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部建在网上
——新媒体时代基层党建创新研究

2020-01-17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0年8期
关键词:学者受众理论

一、新媒体时代基层党建创新的价值维度

第一,执政能力的维度。一些学者认为,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和传播力。一方面,它为党的执政方式创新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给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第二,媒体的维度。一些学者认为,以互联网、手机和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本质上是一种现代媒体,基层党建创新必须适应这一变化了的实际情况。第三,意识形态维度。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意识形态的有效管理,主要取决于对各种媒体的有效管理;为了加强意识形态的有效管理,基层党建必须在开放、即时、个性化的新媒体下进行创新。执政能力、媒体和意识形态是新媒体时代基层党建创新的三个不同价值维度,分别代表“基层党建--新媒体--受众”。大多数分析执政能力的学者呼吁将新媒体融入到执政方式创新的过程中,从媒介分析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学者分析了新媒体对意识形态和执政能力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分析意识形态的学者强调意识形态管理在新媒体时代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三个维度在本质上分别代表了党史、党建、政治和交流的介入,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科间的融合与对话,提升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二、新媒体时代基层党建创新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一,利益主张理论。一些学者认为,新媒体与政党建设本质上是一种政党与社会的关系,在更新媒体的同时,新媒体正在逐渐改变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的关系,这不仅表现在党对媒体的有效管理上,也表现在群众利益表达的日益多样化上。第二,党群关系理论;一些学者认为,新媒体的出现以其独特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话语体系,侵蚀了信息多元化时代党的话语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意识形态的说服力,从而改变了党与人民的互动关系。第三,人才团队理论。有学者认为,新媒体时代基层党建创新面临的直接挑战是基层党组织是否有大量善于利用新媒体的人才,能否让新媒体为我所用。围绕新媒体时代基层党建创新面临的主要挑战,学术界提出了利益诉求理论、党群关系理论和人才队伍理论。这三个观点基本上继续“相对主义”的观点,也就是说,利益主张理论反映了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党群关系理论反映了党和群众的关系,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人才团队理论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党和党员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挑战,反映了新媒体时代三个内外部环境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挑战,加强新媒体时代基层党建创新是克服这些挑战的前提。

三、新媒体时代基层党建创新的实践路径

第一、平台建设理论。有学者认为,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应该成为基层党建创新的重要起点,发挥主导作用。新媒体时代的基层党建创新可以拓展平台建设,将各种新媒体纳入基层党建创新的战略规划;第二,舆论引导说。一些学者认为,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推广,各种脱离主流话语体系的思想舆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给党的思想宣传工作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因此,我们要“深刻把握新媒体下党建宣传的受众特点和传播规律,不断改进报道内容和形式,加快建设一支既懂新闻业务又懂新媒体技术的新型党建宣传报道队伍”。第三、制度建设理论;有学者认为,新媒体时代基层党建创新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为支撑,用制度来保证创新,用创新来推动制度,建立一套与新媒体时代基层党组织工作相匹配的制度。第四,意识形态。有学者认为,新媒体代表了一种新观念、新概念。实现新媒体时代基层党建的创新,要求基层党员干部必须更新不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思想观念,在思想上与新媒体同步。

新媒体时代基层党建创新的实践路径研究,学术界一般围绕“平台建设-舆论引导-制度建设-意识形态”四个方面展开。这四条不同的路径既是学术界经过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是党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提出的政策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然而,在新媒体时代,基层党建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基层党建也存在较大差异。通过这四个方面来克服全国基层党建创新中的“新媒体困境”,存在着夸大其词的嫌疑。

