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体质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2020-01-15李晓文韩双双赵晓山陈洁瑜
李晓文,韩双双,2,罗 仁,2,赵晓山,2,陈洁瑜,2Δ
(1.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州 510515;2.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州 510515)
阳虚体质是人体在遗传的基础上,由于阳气不足表现为虚寒特征的体质状态。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病相关”,体质决定病证种类的倾向性,是决定病性、病位、病程阶段和病变趋势的重要因素[1]。现代研究表明,阳虚体质与肿瘤[2-3]、老年高血压[4-5]、糖尿病[6]、支气管哮喘[7-8]、骨质疏松[9-10]、不孕[11]等密切相关。近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随着健康向亚健康、疾病的转化,中医偏颇体质的比例逐渐增大[12],阳虚体质排名第三[13],提示阳虚体质与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的关系密切。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可调”,体质可以通过心理、运动、饮食及适当的中药、针灸等方法进行调整,有利于养生保健、预防疾病[14]。因此,对阳虚体质进行调理,对亚健康状态和常见慢性疾病的防治具有积极作用。笔者查阅了2004~2019年的相关文献,从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运动、饮食、睡眠、性生活、用药不当)、环境因素(环境温度和湿度)、生物因素(性别、年龄、情志、生物学基础、慢性疾病)等三方面对阳虚体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以期为进一步指导阳虚体质者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提供依据。
1 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1.1 运动
运动是体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运动过少是阳虚体质的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阳虚体质人群缺乏运动,锻炼强度较低,与其他非阳虚体质人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16]。因此,建议阳虚体质者适当运动,如练习太极拳[17]有利于阳虚体质之人生发正气,固护阳气,改善体质。
1.2 饮食
危凌云等[18]研究表明,以寒凉饮食为主的人易致阳虚体质。再如南方人阳虚体质比例大于北方人,中医名家李可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南方人嗜食生冷[19]。而阳虚体质者喜热饮食,可能与其阳气不足不耐寒凉有关[20]。体质学说认为,体质的形成禀赋于先天,有研究表明嗜食生冷的孕妇生下阳虚体质婴幼儿的可能性较大[21],母乳喂养是预防小儿阳虚体质形成的重要措施[20]。
建议阳虚体质者饮食应以温性食物为主,要缓补,还应配合补气食物以护脾胃,如姜、栗子、核桃、韭菜、牛肉、羊肉等;不宜性质寒凉食物,如梨、西瓜、柚子、蔬菜沙拉、冷牛奶、冷啤酒、冰淇淋、绿茶等[22],同时进餐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食物变冷;不宜食肥甘厚腻,因其不易消化损伤脾胃,进而加重阳虚症状[23]。
1.3 睡眠
阳虚体质人群的熬夜现象比率较非阳虚体质人群高[15]。熬夜使阳气过度消耗,易加快阳虚体质的形成和发展。如有研究表明,南方人比北方人多阳虚体质,其中一个原因是南方人普遍晚睡[19],再如长沙居民夜间睡眠比抚州、郑州、北京、南昌等地居民少,阳虚体质比例也较高[24]。“阳气者,烦劳则张”,熬夜导致阳气过度消耗引起失眠[25]。此外,不良生活习惯会导致或加重失眠,如大量碳酸冷饮、长期空调环境工作、慢性疾病的长期消耗、临床滥用抗生素及清热解毒药等不断攻伐人体阳气,致机体阳气运化固卫功能失常,阳气离位,阴阳失和、寤寐失调而引起不眠[26],因此阳虚体质者应避免熬夜。
1.4 性生活
房劳过度而致肾阳损耗可逐渐发展为阳虚证,多伴性欲减退。阳虚体质更易发展为太阴病,如性功能低下等[27]。同时不孕症患者中阳虚体质所占比例大,病程也相对较长[28],所以建议阳虚体质应房劳有度。
1.5 寒凉性药物与阳虚体质的关系
有调查表明,阳虚体质人群使用抗生素比例较非阳虚体质人群高[29],抗生素属于寒凉性药物,易伤阳气,人体若过量摄入则阳气渐损,易形成或加重阳虚体质。另外,孕妇过量服用性味寒凉的药物可能会导致婴儿先天形成阳虚体质[21]。因此,阳虚体质人群要按医嘱严格服药,避免摄入过量寒凉药物,医生也应注意给患者适当配合补阳药。
2 环境因素(环境温度和湿度等)
阳虚体质的形成可能与后天久居阴雨寒湿环境有关[29]。阳虚体质人群平素恶寒喜暖、四肢倦怠不温,这是阳气不足的一种表现,可能与阳虚体质人群甲状腺激素β受体表达下调有关[30]。但现代人衣着追求轻薄美观,又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下,体内阳气不断受到攻伐,易形成阳虚体质[31]。阳虚体质人群在阴冷的环境工作或学习的比例较非阳虚体质人群高[15],尤其是南方人使用空调较北方人频繁,使阴寒之气频频入体。再者从气候而言,南方较北方湿热,人体自然释放的阳气较北方人为多[19],且南方春季梅雨季节时间较长,湿困脾阳,易伤阳气。有实验研究表明,湿邪会显著降低脾阳虚组大鼠细胞免疫功能[32],这可能也是南方人多阳虚体质的原因之一。
