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登封县的妇幼保健事业(1949—1963)

2020-01-16

关键词:托儿所新法妇幼保健

冯 静 静

(渤海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妇幼保健是中国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地区或国家卫生状况的重要标识。保障妇女和婴幼儿的身心健康不仅关系到家庭幸福,而且关系到社会建设,“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是国家和社会保护人民健康的重要的现实任务,又是增强民族素质和建设精神文明的基础”[1]4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因长期战乱、经济发展水平低、公共卫生事业基础薄弱和医疗资源短缺等原因,登封县妇幼保健事业长期落后,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高,仅1948年全县出生的6 656个新生儿中就死亡1 644人,死亡率为24.6%[2]586。“只见婚嫁妇,不见生儿女,只见娘怀儿,不见儿走路”[3],这是当时登封县普遍的社会现象。因而,开展妇幼保健卫生事业,降低妇幼病发率和死亡率是建国初期登封县面临的重要任务。该文通过对建国初期(1949—1963)登封县妇幼保健机构的组建、新法接生和新式保健人员的培养以及妇女劳动健康的保护等几个方面的探讨,展现这一时期登封县乃至全国妇幼保健事业的举措及成效。

一、1949至1963年登封县建设妇幼保健组织机构

妇幼保健组织机构的建设与妇幼保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1949至1963年,登封县加强对妇幼保健组织机构的建设,逐步建设了大量妇幼保健机构和托儿机构,提高了妇女保健服务水平,开展了新法育儿工作。

(一)建设妇幼保健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重视妇女儿童健康,在全国逐步建设妇幼保健机构,如妇幼保健院、所、站和接生站及妇产科医院等。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作出《关于健全和发展全国卫生基层组织的决定》,要求:“首先要有计划地健全和发展县卫生院,要求县卫生院不仅要担负医疗卫生任务,而且要负担和指导全县的公共卫生工作,如防疫、保健、妇幼卫生、卫生宣传及初级工作卫生人员培训等。”[1]43登封县根据国家的指示,积极主动地开展妇幼保健卫生工作。1951年,登封县正式建立了县卫生院,其中医生1人,护理3人,妇幼保健1人,药剂员1人,病床5张[2]571,登封县的妇幼保健事业逐步开展起来。为促进妇婴的健康,降低疾病率和死亡率,卫生院教导妇女生产期应该注意产前产后的卫生,合理保养抚育婴儿。为提高群众对妇幼保健的重视,登封县加大对接生站的整顿。“接生站由1955年的27个发展到1956年的93个,接生员由1955年的216个发展到1956年的893个,达到乡乡有接生站。”①为进一步发展妇幼保健事业,登封县下设的区配有保健员,乡建有接生站,生产队有接生员,全县建成了95个接生站,并计划每7 000人设1个乡村产院或保健所,每所配工作人员5至10人。如玉台乡共有接生员13人,分布到6个自然村和9个生产队,达到乡乡有接生站,队队有接生员②。为进一步解放妇女劳动力,支援生产以及解决妇女在生产期无人护理问题,登封县将乡接生站转变为妇产院。如1958年,唐庄区玉台乡根据劳动生产需要成立了妇产院。妇产院建立后,经过各方的努力,破除了群众的封建迷信思想,群众普遍反映:“成立产院太好了,产妇入院生孩子,人家照顾的比在家里好,家里也不耽误生产”②。

为了进一步改善妇幼保健的状况,1959年妇幼卫生院在农村产院的基础上改为妇幼保健院。妇幼保健院规模大小因地制宜,要求产妇住院分娩。至1959年登封县全县共有6个保健院(县保健院不在内)、97个保健站和623个保健室,全县建起了自上而下的统一的妇幼保健网③。这样,公社建立妇幼保健院、大队建立保健站和生产队建立保健室构成了3级妇幼保健网络。各个机构都订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作制度,上下级机构密切联系,积极开展工作。自上而下健全了系统的妇幼保健网,如君召公社王爱连说:“建起保健网,健康有保证,有病能早治,有病早预防。”③1960年,在原有保健站的基础上增设了门诊部,1962年将门诊部改为县妇产科医院,增设病床15张,病床使用率达80%,难产治疗率达80%,1964年增设病床10张,病床使用率达85%,难产治愈率达90%②。登封县妇幼保健组织机构不断完善和专业化,部门设置日趋健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率,保障了妇幼保健工作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二)建设托儿机构

