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人的雅集
——读《书香盈室》有感
2020-01-17马红亚
文/马红亚
三十多年前,已故作家、藏书家马嘶先生在其一篇题为《书香》的散文中写道:“书,是人类最美好最伟大的创造之一。有了书,人会变得愈来愈聪明,世界会变得愈来愈美好,人类创造的文明就永远不会毁灭。花的香虽然馥郁浓烈,但只能作用于感官,并且稍纵即逝,书的香则更深邃幽远,甚至历时愈久,香气愈浓。书之香来源于生活之香,写书的人就像采花酿蜜的蜜蜂一样,从生活中撷取芳香,酿出醇厚香甜的知识之蜜。这些蜜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美好情感的提炼,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使他们变得更加聪明起来。”阐释了“书香”一词的含义。
近日,以品牌讲座《花香何及书香远,美味怎及诗味长》著称的阅读文化学家、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徐雁教授,与当代藏书家、书法家林公武先生同道,联袂编写了《书香盈室》(福建教育出版社)一书,作为“2019书香八闽行动论坛”活动之一特别出品。全书按作者年龄排序,通过选载梁实秋、萧乾、何为、来新夏、姜德明、白化文、马嘶等四十位知名读书人和藏书家,自述读书启蒙、淘书爱好、阅读方法、藏书特色及著述风格的文章,娓娓道出各自心中的文人情结。细节生动,故事有趣,具有非同寻常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作者们自愿与书为伍、享受书式生活的经历,充满真知灼见,又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在笔者看来,这不仅是一部爱书人的雅集,更是一处彰显人文气息乃至气场的书文化精神家园。
淡黄色的封面插图上,有一处浓荫幽静的庭院,这正是文人读书的绝佳去处。书名“书香盈室”四字由林公武先生题写。书前冠有著名图书馆事业家、古籍版本目录学家、书法家顾廷龙,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现代著名书画家、鉴定家、古典文献学家启功,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篆刻学会会长林公武等名家书画作品20幅,这些与读书有关的名家墨宝,散发着浓郁的“书香”,为本书增色不少。每篇文章中都配有作者书房剪影、著述书影或淘书场景,真实亲切,生动感人。
代序《有“书香”才有“精神故乡”》一文,出自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民进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朱永新先生之手。朱先生在呼吁构建“书香家庭”“书香校园”等合成的“书香社会”的同时,强调要真正认识到阅读对于个人、社会、国家、民族的精神文明价值,真正认识到阅读是一切创意、创造和创新力的知识文化基础,把“全民阅读”作为一件大事来做。他充分肯定了本书对弘扬“诗书传家”及“书以致用”的人文传统的作用和意义,期待华夏书香传统能够代有传人,绵延长久。
读书
开篇之作《书·书房》中,大文豪梁实秋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谈古论今,讲述了读书的苦与乐。他引用黄庭坚那句著名的“人不看书,则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并进一步明确“要看所读的是些什么书。如果读的尽是一些猥亵的东西,其人如何能有‘书卷气’之可言?”可见多读书,关键是读好书,才能真正起到改变气质、健康身心的作用。
梁先生指出,“一个正常的良好的人家,每个孩子应该拥有一个书桌,主人应该拥有一间书房,书房的用途,是歧藏图书并可以写作于其间,不是用以公开展览,藉以骄人的。”由书房设立到成为书香人家,家风在书香社会形成中起着重要影响作用。文中还介绍了宋春舫、周作人、闻一多、潘光旦等名家书房,并大胆想象把图书做成“显微胶片”纳入腹中,或放映在脑子里,可省去书房之必要。如今比“显微胶片”更节省空间的电子书均已普及,但书房作为一个读书人心灵栖息的场所,却是无法取代的。
著名新闻记者、书评人萧乾先生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不妨听听他的肺腑之言:“书真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忙时,你尽可能冷落它,丢在一边,它也不气恼。但它随时给你快乐,尤其在你孤寂、痛苦或卧病在床时。”他甚至还说“书房就是我的归属。我将在此度过余生,跑完人生最后一圈。我希望在这里能多出活儿。然后,等我把丝吐尽时,就坐在这把椅或趴在这张书桌上,悄悄地离去。”这是一位多么诚挚、勤奋又朴实的文化老人啊!
