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与跆拳道传播的比较性研究与反思
——基于武术国际传播基本模式

2020-01-16赵泽浩刘志豪

湖北体育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传播者跆拳道武术

赵泽浩,刘志豪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8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文件中在战略任务一节明确指出“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中国武术作为中国国产体育的代表与中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自是应作出其对于中国文化传播与繁荣的应有贡献。中国武术发展至今出现了所谓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而在世界体育舞台传播较广且影响巨大的应属竞技武术。但竞技武术的传播发展,正如冉学东在对于武术国际化传播成就所表达的“数字上的虚无,结果上的失根”[2]一样,武术“表面的繁华”已是学界不争的事实。反观与中国武术有莫大关联的跆拳道运动,却在国内外如火如荼的传播推广。其早在2000年就已是奥运会的正式项目,与竞技武术多次入奥被拒形成鲜明对比。对于武术与跆拳道项目现实发展境况,不得不引起学界的反思:跆拳道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源起于中国武术的搏击运动,其真正作为“跆拳道”,并有自身系统规范的文化理念与技能体系是20世纪才开始的[3],在这不足百年时间里,此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已可谓“声名远播”;而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著称的中国武术,虽古时历经千年而不衰,但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推广路途却是“坎坷崎岖”。

武术在传播中生存,在传播中发展[4]。而有关传播一词的解释,众说纷纭。张国良在其《传播学原理》一书中,对其的定义为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15]。武术的传播一是将武术技术,即不同流派的拳种与竞技武术套路等在国际间的传播;二是将武术文化传至国际,让世界了解中国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

笔者在中国知网以“武术”为主题,并含“跆拳道”进行检索,结果只有40篇相关核心论文,其中多为武术与跆拳道的技术对比研究。再以“武术传播”为主题,并含“跆拳道”进行文献检索,结果只有4篇相关文献。可以看出从传播学角度进行武术与跆拳道对比研究的较少。有关武术与跆拳道的比较研究在学界虽老生常谈,但各种研究大多都是单方面的研究,如跆拳道技术或跆拳道段位制等缺少系统逻辑的两者比较研究。

本文以郭玉成教授的武术国际传播基本模式为基础,以模式中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对象[5]4部分为主来对竞技武术和跆拳道的传播历程进行细致且逻辑清晰的总结与分析,期望从跆拳道的成功传播历程中找到可以被竞技武术借鉴的传播经验。

1 跆拳道国际传播

跆拳道运动与中国武术有着莫大渊源,有学者曾指出,跆拳道的源起是参考借鉴了我国古代的唐手[6]。跆拳道自20世纪60年代推广发展至今,已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现全世界已有160多个国家加入世界跆拳道联盟,近7 000万人习练跆拳道[7],此数据还在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增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组织之一。这种惊人的传播速度与影响力在搏击项目中是少有的,而这种巨大成果与其传播方式方法是密不可分的。

1.1 跆拳道传播者

没有传播者,传播则无从谈起,传播者作为传播信息的出发点,是传播的第一站[5]。从跆拳道的传播历程来看,其主要传播者一方面是官方政府,如政府组织的国外表演传播活动;将跆拳道作为学校必修课程,让小学生就开始跆拳道的学习[8];70年代政府组织“国技院”的成立;而且有研究指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韩国每年向跆拳道投入的经费都多达数亿美元[9]。这些行为都是由政府的强力推动甚至是强制性普及行为,才使得跆拳道运动在韩国内部和国际社会上传播迅速。

传播者的另一方面,则是跆拳道国际性组织。跆拳道有世界跆拳道联盟与国际跆拳道联盟两大国际组织的强大助力。两组织之间的理念虽有不同,并多有竞争,但宗旨都为传播跆拳道运动,故两者竞争也起到了促进项目传播发展的作用。

