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文要素的课堂优化教学

2020-01-15余唯一

教师·下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语文学习优化教学

余唯一

摘 要:新版部编版教材既关注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兼顾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应该引导学生从一个语言实践活动走进另一个相关的语言实践活动。如何实现课堂的优化教学呢?教师需要关注教学语境,重视语言实践,整合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语文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7-08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3-0031-02

一、聚焦语文要素,把握教学重点

部编版语文教材体现了“双线主题”:“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语文要素是语文的基本元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学习习惯、语文学习方法与技能等。吴忠豪教授指出:“所谓语文要素其实就是本体教学内容、非本体教学内容。语文本体教学内容就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要素。非本体教学内容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一线教师都清楚语文课的本质任务是传授本体教学内容,而所牵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课特有的内涵,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区别。

例如,五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大名著,要关注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学习写读后感”。由此可以发现其中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与阅读理解相关,另一方面是与写作相关。梳理本学段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其中感受最大的一点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因此教学中既要兼顾阅读和写作的内容,又要渗透人文这样的非语文要素。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性主题往往包含在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之中,是将语文要素落实于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并逐步渗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看似隐形的教学实则是在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教授过程中逐步渗透的,所以明确语文教学要素至关重要。

二、落实语文要素,优化课堂教学

如何实现课堂的优化教学呢?下面,笔者试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草船借箭》的教学为例加以简单阐述。

(一)关注课堂教学语境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的情境化有利于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在《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当中,笔者引导学生聚焦“人物对话”,再体会人物“各怀心思”,这是第一步。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人物对话,揣摩语境中的人物语气,思考:周瑜和诸葛亮在对话时,各自怀着怎样的心思。学生在解读周瑜的心思的同时,再联系周瑜对鲁肃说的话,感受到周瑜表面上是和诸葛亮共商军事,实际上是一步步试探并设下圈套,意图害人。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学生发现周瑜对不同的人说着不同的话,在不同的语境当中,品味不同的语气,就能深刻地体会他的险恶用心。

第二步,为了让学生关注语境来体会人物的心思,笔者让学生继续关注人物对话的特点,在当时的情况下,周瑜心花怒放,诸葛亮胸有成竹,可文中的对话中一个提示语都没有,如此平淡,笔者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不加提示语呢?这样的小环节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古典名著的文本特点,平实的语言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含义。再细想,小学五年级学生是儿童,会声情并茂地朗读对话;而三国中的人物彼此之间都是尔虞我诈,只有不露声色地对话才能保证自己的周全。因此结合语境进行品读,才能深刻体会人物的心情,这是初步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之一,也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文本的语境、教学的情境等方面发力,巧妙地将语文要素融入相关的语境当中,使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这样的教学,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还实现了语文要素学习的有效性。

(二)重视课堂语言实践

吴忠豪教授提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学语文不是通过知识来学,而是在实践当中学会的”。《草船借箭》一文当中人物的语言各有特点,如周瑜的嫉妒,鲁肃的忠厚,曹操的多疑,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好好地品读人物的语言部分,感受文字表达的妙处。通过朗读,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和感受,如:如果你是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你会怎么说?设计体会人物特点的教学环节:“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会怎么说这句话呢?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怎么说这句话呢?他们的内心分别是怎样的呢?这样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理,通过朗读训练,读出鲁肃吃惊、担心害怕的心理,读出诸葛亮胸有成竹、淡定从容的心理。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应该引导学生从一个语言实践活动走进另一个相关的语言实践活动。比如,在《草船借箭》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笔者设计了一个大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第4—8自然段,找文中的依据。学生基本上都能说到诸葛亮利用大雾作为屏障去借箭的计谋是神机妙算,找到文中的一处依据是“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妙,此处设计了改写替换的教学环节,改成“第一天和第二天都没什么动静,到了第三天五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询问学生这样的写法是否可行。学生能够在两个不同的语境当中体会到书上的写法更恰当,因为前两天诸葛亮的气定神闲更能凸显出他的神机妙算,而四更和五更是古时候的时间概念,抓住这个时间点来解释古时的四更是凌晨1到3点,正好是雾气最大的时候,联系后文内容写到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说明诸葛亮是掐准了时间实施计划的,这样的写法更凸显了诸葛亮通晓气候、胸有成竹、神机妙算。这里总结出阅读名著的方法是聚焦人物,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

(三)整合内容联系生活

教学环节中渗透的语文要素需要教师進行归整,以《草船借箭》为例,本文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也就意味着教师要有统整思维。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整合,并让学生联系生活谈感受呢?以下是笔者的教学实录:

师:诸葛亮顺利实施草船借箭,有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鲁肃,诸葛亮为什么找他呢?请你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鲁肃这个人怎么样?

生:鲁肃猜不透诸葛亮的心思,他忠厚老实而且守信用,加上诸葛亮非常了解鲁肃,他相信鲁肃会守口如瓶。

师:文章主要写的是诸葛亮,为什么要花比较多的笔墨写鲁肃、周瑜、曹操?

生:其他人物的出场,是为了凸显主要人物,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小结):故事中的人物一定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周瑜、鲁肃、曹操衬托出来的,这样的对比写法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诸葛亮的形象也更饱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胆识过人。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作战了得。这些厉害的人物都被诸葛亮折服,可见诸葛亮真是神一样的人物!

师:周瑜从妒忌到心服口服,可以说他的态度发生了360°大转变。在造箭这个事情上,周瑜一心想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的是借箭,一个造一个借,就是两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造”的路走不通,就改变路径为“借”,生活中你有类似的经历吗?你有什么启发?

生:做数学选择题时,有的题目很难,算不出来。后来我把选项代入倒推答案,用排除法去掉错误的答案。

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既可以整合学习内容,又可以引导学生勾连生活经验,拓展思路,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或许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领悟语文要素,培养学生能力

统编教材的编写重视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递进性,以五年级语文部编版教材为例,上下册的语文单元要素之间体现出了不同梯度的层次感。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式。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学习写读后感。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语文要素是单元的关键线索。研读教材就可以发现,从上册中的关键词“初步了解课文抒情方式”“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到下册中的“体会思想感情”“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编者的意图在于通过把握语文要素,有梯度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要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既要钻研教材、揣摩编者的设计意图,又要根据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其学习兴趣,发展其语文学习能力。

每一个单元中的每一篇课文都会涉及语文要素训练点,这些重点,体现在单元导语、课文前面的提示语以及课后练习题中。在教学中,教师要解读课标和教材,站在整个单元,甚至整本教材的高度,深挖文本的语文要素,并且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所收获,进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单从一节课来看,要把学生的能力训练点细化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小环节中,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教学,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此,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让学生习得学习技能。

我们过往的语文教学总是不由自主地把对语文知识的“教”放在了第一位,这其实是“战略性失误”,因为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重要得多,而部编版新教材的设计由过去的侧重讲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重在陶冶学生的人文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劉凯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朗读行为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语文学习优化教学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