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太湖流域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礼拜大殿大木构架研究

2020-01-16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大木太湖流域礼拜

蔡 军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上海 200240)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是穆斯林(伊斯兰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载体,泛太湖流域(1)太湖流域指江苏省苏南地区和浙江省的嘉兴、湖州、杭州市的一部分及上海市的大部分,泛太湖流域则扩展至距太湖流域有一定距离且经济、地理、人文等相关联区域,本研究特指在太湖流域基础上,增加南京、扬州、宁波等区域范围[1]。清真寺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唐代中期伊斯兰教传入那一刻起,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就开始了。有明以来我国伊斯兰教徒数量剧增,在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舆论背景下,与阿拉伯国家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阻碍。(2)明成祖继位(1402)诏书布告天下25条施政纲领,其中有一条就是海禁。对于外国朝献,明政府也予以限制,如三年一贡、五年一贡,于是“朝贡逐稀”。在明代,中国伊斯兰教几乎断绝了同伊斯兰世界的联系,处于孤立发展时期。参见秦慧彬《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论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历程》(《宁夏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35~41页)。通过调研发现,明清时期营建的清真寺更多地借鉴了中国传统做法与样式。时至今日,泛太湖流域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多数保存完整。礼拜大殿作为清真寺中的重要建筑单体,其大木构架样式繁多、营造灵活,既很好地满足了自身的使用功能需求,又充分地融合了该地域传统木作营造技艺,完美展示了外来建筑文化与泛太湖流域地域特色的有机结合。目前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的历史文化、总平面、礼拜大殿单体平面和装饰特色等,已展开了较详尽的探讨,但基于泛太湖流域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礼拜大殿大木构架的研究,探讨传统木作营造技艺与伊斯兰建筑文化交融的成果却不多见。(3)目前关于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清真寺历史文脉和建筑部分特色的介绍等[2- 3],均以大量的实地调研为基础,介绍了全国范围内伊斯兰建筑的概况,包括历史变迁、人文、建筑特色等。还有学者从平面组合、柱网排列、构件组合及外观造型等方面对礼拜大殿进行了阐述[4]。关于泛太湖流域清真寺的研究成果主要为:概括了江苏地区传统伊斯兰建筑空间形态和建筑特色,并以实例分析介绍了若干清真寺的特点[5];对泛太湖流域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总平面布局、礼拜大殿平面构成及形状等进行了探讨[1]。太湖流域传统建筑做法通常被称为苏南作法(或苏式作法,甚或香山帮作法),其中心地带是苏州,但无锡、常州、南京、上海以及浙北的杭州、湖州等地亦通用此法,可以说是泛太湖流域的通用作法。[6]泛太湖流域地域辽阔,虽然经济、地理及人文与太湖流域存在密切关联,但苏州、无锡等地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杭州、湖州等地受吴越文化影响较大,而南京、扬州、镇江为南北交融之地,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并重。因此,泛太湖流域各地区传统建筑营造技术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礼拜大殿大木构架的样式、组合及构件细部等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在实地调研中,我们极力探询各清真寺最初的营造者或改建及修缮的匠人,有几处清真寺可确定为西域匠人或传教士参与了营建。[7]但通过对清真寺中礼拜大殿大木构架构成、样式及构件细部的分析,似可以推测活跃在泛太湖流域中的各建筑帮派,如香山帮、徽帮、宁绍帮、东阳帮等,必定参与其中,而香山帮应居于主导地位。(4)由于中国古代“匠不入史”习俗的影响,史料中即使对重要建筑物有所记载,但对设计者或施工匠人却不甚重视,所载寥寥无几。我们今天知道的几处泛太湖流域清真寺的营建者多为西域人,如重建于元延祐年间(1314~1319)的杭州风凰寺是由西域传教士阿老丁设计,扬州仙鹤寺是在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由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孙普哈丁来扬州传教时所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由哈桑主持重建。尽管如此,泛太湖流域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不论总体布局、构架样式、构件细部均体现出浓郁的地域性特征,乃至陈从周(《扬州伊斯兰教建筑》,《文物》1973年第4期,67~72页)认为扬州仙鹤寺礼拜大殿为苏式厅堂样式,当为出自香山匠人之手。不论营造者是谁,泛太湖流域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礼拜大殿在满足自身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展现了香山帮营造技术特点,并与伊斯兰建筑文化,特别是泛太湖流域各地区的自然与社会因素进行了巧妙的结合。(5)沈黎在《香山帮匠作系统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年)中,对香山帮的时空渊源和谱系进行了探讨,论述了香山帮的流变和影响,划分出香山帮活动的核心区域及辐射地域。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限定了香山帮木作营造技术发源地(苏州)、香山帮活动核心区(上海、嘉兴、无锡、湖州及其周边)及活动辐射区(常州、南京、杭州、扬州及其周边)。特别地,香山帮木作营造技术在泛太湖流域的传播过程中,在辐射区边缘与其他匠系(如徽帮、宁绍帮、东阳帮等)产生了明显的融合与渗透,由此出现变异的构架类型及构件细部。但总体上来看,香山帮建筑特征还是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本文所论述的泛太湖流域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礼拜大殿木构架及构件名称,均采用香山帮建筑用语。