跆拳道早期的传播者,除去组织机构外还存在具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崔泓熙被誉为“世界跆拳道之父”,他为早期跆拳道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金云龙作为世界跆拳道联盟的代表,则将注重实战搏击的竞技跆拳道带入了奥运会[9]。这两位历史性代表人物对于跆拳道的传播普及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1.2 跆拳道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是传播模式中的核心要素,内容的好坏直接决定传播效果。跆拳道在其国内外的传播内容可分为精神内容与技术内容两大方面。

精神内容方面主要是跆拳道所推崇的“礼仪”,即“跆拳道”中的“道”的解释:道行与对礼仪的修炼[10]。具体包括流于外显的练习与比赛前后对对手的施礼与对国旗敬礼;涵于内部的“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武道宗旨;真正将“以礼始,以礼终”的规范贯穿于实际行动中。这种由内至外的“礼仪”所起到的教育功能是技术学习所不能达到的,也是现代家长所期望的对孩子的教育结果。

技术内容方面,即“跆拳道”中对“跆”与“拳”的解释:踢击与拳击。跆拳道所传播的技术体系相对于武术来说是较为简单的,主要包括16个品势与格斗,其他还有击破、跆拳道舞等。跆拳道的品势为太极一至八章与八卦一至八式,类似于武术套路,但其中动作一招一式清楚明了而简单易学,并无高难度动作,这也是跆拳道受众广的一个重要原因。

跆拳道段位制为十级三品九段制,习练者在段位升级中会体会到强烈的成就感,从而提高继续学习的兴趣。武术虽然也推出了段位制,但相较于跆拳道段位制如此精细而全面的等级划分,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1.3 跆拳道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受众接受到传播内容的渠道与方式。跆拳道自20世纪50年代起的传播伊始,其途径选择十分多元化,其目的也只为扩大跆拳道国际影响力与知名度服务。国际表演:1958年韩国组织国军跆拳道在东南亚各国巡回表演,并有计划地向东南亚地区派遣教练员普及跆拳道。60年代,又向越南派出表演团和教官团[11]。政府机构:上文提到的“国技院”的成立,以及政府将跆拳道定名“国技”,可看出其地位。此类是从官方途径对国内民众进行跆拳道运动普及,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国际上跆拳道发展。入奥:竞技跆拳道在适逢承办奥运的时机下,加之世界跆拳道联盟对技术与规则的改革,使之顺利入驻奥运舞台。奥运会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体育盛会,能做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项目本身在体育舞台自然会大放异彩,对其传播发展自然起到强大助力。传播策略:传播学中,对于任何新型事物来说,首先选择经济上比较发达且影响力较大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传播,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9]。跆拳道在国际推广时优先选择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是其推广迅速的重要原因之一。竞赛活动繁多:仅我国内的跆拳道竞赛小到市级比赛,大到国家级锦标赛就多不胜数,还不包括跆拳道考级考段此类同样可以提高跆拳道影响力的考核。国外的大型比赛如世界跆拳道品势锦标赛、中东地区跆拳道锦标赛、非洲跆拳道锦标赛等。其比赛地区涉及广,参赛人员多,对跆拳道的世界传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道馆:跆拳道道馆与俱乐部的设立,为社会人员习练跆拳道提供场地设施等便利条件的同时也是作为跆拳道的“门面”,使其在本地区进行传播。

1.4 跆拳道传播对象

有关跆拳道所传播的受众,可以从年龄、地域与职业3个方面来论述。

年龄方面,从跆拳道的段位制考核要求中就可窥见:跆拳道段位制的考评是有年龄限制的,低至15岁以下的授一至三品;每段间又有不同跨度的年龄规定,最高至九段的年龄限制在60岁以上。由此可以看出,跆拳道的预期受众是包含了少年、青年、中年与老年人群。而其所传播的无论是技术或精神内容,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来说都是较为适宜的。

在地域方面,可以从跆拳道所举办的国际比赛中显示: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中东地区与非洲的跆拳道锦标赛,此外还有亚洲跆拳道锦标赛与世界跆拳道锦标赛等,并在东南亚运动会与南美运动会都作为正式比赛项目。由此可以看出,跆拳道的传播在地域上也是力求全面的。

