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和谐理念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20-01-16杜彩芹姜德辉王春斌
杜彩芹,姜德辉,王春斌
(1.唐山师范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2.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100;3.唐山师范学院 社会科学部,河北 唐山 063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侧重点已经从片面提高学生成绩转到校园文化建设上。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基于和谐理念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创建优秀高校校园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战略意义。
一、基于和谐理念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基于和谐理念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它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和谐理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是依附在高校这一特定载体上的社会文化,它包括精神文化(由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和道德情感等构成)、制度文化(由高校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和环境文化(由高校的物理空间与环境设施构成),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1]基于和谐理念的高校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通过日常的学术成长、教学互动、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逐渐积累和养成的一种积极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它是“以和谐为特征和导向,既包括良好的学校精神、优良的学校校风、文明的生活方式,也包括正确的价值取向、融洽的人际关系等”[2]。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贴近高校工作实际,倾听师生合理化建议,这些是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现实价值和战略意义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核心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包括培养世界一流水平拔尖人才的能力、世界尖端水平的科研能力、具有世界领先的实验设备和科研人员、具有吸引世界各地优秀留学生的实力等。”[3]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依靠追求学术一流和精诚团结的师资队伍,也需要足够的教育投入和良好的运行机制,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和谐的校园文化,激发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具有良好学术氛围和内在文化内涵的精神乐园。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被广大师生认同并遵循的共有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高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因此,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基于和谐理念的校园文化建设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基于和谐理念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崇尚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追求学生自我成长与社会需求的和谐发展,营造高校教学科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和谐氛围。
2.是构建及维护和谐社会的战略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因素,高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地,基于和谐理念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及维护和谐社会的战略需要。目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与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4]因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4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5]。高校担负着培养人才和倡导社会道德良知的重任,高校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基于和谐理念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催生精神文明之花的乐土,更是引领社会群体和睦共处、精诚团结和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构建和谐社会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核心内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3.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
基于和谐理念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追求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相互补充及协调发展,其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的历史文化传承和被全体师生所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与生活观念等,是一所学校师生素质、学习氛围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展现。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学校保持正常秩序不可或缺的行动准则。只有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执行机制来规范师生行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协调有序开展。校园环境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和教学设施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直观表象。其中,校园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处于较低层次,精神文化处于较高层次,它们相互关联彼此作用,共同组成高校校园文化这一有机整体。优良的高校校园文化能够更好地发挥高校教育的整体优势,更有效地改善学校的精神风貌,更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人格品质的形成和完善。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强劲动力,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升教学质量、创立品牌学科和催生名师大师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奠基作用。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近年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着力解决。
1.主导地位尚未凸显
目前,和谐的校园文化这一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和谐的校园文化尚未成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灵魂和主心骨。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高校校园中制度的行政化依然存在,师生中的拜金主义情绪还在蔓延,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短视行为赫然入目,有些高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学科正在削弱。而且,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误区:在精神文化方面,多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的提升,但在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人格形成等精神文化方面明显具有功利化和商业化倾向;在制度文化方面,缺乏全局性和前瞻性的谋划以及与之相契合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在环境文化方面,偏重环境文化的外观表象,忽视环境文化的引领作用和育人意蕴,导致环境文化形式化和表面化。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坚实基础。高校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重点实验室数量、院士数量和图书馆藏书量等物质文化方面,更主要体现在优良的教风与学风、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及师生积极向上的状态和团结进取的精神面貌等方面。和谐的校园文化源于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规划和科学有效的培养目标,源于师生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永不放弃的学习信念和勇攀高峰的学习热情,源于全校师生员工历久传承的行为积淀和学术养成。
2.游离于日常教学科研之外
目前,在高校仍然存在“大学的职能与办学指导方针不和谐”的现象,高校被“‘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重点’等似是而非的口号所误导。各个大学往往把低水平的科研和创收放在第一位,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6]。机械封闭的教学方式和“散兵游勇”式的科研方法造成学校发展的诸多误区和盲区。科研与教师职称晋升直接挂钩,造成教学与科研的严重错位。因此,准确定位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发展方向,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和谐的校园文化既强调教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也注重科研的学术引领和思想探索作用,准确把握两者的契合点并进行适度配合,是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不二选择。
3.师生的能动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当前高校的“行政化”与现代大学追求的“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理念不契合,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不协调。拜金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观念在大学校园传播,“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7],这些不和谐因素严重阻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不仅需要思想一流、学术一流和人品一流的师资队伍,也需要在和谐校园氛围濡染下勤奋好学和品行高尚的莘莘学子,更需要师生间良好的科研互动和思想交流。广大师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三、基于和谐理念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选择
当前,学界对于建设基于和谐理念的高校校园文化尚有不同的看法。其路径选择应基于以下几点。
1.以人为本,倡导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强调的是‘社会本位’,注重社会意识形态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关注,管理中侧重学生行为的一致性和规范性,个性化服务不充分。同时,以儒家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以尊师重教为基本理念,强调学生要顺从,要服从整体的价值取向,教师在学生面前有一种天然的居高临下的态势。”[8]基于和谐理念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回归高等教育的根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始终将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体现在学术的交流和互动上,还体现在师生彼此信任、理解和友爱的和谐氛围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创设民主、平等和自由的师生氛围,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校园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乐土,是学生知识激增与思想日渐成熟的天堂,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的良好氛围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根本。
2.教学为本,倡导和谐教研关系,发挥和谐校园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腾飞的两翼,教学是根本,科研是灵魂。高校定位不同,处理教学和科研关系的态度也不同。为了准确把握两者的契合点,促进其相互补充和适度交融,就必须厘清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夯实本科生教学,不仅是教学科研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日后就很难在科研上有重大的发现和突破。实践证明,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是实现高校飞跃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学术前沿的新知识、新观点和新思维是学生可以汲取的丰富营养,教学中的新老问题和思维症结又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科研课题。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品位,优化学校奖励及管理机制,激发师生潜能,进而在教学科研中取得更加显著的成绩。
3.教授治校,倡导和谐运行机制,凸显名师的核心竞争力优势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强国是由竞争力尤其是核心竞争力所决定的。“学界一般认为,一流大学的核心特征主要包括一流的师资队伍、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优秀充沛的生源、良好的办学效益、规范的治学机制、享誉国际的品牌影响力等。学术大师和拔尖人才是一流大学最核心、最关键、最宝贵的战略资源,是其持续发展最持久、最深沉的动力。”[9]高等教育水平的高低不取决于学校规模、招生数量和校舍的豪华程度等,而在于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几种要素的水平,这些要素的有效组合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并使这种优势持续保持。当前,由于历史、经济、体制和政策等诸多方面原因,中国高校在培养世界一流人才能力、进行世界一流研究能力和吸引世界一流研究生实力等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仍然存在差距。通过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推动教育强国,进而推动国家的强盛,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必然选择。
基于和谐理念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能否顺利进行。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研关系,切实发挥和谐校园文化在高校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才能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