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小镇的培育发展
——基于特色小镇、中小企业与乡村振兴三者契合互动分析

2020-01-16王天宇

河南社会科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小镇现代化特色

王天宇

(上海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上海 2000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推进。但相比这些巨大进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然明显,农村发展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相对脱节,农业农村现代化任务艰巨。仅以贫困人口指标为例,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 万人,减少到2018 年末的1660 万人。如何使农村走向可持续的富裕繁荣的发展道路,仍然是个大问题。党的十九大旗帜鲜明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对农村发展的全面提升,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支持。近年,各地在探索特色小镇上有许多创新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相对于特色小镇发展实践的丰富,从理论上研究分析特色小镇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动力机制等,仍有待进一步深化。

本文认为,乡村振兴的目标指向,无疑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和农村高质量发展,而这必须依靠以现代产业为核心的现代经济体系在农村的植入、扎根、支撑和扩张,并对农村传统产业体系进行持续改造,推动多元化产业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的建立。现代经济体系要求全新社会服务和空间环境,在这一重大历史性、革命性发展过程中,特色小镇建设历史性地契合我国当前面临的两大紧迫诉求:中小企业转型提升与乡村振兴战略。

一、三者现实关系反映出的困局

(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与农村发展的脱节

环顾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乡村发展一般总是滞后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进程,但当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取得一定成果后,将快速拉动乡村的现代化发展,从而大大缩小三者之间的差距,并且逐步走向城乡协调共进的持续发展繁荣的道路。

以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标志,中国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现代化发展主要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发展为核心。但由于三者之间互相脱节,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

纵向看,城镇化和工业化数量扩张迅速,但与世界水平比较,由于城镇化落后,对乡村发展拉动需强化。截至2016 年年末,中国城市数量达到657个,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4%,比2012 年末提高4.8 个百分点①。按照目前1.2 个百分点的年均增速,到2020 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以上,到2030 年达到70%。从全球城镇化水平看,城镇化平均水平在50%左右,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则一般在85%左右。从城乡人口分布看,2018年年末我国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达139538 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137 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6401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9.58%。我国目前还有40%多的人口分布于农村地区,以农业为收入的主要来源。很难想象,一个城镇化水平落后的国家,能顺利实现现代化。

以开发区为模式的城镇化误区需要大力纠正。从理论和实践经验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是一种互动促进、融合发展的关系。但我国的城镇化、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进程却表现出了明显的各自独行的趋向,导致了一些严重的问题,最突出的是以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为追求目标,严重忽视城市、工业与乡村的协调共进。一些地方在发展过程中,片面地以城区范围扩张、城市形态时髦为重要考量指标,严重忽视与乡村发展的协同推进。一些地区的发展实践清晰表明,就是在城市地区,如果没有现代产业的坚实支撑,现代化发展的难度也是非常巨大的,更不要说农村地区了。

我国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与农村脱节,需要调整策略思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主要路径就是开发区模式,这种工业快速有效的发展途径是平面铺开模式,不断在平面空间拓展,不断新批更多开发区,从而能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提高产出总量,不断实现经济增长。但是,当走过这一短缺经济阶段,出现供需平衡甚至是供大于求即进入追求质量阶段,类似的开发模式就明显落伍了:追求质量,就需要更多的技术投入、设备投入和人才投入,原来的简单三要素就显得远远不够了。追求质量的阶段需要更多的要素支撑——技术要素、设备要素、人才要素、信息要素、金融要素、中介要素等,而要能够容纳这些新要素,原来的传统、单一、生产与生活脱节的开发区模式就不适用了,必须以完善的现代社会综合服务为核心的城镇化空间来替代原来功能单一的开发区。于是大量的资金再次投入开发区,建设和发展“产城融合”模式。但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开发区仍然与农村有明显边界和隔离。造城仅仅局限于开发区范围,仍然置周边农村地区于不顾。

面对这些困境,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不能统筹开发区与农村的发展?以开发区拉动农村的全面发展,以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支持开发区,这将呈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三者协调互动的中国式创新型发展局面。当初我们没有看到这种大好态势的出现,在中央提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我们又开始看到了曙光,那就是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化、工业化与农村现代化协调并进。

(二)中小企业急需发展升级的平台

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企业数量众多,2018年年末有将近37万家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技术水平低下、产品层次落伍、市场服务缺乏,并且其目标定位也往往模糊不清。

