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的国际比较

2020-03-01杨红萍颜铠晨

经济师 2020年1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精神

●杨红萍 颜铠晨

中国历史上手工制造业素有“匠人”崇拜,以及“师傅带徒弟”的育人机制的传统与承袭。随着国际分工合作的深化,一方面造就了“中国制造”的新局面,另一方面也带走了中国制造业的精神内核——“工匠精神”。

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在强调“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应抓好的三个方面的工作重点时,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当前,呼吁“工匠精神”的回归,既是中国制造业反思的产物,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精造”转变的愿景和决心,也是“中国制造2025”倒逼制造业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围路径。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实现互联网+制造业的融合与重构,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也需要千千万万能工巧匠。研究比较世界制造强国的工匠精神,分析总结及传承“工匠精神”,对于助推我国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概念与内涵

所谓“工匠精神”,即工匠们对产品设计独具匠心、对品质管理精益求精、对生产工艺不断改善、对为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工匠精神”是一种敬业精神,是对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工匠精神”是一种创新精神,从工作环节的高效高质的变革,到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也都是工匠精神。创新意识与“工匠精神”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它的最大目的就是要提升技艺的水平,提高产品的质量。平常工作时,“工匠精神”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追求和气质,是对工作一丝不苟,对产品精心打磨,对品牌精心呵护。

二、“工匠精神”的国际比较

1.“德国制造”的工匠精神:完美技艺与精湛品质。德国的工业化道路是技术立国、制造兴国之路,而从内部支撑德国工业化道路的则是对技术近乎宗教般的狂热与虔诚的“工匠精神”。其“工匠精神”是深深地根植于“德国制造”,信奉标准主义、专注主义和实用主义,并百年传承的灵魂根基。德国的企业可以说没有一家是一夜暴富、瞬间就成为全球关注焦点的。它们往往一开始都是专注于某项产品、某个领域的中小微企业,后来发展成为经营数百年以上、高度注重产品质量和效益的世界著名公司,被业界称为“隐形冠军”。在世界500强中,虽然大的德国企业不多,但是全球至少有一千多个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是德国企业。“德国制造”,追求的是技术、质量和工艺的完美结合,而非规模的膨胀。

“德国制造”的工匠人才源于其双轨制职业教育。德国的工匠人才培养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沿着小学——文理中学——大学的路径,培养从事科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另一条沿着小学——普通中学或实科中学——职业院校的路径,培养直接就业的技能型人才。通过双轨分流,让学生反复评估自己,明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据资料统计,至少一半以上的德国青少年在中学毕业以后就会接受双轨制职业教育,每星期有三四天在企业中接受实践训练和教育,另外的一两天在职业院校进行专业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总的学习时间规定为两年至三年。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的特点:(1)企业实践与学校理论教育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投入工作;(2)企业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3)职业教育有法可依,学校课程设置科学;(4)教育形式之间灵活转换;(5)宽进严出,培养方案严格。还有,值得思考的是,双轨制职业学校的设置由政府来主导,各个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状况相协调。政府合理地规划统筹各校的类型选择和专业设置,使学校优势特色鲜明,避免同质化竞争和教育资源浪费,极大地提高了办学效益。

2.“日本制造”的工匠精神:专注执着与精益管理。“日本制造”强大的秘诀在于其“工匠精神”。日本对工匠传统的承袭与执着的精神,是根植于社会各个层面的普遍价值,这是一种由文化自信转换而成的坚持与执着。无论是60年间只做寿司这一件事的饮食匠人小野二郎,还是经营65年只有45人规模,只做永不松动螺母的哈德洛克(Hard Lock)工业株式会社,都在诠释着“日本制造”的内核:追求完美的极致精神,即专注一个领域并做到极致。“日本制造”的“工匠精神”重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营生的手段,而是在内心深处树立一种对工作敬畏、对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对所做的事业孜孜以求的精神。众多日本企业中,“工匠精神”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文化思想上的齐心协力的追求和共同的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成长机制。

“日本制造”的工匠精神还体现在其精益管理上。日本能从二战后的百废待兴,成功突围跻身世界制造强国之林,还离不开其一系列管理创新和制度变革。突出体现在其大力推行质量管理改革,将美国的精英主义质量管理,改造成全员主义质量管理。推广零缺陷运动,推行精英生产方式。同时,积极推动组织变革,努力营造“在一个稳定的生产条件下兢兢业业地生产品质优良的产品”的组织氛围,最终形成了日本制造的工匠精神。