四、新媒体时代基层党建创新实证研究

首先,网络党建。有学者提出,要在新媒体时代创新基层党建,首先要推进网络与党建的对接,实现基层党建从“实体空间”到“虚拟社会”的覆盖。但是,总的来说,网络技术在党建工作中的应用程度不是很高,基层党组织对网络党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是很强;第二,分支网站。有学者认为,以分支网站的形式,积极开展“两个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实际应用,建立有特色的分支网站,建设负责任的信息工作者队伍,进一步拓展和完成这项工作,推进党建信息化功能的开发和应用,拓展分行网站的工作渠道和实际应用功能,构筑网络背景下“两个新组织”党建的思想文化阵地。第三,在微博上问政治。一些学者认为,微博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生产和受众传播的方式,也成为舆论表达、信息发布和政治社会互动的工具。面对纷繁多样的微博政治,要充分认识其在增强党的执政能力、落实群众路线、注重理性参与和制度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探索引领微博政治的良好途径和科学道路。第四,搭建立体化的党建平台。新媒体以其即时性、互动性和永久性受到年轻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已成为社会互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有学者提出“利用新媒体的超媒体性质,建立大学生党建综合服务平台,使用新媒体的互动建立交互式党的建设交流平台,利用新媒体的时空特性建立一个网络为大学生党校学习平台,并利用新媒体的互主体性建立学生党员自我教育平台。

学者们对新媒体时代下基层党建创新的实证研究多以个案为主,其中,既有定量研究,也有定性研究和案例研究,大大提高了研究结果的说服力。同时,实证研究基本遵循“宏观”到“微观”的维度,这也反映了研究的深入发展,开始以特定群体的具体问题为切入点。就学科而言,它显示了从政党史中的政治学和政党建设向社会学研究的转变。下一步是整合不同学科现有的实证研究成果,进一步运用相关政治学和社会学理论来指导实证研究。

五、新媒体时代基层党建创新的现实意义

首先,意识形态管理。掌握思想话语权是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有学者认为,“要提高我们党领导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必须加强先进网络文化传播阵地建设,创新网络传播体制和方法,加强网络舆论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和改革,融入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第二,社会组织动员。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组织和动员方式,尤其是群体性事件,一些学者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预防和措施的路径仍然需要返回社会动员的愿景,可以进行预控制通过构造一个动员机制,占领舆论制高点动员、统一公众的价值认同,满足公众的期望和责任促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现代化。第三,民主政治建设。一些学者认为,“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为人们参与政治和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更加便利的条件,促进了当代民主政治的成就、能源结构、形态模式和运行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学术界对新媒体时代基层党建创新的现实意义的研究,基本上是探讨新媒体对思想管理、社会组织动员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缺乏基于实证研究的意义陈述。尽管有一些实证研究成果,但政治学视角下的“民主政治”和“意识形态”等话语叙事仍未摆脱。下一步,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这一问题。

六、结语

首先,重构“基层党建-新媒体-受众”的关系。现有的研究成果,虽然多学科联合参与,但更多体现在“一个阵地,独立作战”的局面,在政治学、党史、党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研究者中,他们更注重“基层党建创新”,而不是“新媒体”。在一些学者关于传播学研究成果的文章中,更多地关注了对“新媒体”的特征和内容的分析,“基层党建”成为一个附属品:“受众”无一例外地超出了各学科研究者的视野范围。今后可以从传播学视角加强基层党建创新研究,从“受众”主体性出发,重构“基层党建-新媒体-受众”关系,促进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对话与整合。

其次,以“过程”为导向,加强案例实证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停留在宏观、抽象的讨论中,涉及具体数据的较少,研究显得空洞,缺乏解释力,但由于没有案例研究,使得研究结果显得过于宏观和抽象。

第三,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推广理论成果。现有的大部分成果不包括理论分析,甚至用理论解释实践的论文也很少。事实上,一方面,这是因为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这个话题才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另一方面,由于该课题处于“三不考虑”的学科立场,即政治学大多只讨论基层党建与创新,传播学关注“新媒体时代”,社会学对“基层党建与新媒体创新”关注较少。未来,可以运用政治学、传播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关注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受众与基层党建”的互动,然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推广理论成果。

猜你喜欢

学者受众理论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坚持理论创新
学者介绍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