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本体意蕴及当代价值

2020-01-16周梅玲

文化软实力 2020年4期
关键词:本体论马克思劳动

[提要]“劳动”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个基础和核心概念,它贯穿于马克思哲学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存在和生成的根基,确立了人在现实世界的安身立命之本;劳动是人全部存在方式的展现,人的一切现实存在都离不开劳动;劳动是人价值实现的依托,人的一切价值都展现在劳动中;劳动是人实现自由与发展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本体论层面把握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就是要认识到劳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切权利的根源在于“劳动”,劳动人权就是由此产生的“劳动”赋予人们保障生存尊严、享有平等自由、获得自我实现的权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通过保障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确保劳动成果共享、开展劳动教育、倡导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促使谋生劳动转变为体面劳动,要最大程度保证劳动人权的实现。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本体论;劳动人权

[作者简介]周梅玲: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人学。

马克思哲学的全部实现是立足于“实践”之上的,实践的提出是马克思哲学超越传统哲学的重要标志。马克思曾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可以说,实践本体论超越了物质本体论和意识本体论,是马克思坚持的基本立场。那么,“劳动”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又是何以可能的呢?实质上,劳动本体论是对于实践本体论的进一步深化。实践活动指的是人的一切感性活动形式,而人的实践活动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包含的内容广泛,而“在马克思的语境中,人的实践活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表现形式是劳动”。相对于实践来说,一方面,劳动更具基础性,它是人们改造世界最为基础的实践形式,没有劳动,人就无法获得生存,现实世界也因丧失了存在根基而无法生存;另一方面,劳动更加具体和显现,相对于劳动来说,实践是对人类感性活动的一个更加抽象的归纳,它本身包含多种具体的实践活动形式,而劳动是实践最为具体的呈现。

一 劳动:人存在和生成的根基

人通过劳动获取物质资料,维持生命存在。“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保障和维持生命是人的存在前提,作为人的基本生命活动,劳动是人类维持肉体生存的必需手段,“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因而,从生存的意义上来看,劳动活动体现了人的生命本质。自人类诞生起,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而生产劳动成了人最基本的生存手段,通过生产劳动人类不断地作用于外在自然界,从自然界中获取各种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以保障人的生命存在、维系人的基本生活。可以说,劳动是决定人类生存和整个社会生活的首要条件。通过劳动,人们获得了维持生命的基本生存资料,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这种持续不断的物质变换活动又使人获得了与自然界持久的意义关联。人们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使人的存在基础更加牢固,存在形式更加多样化,存在范围更加广阔。因此,劳动不仅满足了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同时也是人获得多样化、合理性存在形式的基础。

劳动使人从根本上区别于动物,确立了人的对象化存在。在马克思那里,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正是在于劳动。他认为,人的存在不同于动物,动物是同一性的自然存在,而人是区别性的对象化存在。作为有生命的个体,自然赋予了人和动物同样维持生命的禀赋和能力,但“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动物将自己的本能与生命活动直接同一,本能的实现过程也就是生命活动的展开过程。动物凭借其自然本能生存,这种本能又是缺乏自我意识的,它无法审视自身的生命活动,没有自觉能动性,因此,动物是与自然界融为一体的天然存在。而人类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就是“劳动”,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为独特的规定。“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从而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人与动物大相径庭,人的劳动不仅限于自然本能,而且是基于自然本能之上的自由自觉活动,通过劳动人们不仅可以展现自我意识,还可以跳出本能活动,认识、改造自我和对象。在这个过程中,劳动不仅仅作为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生存手段,还能展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通过对象化的劳动确证了从根本上区别于动物的主体性,同时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和发展人自身。

劳动创造感性的外部世界,维系人类的生成。马克思指出,“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没有感性劳动和创造,就不会有人的存在,更不会有整个人类世界。正是通过连续不断的生产劳动,人持续地作用于外部世界,不断地改造着自然环境,使其满足人类的进一步生存和发展。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自然逐渐转化为人化自然,成为维系人类生成的感性外部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说,“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整个感性世界、整个人类社会都是人通过劳动创造的,这个创造过程则形成了整个人类历史,因此,“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二 劳动:人全部存在方式的展现

人天生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始终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独立存在。一方面,作为自然存在物,人时刻都与自然保持着紧密联系,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对象,同时也是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的宝库,而劳动则是联系人与自然的中介。马克思认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建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链接,为了维持自然的感性生命,人通过劳动不断地与外部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以获取必要的生存和生活资料;为了能够把握外在生存环境,人通过劳动持续探索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以加深对自然的认识从而适应自然;为了开拓更多的生存空间、创造更有利的生存条件,人通过劳动不断地改造自然环境、调节和利用自然资源以丰富存在。另一方面,作为自然存在物,人又是受制于自然的,而“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條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一切必需的生活条件,然而人类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将其“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变为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同时,劳动又体现着人的自然属性,展现着人的自然存在方式。人的自然属性规定着人的劳动内容和劳动方式,劳动的内容不能脱离已有的自然条件,劳动的方式受制于人的自然属性。

人同样也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始终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马克思甚至将人定义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一定的社会关系总是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之上。劳动维持着人的生命存在,人的生存需要又在劳动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为了满足更多需求,人们进一步利用劳动改造着对象世界,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人们在生产劳动中产生了相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们逐渐突破了狭隘的地域局限实现更大范围的交流与联合,于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建立了普遍的社会联系,个人成了世界历史性、普遍性的社会存在。劳动“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社会关系总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通过劳动表现出来的。因此,劳动也是人作为社会存在最为普遍的表现形式。