已故南开大学教授来新夏先生曾善意提醒读者,通读全书时要“十目一行”,养成一种“好学”的学习态度。他建议把“博观约取”与“好学深思”紧密结合,恪守“立足于勤,持之以韧;植根于博,专务乎精”的治学规则,不断积累,在材料“无用”的基础上锻炼出抉取“有用”的能力。《“过年读书”和“节假日读书”》一文中,来先生以一位长者的身份告诫年轻人,青少年时,纯为读书而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到晚年还可以出点成果,见到读书实效。这对一个人的一生,也是尽一种社会责任。
《从“夜趣斋”到“一明百清轩”》,作者林公武先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就“怎样读书、读书的益处、读书与藏书、读书与编书著书、读书与书法、读书与人生的关系,及几个斋名的含义”畅谈了个人体会。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林先生读书精神和坚定志向。
“1969年我到闽北插队,同行的四十多位知青中,算我行李最重。农民来挑行李,认为城里来的,可能带了好吃的东西,当知道全是书时,大惑不解。”
“双抢”是一年农活最忙最苦最累时段,全身痛腰已弯,可谓极度疲劳,还是中午歇息时提笔练字,夜里挑灯捧书翻读。那时书店绝大部分是相关的时政书籍,但在进城或返榕探亲时,习惯性作用仍然会到书店逛逛,买几本可读的书。
正是从读书中得到知识理性,艰苦岁月以读书来坚定志向,激励奋进,成就了现在的林公武先生。
陈致成的《“槛外”读藏录》,作者总结读书三十余年来的心得体会——如“应尽早鼓起勇气干掉大部头必读书”“读赏经典名著必须借助推荐书目和书评书话”“读赏国外经典名著更需要讲究版本”等都是金玉良言,值得读者学习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年龄最小的作者、浙江德清县图书馆员朱炜,因为爱书淘书而读书写书,刚过而立之年就出版了《湖烟湖水曾相识》《莫干山史话》等文史作品,现为浙江省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地方文献与特藏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作家协会新荷青年作家。朱炜的读写经历,为当今图书馆员提供了一条成功成材的道路。
此外,北京大学教授白化文《我的读书生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骆祥发《“读书癖”》等人的阅读史中,一些读书经验与治学方法,也为后世学子提供了有益参考。
淘书
马嘶先生早慧,淘书和藏书的意识从少年时代就开始了。读高二时对书籍的版本已略知一二,进入北大求学开始有明确的淘书目的,把注意力放在古典诗词集和现代文学的早期版本上。参加工作定居保定后,每年都要到北京去,逛东安市场的旧书肆,继续购买现代文学的初版本和早期版本。淘书,读书,著书,直至退休后作者才过上了真正的书斋生活,迎来了一生中读书与写作的高峰期,同时也是搜求有用之书的高峰期。遗憾的是,2017年先生作古,不知他生前的藏书现在何处?!
