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附带习得中投入量假设研究的元分析
2020-01-17肖声扬王贵宪
肖声扬 王贵宪
(三江学院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12)
一、引言
Laufer和Hulstijn于2001年提出了投入量假设[1],该假设认为不同任务产生的习得效果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任务诱发的投入量有差异。投入量越大,词汇记忆的效果就越好。十多年来,国内外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而研究的结果各不相同。多数研究在即时词汇附带习得后测中都完全或部分证实了投入量假设,但在延时后测中,结论不一致的情况较为明显[2][3]。因此需要对这些研究进行总结。
传统的综述是描述性的,把以前的研究情况总结出来,全面概括某一领域的成果。然而,随着研究的精确度和复杂度不断提高,传统综述方法暴露出了某些缺陷,比如它只能对现有研究进行笼统的总结和评论,若要对大量定量研究进行准确的整合分析,则只有元分析才能做到[4]。与传统的文献综述相比,元分析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偏倚,确保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真实性[5]。然而,目前国内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综述正是多以描述性为主,元研究的数量还不多见。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哪种类型的任务(例如,填空,句子写作,翻译或这些任务的组合)对外语附带词汇学习的影响最大?
2.花在任务上的时间对外语附带词汇学习有不同的影响吗?
二、研究方法
(一)因变量
在本研究中,因变量是实验-对照组比较设计中的外语附带词汇学习。 一方面,要求对照组阅读文本,而不要求他们执行任何其他任务。 另一方面,指示实验组完成一项要求他们产生语言输出的任务,例如填空、造句、写作或这些任务的组合等。
(二)调节变量
1.输出任务的类型
词汇练习方式作为调节变量,用以表示投入量的大小。 这些练习包括填空、句子写作、翻译或两者结合。 一些研究只使用了一种方式,而另一些研究则结合两种或多种的方式。
2.任务时间
输出组在任务上花费的时间不同可能会对外语附带词汇学习产生影响。
(三)数据搜集和分析
在中国知网中,以“词汇附带习得”“输出”“投入量”等关键词进行搜索,选择了11篇2010年以后的在国内期刊上的论文作为研究对象。表1列出了这11篇论文中的有关数据。在既有即时后测又有延时后测的研究中,选择了延时后测的数据。
表1
根据以上搜集的研究数据,进行方差同质性检验( Q-检验)。结果表明,平均效应量有显著差异(QB1/453.7,p<.001),因此。可以进一步计算效应量Cohen’s d。
三、研究结果
1.对于使用不同类型的输出任务以促进词汇学习的小组,发现了显着差异(QB1/410.23,p<.005)。 其中使用输出任务组合的学习者组获得最高的平均效应值(M1/41.72), 使用写作作为输出任务的小组次之(M1/41.17),第三位的则是造句组(M1/40.74)。结果符合投入量假设。
2.结果表明,任务时间与词汇学习成绩呈显着相关(b1/43.47,p1/40.005)。 这一发现表明,与在输出任务上花费更少时间的人相比,在输出任务上花费更多时间的语言学习者获得的词汇量更多,同样与投入量假设一致。
尽管本次元研究表明投入量假设的基本正确,但缺陷同样明显。一是样本量太小,仅仅使用了11篇论文;二是所选取的研究全部为期刊论文,而缺乏如学位论文等其它媒介的研究,这样研究结果很可能受到出版偏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研究有可能被期刊拒绝[17]。此外,很多研究是相当复杂的,都使用了三个或以上的变量,而本研究为了研究便利仅仅选取了两个变量。因此,更完善的研究应该包含更多的样本及变量,而研究对象也不能仅限于公开出版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