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和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共建共享的困境与出路
2020-01-16吴永奎李庆有虞灿星
吴永奎,李庆有,虞灿星
(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007 年6 月党中央在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1]。 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由此引起政府、社会及学者的广泛关注。 为发展农村体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出台一系列如 “雪炭工程”“体育三下乡” 和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等政策扶持措施,使农村公共体育的软、硬件设施逐步得到了改善,合理统筹规划场地器材资源以实现利用率最大化。 根据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及目前的研究现状, 首次在农村社区和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设中提出共建共享,不仅为改善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带来了契机,而且还能够有效缓解部分农村社区场地器材的供求矛盾。 本研究以农村社区和学校场地器材共建共享为研究对象, 深入分析我国农村社区与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共建共享的困局, 结合农村体育的现实情况提出自下而上资源内生的出路, 从而为农村社区与学校场地器材共建共享提出思路, 为缓解农村体育场地器材短缺提供建议。
1 农村社区和学校场地器材共建共享的意义
1.1 有利于缓解农村学校场地器材紧缺
近年来国家颁布的政策不断向农村学校倾斜, 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 但是也存在学校资源闲置浪费的情况。 有研究表明,部分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出现闲置浪费的情况,村民或学生在周末或是傍晚 “闭门而返” 无法使用,虽然部分农村学校开放但场地设施漆黑一片,仍然使共享性大打折扣[2]。 把公共体育场地器材建在农村学校,避免农村学校、村委建设同样的体育场地器材,造成场地器材建设的重复、闲置甚至是浪费,若实现场地器材共建共享,有利于解决村民想锻炼而无场地的困局、 充分挖掘学校体育场地最大使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1.2 有利于丰富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在广袤的农村地区,有着多样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如抖空竹、跳房子、斗鸡、跳皮筋等项目,对各种传统运动项目和文化资源加以改造和整合,在农村学校体育课上灵活运用,可以极大丰富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也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参与自带地方特色的项目, 提高农村学生体育课参与的积极性与教学的趣味性。 另外,大部分农村学校配置着成人化、竞技化的体育器材,如双杠、篮球架等对运动素质要求较高的器材,对此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和运动基础,把学校及健身器材科学改造成低难度、 危险系数低及适合学生和老人运动的项目,这样可以丰富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促进学生和村民身心的全面发展。 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民间传统的项目活动,也有利于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3]。
1.3 有利于公共体育场地器材集中化管理
农村社区和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本身就存在紧缺的问题,再加上体育器材设施移位、损坏及丢失成为常态,学校领导为了杜绝此情况的发生,不得不采取 “铁将军” 把门的措施。 据有关研究表明,由于社区场地器材管理不善,大多数公共场地器材被附近村民用来晒粮食、晒衣物以及长期占有堆积农作物,大量器材由于日晒雨淋被氧化腐蚀, 造成原本场地器材紧缺的地区出现公共健身资源的浪费。 若把健身工程建在农村学校实现共建共享,制定完善的专人负责,定期维修、检查、保养等管理机制, 这样可以避免资源浪费、 闲置及私占问题的出现,实现农村社区和学校场地器材资源的集中化管理。
1.4 有利于提高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地位
在很多地区,当地政府和学校领导对农村学校体育漠视,农村地区家长对体育教育认识不高,以致出现体育课 “可有可无” 的尴尬境地,体育学科处于边缘化,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性和学科地位自然不会被重视。 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改善和全民健身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加入到健身人群中,针对当前农村体育活动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缺乏的问题,学校体育教师是接受过专业和正规体育教育的人才,可以弥补农村体育人才缺乏的问题, 传授村民科学的锻炼方法和技术,指导村民参与体育锻炼,因此体育教师的专业性和业务能力也就被充分体现出来, 若实现社区和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共建共享,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地位。
1.5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体育健身氛围
