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中药饮片处方用药特点分析
2020-01-16吕艳艳
吕艳艳,张 虹,吉 建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0)
膝骨性关节炎(K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和关节周围骨质增生为病理特征的慢性疾病,属中医“痹证”范畴,也是适合中医骨伤科治疗的优势病种。膝骨性关节炎意味着关节的衰老,分为早、中、晚期,有文献报道,60岁
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较高[1,2]。目前,临床上对于此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对症治疗,西医多采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长期用药副作用较多,花费大,效果不佳,已有研究表明,中医药辨证论治KOA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3],中药处方用药规律能够体现中医的基本理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思想。本研究通过搜集整理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一段时间内治疗骨关节炎的常用内服中药饮片处方,分析其用药规律及特点,以期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进一步提高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搜集2018年7-12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门诊信息平台所采用中药饮片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处方,剔除外用中药处方、医院协定处方、膏方,随机抽取出内服中药处方426张,并采用 Excel2016软件统计分析处方中患者性别、年龄、处方药物味数、处方剂数、药物种类、使用频次、毒性药物使用情况等,总结其用药规律。其中中药饮片功能分类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未收录者参考《中药大辞典》所载药物功能主治予以确定。
2 结果
2.1 患者年龄统计
在 426张处方中,男性 121例(28.40%),女性 305例(71.60%)。在 426例患者中,平均年龄(55.16±14.43)岁。其中,大于60岁的患者人数最多(43.19%);其次是 45~60岁患者(38.26%);15~30岁患者(3.05%)和 15岁以下患者(0.94%)人数较少。详细情况见表 1。
表1 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内服中药处方患者年龄分布
2.2 处方味数统计
在 426张处方中,平均每张处方用药(11.59±4.71)味。其中6~10味药的处方数量最多(42.72%),11~15味药的处方数量排第二(29.11%)。详细情况见表 2。
表2 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内服中药处方味数分布
2.3 用药剂数统计
在426张中药处方中,平均每张处方(8.78±4.34)剂,其中7~10剂的处方最多(57.04%),4~6剂的处方排第二(17.61%)。详细情况见表 3。
表3 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内服中药处方剂数分布
2.4 用药种类统计
426张处方中共涉及142味中药,主要包括活血化瘀药、补益药、祛风湿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芳香化湿药、理气药、消食药、泻下药等10余类中药,统计结果见表4。其中,使用频率在10%以上的有活血化瘀药、补益药、祛风湿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使用频率依次为:20.61%、17.60%、14.75%、12.28%、10.19%,累计使用频率75.43%。
表4 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内服中药分类使用频次及频率
2.5 用药频次统计
426张处方中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中药共计142味,总使用频次4 692次,使用频次在30次以上的药物有31味,占总单味药的21.83%,累计使用频次3 465次,累计使用频率73.85%。因此,可以认为这31味中药是我院治疗骨性关节炎的高频药物,其中使用频率>4.00%的单味药有牛膝(5.61%)、当归(5.29%)、独活(4.82%)、薏苡仁(4.41%)。统计结果见表5。
表5 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内服中药使用频次30次以上的药物
续表5 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内服中药使用频次30次以上的药物
2.6 毒性饮片使用情况
426张处方中涉及毒性中药共计16种,排名前10味的毒性中药饮片总使用频次为139次,使用频率为2.96%;其中使用频次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制川乌、制草乌、全蝎。本次研究发现我院毒性中药的平均用量均大于药典用量,超剂量使用情况普遍存在。毒性中药使用情况见表6。
表6 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内服中药使用频次居前10的有毒药物统计
3 讨论
3.1 患者年龄分析
分析表1数据,我院膝骨性关节炎中药处方中患者年龄>60岁最多,平均年龄(55.16±14.43)岁,一方面是因为中老年人是膝关节病的多发人群。据流行病学报道,美国50岁以上的人群中,骨关节炎的发病率居全部病种中的第2位,且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中国40岁以上中老年人膝关节骨关节炎总患病率为17.0%,其中男性发病率12.3%,女性发病率22.2%[4,5]。本研究还从侧面印证了中医药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特点,在慢性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更易被中老年患者所接受。
3.2 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内服中药饮片处方的用药味数、剂数分析
