成相互融合的共同目标,未真正建立起与第一课堂人才培养体系深度融合、较为完备的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体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仍存在各自独立进行、相互脱节、协同发展不够的问题。

2.3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发展、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

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还未形成系统的融合发展、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管理机制、评价机制等不够完善。例如,负责第一课堂工作的教务处等部门与负责第二课堂的团委、学生工作处等部门之间思想认识不一致,重视、配合和联动不够,导致不能形成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一课堂有较为完备的规划和保障机制,有明确的标准化指标和建设方案,而第二课堂则处于边缘化,未形成较为科学规范的规划、制定明确的保障机制,导致当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发生相互争夺时间和资源冲突时,多数高校首先保证第一课堂的需要,这就不同程度制约着第二课堂的发展。第二课堂组织机构、队伍建设、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第二课堂很难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场所常态化开展活动,客观上阻碍了第二课堂发展空间,制约全方位育人成效。教师对学生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文体发展、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教学指导存在难以确认、量化工作量的问题,造成专业教师对第二课堂的开展不能持续深入进行指导。第二课堂活动也没有很好地密切联系第一课堂教学,没有很好地兼顾到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没有有效衔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特色进行规划,未形成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3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发展、协同育人的路径

3.1 树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发展的育人理念

要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育人理念,切实提高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同构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思想认识和两大课堂融合发展、协同育人重要性的认识,促使两大课堂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真正把培养更多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对第二课堂的重视,与第一课堂通盘考虑,充分考虑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共性和各自特点,处理好学生共性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关系,以第一课堂教学内容为立足点,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设计、丰富第二课堂内容,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起来,推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互动互补、互相促进,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衔接。学校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后勤服务等部门要统一思想、树立合作意识,加强工作协同,构建“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各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强化联系沟通,形成合力,落实“三全育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2 构建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第二课堂课程化体系,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统筹专业培养计划和自主发展计划[4]。按照第一课堂作为学生德智发展的关键,第二课堂作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的主导,通过第一课堂学习理论掌握基础知识,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有效地帮助学生升华理论知识,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培养出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第二课堂应参照第一课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并明确课程项目化标准、学分认证及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结合学校和专业特点,制订相适应的第二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范流程,增强育人效果。通过这种形式最大程度地使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融合,互补、协同发展,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3.3 建立健全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

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促进,共同实现人才培养的教育本源。一是要加

强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提供制度保障。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打破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隔阂,统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宏观指导、协调推进,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二是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客观公证考核评价教师、学生、教育教学、课程活动质量等[5]。进一步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 制度,结合不同学科和实践活动特点,出台个性化的课程评价标准,细化量化指标[6]。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第一课堂专任教师全面走进第二课堂的激励机制,从工作量认定、职称评聘的加分、评奖评优的必备项等方面入手,做出详细规定。三是保证硬件设施和资金投入力度,要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教学、科研和特色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要加大第二课堂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合理地安排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经费投入,促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效用最大化,落实人才培养根本任务。

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平衡器,契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服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如能合理规划、科学设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各尽所能、互相补充,才能有效推动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01—02合刊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第二课堂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