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洲猪瘟背景下推进生猪产业发展的思考

2020-01-17孙志华田双喜张丹辉齐海龙

中国畜牧杂志 2020年9期
关键词:调运猪瘟猪肉

孙志华,田双喜,张丹辉,齐海龙

(1.全国畜牧总站,北京 100125;2.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2018 年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多省区相继爆发,生猪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产能急剧下滑,供应明显趋紧,价格逐年攀升。近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各级政府协同配合、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全力推进生猪稳产保供。当前,非洲猪瘟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生猪产能恢复成效显著,能繁母猪存栏逐月递增,生猪价格呈总体下降趋势,但非洲猪瘟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生猪稳产保供仍面临较大压力。本文通过总结目前生猪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今后一个时期产业发展提出意见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决策。

1 生猪产业的重要地位

1.1 生猪产业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养猪业产值达11 202.7 亿元,在养殖业中占比高达39.0%,在所有畜种中排名第一,对农业产值的贡献率达18.2%,是家禽养殖的1.37 倍。猪肉价格与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密切相关,对国民消费具有重要影响。2020 年上半年我国CPI上涨3.8%,6 月CPI 同比上涨2.5%,其中仅猪肉价格上涨造成CPI 上涨2.05 个百分点。按照人均38 kg/ 年的猪肉消费量测算,一个三口之家每年因吃猪肉需要多支付的费用达3 000 元左右。

1.2 猪肉是重要的民生保障食品 猪肉占国民肉类消费的比重超过60%,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菜篮子产品。我国每年猪肉消费量超过5 000 万t,2019 年出现1 000 多万t 的供给缺口。全球每年的猪肉贸易总量约800 万t,即便全部输入到中国,也无法弥补这一缺口。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如果猪肉供给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国民生产生活,进而影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成效。

1.3 我国生猪产业的国际地位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生产国和消费国,从量上看占据绝对优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和FAO 数据,2018 年,我国生猪存栏量占世界生猪存栏总量的54.8%,出栏量占54.7%,猪肉产量占47.8%,猪肉进口量占30%,各项指标均排在世界第一位。美国和欧盟作为另外2 个主要的生猪生产国家和地区,其猪肉产量仅相当于我国的1/4 和1/2。

2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2.1 产能情况 近两年,受非洲猪瘟疫情、“猪周期”波谷及环保限制等因素影响,我国生猪产能明显下滑,直到2019 年底存出栏才开始止跌回升。2019 年我国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分别为31 041 万头和54 419 万头,同比下降27.5%和21.6%,处于近十年的最低水平,其中存栏比“十二五”末的2015 年少了近一半;猪肉产量为4 255 万t,同比下降21.3%,单从数据上看已倒退到2003 年的水平,比2015 年减少近1/3。

2.2 价格变化 生猪产能下滑导致生猪和猪肉价格大幅上涨。2020 年以来,监测村户生猪平均销售价格单月最高达37.05 元/kg,是2018 年8 月的1.69 倍。6 月,监测集贸市场猪肉平均销售价格在47.89 元/kg,同比上涨86.4%;监测养殖场仔猪和活猪平均价格分别为96.16 元/kg和31.52 元/kg,同比分别上涨1.4 倍和0.97 倍。

3 非洲猪瘟带来的积极变化

3.1 产业链加速升级 活畜禽长途调运是动物疫情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非洲猪瘟疫情爆发后,长距离活猪调运减少,生猪产业正在积极适应限制调运措施,猪肉供应链由“调猪”向“调肉”转变,为肉类冷链物流迎来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冷鲜肉,积极推动建设现代冷鲜肉品流通和配送体系,推进屠宰冷链产业发展,有利于食品安全和监管,推动生猪产业链升级,减缓猪价季节性波动带来的影响。

3.2 养殖结构进一步调整 我国南方地区生猪存栏明显高于北方,非洲猪瘟爆发以前,“南猪北运”现象比较普遍,大量生猪长途调运增加了疫情传播风险。疫情爆发后,国家采取了活猪跨省禁运政策,全国因生猪及其产品异地调运引发疫情的比例由35% 下降到15%,政策效果明显。一些企业开始调整布局,比如温氏、牧原、新希望等大型龙头企业纷纷在华北、东北等地区建设万头猪场,推动全国生猪养殖布局更加平衡。

3.3 养殖水平不断提升 疫情爆发以来,区域性养殖结构改变,同时养殖主体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疫情倒逼下,生猪养殖门槛提高,促使企业主动提高养殖水平,特别是提高以往没有足够重视的生物安全防控水平。因此,一些资金相对匮乏、设施条件差、技术实力薄弱的散养户将逐步退出,行业规模化、集约化加速发展,企业抗压能力不断增强,有利于我国生猪养殖整体水平的持续提高。

