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成语教学的构建

2020-01-15唐丽

教师·下 2020年11期
关键词:学以致用

唐丽

摘 要:成语教学是新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成语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的浓厚兴趣,文章立足课堂,放眼课外,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进行成语教学,以论证课前、课堂、课后构建这种模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成语教学;熟读成诵;积少成多;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6-2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3-0037-02

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既是最简短的诗,又是最简短的事,所谓千字文章,缩于方寸,历经了数千年的传承和打磨。有的出自古代故事或典故,有的来源于古诗词、历史事件和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寥寥几字就言简意赅地呈现了一个历史事件、浓缩了一篇经典诗文、说明了一个深刻道理。读上去节奏感和表现力都很强,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熠熠生光的明珠。成语教学是新背景下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小学生能恰当地、比较熟练地使用成语,会使语言表达更精练,更形象生动,有效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增强阅读理解能力,拓宽知识面,从而提升整体语言文化素质。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成语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的浓厚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探寻与构建有效的成语教学模式:

一、课前诵读——熟读成诵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成诵是最基本最有效的积累成语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高度评价了吟诵的意义。然而小学生的自觉性是比较弱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所以将形式简练的成语转化为任务布置下去,生硬地对学生进行成语的背诵训练,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趣,失去学习欲望。所谓化有形为无形,教师可将成语学习放在每节课的课前诵读的五分钟时间里,配上悠扬舒缓轻柔的古筝曲,长短恰恰好。形式采取“三段式诵读法”,一周中前两天放声朗读,第三天尝试背诵,第四天和第五天进行有感情的诵读。通过一学年的操作实践,学生的诵读质量和记忆速度明显提高,对“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等100个八字成语倒背如流,对“釜底抽薪”“高山流水”“刮骨疗毒”“卧薪尝胆”等50个包含历史故事的成语如数家珍。这一现象也正验证了“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持续上升”这一说法。相信坚持规范有效的诵读训练,利用好这宝贵的短短五分钟,也能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变得“自然”“轻松”。学生不仅能在毫无负担的状态下积累大量的成语,同时能时刻活跃大脑思维,大大增强记忆力。

二、课堂补充——积少成多

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同样的道理,要想学好语文,平时多积累很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其中语言的积累就包括“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成语有利于以简知繁,感悟归纳,表达精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很多经典的成語故事,阅读它们,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以其为主干,向四周辐射,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成语。《三顾茅庐》这篇课文里面出现三句话:“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课堂上,教师可要求学生从三个长句子中分别归纳出“卧虎藏龙”“拨云见日”“如鱼得水”三个成语。再如学完《开天辟地》这篇课文后,“顶天立地”“改天换地”这两个成语又被学生收入了成语囊中。《自相矛盾》是篇寓言故事,楚人夸完矛、夸完盾后,被围观的人质问:“用你的矛戳你的盾,它们将会怎么样呢?”结果他回答不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想象画面,也用上一个成语来形容此刻的楚人,大家说出了不少,如“哑口无言”“瞠目结舌”“呆若木鸡”“面红耳赤”“无地自容”“无言以对”等。这样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成语的能力,同时也能开阔其视野,调动其思维,锻炼他们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几乎在每个单元的练习中都特别安排了“读读背背”或者“熟记成语”这个板块。教师可以以这个板块为切入口,进行成语的补充和积累。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一组描写春天景色的成语,那就可以让学生交流更多描述美丽春光的成语。又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组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除了可让学生补充所知道的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也可让学生用成语说一说了解这个成语故事后的感受,刻舟求剑说的是墨守成规,守株待兔是不劳而获,鱼目混珠、滥竽充数是以次充好、冒名顶替,螳臂当车是以卵击石等。

另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也是成语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载体。细心品读,会发现很多成语也藏在了诗句中,学一首诗词,可以记一个甚至多个成语,如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悲欢离合”,王安石《元日》中的“千门万户”,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朱熹《春日》中的“万紫千红”等。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决赛中,那场精彩绝伦的“成语飞花令”,考题便是来源于古诗词的成语。

聚沙可成塔,积少能成多,关注课堂,抓文本可挖之处,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成语记忆不再是一个枯燥、单一、零碎的过程。

三、课后拓展——学以致用

“成语之妙,在于运用”。实际综合运用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师除了要进行多种途径的成语教学,还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成语的能力,努力构建一种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延伸拓展的成语特色教学模式,不能局限于课前课上的读一读、背一背。同时多方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除了要让学生听、读,还要让学生写、想、画、演等,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成语的记忆、理解和运用的效果,使课堂从“一枝独秀”走向“满园春色”。

