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砾地层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地表沉降控制措施
2020-01-16
(中铁十六局集团地铁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10)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盾构施工中,现场适配2台盾构机,一家村站大小里程端均为盾构始发井。首先由一家村站大里程盾构井完成左线盾构机吊装、组装,调试过程中完成右线盾构机吊装、组装,完成双线始发、掘进;然后在东二环路站小里程盾构井接收,转场至一家村站小里程盾构井完成二次始发,成吉思汗公园站大里程盾构井接收。联络通道施工在区间完成后进行。
2 盾构掘进
2.1 掘进施工参数
隧道范围内地层主要为圆砾、砂砾层,由于处于始发掘进阶段,推进速度初始设定为<20mm/min,初始设定刀盘转速应<1.0r/min。正常掘进时推进速度为30~50mm/min。根据工程情况,确定盾构最大推进速度80mm/min。
2.2 方向控制
盾构机运行阶段,水平向左偏时有必要提升左侧千斤顶油压力;若存在右偏现象,宜适当提升右侧千斤顶油压力。竖直方向控制与水平方向控制相同。
2.3 盾构调整注意事项
1)刀盘换向时速度需得到合理控制,速度不可过快。
2)从地面、地层情况出发,在此基础上灵活调整推进工艺参数,有效控制盾构施工误差。
3)蛇形修正工作中,采取长距离慢修方式。处于直线推进施工环境中时,调节盾构机位置,其需要与轴线前方一点共线,并将其作为基准线,以便展开线形管理工作。若处于曲线推进作业环境中,盾构机与前方一点形成连线,并与设计曲线保持相切的关系。
3 土压盾构施工中地表沉降原因分析
3.1 开挖面土体的三维移动
施工作业的持续推进会对开挖面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如果开挖面承受的支护压力偏小且未达到土体原始侧向应力,土体将发生向盾构内移动的现象,随之出现地层损失,致使盾构上方土层发生较明显沉降。反之,如果开挖面承受的支护压力明显偏大,施工中则会发生土体向前移动的现象,出现负地层土层损失,最终使得盾构上方土层表现出隆起的问题[1]。
3.2 盾构后退
盾构后退过程中,会对开挖面土体造成影响,使其出现坍落或松动现象,严重时会引发地表沉降。若针对土层采取降水疏干措施,那么土体所受应力会呈现明显提升的趋势,不利于土体固结,使其发生大范围变形。
3.3 土体挤入盾尾空隙
控制刀盘直径是顺利完成盾构施工作业的关键,其应比盾体直径稍大一些,但在此影响下,盾体周边将产生较明显的环状空隙。若土体发生变形,将出现挤向盾体的现象,加之地层的不断移动,最终引发地表沉降。当盾尾无法对管片衬砌实现有效保护时,将对衬砌外围造成影响,该处形成建筑空隙,若不能及时向空隙内注浆,也会引起地层移动从而造成地表出现沉降现象。
3.4 盾构推进方向的调整
盾构施工过程中,仰头推进与曲线推进作业均容易对实际开挖面形状造成影响,相较于设计形状而言存在明显偏差,随之出现地层损失。此外,盾壳移动通常会与地层发生剧烈的摩擦,并伴有剪切作用,此时也会出现地层土体损失现象。
4 地表沉降监测
4.1 监测点布置
1)沿隧道轴线有序设置测点,始发与接收段各测点间距为10m;在地表建筑物、管线密集区域,点间距按10m;其他区域点间距按15m。
2)考虑地下管线竖向位移情况,在此基础上合适布设测点。
3)在始发和接收段、联络通道等部位设主测断面,影响范围按1倍隧道埋深考虑,布置7~11个点。
4.2 监测方法、数据采集及分析处理
布设导线网,通过平差处理有助于提升观测精度,准确掌握各点的高程情况。正式施工前,做好对各个观测点的测量工作,获得其初始高程H0,后续施工过程中,求得实际高程Hn,则高差ΔH=Hn-H0即为累计沉降值[2]。
5 盾构施工时地面变形控制
5.1 变形控制标准
地表沉降控制的一般标准:地表最大下沉值30mm;隆起量10mm。根据所在区域相关部门对于地下管线所做的规定,考虑管线差异沉降情况,确定最大值。
5.2 变形控制措施
5.2.1 保持盾构开挖面的稳定
调整掘进参数有助于提升盾构开挖面的稳定性。工程中涉及的掘进参数较多,如土仓压力、千斤顶推力、注浆量、推进速度、浆液性能、盾构姿态等。为实现对各项工艺参数的全面优化,相关人员应准确掌握盾构机性能,通过监测手段获得地面变形曲线情况,在此基础上验证施工参数的合理程度,针对不足之处做出灵活调整。基于对推进速度、排土量的改进,有助于调节仓压力与地层压力,使其达到相对均衡的状态。
5.2.2 同步注浆与二次注浆
为有效控制地面沉降现象,需及时对脱出盾构后的衬砌背面环形空隙展开注浆作业。以地质情况为准,确定合适的注浆工艺参数,确保注浆质量。
经上述操作后,展开二次压浆处理,主要目的在于弥补同步注浆不足之处,有效控制地表沉降现象,为盾构穿越建筑物与地下管线创设稳定的作业环境,有效避免地面沉降。
5.2.3 注意盾构在曲线上推进及盾构纠偏
盾构设备处于曲线推进工作状态时,土体对于盾构及隧道的约束力将明显减弱,加大了盾构轴线控制难度,为确保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需适当放慢推进速度,单次纠偏量需得到有效控制,允许适当提升注浆量,采取多次纠偏处理,最大程度降低地层损失,避免大范围地面沉降[3]。
5.2.4 基于监测结果加固建(构)筑物
立足于建筑物的结构特点,综合考虑沉降敏感程度与沉降许可范围,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箱涵变形警戒值。创建可靠的监测网,将其作为主要的信息获取途径,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跟踪注浆。此外,还需要在建筑物周边创建观测网,实现对变形情况的实时监测,获得相关信息并作为现场施工作业的基本指导。
5.2.5 盾构穿越粉砂、圆砾地层
粉砂圆砾地层具有特殊性,因此盾构穿越该处时需要保持平稳的姿态,最大程度降低对土体的扰动,降低渣土中水的比例,向土体中加入适量的膨润土泥浆、泡沫剂等改善渣土和易性。
5.2.6 盾构掘进时避免地表塌陷
综合考虑地质情况、隧道埋深等多方面因素,确定土仓平衡土压力,不可出现明显波动线性;创建渣土改良系统,合理选择外加剂,如优质膨润土等,在其作用下改进砂卵石土性能,使其具有较好的流塑性与止水性,保证所得开挖面足够稳定;施工中注重对出土量的控制,不可出现超挖现象;合理调节盾构姿态,但要避免超量纠偏行为。根据施工要求,及时做好同步注浆作业,要求注浆压力与注浆量与工程实际情况相符;若地表沉降偏大,需展开二次注浆作业。注重对施工现场的监控,分析监测资料,以此为参考调节盾构掘进参数。
6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砂砾石地层采取土压平衡盾构施工技术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了地形沉降的影响因素,同时为避免发生地表沉降对该技术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够为类似施工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