4 生猪产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4.1 用地难仍然是老大难问题 养殖用地资源紧缺已经成为限制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生猪养殖也不例外。一些地方政府在土地使用规划中对畜牧业用地不明确、无保障,导致找地建场成为制约产业扩大发展的难题。主要表现在养殖场建设用地选址难,可用土地少;土地权属乱,企业建场选址无所适从;办理手续繁琐,需要协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环保、林草等多个部门,费时费力;有些已审批的养殖建设用地属于违法占用林地或涉及坟地搬迁,给建场带来很多困难。

4.2 政策落地不够彻底 最近2 年,国家在生猪养殖金融扶持方面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还开展了土地经营权、养殖圈舍、大型养殖机械等抵押贷款试点,但根据笔者此前调研了解,部分地区在政策实施和落实方面仍然存在各种问题:有的地方抵押贷款额度低,对大型养殖企业作用微薄;有的地方政府财政吃紧,在配套经费上支持不足;有的养殖类机械设备仍有相当多没有纳入农机补贴范畴,难以获得补贴资金支持。此外,企业还不同程度地面临融资困难问题,生猪活体、圈舍及大型养殖机械等抵押仍不通畅。

4.3 环保规定不尽合理 近年来,随着中央环保督查的压力传导,一些地方政府对生猪养殖实行环保“一刀切”,简单粗暴地实施禁养限养、关停养殖场,造成生猪产能严重“缩水”,影响了生猪稳产保供。有些企业反映,环保规定过于苛刻,新建猪场环保审批难、耗时长;有些地方环保部门要求猪场对废液处理必须达到农业灌溉标准,用“达标排放”代替“资源化利用”要求,监管方式霸道而不合情理。

4.4 重大动物疫病风险长期存在 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高,养殖密度大,养殖场各类生产资料周转频繁,为疫病防控带来持续挑战。近几年,我国生猪疫病呈多发态势,比如猪瘟、猪流感、蓝耳病等各类重大疫病在我国时有发生,特别是非洲猪瘟疫情使产业和养殖场损失严重。截至目前,一些疫病仍难以净化,未来重大疫病爆发的风险可能仍将长期存在,决不可掉以轻心。

5 有关建议

5.1 疏通用地堵点,助力复产复养 一是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提高认识,站在畜牧业发展的角度,科学制订畜牧业养殖用地规划,对土地权属不明确的进行确认。二是发挥部门协同机制作用,切实解决企业用地难问题,进一步简化、优化养殖用地审批程序,适当放宽新建项目用地审批,推动养殖项目“落地开花”。三是严格落实国务院有关规定,排查超范围禁限养限定,杜绝环保“一刀切”和“一禁了之”,对关停搬迁养殖场(户)安排用地支持异地重建。

5.2 优化政策细则,确保精准落地 一是积极推动金融、保险、融资等多方面支持,深化大型企业与金融担保公司、银行等部门协调合作,推进生猪活体、养殖设施设备、土地等丰富灵活的多形式抵押贷款途径,切实解决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二是加大中央财政资金对重点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适当扩容并定期更新生猪调出大县名单,并给与政策倾斜。三是推动养殖类机械设备大部分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畴,使企业能够得到更多资金支持。

5.3 注重宣贯引导,做好形势研判 一是全面调度各地生猪复养复产情况,发挥生猪养殖场恢复发展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梳理总结富有特色、效果好的典型案例,在各类媒体平台加以宣传,提振养殖信心。二是加强对养殖从业人员特别是养殖户、贫困户的培训指导,采取灵活多样、易于接受的形式方法,提高能力素质。三是加强生猪养殖统计监测预警,对规模化养殖场实施重点监测,强化数据分析、形势研判和信息发布,必要时及时预警。

5.4 疫病难以根治,防控警钟长鸣 一是持续加强重大动物疫情防控指导,严格落实非洲猪瘟防控有关规定和实施方案,注重关键环节特别是运输环节的管控,切断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途径,做好洗消、无害化处理等具体措施,严防疫情扩散。二是严格落实“违法违规调运生猪百日专项打击行动”,对生猪运输车辆实施动态备案管理,加大生猪调运检查把关力度,严肃处置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生猪调运秩序,维护生猪生产,加快恢复势头。

5.5 拓展延伸链条,提升产业价值 一是注重延伸、拓展生猪产业链,鼓励发展“公司+农户”、“政府+龙头企业”等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模式,鼓励大型养殖企业向屠宰、加工、物流配送等领域拓展,实现产销衔接,加速猪肉食品行业发展。二是支持有实力的屠宰加工企业跨区域发展连锁经营,建设现代冷鲜肉品流通和配送体系,构建新型生猪主产区和猪肉主销区的关系,形成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

猜你喜欢

调运猪瘟猪肉
非洲猪瘟防控形势及防范措施
非洲猪瘟对菲律宾已造成1350亿比索的损失
猪肉将降到白菜价
舰载机典型调运方案推演与时序优化
非洲猪瘟常态下猪场建设的12345
预防牛长途调运应急反应探讨
近期猪肉价格上涨动力减弱
猪肉价格要回归正常了?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考虑多次往返配送问题的抢险救灾物资调运优化模型及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