随着国家颁布一系列重视学校体育的政策文件, 大部分家长也开始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 很多家长陪孩子锻炼身体的同时无形中也锻炼了自己, 通过家长支持子女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家长和学生的体育锻炼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随着更多的人群参与体育活动以及体验锻炼的快乐, 逐渐打破村民陈旧的 “劳动就是锻炼身体” 的观念。 学校通过举办村际篮球比赛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聚集更多的村民进校园亲身体验体育,共同营造 “场地人人锻炼,健康人人享有” 农村健身氛围。
1.6 有利于推动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
农村社区和学校实现共建共享的场地器材是农村体育产业的载体。 常言道 “有需求就有市场”,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民健身的大力推广, 农村体育服务消费的规模和总量也快速增加,需求量的增加吸引体育企业 “进军” 农村。 在广袤的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居住分散,产业机构很难抓住村民、学生共同的 “聚焦点”。 当前学校场地器材是聚集村民和学生健身和锻炼最好的载体, 同时也是宣传体育赛事、 推销体育用品、推广体育培训等最好的载体,农村体育企业应充分把握和利用这个 “聚焦点”,进一步提高农村体育消费和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2 农村社区与学校场地器材共建共享的困境
2.1 政策执行主体意识薄弱,健身主体参与度低
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 科学规划与建设农村社区与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十二五” 规划》《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 在一定程度上农村社区和学校场地器材设施有了较大规模的改善。 但是由于农村政策执行主体的意识薄弱, 出现工作要求认识不清、 职责不到位和权限不明确的现象。 所谓政策执行主体,是指将政策付诸施行的人,本研究探讨的政策执行主体包括当地政府、学校和体育教师。 政策执行主体意识强弱是政策执行成败的关键。 第一,当地政府对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漠视, 农村体育事业处于边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农村由于体育部门与文教卫等多部门进行了合并,从纵向上看,机构设置 “中间大底层小” 导致县、乡镇府的职责不到位,从横向上多部门重组合并后工作跨度大,导致工作要求认识不清的现象, 再加上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缺乏相应法律制度保障,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步伐。 第二,农村学校领导尚未重视体育课,农村学校以 “升学率” 作为指标来评价其教学质量[4],以及出现体育课 “可有可无” 的老套观念,校领导嘴边的出于安全考虑 “不体育” 的推脱词等,这些现象严重阻碍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与锻炼的开展。 第三,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意识薄弱, 尤其是在农村学校场地器材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体育教师应该 “自下而上的自救” 开发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或者自制简易的教学器材, 而不应该一味消极地 “等、靠、要” 场地器材甚至是 “放羊式” 教学。
农村社区和学校的健身主体主要是指学生和村民。 导致学生和村民健身活动参与度低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教学内容单一和学生家长不重视,由于农村体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场地器材受限,以及场地器材以竞技化、成人化为特征的突出问题等诸多因素, 导致教师教学的效果差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低的恶性循环,学生更喜欢自己玩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同时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家长在 “知识与健康杠杆” 中过度倾向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体质过早处于 “亚健康” 水平,以及 “眼镜族” 低龄化。 第二,村民陈旧的体育观念和无场地无指导的困境。 所谓陈旧的体育观念,多数村民认为生产劳动与锻炼活动有同样的功效,即生产劳动可以代替体育活动[5]。 广场舞从城市快速推广到农村, 极大丰富农村大妈饭后活动的内容,但经济欠发达、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多数大妈族还是处于 “怕、等、看” 状态下,仅有的一点激情最后慢慢褪去。 场地器材是农村全民健身参与度低的关键因素, 根据川南地区农民体育的调查结果显示,42.07%村民认为 “无场地无指导” 是全民健身参与度低的首要因素。
2.2 场地器材建设乏力
国务院在《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年)》中强调,我们要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器材,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健身。 为达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m2,工作的重点、难点及突破口都在农村场地设施的建设, 应极大改善农村公共体育场地器材无障碍条件[6]。 这表明,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国家和体育有关部门的政策扶持不断向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倾斜, 但结合我国农村体育场地器材短缺的现状问题, 本研究创新一种社区和学校场地器材共建共享模式, 可以极大地缓解农村体育场地器材的短缺问题, 那么农村社区与学校场地设施共建的过程中有哪些困境呢? 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2.2.1 场地器材建设资金筹集短缺
