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视域中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020-01-16袁雷
袁 雷
(北京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1]。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进共产主义实现,要求我们必须着力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而解决主要矛盾的过程也是不断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因此,科学厘清共产主义的层次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关联,成为我们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仅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现实依据,还彰显着深远的未来指向。
1.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531可见,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第一个前提是需要与满足需要所进行的生产。在此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需要也在不断提高,而新的需要又要由新的生产来满足,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在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中,需要和需要的满足是不断发展的过程,体现为人类社会初期以追求生存资料为主到现阶段的追求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并重。这充分反映了需要的层次性和全面性。由于生产和需求的不断发展,导致在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层面的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因此,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就成为马克思主义需求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
2.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依据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论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外延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还体现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具有广泛性。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相对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言,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充分,尤其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高。同时,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3.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未来指向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既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要求。由于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全面性和发展性等特征,因此,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囿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程度,人们的需要的全面满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和满足需要的手段的有限,因此只能满足人们的一些较低层次的需要尤其是生存的需要,进而使得人们需要的层次无法得到全面满足和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需要得到进一步满足,并产生了大量新的需要,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的存在,使自身创造的依旧是有限的生产力,也不会将创造的生产力用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因此,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在促成了资本主义财富日益积累的同时,也造成了工人阶级贫困的日益积累,使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化。这使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得到全面满足。只有到了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和物质、精神财富,还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阶级社会存在的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才能真正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形。这就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能够满足人的全面需要的共产主义社会。
总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必然要面临的客观实际,有其理论和现实的必然性。
二、共产主义对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
共产主义的丰富内涵和内在要求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重要启示。
1.共产主义必须扬弃私有财产
“共产主义是被扬弃了的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起先它是作为普遍的私有财产出现的”[2]182。这里的“扬弃”是指既保留又克服,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见,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并非完全抛弃。一方面,共产主义必须消灭私有财产和私有制,因为存在私有财产和私有制,就必然存在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进而就存在一个阶级无偿占有另一个阶级全部或部分劳动果实,这必然导致财富分配不公的现象。这样,消灭私有财产和私有制就内在地要求解决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的矛盾。另一方面,在消灭私有财产和私有制的基础上,共产主义必须消灭人人贫困的状态。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必须扬弃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要创造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生产力、生产效率和更多的物质财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消灭贫困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充分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显然,实现共产主义内在地要求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2.共产主义彰显了人的发展目标和维度
与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人的异化相反,“共产主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2]185。显然,共产主义必须消灭人的自我异化,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和人性在更高层次上的复归。当然,这种复归是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范围内的复归,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积极扬弃。在晚年研读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时,马克思摘录道:“社会的瓦解,即将成为以财富为唯一的最终目的的那个历程的终结,因为这一历程包含着自我消灭的因素……这(即更高级的社会制度)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3]显然,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充分涌流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博爱。这表明共产主义是人的本质真正复归的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一生思想的发展进程。共产主义的实现不仅有着鲜明的物的尺度,还有着鲜明的人的尺度,实现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内在统一。
3.共产主义必须在质和量两方面实现人的解放,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2]527。可见,人的解放的真正实现,既有质的要求,也有量的要求。要满足质的方面要求,就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不平衡的矛盾,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均衡地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要满足量的方面要求,就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不充分的矛盾,让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充分满足。当然,这一目标必须在现实世界中运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2]544—545。显然,生产力总和不仅包括物质生产,而且包括精神生产、人自身生产和生态生产等要素。同时,生产力总和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而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力,推动物质文明建设,还要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进而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文化和生态需要等,即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之,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内在地要求必须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共产主义的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我们在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征途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标志着我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共产主义的高度,全面把握共产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产物,是运动、理想、思想和制度的统一,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不断推进共产主义实现。
1.共产主义是一种运动
“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2]539。共产主义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做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这些前提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2]574。共产主义是建立在联合劳动的基础之上的。在实践中,共产主义运动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广大劳动群众的实践活动,其任务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从运动的角度看,共产主义就是一种实践,具体到当下就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总量。目前,要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就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努力解决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统筹发展。要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总量,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显然,只有不断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在实践中为建设共产主义大厦添砖加瓦,才能逐步实现共产主义。
2.共产主义是一种理想
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目标。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53可见,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这不仅鲜明地彰显了共产主义发展的人的维度,还使得共产党人有了自己的崇高理想追求。从理想的角度看,共产主义为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鲜明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主要矛盾的变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我们必须明确,解决主要矛盾的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发展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我国提出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目标。这一目标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有利于推进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虽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始终坚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和要求。因此,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我国必须解决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全面实现共同富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将二○二○年到本世纪中叶划分为两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为十五年,第一个阶段的目标是要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第二个阶段要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为我们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科学的价值导向。
3.共产主义是一种思想
作为一种思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有着严密的体系,还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一门科学。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问世至今,社会主义已经走过了五百余年的历程。作为一个严密科学的理论体系,共产主义不仅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具体措施。共产主义必须扬弃私有财产、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和复归、推进人的解放的质和量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要解决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从宏观角度讲就要消灭私有财产和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从微观角度讲,就要通过消除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满足人的解放的质的要求。要解决发展不充分的矛盾,积极消灭一无所有,满足人的发展的量的要求,实现人的本质在更高层次上的复归,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总量。“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4]51。可见,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文化生产力、生态生产力等。同时,在发展生产力总量、做大蛋糕的同时,必须分好蛋糕,即在解决发展不充分的矛盾的同时,必须统筹兼顾,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显然,共产主义的思想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对策选择。
4.共产主义是一种制度
“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5]。作为一种制度,共产主义制度是我们目前所能预测到的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合理、最美好、最先进的社会形态。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将共产主义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的,高级阶段是建立在第一阶段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的。在此基础上,列宁第一次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具体国情,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正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从制度的角度出发,必须科学处理好主要矛盾的变化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在关系。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虽然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目前的社会主义是不够充分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而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论断,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全面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着力解决这一矛盾。
总之,共产主义的运动、理想、思想和制度等四者紧密相连。共产主义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为崇高理想的社会革命运动。诚如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共产主义的思想和共产主义的实践早已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那种认为‘共产主义是渺茫的幻想’‘共产主义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6]推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是实现共产主义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对作为整体的共产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为了推进作为整体的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推进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