新中国成立初期,登封县根据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以生产为中心,为广大体力、脑力劳动妇女及其子女服务”[4]的妇女儿童福利方针开展工作,与各有关团体组织合作,按照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和从小到大的标准,逐步创办了各种托儿机构,以解除或减轻母亲在劳动中受到孩子的牵累,满足广大群众的实际需求。这一时期,登封县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托儿机构,如农忙托儿所、抱娃娃组、常年托儿所、日间托儿所和幼儿园等。“卫生部确定托儿所是3岁前儿童的集体教养机构,办所方针应是以保为主,保教并重,以培育体格健壮、品德优良、智力发达的一代新人和解放妇女劳动力,保障妇女平等地参加社会劳动和社会生活为工作目的。”[5]215登封县在区和乡妇幼保健委员会的指导下,结合有关部门的训练和组织,仅1957年就训练了保育员887人,组织209个农忙托儿所,受托儿达到4 587人。组织412个抱娃娃组,看管小孩2 645人,解决妇女劳动7 194人①,这直接支援了农业生产和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凡在农忙季节成立农忙托儿所的地方,妇女劳动生产得到较大解放,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至1958年,登封县有托儿所1 824个,托儿共32 900个;幼儿园1 158个,收入儿童28 108个②。托儿所和幼儿园的建立保证了妇女按时参加生产建设,也利于幼儿成长。

儿童保育事业不仅是儿童和妇女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乎新中国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托儿机构是儿童的集体教养机构,托儿机构的环境直接影响儿童成长。“办理托儿机构,首先必须从今天社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经济能力出发,适应人民的需要与可能,以此为标准,来决定托儿所的地址、保托时间、儿童生活标准及人员的配备问题。适当地运用科学的保育方法,养成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增进儿童的健康。”[6]1949至1963年,登封县的托儿机构形式多样,有全托、日托、半日托以及混合托(兼全托和日托)。为了便利群众,保障儿童健康,该时期托儿机构采取多种管理方法来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为了使孩子干净卫生不生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登封县幼儿园和托儿所普遍建立流水洗脸和淋浴澡堂,实行一人一巾制,订立切实可行的卫生制度③。这些托儿所制定的管理方法为儿童在托儿所的基本生活提供了保障,保证了儿童的身心健康。这一时期,登封县社社有幼儿园,队队有托儿所,开展新法育儿工作,改善幼儿卫生状况。“托儿所、幼儿园基本达到五灭(蚊、蝇、虱、蚤、臭虫)、三净(屋、院、厕所),幼儿达到四净(手、脸、衣服、食物)。”②保育员掌握基本的育儿方法、一般的幼儿传染病知识以及小儿营养知识,在良好和健康的托儿环境里,儿童健康成长。

