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财政竞争的生态效率空间溢出效应
2020-01-16万伦来
万伦来 刘 翠 郑 睿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一、 引言
在中国式财政分权制度激励下,地方政府往往采取财政竞争手段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周业安,2003[1];周黎安,2007[2])。然而,这种财政竞争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例如地区间重复建设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对基础设施投资过度导致的生态建设公共品供给不足、生态退化问题(周黎安,2004)[3]。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全国各地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速消除中国式财政分权制度激励下地方政府财政竞争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在于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其实质是加快提升生态效率。因此,科学把握地方政府财政竞争与生态效率之间的内在关系,深入探究地方政府财政竞争的生态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对于加强区域间协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目前,地方政府之间财政竞争行为的存在性已被广泛证实(Borck等,2007[4];Fenge等,2007[5];Hauptmeier等,2012[6];张军等,2007[7])。关于地方政府财政竞争与生态效率的关系,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财政竞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财政竞争促进经济增长,如Qian和Roland(1998)[8]认为分权制度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有利于地区经济增长,Becker和Rauscher(2013)[9]认为税收竞争通过增强要素流动性从而有利于经济增长。一些学者认为财政竞争不利于经济增长,如李永友和沈坤荣(2008)[10]研究发现财政竞争弱化了辖区吸收FDI溢出效应的能力,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还有学者认为不同类型的财政竞争对经济增长的效果不一样,如郭庆旺和贾俊雪(2009)[11]分析了各类支出竞争的经济增长效应,发现社会性支出竞争显著促进而经济性支出和维持性支出竞争阻碍经济增长。部分学者考虑了空间因素对财政竞争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如林建浩(2011)[12]引入空间加权项进行研究,表明基本建设支出和科教文卫支出竞争对邻近辖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刘寒波等(2017)[13]基于非税收竞争角度,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财政竞争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且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另一方面,财政竞争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多数学者认为财政竞争容易导致环境污染加剧。王敏和胡汉宁(2015)[14]发现,不论是“纵向财政竞争”还是“横向财政竞争”,均对中国环境质量产生负面影响。闫文娟(2012)[15]认为环境治理投资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竞争放大了财政分权对环境治理投资的负面影响。Cremer和Gahvari(2004)[16]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竞相降低排放税将使企业选择污染更多的生产技术,导致总排放量增加。李涛和刘思玥(2018)[17]研究揭示了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财政竞争引起支出结构失调,从而导致雾霾污染加重。朱向东等(2018)[18]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竞争能够显著增加本地和周边地区空气污染。也有少数学者持相反观点,如Withagen和Halsema(2013)[19]认为,税收竞争促使地方政府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政策从而有利于降低污染排放,田建国和王玉海(2018)[20]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竞争可以同时降低本地和周围地区碳排放水平。
关于区域生态效率空间溢出问题,有学者从财政分权的角度进行分析,如罗能生和王玉泽(2017)[21]基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发现晋升激励作用下财政分权度的提高导致生态效率下降,并且这种现象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也有学者从环境规制竞争角度进行分析,如黄建欢等(2018)[22]通过提出并测度环境规制竞争空间溢出的高位压力和低位吸力,研究发现邻近地区环境规制的空间溢出对本地生态效率具有“高位抑制、低位促进”的作用。
综上所述,学术界围绕地方政府财政竞争与生态效率空间溢出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有益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对财政竞争的研究,均单独考察其对经济增长或环境污染的影响,鲜有学者统筹经济与环境;第二,在研究生态效率空间溢出效应时,鲜有学者从财政竞争的视角研究生态效率问题,更缺乏财政竞争的生态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将地方政府财政竞争与生态效率纳入同一框架中考察,详细阐释地方政府财政竞争影响生态效率空间溢出的作用机理,并基于面板Tobit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在空间权重矩阵设定上,不仅采用传统的静态地理空间权重矩阵,而且运用动态要素流动空间权重矩阵,以全面捕捉不同省域空间关联本质并得到较为稳健的实证结论。从财政支出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计算地方政府财政竞争指数,分别探讨各项支出竞争的生态效率空间溢出效应,以便更好地把握不同类别支出竞争作用于生态效率空间溢出的影响差异。
