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外交思想探析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体会点滴
2020-01-16王国奇
王国奇
(中共益阳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市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纷乱复杂的国际形势,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洞察大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带领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在波澜壮阔的外交工作中,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形成和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即习近平外交思想。
一、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及价值取向
首先,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 “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四海一家” 等理念蕴含着命运共同体的传统智慧及价值取向,是习近平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源泉。
其次,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和”文化源于孔子阐述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古人“和为贵、协和万邦、和衷共济”等理念,成为中国人民对待外部世界的处世态度。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和”文化的概念:“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2]并提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
第三,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孟子的这一名言已成为中国人民数千年来赖以生存的道德准则。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要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要谋求自身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4]这一观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利观的具体体现。
(二)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长河中,马克思提出了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主张,列宁提出了“不同制度国家可以和平共处” 的论断,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的科学论断等。这些科学论断都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来源和理论支撑。
(三)源于对西方全球治理理论的扬弃
20 世纪90 年代,美国学者詹姆斯提出全球治理理论。该理论旨在构建一个由共同的发展和共同的价值观来治理全球。但随着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球肆虐,全球治理理论强行推销“市场万能”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便借此推行“自由主义模式”,以便对全球实施经济控制与资源掠夺,导致弱肉强食,两极分化,世界毫无公平合理可言。习近平取西方全球治理理论的精华,弃其糟粕。他指出:中国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支持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国家不分强弱、大小、贫富一律平等,得到全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人民的拥护。
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形成标志及重大意义
(一)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形成标志
2018 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5]会议的重要成果是确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
(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智慧及价值理念的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创新与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我国外交领域的具体体现。
这一思想为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明确了前进方向,为中国进一步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创新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奋斗目标
习近平在2013 年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外交的中心任务,就是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国人近代以来的理想追求和神圣使命。在2018 年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他再次指出,要“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良好外部条件”[6]。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美好愿景
习近平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宾时指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3 年,习近平出访俄罗斯,在莫斯科首次向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随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不同场合多次作出深入阐释。2017 年10 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2018 年3 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修正案。
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超越了国别、党派和制度的异同,反映了大多数国家对于实现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的渴望与期待,完全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这一思想的提出,使中国的国际发展战略和先进的国际关系理念占据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7]联合国副秘书长中满泉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联合国共同安全的和平理念高度契合,给充满不确定的世界指明了方向,符合各国共同利益。目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从中国理念上升为国际共识。
(三)实行“亲、诚、惠、容”是基本理念
中国周边外交的宗旨和原则是睦邻友好、互利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进一步升华,提出“亲、诚、惠、容”的理念。
习近平强调的“亲”,就是要坚持睦邻友好,互帮互助,讲平等,重感情;强调的“诚”,就是要诚心诚意与周边各国交流,打造诚信伙伴关系;强调的“惠”:就是同周边国家合作要以互惠互利为前提,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提升利益融合水平;强调的“容”,就是相互包容,化解矛盾,世界之大容得下各国共同发展。亲、诚、惠、容四字箴言是引领命运共同体稳步前行的指针,不仅中国要身体力行,也应当成为地区国家遵循和秉持的共同理念和行为准则。
(四)推进“一带一路”是合作平台
2013 年秋,习近平总书记相继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提出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及“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倡议,旨在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多边机制,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8]。
“一带一路” 倡议通过加大彼此间的联系与合作,拓展中国的国际空间和影响范围,呈现出一个以北京为圆心、以周边为第一圈、逐圈向外拓展、辐射的同心圆外交模式,进而形成以亚欧大陆为根基的新型全球化合作平台,是开辟全社会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路径。
四、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实践成就
(一)主场外交彰显新气象
主场外交是元首外交的重要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主持多场主场外交。先后举办亚信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京峰会、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幕式、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峰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彰显了我国主场外交的新气象。