二、1949至1963年登封县妇幼保健事业的开展

新中国成立后,妇幼保健事业逐渐被纳入到国家公共医疗卫生事业中,1949至1963年登封县将新法接生、改造旧产婆和训练新法接生员作为妇幼卫生工作的开展重点。同时,开展了广泛的妇幼保健卫生宣传与教育工作,纠正了以往的陋习与迷信观念,使健康的生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一)改造旧产婆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人口的再生产问题是关乎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旧产婆接生和助产不当,严重威胁妇女的生育,良好的接生技术是降低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落后的生育观念把生孩子视为最脏和最见不得人的事。“接生时那些没有文化知识的旧产婆,他们断脐时用废弃的物品如生锈的剪刀、破碗片、高粱秸秆皮等等,而且她们的手也不清洗。”[5]184-185“产褥热和破伤风是威胁产妇和新生儿生命的主要病因,这与旧产婆在接生时不注重消毒、导致细菌进入产妇和婴儿体内有关。”[7]建国初期,旧产婆仍然是登封县新生儿接生的主力军,落后和封建迷信的生育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如1954年玉台乡在宣传新法接生时,郭平安母亲认为:“我一辈子生了几个孩子,也没用新法接生,也没见都死”;田文贤母亲认为:“人的命,天造定,先造死后造生,若生孩子都不死,别的世界可不成。”②这一时期的登封县,产妇死于产褥热和新生儿死于破伤风的现象普遍存在。

推广新法接生,改造旧产婆,减少婴儿破伤风和产妇产褥热等疾病,是建国初期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1950年,中国第一次妇幼卫生座谈会确定了“改造旧式接生,推行新法接生,以减少新生儿破伤风和产褥热”[5]184的妇幼卫生工作方针。在该方针指导下,登封县团结一切力量改造旧产婆,普及新法接生,减少新生儿破伤风和产褥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如1958年,登封县以区或小队为单位,把当时还在从事接生工作的旧产婆每月集训1次,使她们学会接平产和消毒扎脐带;加强对接生站接生员的领导,产包平时1星期1消毒(用时随消毒),半月1次业务学习,1月开1次生活会,每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2.5 h,全年不得少于60 h,要求本年全县新法接生达95%以上②。1958年,产妇得产褥热的患病人数为20人,死亡人数为1人;新生儿破伤风的患病人数为41人,死亡人数为3人,发病率比往年降低了许多。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登封县全县推广新法接生和改造旧产婆的成效相当显著,全县新法接生率逐年提高。如寺沟村王丙才的爱人共生了10个小孩,9个小孩都死于脐风,1955年最后1个小孩用新法接生而存活②。

新法接生和改造旧产婆要求提高妇幼卫生质量,尤其在产妇分娩时要求做到:“一躺三消毒:躺着分娩,断脐用具消毒,接生者的手消毒,产妇的会阴部消毒。”[5]185新中国成立后,登封县积极开展以新法接生为中心的妇幼卫生工作,要求每个接生员按照新法接生的规则认真贯彻消毒工作。剪脐带的剪子、脐带线、脐带布、接生布和接生包等一切接生工具,都必须蒸过或煮过消毒;在接生时,接生员的双手一定刷洗干净并用烧酒擦过消毒,以减少产妇得月子病和新生儿得四六风的可能性。1962年,登封县共出生婴儿13 271人,其中,新法接生10 723人,新法接生率达80.8%④。

(二)训练新法接生员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在推广新法接生和改造旧产婆的同时,也在大量训练新法接生员。河南省是改造旧产婆和训练接生员的模范大省,全省大力宣传新法接生,至1953年,全省共改造旧产婆和训练接生员18 600余人[8]。政府积极在全省各县培训新法接生员作为农村最基层的妇幼保健人员。如1958年4~6月,登封县医院举办妇幼卫生训练班。训练班共有2个班,每班81人,共162人,选拔对象是初中或高小毕业的在乡妇女,年龄18~25岁,要求身体健康,热心妇幼卫生工作,每乡保送2人。学习时间定为3个月,方法是集中训练、讲课、讨论和自修相结合,学习内容主要是学习生理解剖、助产学、病理学、新法育儿和药物学等课程。师资由省内调派和县内抽调解决,学习资料由省政府协助选定,县内印发,学习地址在中岳庙②。开展妇幼卫生训练班培训新法接生员,使接生员懂得了生理卫生和助产新法等基本知识,达到初级妇幼卫生人员水平。此外,登封县全县以区为单位积极组织卫生人员开展妇幼卫生业余训练班。全县大量培训新法接生员,至1958年,登封县有新法接生员1 202人,保育员1 000人②。接生员不仅要懂得基础性的接生技术,还要懂得日常的医疗卫生护理常识。同时,接生员在遇到如难产等紧急情况时也要会科学处理,迅速急救并将产妇转送产院,避免因错误处理而造成产妇和婴幼儿的伤亡。如1955年寺沟村任舟的爱人临产,由新法接生员接生,孩子生下来假死(窒息),接生员朱妮经过急救令孩子生还②。新法接生员为保障这一时期登封县产妇和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安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进一步提高了妇幼保健卫生事业的工作质量。