我国中小企业的核心问题是技术进步缓慢,由此延伸出一系列困难。中小企业具有天生的“技术短缺症”,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是以技术为支撑而起家发展的,而主要是以市场需求引领拉动发展的,这主要因为中小企业是在一个相对容易生存和发展的短缺经济环境中起步的,巨大的购买需求推动着一切生产消费品的企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强化了中小企业低成本策略的路径依赖。再者,我国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分工协作与技术拉动的稳定机制基础,无力从事精深的专业化生产,这就促使很多中小企业转向最终产品的生产,直接面对市场、面对消费者。但这些企业核心技术的短缺和落后制约了其最终产品的技术水平、产品品质和市场评价,其主要针对中低收入家庭和出口发展中国家。但这种产品和企业必将遭受越来越多的外部竞争和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长期处于市场风险波动状态。

我国中小企业本质上也是追求技术进步的。不过是其发展之初的客观环境决定了以劳动密集型、低成本为策略的发展路径。在其发展提升的重要阶段,由于缺乏大企业通过协作配套所产生的技术外溢带动,缺乏更大范围的产业和企业集聚所产生的专业化发展及其优势互补,缺乏大量优秀人才的进入,因而难以突破专业化技术和产品的提升瓶颈,不断陷入越来越深的技术缺乏、发展困难的陷阱中。

在这一背景下,可以发现,乡村振兴需要内部引擎,中心企业需要升级平台。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应该通过特色小镇这一适宜平台把二者连接起来,进而产生巨大的互动契合效应:中小企业通过特色小镇的平台集聚,通过优势互补型协作及集聚效应,促进中小企业的专业化发展,提升企业群体水平和产品层次;通过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特色产业和产品系列,壮大特色小镇的经济实力;通过特色小镇的统筹功能和渗透机制,有助于对乡村发展实施一系列的支持促进措施。这在理论逻辑和发展实践中都是基于中国国情和特定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难题而形成的独创性思维,并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

二、三者契合互动的逻辑关系

把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建设、中小企业提升三者作为一个有机互动的逻辑关系,是有着深厚的中国特色和中国背景的,三者互动关系的契合是我国阶段性发展要求的客观体现。

(一)乡村振兴:三者互动的目标指向

乡村振兴的空间范围包括整个农村地区,推动农村紧紧跟上城市的快速现代化发展步伐,并且形成与现代城市相协调融合的“三生”②(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乡村振兴需要强大经济力量的支撑,经济兴,农村兴,并且这种强大的经济力量必须是内生的,不但能够推进和支撑乡村振兴,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内生增长极的辐射带动,把整个农村区域持续稳定地带入现代化发展轨道。

因此,无论是特色小镇建设,还是吸纳中小企业集聚、加快中小企业转型提升,最终目标都是围绕着乡村振兴来展开和思考。

特色小镇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特色小镇的自我发展和完善,而应着眼于最大限度影响和拉动乡村的现代化发展。特色小镇吸纳中小企业集聚提升,也不能仅仅就中小企业的集聚而设置一系列政策措施,应从更大的乡村振兴、乡村现代化发展的角度来着手于中小企业的集聚提升,最大限度地释放现代经济体系在各方面对乡村发展的拉动,最大限度利用乡村的资源要素存量、乡村的特色产业和特色资源,从而加快乡村现代化发展进程。

(二)特色小镇:三者互动的中枢平台

我们强调乡村振兴除了需外部的强力支持推进外,更关键的是自身内在动力的培育。乡村如果没有内在的发展动力,则乡村振兴是难以实现的。特色小镇建设是乡村振兴中培育内在动力的重要创新之举,主要体现在乡村振兴中具有现代意义的增长极的培育发展。

1.农村无法仅仅依靠农业实现自身的发展跨越

农业是一个具有超稳定性的传统产业,其稳定性是与工业相比较的,农业生产的土地规模基本确定,由于生产率变动非常缓慢,即使有持续的投资作用,产量也是在一个较小的幅度内波动。工业由于投资的持续增长,其规模和产量的增长空间是巨大的。况且我国传统农业长期的生产率徘徊及地少人多的境况是造成我国农村落后的基本原因。农村的出路主要在于一、二、三产业的多元发展,通过其他产业在乡村的发展,就地吸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为农业的现代化创造条件③。

2.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是决定性的,但更需要这种反哺是内生性的、有机协调的、可持续的

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的统筹、工业化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协调,这些都是宏观发展层面极其重要的政策考虑。就是发达国家也是大力支持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但毕竟这种支持是外部性的,农村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而且其持续性也受到各种变数的困扰。在我国目前的发展态势下,乡村振兴和中小企业集聚提升既有极其强烈的客观需求,又能扶持农村摆脱单一农业的发展依赖,走上产业多元化发展道路,真正培育农村发展的内在经济力量,实现农村内部的发展动力机制的培育和完善。依靠特色小镇的集聚平台和增长极作用,带领乡村走上现代化持续推进的发展道路就具有重大的意义。