人还是精神性的存在,具有精神属性,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一方面,任何精神或意识都不是直观呈现的,而是在劳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劳动是意识形成的前提。在马克思看来,精神、意识不具有第一性,不能脱离于人的存在,“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意识就是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劳动实践中,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对客观世界表象、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现实世界与人们的现实生活都是在劳动这种对象性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作为对现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反映,一切存在于头脑中的意识或观念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另一方面,任何精神或意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寄寓于物质的,劳动为意识创造物质基础。“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劳动是人有意识和目的的对象化活动,人通过劳动作用于对象世界将自我意识转嫁到客观世界的外在事物上,从而实现了意识和观念的外化,使精神和意识有了外在的寄寓对象。

三 劳动:人价值实现的依托

劳动体现人的生命价值,是人本质力量的展现。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感性的对象化活动,而“对象化不过是人本质力量的确证”。从生存的意义上来看,劳动是人生命本身的实现,“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劳动既是生存手段,也是生活本身,人的生命价值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得以体现。劳动也是包含自身目的的活动,人们可以通过劳动这种自身活动控制、调节和利用外部世界,不仅把外部世界当作改造对象以印证自身的主体性、展现自身的能动性,使人从根本上区别于动物,同时人也把自己当作改造对象,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也创造和发展着人自身。这样,劳动就是人自身目的的对象化,是生命本质的实现,是本质力量的展现。

劳动确证人的存在价值,丰富人的存在意义。劳动不仅是人存在的前提,也是一个人存在价值和意义的体现。对于人来说,劳动是获得基本生存资料、丰富生活内容的手段,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人们不断提升生产力水平,改进生产关系,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人的存在提供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同时,通过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也是人感受生命意义、体验生活本身、创造存在价值的过程,体现人的存在价值本身。人的存在不是简单地生存复制,对人的追问不能只停留在生命活动本身,而在于人们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劳动过程。人是有自我意识的存在,这种主体意识使人不满足于被动的重复性生存,开始反观自身和审视对象,在感性实践活动中不断拓展生存空间,寻求个体全部生活的终极意义和价值。作为对象化的存在,人只有凭借作用于对象的感性活动才能充分展现自身力量,在不断认识和改造对象的劳动活动中满足自身需要、证实自身的存在价值,在历史变迁中把握好对象性关系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存在。总之,劳动不仅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充分肯定和展现出了人的存在价值,劳动的过程就是人的价值实现过程,脱离了劳动,人便无法存在,更无法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

劳动是人超越自我的根本方式。人是一种生成性的存在,不会固定于现成的生存状态,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然经济发展到工业经济,人类通过劳动实践不仅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也不断拓展了人的存在范围、改善了人的生存环境、丰富了人的存在体验。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不会满足于既定的生存状态,能够将主观目的通过劳动赋予对象化的自然界,不断突破有限条件的限制,使自然界为人类服务,以获得更多的物质生活内容,增加普遍性的社会交往,使精神生活变得愈加丰富多彩,个人能力获得更加全面的提升,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人是一种开放式的存在,不会拘泥于固定的生存模式,能够通过劳动充分发挥内在潜能和创造力去改造对象世界,以创造更多的生命体验、提升生命的层次、探寻更美好的生活状态,实现生命的丰富性。总之,通过劳动人才能展现出生成性、超越性和开放性,才能不断改变自我、突破自我和超越自我。

四 劳动:人获得自由与发展的途径

劳动是人实现发展的必要手段。人的劳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对象化活动,因而具有指向性和超越性。人不会满足于现存的状态,基于已有的现实生活状态,人们还有对于理想生活的预设,即充分展现人的全部本质力量、形成人的多样存在状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生命意义的理想生活状态,这个终极追求和终极目的引导着人们不断超越自我,通过发挥主体性意识、进行创造性实践,在改造现实生活中去创造理想生活。对全面发展的渴望、对理想生活的追尋只能借助于具体的感性实践活动本身,因而,作为人类最普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才是人实现发展的必要手段。通过劳动,人们可以改造人与自然关系,创造物质生活资料,可以改造人与社会关系,创生出人自身与社会关系。“在马克思的思路中,劳动发展史背后所支撑的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内涵,即‘社会的个人的实现的历史。”因此,劳动既是人类实现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劳动是人获得自由的根本途径。通过劳动这种对象化活动,人们不断开启生存空间、丰富存在状态、获取存在意义,最终就是为了达到一种自由、本真、完满的存在状态。然而,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商品生产过程中,人的劳动被抽象化成了仅仅包含交换价值的生产,生产劳动开始沦为资本增值的工具。“创造财富的活动的抽象一般性,也就有了被规定为财富的对象的一般性,这就是产品一般,或者说又是劳动一般,然而是作为过去的、物化的劳动”,劳动的抽象化使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丧失了本身的丰富内涵。而现代社会分工又使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分离,劳动活动和劳动产品反过来控制人本身,人的发展开始受制于对象,反过来被对象所奴役,从而丧失了自由状态、被戴上了异化的枷锁。要摆脱资本对于劳动的统治,根本的途径就是不断强化人的劳动,促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提升人的主体性,使劳动真正成为人们自由自主的感性活动,充分展现人的本质力量,这样才能摆脱外在力量对人的束缚,最终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解放,人类社会才能完成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换。

猜你喜欢

本体论马克思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最有思想的句子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热爱劳动
本体论视域下大学本体要素及资源分类探析
“法律解释”与“法律诠释”之术语辨析
浅议古代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庄子美学思想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审美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