二、地方政府财政竞争的生态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的作用机理
生态效率是由资本、劳动、资源等投入要素转化成经济增长等期望产出和环境污染物等非期望产出的效率,对生态效率的分析可以从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展开。地方政府财政竞争通过技术的外溢性、要素的动态流动、环境污染和治理的外部性对周围地区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产生影响,形成了地方政府财政竞争的生态效率空间溢出效应。
第一,技术外溢。地方政府财政竞争过程中,为了赢得胜利,往往会通过模仿和引进国际前沿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导和激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加大环保等先进技术研发投入等方式推动本地技术进步。而技术具有明显的外溢性特征,一方面,产学研结合使得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技术外溢到企业(Fritsch和Franke,2004[23];Jaffe等,1993[24]),这种外溢性不仅有本土化的,而且能突破辖区的地理边界在更远的距离上产生(Ponds等,2010)[25]。另一方面,由于企业间的相互模仿和FDI技术溢出效应,企业之间的技术外溢效应也普遍存在(Segerstrom,1991)[26],并且能通过贸易与合作实现跨区域转移与扩散(余泳泽、刘大勇,2013)[27]。本地技术进步通过技术外溢带动周围地区技术水平提升,周围地区生产技术水平提升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与费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期望产出增加,从而促进地区的经济增长。周围地区环保技术水平提升有利于通过清洁生产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通过末端治污降低环境污染物的不利影响,从而改善和保护地区的环境质量。因此,技术的区际外溢在一定程度上构筑了地区先进生产技术与绿色环保技术向其他区域扩散和转移的通道,促使地方政府财政竞争的生态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得以形成。
第二,要素流动。由于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具有逐利性和稀缺性特征,地方政府之间往往采取财政竞争的方式展开对要素的争夺,如优化相关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以提高投资收益率并降低风险吸引资本流入、竞相完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吸引劳动力流入。这种要素争夺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要素流动,而要素动态流动又影响着生态效率空间溢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素流动通过技术外溢效应形成生态效率空间溢出。随着资本、劳动力等要素跨区流动,蕴含在要素中的先进技术和知识也发生区际迁移(郑玉等,2017)[28],带来了区域间技术的溢出,通过技术外溢途径形成生态效率空间溢出。二是要素流动通过洼地效应、自我集聚效应和锁定效应对区域要素充裕度产生影响,从而形成生态效率空间溢出。如果本地在财政竞争中更具优势,为要素提供的投资环境、生态环境更受要素青睐,则会引发要素向本地流动和集聚,形成“洼地效应”。本地一旦成为要素洼地,便极易形成规模经济。而要素往往倾向于具有规模经济的地区,因为规模经济不仅能提升新增要素的边际收益,而且对于要素选择目的地具有“示范效应”,能够降低要素搜寻空间目标的成本。由此,本地要素的“自我集聚”得以形成,同时,相邻地区形成要素净流出现象。而相邻地区政府为阻止此现象的产生,将采取趋同化竞争策略吸引要素回流,对区内要素进行“锁定”(杨得前、刘仁济,2018)[29]。也就是说,本地政府财政竞争会加剧要素流动,通过洼地效应、自我集聚效应和锁定效应导致周围辖区要素充裕度动态变化。而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充裕度一方面通过产业集聚、人才集聚、技术创新等影响经济发展(Andersson和Lööf,2011[30];陈建军、胡晨光,2008[31]),另一方面也会通过要素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和向生态环境索取的物质量影响环境质量。因此,要素的动态流动是地方政府财政竞争影响周围辖区要素充裕度的重要途径,促使地方政府财政竞争形成了生态效率空间溢出效应。
第三,环境污染和治理的外部性。长期以来,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地方政府财政竞争在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两个方面产生了不利影响,并通过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和环境治理的正外部性对区域生态效率形成空间溢出效应。在环境污染方面,由于地方政府过分注重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甚至牺牲环境换取短期经济增长,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在环境治理方面,地方政府往往因过度注重本地经济建设而挤压环境保护支出,导致生态环境治理投入不足。环境治理具有正外部性,当地方政府加大本地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时,相邻地区可以通过搭便车免费享受本地政府环境治理成果,有利于其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效率提升。因此,由地方政府财政竞争引起的环境治理投入不足,通过弱化环境治理的正外部性形成了生态效率空间溢出效应。此外,地方政府财政竞争容易衍生地方保护主义行为,阻碍跨区域环境治理合作的实现,导致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更加明显(龚新蜀等,2018)[32],同时也导致环境治理的正外部性效应减少,对相邻地区生态效率产生负向影响。
由此可见,地方政府财政竞争的生态效率空间溢出效应是通过上述三种途径作用于周围地区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而实现的,其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地方政府财政竞争的生态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的作用机理
三、模型设定、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一)面板Tobit空间杜宾模型设定
1.模型设定与说明