3.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的连接,决定了特色小镇的特点与巨大发展空间

特色小镇建设的目标指向是服务于乡村振兴,农村现代化发展,其与传统开发区的最大差异是明确以产业链和中小企业集聚为主,立足本地,以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资源的开发提升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乡村经济资源存量,充分吸纳本地劳动力加入特色小镇服务就业体系,统筹考虑特色小镇与乡村在综合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布局方面的协调发展④。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紧密连接,依靠乡村源源不断的资源挖掘和利用,建设我国传统乡村中的现代经济和现代乡村的样板,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大唐袜艺小镇为例,就能说明特色小镇在三者互动中的中枢作用。大唐镇面积53.8平方公里,辖10 个行政村、7 个社区居委会;2017 年常住人口7.9 万,其中户籍人口3.1 万。2018 年,大唐镇实现工业总产值71 亿元,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4839元,近4年增长迅速,且明显高于诸暨市、绍兴市与浙江省平均水平。作为全国首批特色小镇,大唐袜艺小镇通过特色小镇的谋划与建设,实现了中小企业集聚协作、传统产业加速转型,企业和产品优化提升,并有力促进了乡村发展和繁荣,成为我国乡村现代化发展的成功典范,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从发展阶段看,大唐镇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前的自然发展阶段,以手工作坊为主的分散型家庭企业;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多业混杂阶段,从自发发展逐渐到改革开放后不同行业的私营企业快速发展;第三阶段,低水平集聚阶段,大量袜业私营企业开始向大唐镇集聚,逐渐形成大唐袜业块状经济;第四阶段,2008—2015年,逐步明确了以袜业为主的特色产业阶段,袜业产业集群开始形成;第五阶段,2015年以后,进入袜业产业链整体提升,形成重要增长极阶段及特色小镇建设阶段。

目前,整个大唐袜业集群有制袜企业近万家,袜机10万余台。大唐镇工业产值的70%、农民收入的70%、农村就业的70%都来自袜业,大唐袜业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典型的富民经济。农村与社区的就业来自袜业产业及其衍生产业体系,大唐镇通过袜业产业集聚与袜艺小镇的建设解决了近10 万人口的就业问题,其中包括本地就业人口3.2万,外来就业人口6.7万。大唐镇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繁荣,还带动了周边乃至外乡外县的繁荣。

(三)中小企业升级:三者互动的主驱动力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培育内在的经济发展动力。特色小镇建设就是期望集聚现代经济因素,成为推进乡村现代化的强大经济力量。在乡村亟须植入现代经济力量的阶段,依据我国具体国情,我们认为中小企业是乡村振兴中非常值得关注和双向互动的主要现代经济力量。

乡村振兴是国策,特色小镇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重要产业聚集和发展平台。从我国目前的各种经济成分的发展趋势分析,数量众多的乡村特色小镇,不可能吸引到足够的国有经济。外资的中小型企业更注重特立独行,配套中国的大型企业和高端产品。而众多国内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正处于一个转型提升的历史性节点,正苦于寻觅适宜的稳定优异运作空间和具有巨大提升促进效用的适宜环境。因此,我国特色小镇建设发展需求与中小企业提升发展需求相互合拍,可以形成我们所强调的“历史性契合”。

三、三者互动关系的理论解释

(一)三者互动的使命: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认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形成原因在于:由于发展中国家一般耕地数量有限,工业又不发达,传统农业部门人口过剩,在这种状况下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很难有突破性进展,农业生产率在达到一定水平后基本无望继续增长⑤。刘易斯强调,正是农村和农业大量“零值劳动人口”的存在,才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低水平,并造成明显的城乡差距。当发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进程、推进经济起飞后,由于生产率及工资的原因,可从农业部门吸收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只要农村仍然存在零值劳动力,工业部门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加快工业的发展,并且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减少,农村现代化改造成为可能,农业生产率也将逐步提高,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刘易斯认为这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重要途径⑥。

我们认为,刘易斯提出的缩小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解决策略在我国的实施是有限度和难度的。中国通过40 多年的高速工业化发展源源不断地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但至今仍然有巨量人口在农村。当前,我国工业化已开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对一般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大为下降。因此,中国的农村发展、农村现代化必须从具体国情出发,既要不断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并且着力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又要同时强调我国农村发展的就地现代化,就地发展现代产业,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就地进行资源转化和升值,大量吸纳当地劳动力。因此,通过特色小镇建设,植入现代经济因子,就是农村就地现代化的重要策略考虑。