韦泱《能不忆“文庙书市”?》以一种纪实的笔法,勾勒出真实的旧书现状和淘书人的心态。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在追寻旧书蕴含的人文脉络,旧书市场的莫测变幻,真实反映当下的旧书现状,从而亦显现出一个淘书人无限眷恋的爱书情结,并与读者分享淘书的甘苦和乐趣。读他的淘书日记,仿佛看到一个爱书人,正骑着自行车,冒着严寒酷暑,奔波在来回淘书的路上。
《“欧游书影录”三题》,大侠(胡洪侠)一如既往的文风,生动记述了海外寻书的三段故事,可读性很强。陈江峰《芳林名唤“潘家园”》中,“捡漏”故事、签名本、我的收藏等都是笔者感兴趣的内容。
藏书
提到藏书,姜德明、韦力这些业界大咖的名字早已如雷贯耳,阅读本书时绝对不能错过。
因工作与书结缘,编文艺副刊的机会,结识了阿英、唐弢等文学前辈。在他们的指点下,走上藏书之路。鉴于以往淘书的教训,姜先生“奉劝今天的同好们,一旦看到需要的书,千万别犹疑,赶快拿到手中,机会难在啊!”姜先生说,琉璃厂是个有文化传统的地方,也是个有书香魅力的文化所在。他希望贩书者永远保持着身上那种文气……可见这位文化老人对“卖书”这一职业的看重。“冷摊”一文中,记述了朋友间的书事往来,回味人情冷暖,甘苦自知。
听姜德明先生谈“藏书经”,书事文脉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信手拈来皆是故事,真应了那句古话:“老树开花无丑枝”。
芷兰斋主人韦力在藏书界是个传奇。他的芷兰斋里有国内最富庶的 “活字本”收藏专室,也是国内藏“天禄琳琅”善本最多的一个私人藏家。在多年寻访、研学基础上,写作出版了“书系列”“觅系列”跟书和传统文化有关的作品。本书收入的《“古书之爱”答问录》是《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韦先生的一篇报道。韦力向记者回答了寻访、收藏经历和芷兰斋的发展过程,并表达了老去后将散出收藏,设立“爱书人基金”,每年奖励一些在藏书研究上有成果的人的愿望。
被媒体誉为“中州私家收藏之冠”的郑州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赵长海先生和“中国家谱收藏第一人”励双杰先生是两位特色文献收藏专家。二人皆从兴趣出发,以专门收藏为志业,十几年如一日,广泛搜集,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河南文库”和“家谱收藏”特色文献体系。在藏以致用的基础上,各自出版了《新中国古旧书业》《中国家谱藏谈》等学术专著。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特色文献将形成独特的品牌,为经济社会效力。
著书
《“雁斋山居”书房成长记》由关于“图书馆学系” “在北大,我学图书馆学……”“有味诗书苦后甜”“雁斋”之缘起、“雁斋山居”等一组文章构成。文中记述了作者学科起步、以书为志业、编书著述的心路历程,还较为详细地描述了“雁斋山居”书房的藏书结构和藏书布局。由此可知,雁斋主人不同时期的著作《秋禾书话》《书房文影》《中国旧书业百年》《越踪集》《转益集》等就是潜心研读这些丰富藏书的心智成果。“雁斋”书房成长记,是一名文化学者几十年如一日 “风檐展书读”“短檠伴我夜读书”的生动写照。笔者在由衷赞叹的同时,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附篇收录的秋禾先生两篇文章《“福州南后街,比屋鬻旧书”——福建木版印书及福州古旧书业》《八闽书香著三载,四百藏家业千秋——〈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州藏书楼〉及〈福建历代私家藏书〉评介》可谓本书扛鼎之作。前者在占有大量文献史料基础上,引经据典,描绘了自北宋以来至“文革”时期福建木版印书及福州旧书业的发展史,再现了八闽儒学和文风昌盛的辉煌。后篇是对代表福建藏书文化三部力作进行推介的一篇书评。徐雁教授从专业视野出发,由人(藏书家)到(藏书)楼及(私人藏)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述评,深化了“八闽书香著三载,四百藏家业千秋”这一主题。这两篇文章与林怡先生根据在美国图书馆考察中国古籍善本情况所撰写的学术论文《“闽刻图书”与“闽籍文献”》,形成海内外文献资源互补,是研究闽地藏书文化不容错过的重要学术论文。
提起书房,总有说不完的话题。编后记《欲说还休话书房》一文,通过列举萧乾、马嘶等作家学者年轻时对大家书房的仰慕和向往,进一步指出“大文人大学者的书房,不仅有一种学问尊严的气场,更有一种让人见贤思齐的精神魅力”。诚如徐雁教授所言,期待通过本书的问世,承“诗书传家”之传统,倡“书声文雅”之风气,进而开“书香中国”之未来,是《书香盈室》成书的意义所在。
本书可作为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以及学校型组织的“全民阅读”参考读本,建议读书爱好者和各级各类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