本文采用史料分析、田野勘察、分类比较等研究手法,选取泛太湖流域15处代表性的具有中国传统样式特点且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清真寺(表1),并重点对其中结构保存完整的礼拜大殿大木构架进行研究。从礼拜大殿空间组成与关联入手,分析泛太湖流域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礼拜大殿大木构架构成、样式演变及构件细部,以期探讨传统木作营造技艺与伊斯兰建筑文化的交融。

表1 泛太湖流域代表性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一览表(作者绘制)

续表1

续表1

1 空间组成与关联

图1 泛太湖流域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礼拜大殿平面构成示意图(本研究团队绘制)

清真寺一般需设置礼拜大殿、讲堂、阿訇室、待客室、水房等功能用房。礼拜大殿是穆斯林进行礼拜和聚礼、会礼等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叩拜真主的核心空间,也是克尔白的象征(6)克尔白为阿拉伯语,意为“方形房屋”或称卡巴天房、天房等。沙特阿拉伯麦加城禁城中央的立方形高大石殿,是世界穆斯林做礼拜时面朝叩拜的方向。,因此礼拜大殿是整个清真寺的灵魂。礼拜大殿一般由礼拜空间、净身空间、圣龛空间构成。礼拜空间是礼拜大殿主体部分,空间较大,主要为穆斯林席地做礼拜之场所。净身空间为穆斯林进入礼拜大殿之前身体和心灵的净化场所。圣龛空间(亦可称为窑殿)位于礼拜大殿最西端墙的中心部分。泛太湖流域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一般将圣龛空间突出,与其他地域有着明显的区别(图1)。

图2 南京净觉寺礼拜大殿外观(本研究团队拍摄)

泛太湖流域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礼拜大殿的礼拜空间、净身空间、圣龛空间可归结为三种主要关联方式:其一,礼拜空间、净身空间、圣龛空间相连,但圣龛空间体量变小,通常在礼拜空间的正间向西突出,使礼拜大殿平面呈“凸”字形,且圣龛空间屋顶形式异常丰富。圣龛空间屋顶可以是悬山、硬山、歇山、单坡等样式,与礼拜空间屋顶垂直而形成抱厦。始建于明代的南京净觉寺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保存良好。该寺总建筑面积为1650m2,礼拜大殿面积约为160m2。主体为歇山顶(净身空间+礼拜空间),与圣龛空间的硬山顶垂直相交而形成抱厦(图2)。圣龛空间可以采用与礼拜空间同样的屋顶样式平行形成勾连搭,如唐贞观二年(628)始建、清康熙年间(1662~1723)扩建的镇江山巷清真寺。其二,礼拜空间、净身空间、圣龛空间相连且总面阔相等,但圣龛空间的正间突出且变换屋顶样式,形成整体视觉中心,如扬州仙鹤寺礼拜大殿。扬州仙鹤寺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重建,嘉靖二年(1523)重修,礼拜大殿面积约为360m2。[8]礼拜空间与净身空间位于一悬山顶下,与圣龛空间的悬山顶形成勾连搭,但圣龛空间在正间向上突起,且转变为歇山顶,使建筑造型更加丰富,并突出了圣龛空间的重要性(图3)。其三,礼拜空间与净身空间相连,与圣龛空间之间加设过渡空间,如上海松江清真寺礼拜大殿。上海松江清真寺始建于元代,明代扩建三次,清代整修四次,至今仍保留着元、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礼拜大殿面积约为370m2,圣龛空间内部采用砖石拱券结构,外部为中国传统十字脊屋顶样式(图4)。