(二)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乡村振兴增长极

佩鲁(Francois 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很难做到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而形成的,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从而带动区域整体的经济发展⑦。增长极的作用机制在于不仅自身形成比较周边地区更强大的经济能力,而且对周边其他经济产生着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与扩散效应。这三种效应显示了经济增长极的作用和意义,扮演着重要的地区发展路径引领者的角色。

增长极理论是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参考与借鉴。特色小镇要发挥乡村振兴、推动农村现代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作用。实践证明,特色小镇能成为乡村重要的现代经济资源和现代企业的集聚平台,通过形成经济规模,从而形成增长极所具有的对周边乡村的辐射和拉动能力。特色小镇建设通过创新性发展,增强诸因素间的契合互动效应,焕发出巨大的互动发展能量。不仅如此,特色小镇的建设需着眼于乡村整体发展,加强与乡村空间发展、产业格局、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环境生态等方面紧密的协调联动,特色小镇建设是一项真正的、细致的社会工程。

(三)中小企业发展升级:企业集聚理论的应用

集聚效应是指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所产生的经济效应,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倾斜的能力,被理论界和企业家普遍认为是加快产业发展进步的重要举措。

典型的产业集聚效应,在我国的生动实践就是“板块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沿海地区的产业发展也在市场规律作用下形成明显的产业集聚态势,如浙江的小家电、制鞋、制衣等各种日用必需品行业,都各自规模性聚集在特定地区,当时也称这种发展模式为“板块经济”。依托特色小镇、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加快企业和产业的转型提升应该是更上一个层次的集聚,其促进中小企业集聚的主要导向和目标是加快中小企业及其特色产业的转型提升。这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产业集聚具有重大差异。改革开放初期的产业集聚主要以达到规模化生产、以规模化来大幅降低单个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导向。而特色小镇的中小企业和特色产业集聚的主要目标在于企业和产业的转型提升。改革开放初期产业集聚的内部促进机制以水平分工协作为主,已经具有了专业化的意味。特色小镇进一步强调专业化集聚,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集聚模式加速内部企业细化分工,通过集聚产生的规模效应、协作效应、学习效应与品牌效应加速产业链整体提升发展。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特色小镇的重要功能

(一)农村全面对接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正如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所提出的,农业必须是生产率不断提升的产业,才是有希望的产业。农业的现代化与生产率的提高,前提是大量原农业和农村人口被其他非农产业所吸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发展已经持续大量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但目前农村人口仍然在6亿上下,农村劳动力在3.2亿人左右。而我国的工业化目前正在经历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转变,特别在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工业改造浪潮中,原制造业中的大量一般劳动力面临传统工作岗位越来越紧张稀缺的状况,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下降。

因此,我国的农村现代化面临的客观合理路径就是就地现代化,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和多元发展,大规模地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村现代化打下扎实基础,从而形成产业兴旺、农业发达、收入增长、生活安居的农村发展新局面。

农村现代化发展必须融入现代发展体系,极其重要的一环就是与现代产业的对接与融通。特色小镇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对接平台作用。

在产业对接过程中,乡村的生态环境、特色产业、独特产品及大都市郊区的区位优势成为特色小镇对接现代产业的有利因素。特色小镇应视当地的独特优势而对一、二、三产业进行科学选择:或实施特色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或制造业某领域门类的企业集群、产业集聚;或现代商贸物流;或特色旅游休闲等。拥抱现代经济,融入现代市场,充分借助现代经济的资本、人才、技术、信息、市场等因素,把特色小镇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并利用特色小镇的平台优势,把现代经济的触角延伸到乡村底层。

(二)植入现代产业,对接中小企业,打造现代经济体系

前面强调对接现代产业是我国乡村振兴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特色小镇的空间容量是难以承接大工业项目落地的,诸如大型服务业企业,像阿里巴巴的金融小镇一般来说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仅是一种少有的特例。与特色小镇的空间特点、服务特点、运作特点相协调的是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特色小镇是接纳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提升的适宜空间。

中小企业急需综合成本相对低廉的集聚平台。目前我国大量中小企业或蜗居于非常简陋的传统乡村开发区,或散居于城乡角落,缺乏与同行的广泛交流,发展艰难,不利于其获取有效的综合服务。对于已经在技术层面很难与大企业协作及被拉动的中小企业来说,这种局面更是造成了技术进步的桎梏。特色小镇作为产业链或者特色产业的集聚平台,提供与城市相比更为低廉的活动空间,并且通过集聚,提供了中小企业难得的各种提升效应,特别是学习效应和优势互补效应。