(三)宣传动员

登封县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封建思想浓厚。群众的卫生知识匮乏,尤其是妇幼卫生常识更差。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登封县开展妇幼保健事业,广泛推广新法接生,改造旧产婆,各个社区积极训练新法接生员,但是浓厚的封建思想和传统习俗根深蒂固,妇女对科学的生育观念和卫生知识的接受程度有限。不少人认为生儿育女是一件不可告人的事情,怕羞和对新法接生存有顾虑等问题普遍存在。如1952年城关区展览馆放映“新法接生”的幻灯片,当放映到接生一段时,许多妇女都很害羞,有的妇女直接跑开不看⑤。可见,新法接生推广难度极大。为推动新法接生在登封县的顺利开展,提高广大妇女对新法接生的深入认识和了解,必须加强对妇婴卫生常识和新法接生的宣传。

宣传妇幼卫生知识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标语、漫画册、挂图、幻灯片、图表、模型、展览和参观评比等。积极动员群众参与,依靠群众力量,发挥群众智慧,提高群众妇幼卫生知识水平。“卫生运动是利用社会群众的集体力量,在择定的时间中举行一种大规模的卫生宣传。办理卫生运动的要点在于动员大多数人参加,掀起社会力量,鼓动群众热潮,在宣传内容上,应能使观众发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其乐于接受。”[9]如1963年,登封县结合农村群众的实际情况,在中岳庙先后举办了多次以新法接生为主的展览会,据统计受听人数达4万余人次。展览品以模型挂图等方式对比正常胎儿、不正常胎儿和畸形胎儿在母体内情况,供受听群众研究④。展览会进一步告诫广大孕妇作好妊娠时期的卫生和检查,按时到医院作好产检以防止小产、难产和死产,保护胎儿健康降生。另外,展览会大大打击了农村巫婆神汉的封建迷信活动,提高了群众的觉悟。同时,登封县的接生员也随时随地向群众宣传妇女讲卫生的好处,抓住一切机会作好宣传工作。如赶庙会、串门和接生时接生员都会向她们宣传妇幼卫生常识。这一时期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使登封县群众加强了对新法接生的认识,群众对新法接生逐渐由排斥变为支持,推动了登封县妇幼保健事业的发展。

三、1949至1963年登封县妇女劳动健康的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完成,登封县的农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全县妇女在获得土地后积极参加劳动生产。尤其20世纪50年代农业集体化的到来,使广大乡村妇女成为重要的主体参与其中。女性参加劳动生产显得尤为重要,“集体化以后,妇女除与男子一样必须按时出工劳动外,做饭、洗衣、照顾孩子、缝制衣服和鞋子等工作依然全部由女性承担,女性的劳动繁重程度并不亚于男性。”[10]如此繁重的劳动和家务使许多妇女疾病涌现出来,女性健康严重受损。这一时期,登封县农村妇女营养不良、流产和患妇女病的比率较高。如1959年君召公社王青的爱人怀孕6个月,因春耕繁重的劳动生产而流产③。据1956年统计,唐庄区玉台乡共有210个妇女得病,其中月经病126人,55人得产后病②。因此,加大对妇女劳动健康的保护成为登封县妇幼保健事业的重要内容。