职业方面,跆拳道在世界军人运动会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都是正式的比赛项目。军人与大学生两种职业对于跆拳道更广泛传播有着极大的好处,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作为各国家优秀的知识型骨干力量,分散在本国各地后十分有利于跆拳道在其国内的传播。

综上,跆拳道的传播对象涉及了各地域,各职业与各年龄段的广大人群,真正做到了最大限度上使跆拳道在世界范围各类人群的传播。

2 武术国际传播

中国武术“走出去”的历史进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以前,但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广范围的武术国际化的发展应该说是20世纪的事情[2]。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1936年柏林奥运会期间就有11人武术(国术)代表作为表演项目进行武术的早期国际传播,在表演后引发了强烈反响[12]。时至今日,国际武联会员国多至145个国家及地区,国家级、洲际与世界等大型武术竞赛也不在少数,但武术的国际传播真的就如此成功了吗?现代中国武术的大名真的就名扬海外了吗?众多学术研究与现实境况表明,当下的中国武术“竞技形式”的国际化现状并不能使我们有一丝快感[2]。

2.1 武术传播者

凡是直接传播武术或是对传播武术具有指导和管理作用的个人和组织都是武术传播者[13]。按上文跆拳道的传播者划分,将武术的传播者分为3类。政府部门的主要推动作用:武术项目在新中国成立后就作为优秀民族传统体育而备受国家关注。1953年时任副总理兼原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就提出了发掘、整理、发扬、光大武术的主张,至1955年原国家体委运动司下设武术科,并于1983年组织全国武术工作者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武术发掘整理工作[14],此次活动对武术运动现代传承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武术研究院,致力于推动武术运动在国际上的传播推广。1994年成立的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则统筹管理全国武术运动的发展。综上,由全方位的武术政府部门设立就可看出国家对于武术运动的重视程度,也是这些官方部门对武术运动由国内至国外的全面管理,才可有效推动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国际组织:主要是于1990年成立的国际武术联合会对武术运动在国际上的传播发挥着巨大作用。民间组织与个人:民间团体与个人自发的将武术传播海外在建国前就已有先例,如民国初期的“精武体育会”就开始有意识地将武术传播至国际。个人传播,首推李小龙这位让全世界知道“中国功夫”的武术家。其次,是李连杰、吴京等武术演员对武术的国际传播起到的重要作用。

2.2 武术传播内容

武术传播内容是传播模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内容的选择将直接决定受众是否接受,从而影响未来的传播效果,对武术运动在国际间的传播成败起决定性作用。从学界前人的研究来看,武术的国际传播内容以技术传播为主。龙国强对欧洲的武术发展研究显示武术内容为传统武术、现代自选套路、散打运动与太极四大类[17]。由于武术拳种繁多,门派林立,现代又划分了竞技武术,所以对外的传播内容也十分繁杂。在这一点上,有必要对武术的国际传播内容做重新定位确定,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2.3 武术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将武术的传播内容传于受众的渠道。在传播学中,将其叫做“传播媒介”。武术的传播途径有: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前有李小龙,后有李连杰、吴京等国际著名武术演员,拍摄的许多经典武术电影传于海外,在影视作品这一点上,武术的传播效果确实要比跆拳道的传播更具影响力,也更成功。但影视作品在扩大武术国际影响力与推广的同时也由于其将武术“神化”使受众对武术有了曲解等负面影响。国际武术表演,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有了武术出国表演传播的历史,上文提到的柏林奥运会就是典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继承与发扬的重视,对外的武术表演传播也随之大幅增加。1974年中国武术团访美为重要开端,之后陆续外访75个国家或地区,将武术传播至世界各地[16]。援外武术培训交流,这一传播途径是在对外表演基础上吸引国外武术爱好群体而形成。主要是技术培训与学术交流等。武术赛事,武术自第一部竞赛规则出台后,就真正成为竞技项目在世界传播,国内外大小型武术赛事与单项武术赛事也相继举办。如世界武术锦标赛,国际太极拳邀请赛等,都极大推动了武术在国际上的传播。民间团体与个人,早至民国初期的精武体育会,新中国成立后更多的团体与个人将中国武术带出国门,传至世界。孔子学院武术传播,孔子学院是作为向国际传播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而武术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在孔子学院的武术教学既可以推广武术又将中国文化展现给世界。但其中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语言交流等一些问题还有待解决。

