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历程与经验探研
2020-01-16刘国普杨水连
刘国普 杨水连
(1.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6;2.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2020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1]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2]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及其话语权建构贯穿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全过程。而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是指新型政党制度因其在理论、实践、制度和文化等方面具有的特色和优势所形成的解释力、表达力、影响力和引导力。因此,梳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历史进程,总结其建构的基本经验,对新时代完善新型政党制度、彰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自信与优势、提升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历史进程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就已开始探索。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经历了“站起来”阶段的基本确立、“富起来”阶段的恢复发展、“强起来”阶段的稳固提升阶段。
(一)“站起来”阶段: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基本确立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基本确立时期。在这一阶段中,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与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与政治发展同频共振,经历了基本确立和曲折发展的过程。
一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立,初步构建了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载体。1948 年5 月,为实现和平建国,中国共产党提出关于召开人民政协并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史称“五一口号”。全国各界人士积极响应起来,拉开了协商建国的序幕。1949 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顺利召开,标志着新型政党制度初步建立起来。1954 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明确了人民政协作为党派性质的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多党合作的主要组织形式,并提出了今后人民政协的主要任务和组织原则,明确规定了各党派之间合作与协商的准则等,为积极发挥人民政协在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载体功能奠定了基础。
二是恢复发展经济和发动各种社会运动,初步奠定了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和扩大城乡交流等举措大力恢复发展经济,并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思想改造运动、“三反”“五反”运动等。各民主党派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各种主张,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改造事业中,不断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和各民主党派的积极参与下,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国家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初步奠定了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物质基础。
三是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合作方针,为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基本确立提供了方向指引。随着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国内的阶级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毛泽东就关于民主党派的定位和发展问题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是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3]这“八字方针”的提出,成为新型政党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思想指引,为社会主义条件下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基本确立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四是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遭遇挫折。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深,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对当时“左”倾错误也没能及时纠正,各民主党派的组织机构受到破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贴上“资产阶级政党”标签的各民主党派,被迫停止组织活动,各级人民政协及政治协商的组织机构也因此停止运转,削弱了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影响力。虽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在这一时期中遭遇挫折,但这种初步探索和曲折发展的历程,为今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顺利发展提供历史经验与教训。
(二)“富起来”阶段: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恢复发展
从1978 年至2012 年“富起来”的阶段,中国共产党立即着手恢复和发展与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关系,重建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机制与平台,丰富了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理论,推动了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恢复发展。
一是明确各民主党派的地位和作用,发展和创新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理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阶级状况进行深刻分析,突破了将民主党派视为资产阶级性质政党的思想桎梏,及时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并选派符合要求的民主党派成员到政府部门任职、提高了民主党派成员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等,极大激发了各民主党派民主协商和参政议政的积极性。1982 年,中共十二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新时期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从“八字方针”到“十六字方针”转变,丰富和发展了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理论。
二是推进多党合作关系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建立了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制度保障。1987 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概念,1989 年底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首次将新型政党制度正式确立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1993 年,新型政党制度被明确载入宪法。2005 年初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意见》,进一步推进了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水平,为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丰富中国式协商民主实践并出台《中国政党制度》白皮书,创新了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传播方式,提高了新型政党制度话语影响力。政治协商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突出亮点之一,有助于提高新型政党制度效能,也有助于提高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影响力。中共中央明确规定民主党派的地位和职能,发挥政治协商在我国政党政治中的显著优势,通过政协协商、政党协商等七种协商形式推进中国式协商民主发展,更好地实现新型政党制度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治理方面的有利影响。2007年11 月15 日,我国首次向国内外发表了《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产生由来、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创新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话语传播方式,增进了国内外对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认识和了解,提升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影响力,促进了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发展。
(三)“强起来”阶段: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稳固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在“强起来”阶段稳固提升。
一是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阐释了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和功能价值,近年来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很多西方国家主动了解、学习和研究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如2017 年底召开的世界政党大会,涵盖世界上120 多个国家和300 多个政党,通过此次大会,发出了新型政党制度的声音,彰显了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提升了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