“日本制造”的高级工匠源于其匠人研修制度。日本的“家文化”“终身雇佣制”“有序竞争”等为其技艺传承、专精小众产品的工匠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养分”。“秋山木工”是一家专业订制家具的日本公司,其从1977年创立之初的3名员工,发展至今也一共只30余人,持续为客户提供可使用一、二百年的家具。创始人秋山利辉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创立了严格的八年匠人研修制度,从培训“通人”入手,以培育“达人”为目标。一年预科,四年学徒,三年学带徒。后面三年里,经历五年匠人基本训练的学徒开始扮演传承者的角色,并在学带徒的传承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总结“工匠精神”。“秋山木工”将“日本一流匠人”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日本及世界各地。

3.“美国制造”的工匠精神:发明创新与价值发现。美国文化中的“工匠”是“自由思想的炼金术士”;“工匠”的核心,在于汇集改进可利用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或增进价值的方法,从而创造财富;“工匠精神”是一种信仰,是美国通过对创新的投入和对“工匠精神”的实践,是美国创新生生不息的源泉。美国人将“工匠”的意义表述为:不拘一格,依靠意志和拼搏的劲头,做出改变世界的发明创新的人。在美国,托马斯?爱迪生、本杰明?富兰克林、迪恩?卡门、怀特兄弟等都是杰出的工匠代表。富兰克林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工匠,他的发明事例写入美国的教科书。总统乔治?华盛顿也是一位卓越的工匠,是一位博学多思,凭借自己的兴趣和努力重建世界的创新者。

美国“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在于在无法预知结果的“破坏性行为”中探索、创造新事物。执着于新生事物,注重创造,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或是不经意间探索发现价值。遵循的通常是基本原则和普世价值,而不是秘密的方法和诀窍。西方宗教认为上帝创造人、创造万物是神圣的,所以那些创造新鲜事物的人,也像上帝一样神圣。由此产生了一批创客,一直到现在所倡导的工匠文化。美国的工匠精神表现出积极创造的一面,根植于他们文化土壤里对创新者的崇拜。

4.“中国制造”:创造修行与潜精研思。2016年,“工匠精神”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在惊羡国际制造强国的工匠文化之余,也需要定义符合新时代中国情景的工匠精神。由此,“新工匠精神”的概念应运而生。中国的“新工匠精神”被高度概括为“创造、匠品、修行、潜精研思”。具体特质体现在四方面:一是“新工匠”的标识应更加醒目,创新的氛围应更加浓厚,引入美国工匠精神的“创客”思维;二是超越个体劳动者及制造业的需要,拓展至每一个社会人、每一个行业;三是提倡工作是一种美好修行,是追求极致的信仰;四是继承传统的“专注、耐心,一丝不苟”等,进一步升华为“潜精研思”。

三、借鉴与启示

1.“中国制造”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重点在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专业技能培养体系。“工匠精神”的养成、“中国智造”“中国精造”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工匠人才的培养。应以“工匠精神”为指导,着力构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人才的技能学习、训练平台,以技能竞赛、行业标兵等为抓手营造工匠氛围,鼓励中小企业人才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提高业务素质,打造一流技术人才。不断强化中小企业专业技能的工艺传承,推出精益求精、标准化设定等工艺品牌。加大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激励力度,培育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考核”机制,构建全方位、(

)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专业技能培养体系。

2.“中国制造”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难点在于“新工匠”文化的培育和根植。“工匠精神”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小匠人精神,把技艺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本;另一种是大工匠精神,把对技能的钻研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无论大小工匠,他们的培育成长都需要厚植的环境和土壤,需要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因此企业对工匠的培养,应当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将有形的物质激励和无形的精神引领有机结合在一起。倘若一家企业的领航者具备“工匠精神”,相信这家企业的员工也会被这样的工匠气质所吸引和感召,这家企业的产品自然会因其独具匠心的特性而立于市场竞争不败之地。

3.“中国制造”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目的是提质增效,助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开启一个创新驱动的“中国智造”“中国精造”新时代,既需要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匠心”。“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益求精。无论是科技发展、还是社会进步,倡导极致的“工匠精神”,追求完美的工艺与质量,都是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支撑点与源动力。把“工匠精神”融入到生产、设计、服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国制造”才能真正实现由“量”到“质”的突围。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