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共育下高职学生双创能力培养路径

2020-01-16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共育双创校企

罗 倩

(永城职业学院 经济贸易系,河南 商丘 476600)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创新创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推动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为实现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市场提供了活力。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形势下,2018年9月1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该文件不仅从新的高度对创新创业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又从整体上将创新创业深度融入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了从局部到整体、从现象到机制的跨越,为推动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高职院校是人才输出的重要端口,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服务承担着一定的职责,在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践行双创理念、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势在必行[1]。双创能力培养的理念,贯穿整个高职教育全过程,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风向标,也是高职缓解就业压力的改革新思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是我国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近几年,国家不断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这不但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面,也带动了社会自主创业的热潮,为促进经济动力的提升注入了新的力量。

当今社会环境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校内闭门造车,而是要走出校门,与企业、社会资源有效对接,并建立科学的系统化校企合作培养机制,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技能[2]。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为了提高大学生持续性自我发展的能力,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将创新创业的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锻炼之中[3]。双创能力的培养还与课程设计、职业生源规划、求职辅导、实践教学、双创政策解读等息息相关,并持续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一、双创能力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高职院校的认可与支持。但在实施双创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实际培养效果也出现了不少偏差。

(一)学校对双创培养的重视度不够且办学条件有限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合并以及专升本现象成风,高职院校之间的生源竞争也愈发激烈。在这种环境下,多数高职院校将发展目标定位在建设一流大学上,并通过扩招和增加学科人才的培养方案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这种办学方向使得高职双创人才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学校方面,双创理念在顶层设计中的应用实践良莠不齐,缺乏系统性的养成计划。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大都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有限。办学条件的限制是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双创能力培养时遇到的最大阻力。一些高职院校双创能力培养的应用实践受到办学规模、师资力量、政府资金、专业特色以及所处的区域差异等条件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对接外部企业的资源,开展校企联合共育模式来拓展双创培养机制。

(二)双创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完善

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虽然双创能力培养得到了学校重视,但是,在实践中,仍然有所欠缺。比如,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仅开设一门创新创业课程来应付教育部门的检查,再如,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由于受师资力量的限制,大学生双创能力缺乏科学的指导。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有待优化。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需要充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部分高职院校把创新创业当作一门理论课程,授课地点仅局限在教室里,对于还处于校园生活中的大学生来说,单纯的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很难达到培养效果。

双创指导服务不到位。部分大学生没有得到系统的双创指导服务。因此,他们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对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及其程序办理流程等内容知之甚少。同时,对大学生的双创指导需要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进行个性化评估,不能无差别的将同一套双创指导理论灌输到所有大学生思想中,而应该将双创指导分门别类,有效地融入学生实习实训中,并模拟现实职场环境,给予大学生系统性的、针对性强的双创指导服务。

(三)学生自身不具有创新创业的自觉意识

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高校本身营造的双创意识氛围不够,这使得要想在高职教育阶段改变大学生的双创观念具有较大的障碍。比如,大学生在就业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传统的固有思维难以扭转。社会实践锻炼的缺乏及创新能力淡薄等,已经成为高职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阻力。

大学生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大学生缺乏企业实践锻炼,对企业在实际运作中的各个部门及岗位职责了解甚少。基于此,大学生们很难确定适合他们的职业岗位,更谈不上个人的创新创业目标与构想。

创新意识淡薄。通过创新驱动发展,不少新型的第三产业应运而生,层出不穷。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难以舍弃个人的学业而去从事科研成果的转化或创业实践。缺乏充分的创新空间和政策、创业资金上的支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实现。

固有思维难以扭转。目前,还有不少大学生认为毕业之后寻找到工作单位就是就业,却没有创新创业的发散思维。然而,在经济发展新时期,中小微企业、个体经营等多样化的经营模式呈现出了上升态势。因此,要加强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了解,进一步扭转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

二、提升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息息相关,目前我国正着力出台相关政策解决就业问题。在当今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在人才需求方面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借助外部企业的资源力量,共同开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人才供给质量,提升大学生的双创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

(一)适应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

鼓励创新是我国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之一。在产业结构转型、技术更新换代、跨行业融合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企业对创新型技能型人才需求十分迫切。企业会通过科技创新、技术升级、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等方式来提高自身响应市场的能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当前,高职院校作为人才供给端,要想培养出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技术型人才,就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结合创新型人才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的调整。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与实际的社会人才需求相对接,明确校企共育下人才市场的需求发展方向,确保市场需求下的双创人才培养质量。比如,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新兴的第三产业已经突破了原有的专业界限,实现了多个专业的深度融合。根据这种发展趋势,不少高职院校及时将双创人才培养方案融入相关专业培养,以便及时满足行业领域的发展需要。