由于生态效率的取值范围介于0和1之间,达到效率最优状态的效率值为1,事实上是将效率值右端归并为1,因此适用于归并数据的Tobit模型(黄晓玲、王丽芳,2017)[33]。此外,空间杜宾模型可以有效解决忽略外生交互效应带来的系数估计偏差问题,并且能够有效测度某一变量对另一变量的空间溢出效应(杨得前、刘仁济,2018[29];LeSage和Pace,2009[34];宋丽颖、张伟亮,2018[35])。本文拟运用面板Tobit空间杜宾模型来估计财政竞争对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1)
2.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空间权重矩阵度量了不同地区间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对式(1)的估计十分重要,本文拟构造多种空间权重矩阵以全面捕捉这一空间联系并对空间计量结果的稳健性进行检验。一是静态地理空间权重矩阵。包括地理相邻空间权重矩阵(W1)和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W2),W1的非对角元素满足“两省相邻时取1,否则取0”,W2的非对角元素以各省省会城市地理距离平方的倒数表示。二是动态空间权重矩阵。借鉴白俊红和蒋伏心(2015)[36]、邵朝对和苏丹妮(2017)[37]以及郑玉等(2017)[ 28]基于引力模型和要素动态流动构造的劳动力空间权重矩阵(W3)和资本空间权重矩阵(W4)。其中,劳动力空间权重矩阵W3的非对角元素为:
(2)
(二)变量及指标选取
1.生态效率
生态效率为被解释变量,是指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现有文献大多采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度效率,但传统BCC和CCR模型的稳定性容易受投入产出松弛变量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Tone(2002)[39]提出了非径向SBM模型。同时,由于经济生产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污染,Faere等(1989)[40]提出将环境污染作为一种“非合意产出”纳入DEA分析框架。本文采取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计算各省生态效率,具体的投入产出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
2.地方政府财政竞争
地方政府财政竞争核心解释变量,大多数学者认为目前地方政府间主要以财政支出手段展开财政竞争(董再平,2007[41];李永友、沈坤荣,2008[10]),本文以财政支出竞争衡量财政竞争。借鉴傅勇和张晏(2007)[42]、刘江会和王功宇(2017)[43]的做法,财政竞争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3)
式(3)中,Fiscalit表示省i在t年的财政支出总量和结构;Fiscalt表示t年全国30个省相应财政支出项目的总和,GDPit表示省i在t年地区生产总值;GDPt表示t年全国30个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总和。财政竞争指数越大表明地区政府财政竞争越激烈。财政支出竞争包含总量竞争与结构竞争两方面,其中财政支出结构包括经济建设支出、节能环保支出、科学技术支出三类。经济建设支出是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农林水事务支出、交通运输支出、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金融监管支出六项总和,节能环保支出是地方财政环境保护支出项,科学技术支出是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项。
3.控制变量
根据现有研究生态效率的相关文献(李胜兰等,2014[44];黄建欢等,2018[45]),本文选取以下控制变量:(1)实际人均GDP,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2)科研经费投入强度,以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表示,衡量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越可能使用清洁节能的生产技术,降低经济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有利于生态效率提升;(3)FDI占GDP比重,反映对外开放程度。外资企业一般具有较为先进的生产率和技术,对当地生态效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占GDP的比重,衡量环境规制强度。环境规制强度越大,一方面,用于预防和治理污染的资金越充足,越有利于提高生态效率;另一方面,环境污染治理投入越大意味着环境污染情况越严重,生态环境遭受的压力与损害越严重,生态效率可能越低;(5)人口密度,表示人口集聚水平。人口越密集,一方面使得经济产出活动越强,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可能越高;(6)城镇化率,城镇化水平越高,越来越多的人流入城市,可能超过城市生态承载力,使得城市产出增加不足以弥补生态冲击造成生态效率下降。
(三)数据说明
本文数据为2007-2017年中国30个省份(不包含西藏)的面板数据。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人口密度、人口等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依据当年美元兑人民币平均汇率换算成人民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占GDP比重来源于历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研发投入经费强度来源于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涉及价格的指标均经价格指数调整到2007年不变价格,部分缺失数据采用趋势法补齐。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在进行空间回归之前,本文先检验了生态效率的空间自相关性(1)限于篇幅,本部分图表未列出,留存备索。。由生态效率全局莫兰指数可以看出,除劳动力空间权重矩阵外,其他三种空间权重矩阵下大部分生态效率的莫兰指数至少在10%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各省生态效率具有较为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基于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的局部莫兰散点图可以看出,大部分区域单元与邻域的生态效率呈现“高值-高值”和“低值-低值”空间集聚特征。检验结果表明生态效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可以估计财政竞争的生态效率空间溢出效应。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一)全国层面财政竞争的生态效率空间溢出效应