图3 扬州仙鹤寺礼拜大殿大木构架正贴(本研究团队根据文献[2]38页图改绘)

图4 上海松江清真寺礼拜大殿大木构架正贴(本研究团队根据文献[2]34页图改绘)

2 大木构架构成

泛太湖流域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礼拜大殿大木构架主要由柱、梁、桁、枋等构件组成,是礼拜大殿的骨架,也是礼拜大殿尺度与空间的重要决定因素。尽管泛太湖流域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礼拜大殿的平面类型、屋顶样式丰富多彩,但内四界仍可看作为礼拜大殿大木构架构成的基本元素。(7)南方建筑物常于屋中心连续四界承托大梁,支于两步柱上,此间之地位,即名内四界。相应北方之称谓有:四椽栿、五架梁、五檩屋。参见祝纪楠《〈营造法原〉诠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348页)。在此基础上加设轩、廊、双步或三步,围合出礼拜空间和净身空间,使之成为一体。而圣龛空间较为独立,尤其在建筑体量、构架样式、屋顶形式甚或材料上均与礼拜空间和净身空间有着较明显的区别,以强调其重要地位。本文仅讨论圣龛空间与礼拜空间、净身空间结合为一体时的情况,独立且自成体系的圣龛空间不在本论文讨论范围之内。

礼拜大殿中内四界的进深最大,位置居中,空间高大宽敞,是穆斯林集中活动的场所。廊在礼拜大殿中的运用较灵活,既可作为礼拜大殿的室内外过渡空间(净身空间),又可作为礼拜空间与净身空间或圣龛空间的联系部位。特别地,泛太湖流域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礼拜大殿常将廊子置于轩与内四界之间,这在泛太湖流域传统建筑营造中亦是比较特殊的现象,可能由于许多礼拜大殿是不断地进行扩建而产生的结果。(8)具有一定规模的清真寺大殿,一般来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随着附近教民的不断增加而不断扩大其规模。这种扩建也不像其他宗教建筑那样另建新的建筑单体,而是在原来单体建筑的基础上或纵深或横向接建新的殿堂,并与原来的殿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4],49页)。轩是江南地区传统厅堂建筑大木构架的特色空间,既可加大建筑进深又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营造法原》中介绍了三种轩:磕头轩、抬头轩与半磕头轩。扬州仙鹤寺礼拜大殿中的轩属于磕头轩,镇江山巷清真寺礼拜大殿中的轩属于抬头轩,此时需有草架。(9)在我国流传至今为数不多的建筑文献遗产中,由姚承祖原著、张至刚增编、刘敦桢校阅的《营造法原》,是根据世代相传的苏州地区香山帮工匠传统技艺,从明清至民国逐渐发展完善记录而成的。该文献独树一帜,被誉为“南方中国建筑之唯一宝典”。《营造法原》规定:凡轩与内四界同一屋面,其轩梁低于内四界大梁时,称其贴式为磕头轩;如轩梁底与大梁底相平者,则称抬头轩,抬头轩须于内四界设重椽,安草架。亦有大梁较高于轩梁而内四界与轩又非同一屋面,仍用重椽及草架者,则称半磕头轩。参考姚承祖原著、张至刚增编、刘敦桢校阅的《营造法原》(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第2版,23页)。轩在殿堂建筑中偶有应用,但泛太湖流域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礼拜大殿却多处可见。轩常用于礼拜大殿的前部,作为净身空间,其进深较廊要大,装饰效果亦比廊强。和廊相较,轩的特点更加符合净身空间中供礼拜者脱鞋、休闲及储物等使用功能,也较易满足清真寺注重装饰的特点。《营造法原》中根据轩椽样式的不同,分为茶壶档轩、弓形轩、船篷轩、菱角轩、一枝香轩、贡式软锦船篷轩、扁作船篷轩、扁作鹤颈轩等。泛太湖流域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礼拜大殿中,轩的种类以扁作船篷轩和圆料船篷轩为较常见,亦有扁作鹤颈轩和一枝香轩(图5)。双步和三步多用于南京一带规模较大的清真寺礼拜大殿中,对增加礼拜大殿空间、提高殿堂类建筑特性起到很好的作用。双步和三步装饰性较弱,位于内四界之后,主要位于礼拜空间和圣龛空间的交接部位。