成语富有温度、意蕴丰厚、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读上去朗朗上口,容易识记,同古诗、古词相比起来背诵压力要小很多,能够有效锻炼小学生的概括能力。行之有效的成语学习可以丰富小学生的词汇,增强其表达能力,提高其语言文化素质。将成语的学习延伸到课外,举行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成语活动,使学生置身于传统文化的海洋,感受成语独特的魅力,能使其多方面能力得到锻炼。

以“成语高手”擂台赛系列活动为例:

“成语大作家”——看看谁周记中用的成语又多又好。成语的恰当、规范运用,能为文章“画龙点睛”“锦上添花”。

“成语中的数学”——成语中的加减乘除,将语文与简单的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是非常有趣的语文教学方法。学生在游戏中识记,趣味性特别浓。比如,(双)龙戏珠+(一)鸣惊人=(三)令五申,(零)敲碎打+(一)来二去=(一)事无成,(百)里挑一x(百)川归海=(万)籁俱寂。

“故事大王”——精彩成语故事大家讲。讲故事也是了解历史、感受文明、了解文化的过程。许多成语故事给人启发,或发人深省,或启迪教育,寓意深远。比如,刘备求贤若渴而“三顾茅庐”,祖逖为报效国家而“闻鸡起舞”,班超为实现抱负而“投笔从戎”,王羲之“临池学书”“磨穿铁砚”,最终书法“入木三分”,屈原为国家兴亡而“上下求索”。还有“韦编三绝”“圆木警枕”“程门立雪”“囊萤映雪”等故事,表现了古代人令人赞叹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这些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锤炼自强不息、发奋刻苦等积极意识,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成语接龙”——个人智慧无穷尽。成语接龙是中华传统的文字游戏,虽然古老却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从某个成语开始,它的尾字为下一成语的首字,如此承接下去,相邻的两个成语头尾蝉联,环环相扣。这考查了学生调用成语的能力,识记成语的熟练度,能激发他们学习成语的兴趣,拓展其思维,训练其快速反应力。

“成语猜猜猜”——展开联想说一说。如根据情景填入恰当成语,根据图片匹配合适的成语,看动作猜成语等。

书成语:让学生从书法角度用钢笔书写成语,不仅注意笔锋,还关注间架结构,谋篇布局。

画成语:学生用手中的彩笔,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成语,或艺术字,或连环画,或涂鸦……用五彩缤纷的画面反映成语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展示自己的奇思妙想。

另外还有成语课本剧表演,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团结协作、展现自我、发挥表演才能的平台。剧本可以改编于语文课文,如《画龙点睛》《揠苗助长》《螳螂捕蝉》《鹬蚌相争》等,也可以选用课外积累的文章。在表演过程中,小演员们的台词可能不够精彩、动作或许不太到位、表情也许略显稚嫩,但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对成语的理解,其学习效果不言而喻。根据课文改编的《滥竽充数新传》代表学校参加“三语比赛”,获得联盟一等奖、张家港市级二等奖。六一儿童节暨学校首届成语文化节上班级表演的舞蹈节目《手舞足蹈》获得了学生的一致欢迎,得到了高度评价。

美丽的校园也是学生成语学习成果展示的舞台,教室外墙上是一张张精心绘制的成语手抄报,展示栏里是一幅幅端正秀丽的成语字帖。让学生真正与成语文化结缘,时时刻刻浸润在美好的成语文化氛围中。

“博观而约取,厚积才能薄发”,固定简洁是成语的外观 ,深邃精辟是成语的内涵,它的产生和形成经过实践的千锤万凿,有着深深的民族文化印记。成语学习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促使成语信手拈来的质的飞跃。我们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应依托教材,立足课堂,以课内成语诵读、讲解、补充为主,辅以课外成语阅读、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提升其知識应用能力。课内与课外成语学习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获得良好的成效。成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把成语融入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融入学生的校园活动中,让成语陪伴学生的童年!

参考文献:

[1]王光汉.中华好成语[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7.

[2]李行健.成语之妙 在于运用[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8,32(1):64-66,118.

猜你喜欢

学以致用
分组合作教学法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尝试写诗
初中科学复习课的有效性探究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巧创措施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收效
初中生物教学的新体会
初中地理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