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有效融合探究
2020-01-15李其亮
李其亮
[摘 要]我国正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在这一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势在必行。文章从备课、情境导入、新课学习、课后复习、实验教学五个方面探讨了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融合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生物;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9-0095-02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有新闻报道校园欺凌事件,据统计,去年各地处理校园欺凌事件就达100多起,虽然各地及各学校采取了相应的整改措施,但是欺凌事件仍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没有珍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意识,二是学校更多关注的是考试分数而忽视素质教育。如何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成为目前的教育难题。习总书记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中提出我国正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在这一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势在必行。那么,究竟怎样将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呢?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有效融合的意义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生长、代谢、衰老、死亡等一系列过程的学科。生命活动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且生物知识涉及细胞、微生物等,较为抽象,其容易混淆的名词也较多(如基因、染色体、DNA),如果没有多媒体的展示,只是让学生看课本的文字描述,他们往往很难理解。如今,人工智能、生物芯片等跟生物密切相关的高新产业的出现,让生物学科拥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教师还是照捧书本坐井观天地教学,势必与社会脱节。要让学生在校园中就能获取最新的与生物学相关的热点新闻,让身在校园里的学生能有更多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就显得意义重大。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有效融合的策略
1.备课阶段——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备课素材
“备教材”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过去的教学中,所谓的“备教材”大多是“以本为本”,在发展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要求教师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及学会学习、乐于探索等能力。那么,在备课阶段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呢?如今手机、平板等电子通讯设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在备课《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时,可让学生在家给饭菜等食物拍照,然后发给教师,教师再结合自身掌握的资源一起作为教学素材。这样,通过信息技术使教材内容得到延伸和拓展,達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也可以按照章节的知识点在菁优网中筛选海量的练习,在学科网下载相应的优秀课件和导学案备课,还可以利用电子书包平台发布课前作业,这样有利于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学习实际情况,从而有助于调整教学的重难点。此外,中国大学MOOC、一师一优课等网站也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备课阶段,教师的知识水平、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以及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决定了教学设计的思路,也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2.情境导入阶段——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精彩巧妙的导入可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导入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而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可让导入更加精彩。例如,在教学《现代生物技术》时,可选择2018年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所发表的中国成功培育全球首个体细胞克隆猴的信息及国内热门报道的中国克隆猴的事件进展和意义等相关素材导入新课,让学生知道克隆技术的神奇,从而激发他们对深入学习克隆技术的热情,使学生将盲目且短暂的学习热情转化为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地学习的动力。又如,在教学病毒时,可以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视频导入,让学生好奇病毒是长什么样的,并期待去探索病毒;同样也可通过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的视频导入《传染病的预防》一课,使学生认识身边的传染病以及掌握预防传染病的三种措施。
3.新课学习阶段——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生物学知识是微观的,不能仅仅靠一张张挂图应付了事,应在生物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教师除了传授学科知识外,还须具有整合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能力。目前,有些老教师对信息技术存在一定的排斥。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要顺势而为,转变观念,多点尝试使用在线课堂、智慧课堂等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例如,在教学“DNA是遗传物质的基础”时,涉及基因、染色体、DNA等抽象概念,如果只是让学生看课本的文字进行学习,他们往往很难理解,对此可以利用多媒体画概念图去表示出三者的区别。又如,教学《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时,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两个微观过程非常抽象,如果教师单纯地告诉学生,学生不会感兴趣,教学效果也不会很好,此时可借助多媒体展示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教师可出示健康人肾动脉的血液、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的成分表,引导学生4人为一组,分析各组分的变化,最后用Flash动画一点点地展示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对比两个过程的区别。学生看完Flash动画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知识点。
初中生物教师要教的班级很多,相同的内容往往需要重复多次。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以微课的形式演示,可以避免在其他班重复讲解,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也能丰富教学形式,打造个性化课堂。
例如,在教学《种子萌发的过程》时,可让学生观看视频对比菜豆与小麦的萌发过程,总结它们的具体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种子发芽的过程为动态的生长过程,如果仅通过教师的口头陈述进行教学,学生不一定能在脑海中想象出这个过程。教师可通过微课展示种子的发芽过程,并提出种子萌发时是哪个部分最先突破了种皮等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课后复习阶段——利用信息技术精准检测学生听课效果
初中生物学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利用微课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课。每次上课后,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布分层作业,在电子书包中进行难题、中等题、容易题的选择并分层布置,使不同的学生可以准确地测试自己的学习水平。
例如,教学了《生态系统的组成》后,启发学生自己参与制作微课,让学生根据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设计一个小型生态瓶。学生学着讲解生态瓶里的各种成分,提高了动手能力,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5.信息技术促进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初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有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这些实验相对直观,呈现的信息量大,是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重要素材。教师在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落实教材中的各个实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实验技能及方法。例如,对于“显微镜的使用”实验,有些教师往往利用录像来取代实验,这样极易降低教学的直观性和实效性。为此,教师在实验前要做好相应的准备,要求学生思考问题:显微镜的操作步骤是什么?并观察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和思考各部分结构的作用,完成实验装置的分析后,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此时可让学生利用手机拍出显微镜下的细胞的样子,使学生直观感受细胞的形态。在实驗中,教师还可利用手机拍摄一些学生正确的实验操作和另一些学生错误的实验操作,并进行对比分析,以促进学生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
教材中有大量的实验难以在一节课中完成,例如种子的萌发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让学生在短短45分钟的一节课内去观察实验现象是非常困难的。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提前把种子萌发的各阶段记录下来并制作成短视频,那么就可以将缓慢的种子萌发过程在几分钟内清晰地展示,提高了实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目前很多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有积极影响,虽然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深受学生的,但是信息技术的使用也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是教学的执行者,还是教学和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在习总书记提出“互联网+”,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教师应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实施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有效融合,从而提升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曲影.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204.
[2] 温立娜.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读与写,2019(29):186.
[3] 赵海龙.解析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生命观念”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9(32):91-92.
[4] 贺晓玲.应用信息技术提高高中英语备课的有效性[J].青海教育,2018(Z1):58.
(责任编辑 陈 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