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2020-01-17
十九大以来,天津滨海新区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繁荣宜居智慧的现代化海滨城市,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2019年国务院出台了支持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天津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了《加快推进新时代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滨海新区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的强大动力,必将对滨海新区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推进滨海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
近年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逐步从“数量追赶”、“规模扩张”和“要素驱动”向“质量追赶”、“结构优化”、“创新驱动”转变,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和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反映发展方式的转变
截止2019年滨海新区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0.2:54:45.8,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9.9%。以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为代表的智能经济迅猛发展;汽车全产业链打通,整车年生产能力达130万辆;航空航天产业链日趋完备。第三产业占比达到45.8%,十年间提高13.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的能力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以融资租赁为代表的现代金融业发展势头强劲。
(二)经济结构优化和企业居民获益集中体现发展质量的提高
2019年滨海新区新经济增加值占比29%,接近上海市(31%)和北京市(33.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15.8%,接近上海市(16.7%)。第三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66.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近一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三)研发机构数量提升和科技要素聚集反映发展动力的转换
截止2019年滨海新区的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达488家,建立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37家,涉及领域涵盖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在滨海新区落户,聚集了“两院”院士、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各类领军人才800余人。列入科技部重大专项的“天河三号”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等项目都布局在新区。
(四)自贸区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反映效率变革的加速
在国务院下发的《深改方案》中对天津自贸区提出了128项改革任务,截止2019年底已有122项完成。新区在自贸区高水平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出了80余项贸易便利化措施,95%以上海运货物能够实现2天入关。有序推进金融领域开放,“金改30条”准予实施的政策全部落地,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跨境电商三大新业态蓬勃发展,全国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
二、制约滨海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一)增长模式效益亟需提高
在过去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滨海新区发展模式的核心特征是以大规模外部资源输入、大批量工业项目拉动的“外源式”增长模式,在支撑经济产业短时间内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不少结构性问题,比如产业结构不平衡、土地资源消耗过快等。随着发展的深入,“外源式”发展模式的效益逐步递减,结构性矛盾不断积累,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发展模式需要进行深刻调整。
(二)体制机制需要破除“中梗阻”
滨海新区的产业快速发展得益于产业政策的作用,但是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下,不利于企业家精神培养和创业竞争。港航体制障碍导致末端物流组织问题突出,物流成本偏高、效率偏慢,制约了经济活力的释放。科技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不畅,科技资源以科研院所、国有企业为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
(三)核心研发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弱
滨海新区在全球产业分工网络中的地位有待提高。从滨海新区工业的十一大优势产业来看,航空航天、汽车及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主要依靠外资和政府推动,高端装备的本地配套比例不足20%,缺少本土知名的知识产权龙头企业。
三、推进滨海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世界一流产业创新中心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所在,滨海新区长期以来产业基础雄厚,实体经济成为新区最大的优势,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新区要立足优势构筑有自身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1.大力发展以智能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制造业。制造业在滨海新区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产业基础好,是滨海新区的优势所在。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滨海新区要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使制造业逐步迈向智能化、高端化、现代化,并以此带动一批有新区特色的新产业的发展。依据天津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意见,结合新区实际,滨海新区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应该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引育产业动能的同时,要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快推进重大产业技术研发和重大共性技术攻关,争取在重点产业核心技术方面有所突破。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滨海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应该是向高端高质方向迈进,不断提升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推动滨海新区经济逐步由工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和服务业经济协调发展转变。结合新区二产比较发达的现状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融资租赁、总部经济、海洋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同时也需要注重文化旅游、休闲观光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加快金融运营创新示范区建设,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吸引全国性金融机构总部及其二级机构落户新区。加快总部经济聚集,加大高端商务楼宇招商力度。
(二)构建体制机制优势,当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尖刀团”
实现高质量发展,改革是动力,开放是源泉。滨海新区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通过推动重点领域的改革,构建体制机制优势,激发发展源泉活力。
1.深化重点领域改革。2019年滨海新区五大开发区机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激发了开发区活力,未来对于开发区的改革要继续推向深入,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开发区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过去一颗印章管审批的前提下,制定体现滨海新区特色的审批改革清单,继续为全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行先行先试试验,争取再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对政府债务做好增量管控。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推进各开发区平台公司党建和资产关系归属一体化,继续推进国企混改。
2.扩大对外开放。依托天津港以及东疆保税港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强化海空两港联动,提升港口运营管理智能化、贸易物流便利化、集聚高端航运服务业。推动自贸试验区区域优化调整,将自贸区覆盖至产业基础好、特色鲜明的相关成熟区域。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向更高水平发展,对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实施贸易数据协同、简化和标准化,推动自贸区各项优惠政策覆盖领域拓展至更广更宽的范围和领域。
(三)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先导区,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动能转换的“核心引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滨海新区必须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势,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先导区,让每一个有创新梦想的人都能专注创新,让每一份创新活力都能充分迸发。
1.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滨海新区自主创新要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集中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建设高端创新要素聚集、产业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一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园区。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升效能,同时重点引进国家级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载体平台,为新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滨海新区要千方百计、多措并举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加快成长。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的实施,建立“雏鹰——瞪羚——领军”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推进科技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落实好天津市委给予的“两个一千亿”资金支持,加大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引育力度。
3.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首先要保证国家级、市级的创新创业政策在新区实现全覆盖,同时在科技服务业、载体平台建设、人才支撑等政策方面加大研究,形成具有滨海新区优势和特点的政策布局。利用新区金融创新先导区的制度优势,做好“金融+创新”的文章,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业企业,为其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用好、用足滨海新区人才政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推动各类人才向滨海新区聚集。
(四)建设高标准宜居之城,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推动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滨海新区要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1.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滨海新区要聚焦企业需求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努力营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2.打造便捷舒适的生态宜居环境。一方面,要打造天蓝海碧河清地绿的生态环境,高标准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让绿色生态成为新区的自然本色、发展本色,形成清新靓丽、海城共融的宜居生态城市。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着眼建设天津中心城区的“姊妹城”,把“一主两副六组团的空间结构优化布局好。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尽快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短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