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强化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校企联合人才模式选择研究
2020-01-16曹巍
●曹 巍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6年413万至2016年的765万。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日趋严重。特别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更是处于尴尬的境地。这些毕业生既没有高职专科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强,也没有大型综合性高校毕业生的学术和研究能力。因此,某些地方高校培养的学生毕业之后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地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促进高校特色办学,建立和完善高校分类体系,实行科学分类的管理。这一系列决定和措施的出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②因此,明确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现实意义十分鲜明。
一、湘南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结构及职业能力培养诸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1.湘南地区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有很大的提高潜力。表1显示,从2013年到2014年衡阳、郴州、永州三市一、二、三产业分别的从业人数以及该产业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分析后可以看到2013年到2014年衡郴永地区就业结构并未发生较大变动。说明该地区就业结构较为稳定。就业人员较为稳定。但是从湘南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来看,近几年来第二产业比重在湘南三市都达50%以上。但是湘南三市的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却最多占比只有30%。这说明湘南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表1 2013-2014年衡郴永地区就业结构分析表 (单位:万人)
2.技师、高级技师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缺口甚大。《湖南省衡阳市2016年第三季度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分析报告》的数据直接反映了衡阳市的人才市场供需情况:从用人单位对职业技能的需求来看,有93.8%的岗位需求对求职者的职业技能提出了要求,说明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有技术和职称的求职者。从供求状况对比看,技师、高级技师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缺口人数为3167人、1843人、1481人和808人。数据表明衡阳市急缺技师、高级技师和高级技术人员,特别是高级技师,13个岗位争抢一个求职者,有12个岗位招不到合适人才③。这也正是衡阳市高校进行转型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3.新兴产业人才严重不足。根据《中共衡阳市委、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强调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能力,不断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全面推进新能源产业,着力壮大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七大新兴产业强市旺市的新格局。目前,衡阳市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储能电池等产业集群;郴州市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LED、有色金属等产业集群,宝石产业发展迅速,有色金属之乡、中国银都、世界铋都等品牌形象影响力逐渐扩大;永州市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轻纺制鞋、生物制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集群。④结合对湘南地区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和现有的就业结构,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相关内容以及湘南三市重点承接的转移产业,不难发现湘南地区对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矿产加工、有色金属精深加工、轻工纺织和农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或领域的人才需求量较大。⑤
4.湘南地方高校教育结构与湘南地区市场人才需求结构不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湘南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宏观上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郑京平所述:在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2014年前三个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继续上升到46.7%。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升级,导致了市场对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改变⑥。某些传统热门的专业在实际工作中已经渐显颓势,某些传统生产领域也逐渐萎缩。但是某些地方高校没有敏感地感知到这些变化,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理念进行教育,仍然没有对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进行更新。而一些新兴技术产业部门,如信息技术、3D打印、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利用等均是重要的有极大发展前景的领域。某些地方高校却因资金不足、师资问题、教学设备缺乏、科研能力不强等等一系列原因没有在这些领域进行突破。教育的结构和方式也没有随之调整。导致许多地方高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产生了错位现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也随之降低。从湘南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行业产业将是湘南地区重点发展方向,为适应湘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根据市场的人才需求预期,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尤为重要。
二、基于职业能力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1.锻炼和提高地方高校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综合实践能力越强,就意味着在企业职位竞争中的优势就越大,成功被企业录取的几率就越大。大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无可厚非,但仅仅是停留在这个层面而不具备动手实践能力。无异于“岸上学游泳”和“纸上谈兵”。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最主要的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⑦。在企业的岗位技能实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积累实际的工作经验。
2.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地方高校的培养的毕业生不仅要在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工作能力等方面被企业认可,在道德规范、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方面也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中,学生会接触到不同于学校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初步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为正式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⑧。
3.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开发。地方高校是创新主力军之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地方高校为创新做贡献方式的之一。但是地方高校受教育环境和教育体制的局限性,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开发作用有限。而企业拥有追求效率与效益的动机和潜力,而且企业的实践经验较为丰富。所以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一种完美的搭配。
三、基于职业能力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1.湘南地方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一是促进湘南地方高校转型。政府一向是地方高校转型设计者、推动者和领导者。湘南三市政府要为地方高校的转型改革提供有效的制度依据和机制保障,努力完善地方高校转型的制度规范、问责机制以及激励机制,以提高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积极性⑨。二是为地方高校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湘南地方高校地理位置处于非省会或非发达城市。社会影响力不大,办学历史较短,可获取资源能力不强,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因此,政府应在地方高校转型期为其提供更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而顺利实现地方高校的成功转型。三是湘南地区政府要为地方高校转型提供资金支持。转型发展中对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与引进等等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否则地方高校转型只能流于形式。四是政府要为地方高校与企业的联系牵线搭桥,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地方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
2.湘南地区高校可选择的具体路径。一是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既可采用校办实训基地引入企业合作的模式,使地方高校处于主导地位,能够较好地根据学校的教学任务灵活制定实习训练计划;也可采用企办实训基地的模式,这样能较好地解决地方高校在资金和教育资源上的缺乏的问题。二是校企共建开放实验室。既有助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共同参与同一专业的开放实验室,不同的专业思维对同一专业问题进行讨论,又有利于企业技术人员与地方高校教师一同进行专业交流并及时引导学生。如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到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中去,不仅让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有了从企业管理全局思考财务管理专业的思维,也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加注重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而企业的工作人员可以将企业实际经营的状况和课堂上理论不会涉及的内容进行补充,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企业经营管理,更好地促进他们的专业学习。三是校企联合教学模式改革(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3+1”人才培养方案和“工学交替”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方案两种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方案是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四是“订单式”人才联合培养。“订单式”人才联合培养途径以地方高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为基点,地方高校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该模式不仅仅解决了人才的培养的问题,还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
3.用人单位应做的努力。一是校企联合,无缝对接。企业要主动与培养单位合作,及时交流人才需求信息,更加主动地了解人才对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的要求。二是企业要善于用人。湘南地区的人力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但是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还是相对较为缺乏的。企业也要主动支持鼓励员工学习深造。让企业能招到人才,留得住人才,培养出人才。三是企业要提高用人的透明度。企业应当建立起更加公正、公平、透明的用人制度。通过公平的招录程序选拔录用人才。
注释:
①曹紫佳.基于文化基因视角下的湖南宗族型传统村落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②杨仕鹏,陈国生,彭文武.职业能力培养背景下湘南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2017(018):27-28
③中国就业网.湖南省衡阳市2016年第三季度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分析报告[DB/OL]http://www.lm.gov.cn/DataAnalysis/content/2016-12/
④黄静波,刘娟,徐飞雄.论湖南高等旅游教育人才非同质化培养目标的制定[J].湘南学院学报,2010(03):92-96
⑤李玲玲,邓育武,袁岳驷.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06):84-89
⑥刘鸿雁.我国高等继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2012(05):26-28
⑦陈玲.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4(09):105
⑧杨海英,李志辉.顶岗实习带队心得体会[J].成功(教育),2011(08):87
⑨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