图5 泛太湖流域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礼拜大殿中常见轩的样式(本研究团队拍摄制作)

3 样式演变

泛太湖流域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礼拜大殿大木构架种类繁多,各样式之间存在明显的演变轨迹,这与其所处地域、建筑规模、营造年代甚或匠帮参与等具有很强的关联(图6)。

图7 镇江山巷清真寺礼拜大殿深远的内部空间(本研究团队拍摄)

4 构件细部

泛太湖流域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礼拜大殿大木构件主要分为柱、梁、桁、枋、机、椽、牌科等。各类构件在大木构架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如承重、连接、加固等。构件的种类、形状及搭接方式等既展示了泛太湖流域地域特色,又巧妙的添加了伊斯兰特有的装饰艺术元素,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可塑性及与外来文化的可融合性(图8)。

图8 南京六合南门清真寺礼拜大殿(改造前)大木构架正贴及构件组成图(本研究团队根据南京伊斯兰协会提供资料绘制)

泛太湖流域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礼拜大殿中,根据各类柱位置及功能的不同,分为廊柱、轩步柱、步柱、童柱、脊柱等。柱子较纤细笔直、截面多呈圆形,少见收分和梭柱。但扬州仙鹤寺礼拜大殿中的8根木柱并非绝对垂直,而是柱头略向中心偏斜,设计者当时的用意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样可使柱子受力更加合理,又与阿拉伯帐篷式中心合一原理相融合。[9]梁的种类主要包括四界大梁、山界梁、轩梁、荷包梁、双步、三步和川等,是易于展现地域特色及外来文化影响的重要构件。南京、扬州、镇江位于我国南北交界处,大木构架样式以北方官式建筑与江南民间风格杂糅,各类梁显得清雅健劲。且南京明初作为都城,征集各地匠人大肆营建,香山帮、徽帮、东阳帮、宁绍帮等均聚于此,因此各匠帮的营造技术势必互相影响,这在梁的形状、细部处理、装饰艺术等方面均有所体现。扬州、镇江一带多采用圆堂样式,梁较简洁粗犷。但镇江山巷清真寺礼拜大殿由于规模较大,在简洁的构架上配以繁杂的彩绘,更在随梁枋与梁之间架以一斗三升牌科(图9)。而南京地区多将矩型截面梁简化,呈平直的中间粗两端细的梭形,无过多装饰,形似徽州帮或东阳帮传统建筑中的冬瓜梁。扬州仙鹤寺礼拜大殿在圆形截面大梁两端,用夸张的手法象征性地表示了扁作梁特有的梁垫、蜂头、蒲鞋头、棹木,追求神似而非形似(图10)。上海、嘉兴、宁波一带清真寺礼拜大殿的四界大梁、山界梁虽具有月梁的韵味,但许多装饰性构件被简化,如梁垫、蜂头、蒲鞋头、山雾云等,但增加了与伊斯兰教相关联的装饰,如部分梁上浅刻花草图案,或挂上古兰经经文匾额等。特别是童柱与梁交接处也用装饰来强调伊斯兰特有建筑风格(图11)。