表3给出了财政竞争影响生态效率的面板Tobit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其中左半部分对应财政支出总量竞争对生态效率影响的估计结果,右半部分是各项财政支出竞争对生态效率影响的估计结果。
表3 财政支出总量及结构竞争对生态效率影响的回归结果
注:W1地理相邻空间权重矩阵,W2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W3劳动力空间权重矩阵,W4资本空间权重矩阵。*、**、***分别代表在10%、5%、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括号中数字为标准误。下同。
可以看出:从财政支出总量来看, W×FE在四种空间权重下均显著为负,表明财政支出总量竞争具有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财政支出总量竞争的上升会阻碍周围地区生态效率的改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本地财政支出总量竞争程度上升,意味着对流动性要素的争夺越激烈,地方政府越可能通过各种优惠手段吸引更多的要素资源在本地集聚,从而造成周围地区要素过度流失、要素充裕度不足,不利于周围地区社会经济建设。另一方面,地方间激烈的财政竞争往往导致财政支出偏重经济建设而弱化环境保护(李永友、沈坤荣,2008[10];李涛、刘思玥,2018[17]),地方政府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发展,反而因环境污染严重导致整体经济增长质量下降,而不利于生态效率提升。从财政支出结构来看,不同类型财政支出竞争对生态效率空间溢出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第一,W×ecoFE在四种空间权重矩阵下显著为负,表明经济建设支出竞争对周围地区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一方面,辖区政府加强经济建设支出竞争全方位大规模进行经济建设,需要配套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因此相对于周围地区来说本地区对要素的吸引力也就越大,越容易引发要素向本地流入和集聚,而导致周围地区要素过度流失。另一方面,本地区大范围的经济生产活动不可避免地导致废水、废气、工业固废等环境污染物大量产生,对周围地区生态环境具有负外部性。此外,地方政府经济建设支出竞争往往导致对基础设施的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脱离本地实际经济发展水平,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难以有效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影响着生态效率的提升。第二,W×envFE在四种空间权重矩阵下全部为正,结果较为显著,表明节能环保支出竞争对周围地区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一方面,辖区政府引导和促进本地企业加大节能环保技术研发投入、采用绿色生产流程,以提升本地整体环保水平和技术效率的过程中,由于技术外溢的存在,相邻辖区环保技术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升。另一方面,本辖区加强节能环保支出竞争以加速降低能源消耗、治理环境污染,对相邻辖区产生了正外部性,导致周围省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而有利于其生态效率提升。第三,W×tecFE在四种空间权重矩阵下系数基本为正但不显著,表明科学技术支出竞争的生态效率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地方政府科学技术支出竞争有利于直接促进和间接引导全社会对于科学技术的研发投入,但是从研发投入到科学技术产生,再到科学技术融入经济生产活动带来经济产出和生态产出能力提升,整个过程需要较长的周期,从而影响了科学技术资金的使用效率(杨得前、刘仁济,2018)[29]。同时可以看到,相对于传统静态空间权重矩阵,由要素动态流动形成的动态空间权重矩阵下地方政府财政竞争对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更强更显著,说明动态空间权重矩阵比传统静态空间权重矩阵更能有效地捕捉地方政府财政竞争的生态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的内在机制与作用强度。原因在于:空间权重矩阵反映的是不同省域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静态空间权重矩阵是单纯以固定不变的静态地理距离来反映,动态空间权重矩阵结合了地理距离和要素流动情况来综合反映。根据地理学第一定律,地理位置相近的区域关系更为密切。但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地理距离与空间关联强度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被弱化了。即使两个地区相距很远,完善的交通网络和发达的信息技术也可以使两个地区之间的相互往来关系变得很紧密。因此,在信息化如此发达和交通如此便捷的背景下,由要素流动形成的动态空间权重矩阵更能反映不同省域之间的空间关联强度。
(二)区域层面财政竞争的生态效率空间溢出效应
为进一步分析地方政府财政竞争的生态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在不同地区的异质性,本文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2)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进行分组回归。表4给出了区域层面财政竞争的生态效率空间溢出的估计结果,同样左半部分是财政支出总量竞争,右半部分是各项财政支出竞争。
表4 区域层面财政竞争的生态效率空间溢出回归结果
可以看出:从财政支出总量来看,东部地区财政竞争的生态效率空间溢出效应为正但不显著,中部地区显著为负而西部地区显著为正。由于不同区域要素禀赋和经济发展差异较大,财政竞争对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在区域间差异也较大。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要素吸引及锁定能力相对东部地区较低,其依靠财政竞争手段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收益反而相对较高,容易对周围辖区生态效率形成正向空间溢出。而东中部地区在技术、资本、劳动力等方面的投入趋于饱和甚至过于拥挤,财政资金的边际效益逐步收缩,导致财政竞争对生态效率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从财政支出结构来看,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财政支出竞争对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显著差异。