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其配伍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安全有效是用药的基本准则[6]。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的轻重,中药处方上的药味数因人而异。我国古籍记载的处方药味多数在10味以下,比如《伤寒论》收载的药方,每方平均用药为4.81味;《金匮要略》每方平均4.60味,《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统计每方平均10味[7]。根据表2的数据分析,我院治疗膝骨关节炎中药处方用药味数多集中在6~10味,占42.72%,平均每张处方(11.59±4.71)味,每张处方用药味数相对于古方和现方略有增多。一般而言,经典方剂大多组方精简,中医处方讲究辨证施治,须在理、法、方、药基础上,严格遵循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进行药味加减,以适应复杂病情,采用合理的配伍可以增强疗效;反之,用药味数越多,药物之间更易产生相互作用,不仅造成药物的浪费,还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影响治疗效果。
《处方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除情况,处方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必须注明理由”。从本研究表1、表3的统计结果来看,我院骨关节炎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用药剂数多集中在7~10剂(57.04%),平均每张处方(8.78±4.34)剂。由于老年人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部分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使其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严格遵照中医辨证用药原则,如患者病情不见好转,需重新辨证论治,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增加处方剂数。
3.3 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内服中药饮片处方的药物类别、使用频次分析
在中医学里并无“膝骨性关节炎”的命名,可将其纳入“痹证”“鹤膝风”“历节”等范畴,《素问·痹论》提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医林绳墨》提到“大率痹由气血虚弱,营卫不能和通,至三气乘于腠理之间”,认为气血虚弱、营卫功能低下,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阻滞经络发为本病;故膝骨性关节炎的病机主要包括正虚(肝肾虚、血虚)和邪实(血瘀气滞、寒凝)两个方面;中医内治法常根据其病变特点,并依据“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的原理,将四诊合参和辨证论治相结合。在发病初期,气血瘀滞,用药以活血化瘀为主;中期气血不和、经络不通,用药以活血通络、祛风除湿为主;后期久病气血亏损,用药以养血荣筋、补益肝肾为主。由表4可知,我院治疗膝骨关节炎中药处方药物以活血化瘀药(20.61%)、补益药(17.60%)、祛风湿药(14.75%)居多,与中医内治法用药原则相吻合。
由表5可知,单味药使用频次排名靠前的分别是牛膝、当归、独活、薏苡仁。牛膝为活血化瘀药,使用频率263次,使用频率5.63%,可见牛膝在治疗骨关节炎中有独到之处。历代本草多记载牛膝“性善下行,能引诸药下行”,具有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通利关节的功效,可治疗“病在下”的疾患,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疗效颇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牛膝具有抗炎镇痛、抗氧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8]。当归为补虚药,使用频次248,使用频率5.29%,《景岳全书》云:“盖痹者闭也,以气血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当归甘温,能和营血,辛温能散内寒,使气血各有所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当归具有补血活血、抗动脉硬化、调节机体免疫等作用,当归中的藁本内酯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9]。祛风湿药中使用味次最高的是独活,使用频次226次,使用频率4.82%,《神农本草经》将独活列为上品,具有祛风湿、通经络和止痹痛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很好的抗炎、镇痛作用[10]。利水渗湿药中薏苡仁的使用味次最高,使用频次为207次,使用频率4.41%,《神农本草经》记载薏苡仁能“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名医别录》记载薏苡仁“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薏苡仁功效为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除痹止泻,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薏苡仁具有解热、镇痛、镇静、抗肿瘤、提高免疫及降血糖等作用[11]。
3.4 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内服中药饮片处方中毒性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本研究统计结果显示,我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中药处方中有毒中药饮片共计16种,超剂量使用现象普遍存在,其中使用频次排名前3位的为制川乌(0.70%)、制草乌(0.45%)、全蝎(0.40%)。制川乌、制草乌在驱寒止痛方面有重要作用,但其主要成分乌头类生物碱对心脏毒性较大,可导致呼吸困难及心律紊乱等致命症状;全蝎的主要作用为熄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临床各科应用广泛,但其所含蝎毒似蛇毒,可导致呼吸麻痹,并对心血管有兴奋作用,中毒严重者可死亡。大剂量的使用有毒中药饮片很易引起中毒,医务人员在使用有毒饮片时应明确其用药剂量,降低不良反应风险[12,13]。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院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处方基本合理,处方味数多为6~10味,基本符合中国药典统计的平均用药味数,避免了药物组成过多、重复应用等情况,减少了药物资源的浪费,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增加了患者依从性。我院处方剂数多为7~10剂,大处方出现较少,说明我院医师在治疗疾病的时候能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临床用药以活血化瘀药、补益药、祛风湿药为主,辅以利水渗湿药、清热药、解表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反映了我院“破、和、补”三期用药原则。但我院毒性药物普遍存在超药典用量的情况,需临床医师在用药过程中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增强用药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