图9 镇江山巷清真寺礼拜大殿带有繁杂彩绘的圆堂式样(本研究团队拍摄)

图10 扬州仙鹤寺礼拜大殿的圆梁扁作化(本研究团队拍摄)

桁根据所处位置不同,分别为廊桁、轩桁、步桁、金桁、脊桁和梓桁等。桁截面一般为圆形,而梓桁和轩桁截面偶有方形的情况。桁不做雕刻装饰,下设机。但有些礼拜大殿的桁下均见设枋,如扬州仙鹤寺礼拜大殿脊桁下加设枋,并以牌科上承桁,这在其他地域或建筑类型中极为少见。机可以提高桁条的承载能力,根据机所处位置及长度、雕饰、作用的不同,可分为连机和花机。花机位于轩桁、金桁和脊桁之下,常雕刻水浪、蝠云等饰样,主要起装饰作用。除上述提到桁条下所用枋之外,一般情况下,枋用在梁下起到稳固构架的作用,截面为矩型。泛太湖流域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礼拜大殿内,有廊枋、轩枋、步枋等几种类型。廊枋与轩枋的做法单一、简洁,但步枋上常刻有花纹和经文来做装饰,甚至在步枋下做阿拉伯式拱券,并与步枋连成一体,使步枋受力更合理,又带有伊斯兰艺术特色。椽分为出檐椽、花架椽和头停椽等,出于脱鞋和储物需求,净身空间常做得足够宽敞,所以礼拜大殿一般不刻意追求出檐的深远。牌科有时会在礼拜大殿使用,最常见的为一斗三升,可用于内檐或外檐,也可用较复杂的牌科,并涂上鲜艳的色彩,增加其装饰性(图12)。

图11 上海福佑路清真寺礼拜大殿极具伊斯兰建筑风格装饰的屋架构件(本研究团队拍摄)

图12 镇江山巷清真寺礼拜大殿色彩浓郁的牌科(本研究团队拍摄)

5 结 语

泛太湖流域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礼拜大殿大木构架样式种类繁多,规律性较弱。在大木构架构成、样式演化及构件细部等方面,充分表现出泛太湖流域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礼拜大殿大木构架的殿堂厅堂化、灵活多样性和文化交融性。

从大木构架构成上看,泛太湖流域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礼拜大殿在主体空间(内四界)的基础上,前后加设廊、轩、双步或三步等要素来构成,与香山帮建筑大木构架构成基本一致。但它们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多数礼拜大殿在净身空间中均用轩,且位于廊之外;少用草架;南京地区善用三步等。

从大木构件细部看,泛太湖流域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礼拜大殿构件细部较构架构成及样式更易受到地域及匠帮的影响,如梁的形状、细部装饰,如梁垫、蜂头、蒲鞋头、棹木等,表现出泛太湖流域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礼拜大殿木作营造技术在香山帮活动核心区(上海、嘉兴等)及活动辐射区(南京、杭州、扬州、镇江、宁波等)的差异,及香山帮与徽州帮、东阳帮、宁绍帮等匠帮木作营造技术的交织。为了渲染礼拜大殿的宗教功能,构件上还适当添加伊斯兰建筑装饰特征,达到了功能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猜你喜欢

大木太湖流域礼拜
2022年“引江济太”水量调度达6.08亿立方米
酸沉降背景下太湖流域碱基离子流失特征模拟研究
英文目录与摘要
基于NDVI的太湖流域片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节俭教育
猜字谜
替我叫一声妈妈
太湖流域蔬菜生产区氮输出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替我叫一声妈
老木大木与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