(二)提高双创人才培养质量

双创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是需要时间积累和实践经验积累来实现的。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在双创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有一定的盲目性。虽然高校紧抓热门专业的市场需求,但是,因缺乏内涵式建设,使得双创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同时,高职培养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存在学非所用的现象,甚至有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已不适用于当前的经济社会,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才资源浪费。

三、校企共育下双创能力培养路径

大学生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加入有力地促进了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和企业的科技水平,同时提升了中小微企业的市场活力。高职院校作为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实现无缝对接。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打破办学条件的限制,联合地方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科研环境、孵化环境,以校企共育的模式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一)搭建校企共育的双创人才培养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贯彻与执行,要打破校园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充分利用外部合作企业的资源,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践载体。学校层面应做出顶层规划,与合作企业共同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开创层次多样的校企共育的培养平台。

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企业在与高职院校共同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过程中,应做到校企双方合作利益的平衡。校企双方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搭建,一方面可以带动合作企业科研成果的创新;另一方面也为高职院校解决了双创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难题。基于校企共建下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使大学生双创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激发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从而使大学生双创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共建双创孵化基地。校企联合创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双创培训基地、经营场地、技术鉴定、资金资助等,并给予上级政策文件的咨询和指导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难题在于如何将技术成果进行有效地转化以及创新创业资金融资问题等。只有校企联合共同解决大学生双创孵化基地的难题,才能促进双创孵化基地的良好运转。校企应联合开拓孵化项目,以项目任务作为驱动力,激发学生的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与热情。

(二)基于共同目标的双创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校企双方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工作组,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该方案应加强合作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指导力度,使企业深度参与到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机制中。校企合作双方应深入到工作岗位的一线,将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资源与企业技术、管理、业务、市场等资源有效对接,将理论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深度融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同时,双创能力的培养不是单靠某一门双创课程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融入大学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中,制定者应结合人才市场和地方经济发展,持续地进行系统化修订,不断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三)合理组建校内外双创教师队伍

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双创能力培养方案应该适时进行调整。一般来讲,通过共建双向流动式的长效合作机制,由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科技能手联合组建双创培养的师资队伍,将企业技术能手“请进来”,同时激励校内专业教师“走出去”,让校内外师资队伍融会贯通,进行紧密合作。同时,教师队伍的选拔也应以创新型、研发型的专业技术能手和“双师”型教师为主,采用线上与线下混合的多重教学手段,提升教学的实践水平和教学效果。

(四)系统规划双创教育教学

针对大学生双创能力的现实情况,高职院校作为主动方,应积极与合作企业共同谋划大学生双创能力的教育教学培养方案,将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从三个阶段做好基于校企共育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系统规划(如图1):

图1 双创教育教学培养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初识期:这个阶段是大学生初入高职院校进行学习,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度较低。在这个阶段主要做好:

职业规划。从大学生入校开始,学校应对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引导工作,使大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职业规划对创新创业的重要性。职业规划最重要的任务是使大学生清楚地认识自身的优劣势,认清自身的职业目标定位,树立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思路。

指导服务中心。双创指导的范围应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指导、心理引导、双创形势分析、双创政策解读等内容,全面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后方保障。通过建立双创指导服务中心,加强对大学生双创政策方面的宣传,正确宏观地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指导服务中心应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双创服务市场的最新信息,使大学生更快捷地了解创新创业相关的最新政策信息。

第二阶段实践期:随着大学生日益接触专业领域,创新创业的实践学习也会随之而来,这个阶段的创新创业培养方案需要进一步与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实验实训等相融入。

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中是一项非常被重视并着力提升的工作。当然,实践教学在双创能力培养方案的实施中确实存在着不少困难与阻力。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大学生真正体会到个人能力的高低差异,找到自身的长处与短板,也进一步让大学生体验到创新创业所带来的成就感。

第三阶段孵化期:进入此阶段的大学生,已具备较为成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入了创新技术转化萌芽期或者创业雏形期。通过校企共建的双创孵化基地,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保障。

双创项目任务驱动法。在基于校企共育的机制下,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是最有成效的一种双创孵化方式。这种方式是以创新研发项目或创业项目为驱动,由校企双方组建孵化团队,通过项目任务的完成,实现双创项目的孵化。

四、结语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职院校面向社会输出创新创业型人才,积极主动地承担着提高创新创业人才质量的重任,进而成为地方经济创新发展的长远动力。高职院校作为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承担着为地方经济贡献人才的重要社会责任。通过校企联合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进一步促进了高职院校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猜你喜欢

共育双创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