为了保护妇女健康,保障妇女劳动生产力的供应,这一时期登封县在保护妇女劳动健康方面采取了多种举措。实行三调三不调(经期调干不调湿、孕期调轻不调重和哺乳期调近不调远),六色妇女劳动出勤挂牌(正常、经期、孕期、哺乳期、病期和假期),月经带、月经挂牌以及消毒等制度,并大力开展妇幼卫生常识和避孕节育的宣传等。如1959年,大冶王村妇女的三调三不调执行得较好,在不影响孕产妇身体健康的原则下,利用空闲时间把怀孕7~9个月的孕妇发动起来一起做鞋,这样孕产妇既不从事过重的劳动,又便于产前检查,也不耽误生产。在月经期和哺乳期的妇女也都得到照顾③。但是,全县在推广月经带、月经卡片和月经挂牌时也遇到一些挫折。如玉台乡为打通群众思想特意召开妇女会议,当乡长讲解使用月经带和月经挂牌的好处时,多数老年妇女无法理解②。为了破除群众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进一步开展妇幼卫生工作,全县各公社、乡和生产队不断召开老婆会和青壮年妇女会,采用新旧社会对比和揭发妇女在旧社会受的痛苦等方式来启发妇女。如1958年,玉台乡召开老婆会,从新旧社会妇女待遇对比入手,令妇女产生共鸣②。经过一系列宣传动员,群众的思想打通了,月经带和月经卡片制度在全县得到认可并大面积实行,至1959年,全县有71 429名妇女受到劳动保护,月经病、流产和早产现象得到初步遏制,妇女们深有感触,普遍歌颂:经期调干不调湿,孕期调轻不调重。产前检查定时做,保证难产不发生。产前提早住了院,热情招待护理俺③。

建国初期,通过一系列对新型妇幼卫生举措和妇幼卫生的宣传,1949至1963年登封县妇幼保健工作得以迅速发展,妇幼卫生事业取得较大的进步,新型妇幼卫生观念得到一定的普及。这一时期,登封县的妇幼保健事业开启了以新法接生为主要内容的生育变革,改变了落后的生育观念,提高了产妇和新生儿的存活率。同时,妇幼保健卫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体现了新中国对广大妇女身心健康的重视和将女性作为劳动力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平等对待,使广大民众尤其是妇女群体在情感上产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迸发出女性群体建设和发展新中国的无限力量。建国初期登封县妇幼保健措施及取得的发展是全国妇幼保健事业的缩影,其中诸多妇幼保健举措时至今日仍具有借鉴意义。

注 释:

① 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各项卫生组织和公费医疗等方面的指示、方案和规定出自登封市档案馆,全宗号56,目录1,案卷16,对应页码为25和26.

② 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和医院管理等工作的通知、总结和规划出自登封市档案馆,全宗号56,目录1,案卷17,对应页码为10-33、38、14、15、58、33、15、33、29-30、29、33、36、34和35.

③ 中医中药、工资福利、公费医疗、卫生防疫和任免处分等方面的通知、报告、决定和意见出自登封市档案馆,全宗号56,目录1,案卷18,对应页码为96、95-96、99、98、100和100.

④ 关于妇幼卫生、计划生育、药政管理调资等方面工作的通知和意见出自登封市档案馆,全宗号56,目录1,案卷22,对应页码为33和5.

⑤ 河南省人民政府、省卫生厅和郑州专员公署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规定和通知办法等文件出自登封市档案馆,全宗号56,目录1,案卷3,对应页码为58.

猜你喜欢

托儿所新法妇幼保健
南通崇川区“十个一”系列助力新法入脑入心
乡村的乐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忙托儿所(1949—1957)
现代综合类妇幼保健医院建筑设计要点探析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MRN幼儿园&托儿所
节日里的托儿所
毛泽东指导苏区开办托儿所
双回单训释教学新法的学理依据
新医改下提升妇幼保健院财务管理工作探析
全省50多个市、县联动,举办华侨新法广场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