2.4 武术传播对象

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其受众自然是武术学习者,准确说应是国外武术学习者。武术在传播对象上并没有针对性的选择。但传播对象作为传播过程的终点,直接决定传播效果的好坏,对于推进武术国际化推广有着重要意义。在这一方面,武术则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 比较与反思

在上文对跆拳道与武术的国际传播过程做了详细阐明后,就可以在两者的经验比较中做科学且详尽的分析,以期对武术传播提供可借鉴经验。

3.1 传播者

武术与跆拳道看似在传播者这一点上并无太大差异,都是政府、国际组织与个人为主体。但实际情况而言,这些传播者的实际效果与作用却大有不同。如武术在欧洲的民间组织虽遍地开花但各自为政,各自经营,没有形成一种系统的、规模的、独特的、品牌式效应[17]。这与跆拳道的道馆、道服等统一制式的推广形成了强烈对比。跆拳道在前期的国内推广中是有强制性普及的,在学校中让学生必修跆拳道。中国武术早在1908年就已提出推广进校园,百余年飞逝,武术在学校中的发展现状让人揪心,且武术课程在学校中并非是必修课程,这就在推广力度上弱了一层。综上,在传播者方面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将武术设置为中小学必修课程与中考必考体育项目,加大武术强制推广力度,让学生从小就对武术有认识与了解;国际组织整合(联合)国外武术民间组织与个人,建立统一国际武术品牌。

3.2 传播内容

在传播内容方面,武术应借鉴跆拳道中的礼仪方面。武术传承自古就强调武德,各门各派收徒都有门规,这就是武德的具体体现。而如今的武术推广中除了抱拳礼、递械礼与持械礼外,再无其他更多外显的武德体现,更多的只是口头表述。建议制定针对国际各地区实际情况的《武德准则》,此准则应包含可以具体实施(外显)的与牢记于心(内化)的准则。真正将武德,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扬于世界。

3.3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上,武术与跆拳道也大同小异,而其中有重要一点是武术可以借鉴的,即道馆。跆拳道的道馆对外是对本项目的推广门面,即“面子”。对内则统一道服,有了跆拳道训练的“仪式感”。武术可以借鉴此方法,由武术协会统一整合武馆,即方便管理,也可以实时了解武术发展情况,并制定科学的国际发展政策。根据中国传统文化设计武术训练服,将中国文化融入服装,不失为推广中国文化的一种办法。

3.4 传播对象

传播对象上,跆拳道从段位制到赛事举办,从地域到职业,基本囊括了各类人群,最大程度地推广跆拳道。但要清楚的一点是,跆拳道项目的内容相较于武术来说是较为简单的,其推广目的、计划等自然较为明确。而武术在国际上的传播内容确可谓丰富:竞技武术就有长拳、太极拳与南拳等知名拳种,还有刀枪剑棍等器械。民间组织所传的又多为传统武术,如咏春、陈氏太极与八极等。各拳种风格特点各不相同,训练方法迥异。这就让传播对象有了更多选择的同时增加了传播难度。而前人研究也表明,国外各类人群由于自身所处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也使得他们学习内容各不相同,所以武术的传播不能像跆拳道一样直接。建议武术在国际传播中根据不同拳种需求来划分传播对象,建立现代的“八极门”“太极门”等武馆,教授内容为专一拳种器械,这样使得传播对象学习内容准确,学习目标明确,只学个人喜欢的一类拳。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猜你喜欢

传播者跆拳道武术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时传祥纪念馆:做好三种精神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跆拳道奶奶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嘻哈跆拳道
引导者 传播者 担当者——新年寄语《人大建设》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忠诚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