目前, 我国场地器材建设资金筹集主要有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和社会力量协办为辅这两种渠道[7]。1)当地政府财政投入有限,财政投入有限有两部分的原因,首先是地方政府对场地设施规划建设重视不够, 导致在非基础性设施建设上出现“一减再减” 以及财政投入集中在县、乡镇行政村,在经济欠发达老少边穷地区有相当一部分村落覆盖不到。 其次是地方政府在农村场地器材设施建设规划认识不足, 导致场地器材建设内容规划与财政预算过于宏观宽泛,出现 “该建的不建” 现象。2)社会筹资渠道狭窄。 来自社会层面的筹资仍次于政府层面,但是社会层面可作为共建共享资金的重要补充。 目前社会筹资渠道主要有农村体育企业捐助、附近居民个人捐助、学生家长自愿捐助、毕业校友组织捐助等。 由于农村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规模远落后于城镇, 以及当地村委没有建立完善的政策吸引体育企业投资农村体育产业, 还有就是由于没有完善的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与组织, 附近村民和学生家长捐助后没有看到实质性改善, 该人群捐助的范围和热潮止步不前甚至是有所倒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经济、教育、医疗不均衡性更加显著,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着年轻家长驻守城市,毕业校友的流失较为严重,以及部分毕业校友未能建立联系,因此导致该部分资金筹集量较小。
2.2.2 场地器材建设主体不明确
场地器材建设主体,是指谁来负责和谁来落实建设。 面对这一问题首先是确定责任主体,根据《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年)》指示,我们要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组织架构。 可见当地政府、学校和村民以及实施建设者在农村体育场地器材建设方面都负有责任,“多方负责” 无疑会导致 “无人问责” 的局面。 其次是选择落实建设的主体,基于场地器材建设的技术要求、委托关系的规范及过程监督的执行效果, 落实建设主体是多元化的合作体[8]。谁来负责和谁来落实建设需要精心筹划、综合考虑。
2.2.3 尚没有完善的场地器材建设方案
所谓建设方案主要是建什么场地器材、在哪里建、怎么建的问题。 首先, 人口结构不同导致对体育场地器材需求也不同。 随着城市就业机会增加和薪酬高涨,农村男性青壮年进城打工的数量也日益爬升,留守的妇女、儿童和老人3 种群体尤为显著,人口结构的复杂带来了场地器材建设的困境[2]。其次,区域跨度影响场地器材需求的广度。 由于我国农村各个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区的场地器材供给模式也要酌 “情”考虑,避免出现农村体育资源短缺和过剩并存的现象。 有研究表明,部分行政村或旅游村的体育资源配置较好,甚至出现了体育设施闲置;而另一些边远农村场地器材缺乏,不能满足基本的体育需求[9]。在农村社区和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设时我们是采用 “漫灌式” 还是 “精准滴灌”、如何杜绝 “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如何根据农村居民真实需求表达 “以需定供”、如何监督和检验场地器材建设效果等,都需要我们精心统筹布局、制定合理完善的场地器材建设方案。
2.3 专业性体育人才缺乏
在知识经济时代, 国家和社会非常重视专业性技术人才的培养,为均衡发展城乡体育教育,国家颁布一系列优惠政策文件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薪资待遇和工作条件, 目的是鼓励专业的体育教师到教育资源落后的地区从事支教工作, 可见城乡在专业体育人才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本研究探讨专业性体育人才是指学校体育教师、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农村社会体育组织等。 结合目前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3.1 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数量少和专业水平不高
从当前农村体育教学人员构成情况来看, 专业专职体育教师所占比例较小, 反而非专业专职的体育教师占整个体育教学人员数量的大部分比重[10]。 再加上农村经济地位地下,城乡薪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差异显著, 农村体育教师进驻城镇较为严重,导致农村体育教师结构不合理。
2.3.2 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
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职责是宣传和动员村民加入体育锻炼,传授技能以科学健身,组织和管理农村体育活动[11]。根据目前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 “政策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体育赛事的举办、体育政策与知识宣传、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处于 “一穷二白”,无场地、无指导、无项目成为一种常态,农村体育教师角色未能成功转换,来弥补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紧缺。 农村社会体育组织专业水平低,不能很好指导村民对体育健身器材的使用,出现 “建而不用”“建而不敢用” 资源资源闲置的尴尬境地。 大多数村民选择技术含量低的公路散步或慢跑,鲜有团体广场舞、武术、舞龙舞狮、健身舞蹈等项目[12]。
2.3.3 尚没有专门的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者