第一,经济建设支出竞争方面,东部地区经济建设支出竞争对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作用,中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西部地区则具有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东部各省经济建设支出竞争更多体现在“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优质项目上,污染负外部性较小,同时产生的经济效益通过完善的道路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很容易对周围地区形成正外部性,产生正向生态效率空间溢出。与此相反,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淘汰的粗放型低端产业,更倾向于“以牺牲环境换取短期经济增长”的恶性竞争模式,污染负外部性较强,而且受限于自然屏障约束和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其经济增长效益的正外部性有限,形成负向生态效率空间溢出。第二,节能环保支出竞争方面,节能环保支出竞争对周围地区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呈现“东中部显著为负,西部显著为正”的格局。随着社会环保意识与国家环保政策约束力的增强,东中部地区节能环保支出竞争往往伴随着增强环境规制的“逐顶竞争”,因此尽管节能环保支出竞争有利于本地生态环境改善并通过正外部性对周围地区环境质量产生正向影响,但环境规制的逐顶竞争容易促进本地污染企业外移,对周围地区生态环境的负向作用更强,从而导致周围地区生态效率下降。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环境规制常常表现出“逐底竞争”(杨得前、刘仁济,2018)[29],容易吸引周围地区污染企业逐利性转移,反而有利于周围地区环境质量改善,形成正向生态效率空间溢出。第三,科学技术支出竞争方面,各区域内部科学技术支出竞争对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显著。这说明不论是在发达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科学技术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出同样存在不确定性,导致科学技术支出竞争对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受到一定的影响。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深入剖析地方政府财政竞争影响生态效率空间溢出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07-2017年我国30个省市的数据,基于面板Tobit空间杜宾模型,并构建传统静态空间权重矩阵和基于要素动态流动的动态空间矩阵,对财政支出总量竞争以及各项财政支出竞争的生态效率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从财政支出总量来看,财政支出总量竞争具有显著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即财政支出总量竞争程度的上升会阻碍周围地区生态效率的改善。由于区域间要素禀赋等存在差异,东部地区财政竞争的生态效率溢出效应为正但不显著,中部地区显著为负而西部地区显著为正。
第二,从财政支出结构来看,不同类型财政支出竞争对生态效率具有不同方向和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建设支出竞争具有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经济建设支出竞争程度的上升引致周围地区生态效率的下降。在各区域内部,东部地区经济建设支出竞争对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作用,中部地区这种效应不明显,西部地区则具有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节能环保支出竞争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节能环保支出竞争程度的上升会促进周围地区生态效率的改善。从区域层面看,辖区节能环保支出竞争对周围辖区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呈现“东中部显著为负,西部显著为正”的格局。科学技术支出竞争的生态效率空间溢出效应不论在全国层面还是各区域内部均不显著。
根据上述实证结果和相关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充分重视地方政府财政竞争的空间溢出效应。需要清晰明确认识到地方政府间的财政竞争不仅仅对本地区产生影响,而且能通过技术外溢、要素流动以及环境外部性对周围地区产生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本地发展战略时,不仅要考虑到其政策举措的本地效应,更应该考虑到被空间溢出机制放大的“乘数效应”。
第二,积极发挥地方政府财政竞争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由于经济建设支出竞争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节能环保支出竞争具有正向效应,中央政府应有意引导加强地方政府间的节能环保竞争而弱化经济建设竞争。为此中央政府应加快全面实施摒弃“唯GDP”的政绩考核体系,将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纳入考核指标,遏制盲目追求粗放式经济增长的短视行为,引导地方政府之间形成理性财政竞争。注重加强区域间合作贸易、技术学习与交流,破除要素流动及信息壁垒,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财政竞争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形成对周边省区生态效率改善的有效辐射。
第三,采取差异化财政竞争模式,全面有效提升区域生态效率。中央政府应构建促进地方政府良性竞争的制度环境,加强引导地方政府结合地区优势制定长效发展规划,避免趋同化竞争。各地区应立足自身区位条件、要素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状况,因地制宜制定相关财政政策和环境制度,以最大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并降低生态效率改善成本。由于东中部地区节能环保支出竞争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支出竞争具有显著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东中部地区降低节能环保支出竞争强度,督促西部地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长期战略,全面实现区域生态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