(三)融入现代经济体系,挖掘乡村存量资源的现代价值

乡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最具价值的是土地资源。我们看到,当乡村的土地资源融入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轨道后,其价值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升值空间是非常巨大的。这种价值的提升充分体现出城镇化和工业化特别是在其初期发展阶段对乡村土地的严重依赖,并且体现出当土地资源融入现代化发展体系后其价值的急剧提升空间。土地资本是乡村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依赖和纽带,其价值的大幅提升也将是乡村走向现代化的重要经济支撑。国内不少著名的发达乡村的发展主要就是充分利用存量土地资源、大力集聚和发展现代产业而成为实现乡村快速现代化的典型。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高度重视乡村存量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土地资源与制度的创新安排,“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就显得非常关键⑧。

乡村存量资源还包括乡村的特色物产、特色人文、生态环境,城市近郊区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在世界及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当乡村存量资源与现代资本、现代技术、现代理念拥抱后,能够焕发出巨大的市场价值能量。乡村存量资源融入现代化发展,也需要现代资本独具慧眼的见识。例如我国浙江乌镇的成功改造是存量资源跨越传统发展方式,乡村整体提升,融入现代发展的经典案例。

五、发展特色小镇的政策建议

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和中小企业提升历史性地契合,发展特色小镇将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动能。梳理我国各地发展特色小镇的成功经验,一条清晰的脉络就是各地政府充分发挥了政府作用“有形的手”加上市场“无形的手”,围绕规划建设、产业打造、文化复兴、特色塑造等方面。因此,建议从五个方面加快特色小镇培育打造:

一是注重从产业基础选择特色小镇。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是特色小镇的生命线,“无特不小镇”应该成为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首要考虑。地方政府在遴选特色小镇、制定特色小镇评价指标体系及制定相关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小镇在如下方面的现状特征:(1)交通便利等区位因素;(2)产业特色是否鲜明,产业的成长性如何;(3)这些小镇的企业中是否有龙头企业或者是否有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入驻;(4)小镇的产业是否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资源与环境禀赋;(5)小镇的产业是否充分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融合发展;(6)小镇的产业与企业在吸纳当地劳动力、集聚现代生产要素方面的能力如何。其中,最重要的是产业和产品特色。

二是加强对特色小镇的规划引导。地方政府需要制定小镇总体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并在土地利用、资金融通、小镇整体营销策划等方面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集聚与吸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入驻小镇,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进而推动特色小镇及周边乡村经济的振兴与持续发展。

三是创新与变革现有的体制机制,促进现代生产要素向特色小镇流动,增强特色小镇辐射带动力。加速人才、资本、技术、企业家等现代要素资源向特色小镇集聚,推动特色产业集聚,不断改革和创新现有的各种体制机制,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在小镇的交通设施、能源设施、信息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增加特色小镇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以更有质量的公共服务扩大特色小镇人口集聚规模,提升特色小镇吸纳与集聚中小企业的能力。

四是不断增强特色小镇服务中小企业的作用。要突出特色小镇服务功能。给中小企业提供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孵化平台和集聚平台(特色产业),给中小企业提供运营的规模效应,提高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效应,便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资源和人才、技术共享,进而加快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围绕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激发中小企业活力,鼓励特色小镇内部的龙头企业通过设立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等不同形式,提升特色小镇的产业创新发展优势,扶持特色小镇内部的中小企业建立研发联盟、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不断推动中小企业在创新能力、成长性、发展潜力等方面成为特色小镇未来的行业领军企业。

五是加强特色小镇发展的土地等要素保障。乡村振兴和乡村持续发展,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特色小镇这个重要抓手,不断推动农村土地征收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宅基地制度等方面的乡村土地制度的深度改革与创新,通过不断释放乡村改革的制度红利,创新性地实施农村土地制度新安排,鼓励在保障农业生产率持续提升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多元发展的土地流转政策,进一步促进以特色小镇为代表打造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增长极。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②李孝忠:《乡村振兴:历史逻辑与现实抉择》,《中国发展观察》2018年第3期。

③郝华勇:《以特色小镇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农业经济》,2018年第2期。

④陈炎兵:《特色小镇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农村经济》,2016年第7期。

⑤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⑥威廉·阿瑟·刘易斯:《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曼彻特学派经流量和社会研究》,1954年。

⑦佩鲁:《增长及概念》,《经济学论丛》1988 年第9期。

⑧《中共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猜你喜欢

小镇现代化特色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