原本乡镇体育机构人员配置较少,再加上多忙于政务、个人事务和家庭生活, 使他们无力顾及边远村落场地器材的管理工作。 疏于管理的场地器材容易出现设施移位遗失、场地器材损坏等问题, 持续服务较差、 共享性较弱严重影响村民健身。
2.4 尚没有完善的场地服务机制
场地服务机制主要是指服务人群、服务办法、服务时间、服务管理等,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强调,场地器材满足本校师生的教学和日常活动需求是开展其他工作的前提,除上课时间外(放学后、节假日、寒暑假)优先向学生、社会组织及附近居民开放,逐步形成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安全保障机制[13]。 但是每个地区人口结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社区与学校共享的场地器材的开放时间、开放范围、开放办法以及组织实施等需要谨慎筹划, 制定出符合本地区村民的场地器材服务机制。
3 农村社区与学校场地器材共建共享的出路
3.1 提高政策执行主体意识和加强体育知识宣传3.1.1 提高政策执行主体对体育的认识水平
近几年国家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有认知和动力两方面的因素制约政策执行效果,如地方政府(村委)和农村学校领导对国家颁布的文件存在认识不清, 不能根据国家对地方有关部门的工作要求进一步落实条款; 还有就是政策执行主体缺乏动力源泉,在部分工作上追求 “政绩工程” 而忽视农村体育建设。 因此提高地方政府(村委)、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对体育的认识尤为重要,第一,进一步改善政策执行主体对体育教育的认知,定期开展认识农村体育政策和法规的培训,准确领悟政策目标、工作要求等,加大农村体育政策宣传,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体育课 “可有可无” 的窘境。 第二,做好当地政府(村委)、学校、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根据国家颁布的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进一步理清当地基层干部和学校部门的责任义务,形成中央政府发挥指导、决策,地方政府发挥协调、监督,基层政府发挥创新、执行的管理模式[14],用法律权威来约束政策执行主体,保障村民应享有的权利。 通过职后培训明确农村体育教师的职责,鼓励体育教师开发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合理制作简易的体育器材、改造具有竞技化、成人化特征的场地器材,以及加大有关农村体育教育政策的宣传和督导力度, 避免体育课“占用” 现象的出现。 第三,把农村体育建设的贡献纳入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内容,如单位和个人评优评先、学校和体育教师的项目申请甚至是职务晋升等加入年终考核内容[15],同时还要加强政策执行监督、评价和问责机制。
3.1.2 加强体育知识宣传
加强体育知识宣传,提高健身主体(学生和村民)的参与度。 第一,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和电视广播,重点利用家长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推送青少年体育参与的重要性, 以及青少年体育参与后拓宽升学渠道的成功案例 (各地区体育特招生),还有就是在节日活动和民族民间活动中(六一儿童节、端午龙舟赛、村际篮球比赛)录制节目,对广大农村地区村民和学生进行宣传,转变农村居民和学生的体育观念、树立正确健身观以及激发村民和学生的健身积极性。 第二,推广普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丰富村民和学生的健身和教学内容。 如跳竹竿是黎族和苗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由于跳竿者在时常变换队形的竹竿中跳跃,初学者常会出现心理害怕或心理紧张,若加以改造用绳子代替竹竿,在农村学校中加以利用进行体育教学,校园内 “寻宝” 游戏和现在的定向越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借助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和村委体育部门举办小范围的比赛,可以极大丰富学生和村民的健身内容,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
3.2 采用多元化资金筹集和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3.2.1 采用多元化资金筹集
共建共享资金筹集是场地器材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充足的资金是共建共享的前提保证。 根据当前的资金筹集模式来看, 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和社会力量协办为辅的两种资金筹集渠道, 由于目前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有限和社会资金筹集狭窄是导致农村体育建设步履维艰的重要原因, 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实行保 “政投” 争 “彩投” 策略。 基层体育有关部门要向政府、国家体育局报备场地器材建设的经费预算,保护中央、国家体育部门在农村体育建设的正常财政投入, 同时也要完善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以增大边远地区场地器材建设力度。 同时也要积极争取在彩票公益金中划拨出来的专项资金, 扩大体育彩票公益金扶持的范围,同时应定期开展专用资金监管、审计工作,以及多方参与评价检验,把专项资金 “用准、用活”,避免资金挪为他用。 积极发挥体育彩票公益金在解决经费不足和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的重要作用。 第二,积极引导社会筹资。 加大力度宣传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引导农村体育企业捐助、附近村民个人捐助、学生家长自愿捐助、毕业校友组织捐助。 通过政府的税收减免和土地租赁政策,就捐助行为给予汇报和颁奖,制定政企共同经营模式,引导企业公益性捐助和投资农村体育市场,以此来动农村体育消费和扩大市场规模。 加大宣传社区与学校场地器材共建共享的建设目标,让更多的村民、学生家长和毕业校友清楚这是利民惠民的一项工程。 鼓励村民 “以工代筹” 进行公益性捐助[16],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校友会与毕业校友建立联系,鼓励与支持他们为母校体育事业献上微薄之力。