二是健全完善了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制度保障。为推进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不断完善,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如就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做出了专门阐述,在2015 年年初颁布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随后又印发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等党内法规和文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5]2019 年召开了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上,并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等,上述会议召开和党内法规与文件的制定和出台,丰富了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内涵、平台、载体、机制等,为持续彰显和提升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实效性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提出“新型政党制度”概念和理论,彰显新型政党制度话语创新与理论自信。2018 年3 月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首次提出新型政党制度概念,总结新型政党制度“3 个新”重要论断,系统回答了新型政党制度鲜明特点、独特优势、历史底蕴、制度成效等重大时代课题,创新了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彰显了新型政党制度自信,提升了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解释力。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基本经验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历程经过基本确立、恢复发展和稳固提升阶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于在新时代发挥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讲好新型政党制度故事,提升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作用。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中的指导地位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确立、发展与提升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政治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人民民主理论与我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6]的过程。在“站起来”阶段,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为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基本确立奠定了坚实的话语主体、话语理论、话语载体;在“富起来”阶段,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了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与时俱进,促进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恢复和发展;进入“强起来”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全面推进了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为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稳固提升提供了新的行动指南,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因此,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持续发挥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更应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中的指导地位,以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进程,形成既具备学理基础、又富有时代精神的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理论,厚实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理论根基,在彰显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越性中增强理论自信。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引领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建构方向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核心,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本质要求。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建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包括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对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领导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强加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是适合我国国情、植根于我国土壤的,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显著优势,也是我国之所以能够保持经济长期繁荣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根本原因。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已经向世界证明了其内在的价值与显著优势,也极大提升了其话语权的影响力。历史与实践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正确方向,使新型政党制度永葆生机与活力,才能最大程度上团结包括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内的一切进步力量,凝聚起社会共识,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引领力。
(三)发挥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建构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积极作用
在70 多年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历程中,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与中国共产党围绕着共同的奋斗目标既亲密合作又相互监督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实践,为巩固新中国政权,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依托所联系的阶层群众走入社会、深入基层,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职能,通过公共外交、对外宣传、民间交流等各种渠道,宣传、展示和阐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优势和生动实践,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实际行动提升新型政党制度话语宣传效果。新中国成立至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邀请民主党派代表参与重要外事活动,并将其制度化、规范化,鼓励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发挥中国特色政党外交优势而贡献自身的智慧和力量,产生了良好的话语传播效果和社会反响。
(四)不断完善人民政协在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载体功能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人民政协运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优势,有效组织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共商国是,建言资政、凝聚共识,有利于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多党派合作有机统一起来,有利于把充分发扬民主与正确实行集中、有序政治参与有机统一起来,有利于把切实增进团结与推动工作落实有机统一起来。这是一种实质性的、建设性的、植根中国社会土壤的人民民主。”[7]人民政协作为新型政党制度的组织形式和协商民主的重要平台,彰显着广泛性、代表性和真实性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势。在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中,人民政协作为彰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优势的话语载体,人民政协委员作为各族各界的代表人士,在经过调研深入了解民众所需,真实反映社情和民意,做到传人民之声、立人民之言,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而积极建言献策。据统计,“全国政协成立70 年共提交14.4 万多件提案,评选表彰了100 件有影响力重要提案”[8],充分彰显了人民政协在建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载体功能,也有助于丰富与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提升了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影响力。
回顾70 多年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历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支撑更为扎实,效果更为显著。展望未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需要立足新时代,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领导,发挥民主党和无党派人士在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积极作用,“遵循话语权演化规律,加快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创新,构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加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交流和传播”[9],特别是广泛运用包括人民政协在内的多种平台和载体宣传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彰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解释力、吸引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