2018 年以来,习近平主席主持的六大主场外交亮点突出、成果丰硕,在国际事务中留下了中国印记,为全球治理作出了中国贡献。2018 年4 月,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强调对外开放“是中国基于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在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人民”,[9]充分体现了心系天下的国际观、全局观。此后的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习近平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呼声。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彰显了团结协作精神。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极大地展现了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让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的诚意和信心。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习近平发表“共建‘一带一路’、开创美好未来”主旨演讲。亚洲文明对话,顺应亚洲合作发展大势和各国人民对文明交流互鉴的期待,为不同文明共同发展搭建了一个交流互鉴的平台。第一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成为见证中非经贸未来合作的重要窗口。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有力地促进了中非经贸关系。
总之,通过积极举办主场外交和多边外交活动,推进了中国外交向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迈进。中国在主场外交和多边外交领域积极参与的态度也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和大国外交的责任担当。
(二)“一带一路”开启新征程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自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7年多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普遍看好这一倡议的光明前景。截至目前,在世界各国的支持下,“一带一路” 倡议被写入联合国、亚欧会议等重要国际机构文件。中国的倡议已成了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话语权。就像习近平所指出的:“几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理念到行动,发展成为实实在在的国际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行稳致远,更好造福各国人民”[10]。
(三)大国外交取得新进展
1.中美外交斗而不破。中美分别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关系好坏牵动世界神经,关乎各国利益。美前国务卿基辛格在《论中国》中指出:“美中关系对全球稳定与和平至关重要,两国之间的冷战会扼杀太平洋两岸一代人取得的进展”。[11]美国当代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指出:“在人类历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极的和多元化的。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上,任何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没有中美之间的关系那样至关重要。”[12]习近平强调:中美关系是新型大国关系,希望不要以传统的大国间的竞争对抗和权力转移的方式来解释中美关系,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方式来构建中美关系。太平洋足够大,完全容得下中美两国发展。令人遗憾的是,美国面对中国崛起日益不安,以“美国优先”的强权政治逻辑来认识和处理中美关系。公开宣称中国是美国的竞争对手,挑起对华贸易战,在香港、台湾以及南海等方面不断挑衅我底线,企图借美国当前的优势打压中国,遏制和阻挠我国的发展和崛起。
2.中俄外交不断深入。中俄建交已71 周年。目前,中俄关系是最好的一组大国关系,是最稳定、最健康、最成熟的国家间关系的典范,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功实践的缩影。近年来,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日益密切,在两国元首的高度互信和战略引领下,两国关系始终坚如磐石、稳若泰山,正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战略平衡力量。
首先,元首外交对中俄关系发展的战略引领作用进一步突出。从2013 年习近平主席首访俄罗斯,到2019 年对俄国事访问,期间共8 次到访俄罗斯,中俄元首在6 年间共会晤了31 次,两国元首保持着每年在各种国际场合会面5 到6 次的高频度。正是通过两国元首间的密切接触、相互信任、坦诚沟通,两国的政治互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其次,中俄关系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在政治领域,中俄双方签署《中俄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俄关于加强当代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等指导文件。在经济领域,中国已经连续8 年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2018 年的中俄贸易额首次超过1000 亿美元;2016至2018 年,俄罗斯连续3 年成为中国第一大原油进口国,中国也成为俄罗斯第一大农产品的出口国。双方经济相互依存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很难再用“政热经冷”来解读中俄关系。在安全领域,中俄的防务安全和军事合作也一直在不断往前推进。在国际合作领域,中俄在一系列的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的立场接近、相互支持。特别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为中俄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合作空间。在人文交流领域,在两国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发展的人文领域的交流,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是不断加深的,交流的形式、程度、机制、影响也有了重大突破。我们可以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俄关系已经超越了之前的主要靠外部驱动力的局面,内生动力开始显现、增强。
3.中欧外交有新气象。中欧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双方从推动多极化和全球化,到倡导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再到改善全球治理、促进世界良性互动方面,应该而且完全可以携手并进。
政治上,双方通过高级别战略对话、人文交流等,增进了解,扩大共识。经贸上,欧盟在2019 年已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已成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欧双方年度贸易额已达6000 亿美元。日益紧密的经贸关系给双方带来了实在的利益。人文交往上,双方每年有500 多万人次人员往来,极大地促进了中欧文明的交流与交融。目前,中欧关系已成为推动区域一体化和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积极推手。
4.中日外交重回正轨。中日关系经历了近十年的“冰冻期”,终于在2018 年峰回路转。2018 年5 月上旬,李克强总理访日;2018 年10 月下旬,安倍首相访华,这是七年来日本首相首次对华进行正式访问。中日关系走出低谷,重回正常轨道,呈现出改善发展的良好势头,这完全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四)周边外交实现新突破
周边是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也是践行新型国际关系的示范区。近年来,支持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壮大、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启动澜沧江—湄公河互助合作机制、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等,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逐渐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层次的命运共同体。
2018 年中朝领导人年内三度会晤,就发展新时代双边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传统友好重现新活力。2018 年中日韩合作呈现新突破,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也重新启动,打开了东亚合作的新局面。2018 年习近平访问菲律宾、文莱,2019 年习近平赴印度金奈出席中印领导人第二次非正式会晤,并对尼泊尔进行国事访问,2020 年习近平访问缅甸等一系列出访,使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关系实现提质升级。
(五)维护利益展现新作为
2016 年7 月1 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指出:“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上毫不妥协。面对日本购买钓鱼岛、菲律宾抢占黄岩岛、南海仲裁案和洞朗事件等一系列外部风波,我国冷静处理、从容应对,让购岛成为“闹剧”、让南海仲裁判决变成一纸空文、牢牢把控黄岩岛、迫使印度军队撤出洞朗等,这些外交战绩表明,我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的同时,决不放弃自身的正当权益,坚决维护自身核心利益。
(六)“云”外交体现新特色
2020 年上半年因疫情影响,面对面的国际交往按下了“暂停键”,但以视频、电话为主的“云外交”成为我国外交新的特色。截至今年上半年,习近平已出席或主持了四场国际“视频外交”:3 月26 日出席20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视频特别峰会,这是疫情暴发以来习近平出席的首场重大多边国际外交活动。接着,5 月18 日,第73 届世界卫生大会以视频方式举行,习近平应邀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习近平在开幕式上呼吁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6 月17 日,习近平主持中非团结抗疫视频特别峰会并发表讲话,向世界展现了中非共商抗疫大计的团结合作力量。6月22 日,习近平以视频方式会见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呼吁中欧打造更具世界影响力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得到对方的积极回应。
除视频外交之外,电话外交也是一大特色。截至目前,习近平就疫情开展的电话外交已达70 多次,覆盖全球50 多个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云外交”凝聚起国际合力,将中国的外交之网越织越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