3.2.2 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
在场地器材共建的过程中,关系到谁负责、谁实施、建什么场地器材、在哪建、怎么建的问题,因此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明确权责和社会公开招标。 根据《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年)》的要求,在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中政府要主导、部门协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 各村委的工作是由乡镇府直接领导,村委最了解农村实际情况,由乡政府领导、乡政体育部门肩负首要责任,同时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和农村体育协会起协同负责的作用。 在明确第一责任人后, 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和村委体育部门拟定场地器材规划方案,由乡镇府对外发布建设招标公告。 同时乡镇府成立共建执行委员会,全体成员全程参与规划、建设和验收场地器材,并且制定相应的标准与问责制度,避免 “谁建设、谁得益” 以及 “豆腐渣” 的现象。 第二,基于 “真实需求表达机制” 合理建设场地器材。 通过共建执行委员会精确收集村民和学生的体育需求信息,结合各农村发展不均衡、差异性的特点,村民的需求信息经过筛选后由有关专家多方验证,做到建设的器材器材精细化、合理化及高效化。 第三,制定合理的建设工作程序。 在农村社区和学校场地器材共同建设过程中,依次按照各部门在3 个板块进行协调配合,实施前:需求收集、专家验证、建设规划;实施中:职责监督、规划审计;实施后:质量验收、多元评价、效果回馈[17]。
3.3 引进专业性体育人才科学指导和管理
3.3.1 保证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数量和提高专业水平
第一,保证充足的师源,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支教保研、工作转编、生活补贴和学费减免委培等[18]),来吸引(除免费师范生)高师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鼓励体育专业人才为家乡的体育事业作贡献,同时高师院校也要宣传和动员更多当地的毕业生回乡发展体育事业;还可以为非体育科目的教师提供培训、转岗等,以扩大农村体育教师队伍;缩小城乡体育教师待遇差距,改善农村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待遇,确保农村体育教师不流失或 “进驻” 城市,通过以上的努力来保证充足的师源。 第二,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和业务水平,城乡体育教师通过轮岗、进修等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大在职培训力度,采用多种职后培训模式(进修站、资格认证等),全面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和业务水
平[19]。
3.3.2 发展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和提高专业水平
近年来尽管国家对地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配备提出了要求,但是根据当前农村体育人员的结构来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严重缺乏不容乐观。 为了满足村民对健身指导和活动组织的强烈需求,发展农村体育教师转换角色,弥补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空缺。 成立老人体育社团并广纳有运动经历的老人,加强老年体育社团的综合素养,对运动技能、体育知识及活动组织与管理进行培训。
3.3.3 配备责任主体和专人管理
成立老年体育社团, 充分发挥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 并且明确农村体育教师作为场地器材管理的负责人,指定老年体育社团成员专人管理场地器材,场地器材时常需要购置更新、维护保养,定期检查确保安全性,这些工作都需要资金支持,应成立场地器材管理专用资金用于购置、维修及看护场地器材,并且制定严格的管理标准与职责监督制度,有效推进农村体育健身更快、更好地发展。
3.4 建立完善的服务机制
“共建” 是 “共享” 的前提,“共享” 是 “共建” 的目的。 由于本研究是基于农村学校实现场地器材共建共享, 在农村社区和学校场地器材共同建设后, 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建立完善的共享机制,如场地器材共享人群、共享时间、共享管理及共享运营等。 第一,明确共享人群,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在保证本校教学或体育活动前提下,优先向本校教师和学生、学校周边村民及社会组织开放。 根据体育场地面积和器材适用类型,合理确定开放对象。 第二,明确共享时间。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在保证本校师生教学或体育活动的前提下,在课余时间、法定节假日、寒暑假优先向本校师生、学校周边村民及社会组织等开放,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可延长开放时间;还可实行定时定段开放或大型活动提前预约等。 第三,明确共享管理员且有稳定的财政投入,管理员能定期对场馆、器材进行检查,保证学校体育场馆和器材符合国家安全、卫生和质量标准及相关要求。 资金用于场地器材更新、维修和保养等[20]。 第四,明确场地器材运营模式,学校要积极探索体育场地和器材共享的运营方式,以期提高场地器材服务质量。 形成以校管理为主,委托第三方专业运营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