因此建议阳虚体质人群注意季节转换、气候变化,可遵循“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在春夏季节多户外活动,借自然界的阳气培补自身之阳,适当洗桑拿、泡温泉等;同时避免在夏季或高温环境里饮食生冷寒凉,避免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衣着不宜过于单薄等[33]。
3 生物因素
3.1 年龄与性别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随着年龄增长阳虚体质所占比例逐渐升高[6, 34-35]。一定程度可以说明青壮年时“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而随着年龄增长阳气逐渐减弱,易形成阳虚体质[34]。25~44岁人群阳虚体质比例较高,可能是因为这一阶段人群常熬夜,且普遍缺乏锻炼,久坐不动,影响阳气的生发运行[36]。从性别来看,女性阳虚体质所占比例大于男性[6, 36-37];女性后天以室内工作生活为主,多忧愁思虑、喜静少动更易形成阳虚体质[38]。
3.2 情志
正确表达情绪和情感是人体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39]。不同体质、气质类型的人在生理表现上具有一定差异,同时也与疾病的倾向有关[40],因此某些特定的个性特征可成为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如阳虚体质者性格多沉静、内向,易情绪低落[12],属于C型性格,更易罹患恶性肿瘤[39],所以阳虚体质人群要善于调节情绪,采取多种方式来使自己处于放松愉悦的状态。
3.3 生物学基础
王琦团队利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方法开展中医体质的糖脂代谢、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研究发现[41-42],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与平和体质4种体质代谢相关基因PPARD、PPARG、APMI和UCP2等基因多态性分布不同;与平和体质比较,8种偏颇体质均有特异的基因表达谱;阳虚体质、阴虚体质存在明显的物质代谢紊乱、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姚实林团队[43]研究发现,阳虚体质者基因组存在一些特异的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s),这些 CNVs 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内外信号传导、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免疫反应等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进一步导致阳虚体质的相关“表型”。以上提示阳虚体质等偏颇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相关性。
3.4 慢性疾病
阳虚体质的偏颇状态具有疾病易感性,慢性疾病如肿瘤[2-3]、老年高血压[4-5]、糖尿病[6]、支气管哮喘[7-8]、骨质疏松[9-10]等是阳虚体质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慢性疾病通过长期消耗人体的正气、影响脾胃受纳运化导致人体阳气生化乏源而加快阳虚体质的形成和发展[20]。
肿瘤患者中气虚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阳虚体质为其常见的偏颇体质[2]。另外研究显示,阳虚体质人群的肿瘤发病率较其他偏颇体质高[44]。肺癌、胃癌、肠癌患者以气虚体质和阳虚体质居多[3, 45]。女性乳腺癌患者以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占主导地位[46]。肿瘤发生的原因是由于人体阳气虚弱、阴寒凝结而成有形之肿瘤[44]。《黄帝内经》云:“正胜则邪退,邪盛则正衰”[47],随着阳气的减弱,肿瘤患病率逐渐增加,这与现代研究相符。阳虚体质者的血清可促进A549肺癌细胞增殖[48],且阳虚体质者的免疫功能有减退的现象[49]。相对而言,由于肿瘤长期消耗人体阳气,会加快阳虚体质的形成和发展。如王庆全等研究发现,肿瘤Ⅰ期、Ⅱ期以湿热体质、气郁体质为主,晚期患者以气虚体质、阳体虚质为主[2]。
王敏等认为,气虚体质、痰湿体质、阳虚体质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易感体质[50]。左文英等调查的3776例高血压患者中,阴虚体质、血瘀体质、阳虚体质为前三位偏颇体质[4]。阳虚体质高血压患者中女性较多,60岁以上的高血压病患者气虚体质、阳虚体质的发生率较高[50]。糖尿病人群中气虚体质、阳虚体质所占比例最高[6]。邓金钗等研究表明,气虚体质、特禀体质、阳虚体质是支气管哮喘的主要体质类型[7]。支气管哮喘患者中阳虚体质者气道炎症较非阳虚体质者明显,对抗炎治疗的反应较差[51],可能与阳虚体质者致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上调造成免疫功能紊乱有关[52]。阳虚体质、气虚体质及平和体质均在不同年龄段的低骨量人群中多见[53],说明阳虚体质者可能更易形成骨质疏松。
以上提示阳虚体质与慢性疾病密切相关,及早调理阳虚体质的偏颇状态,对预防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目前对于阳虚体质的影响因素研究相对较少,大多为中医体质与疾病相关性的临床观察或者流行病学调查,相应防治方法研究较少,且分子机制研究不多,更缺乏阳虚体质诱导疾病发生发展的直接生物学证据。目前相关流行病学研究的样本量较小,研究设计以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很多基于危险因素的防治方法还缺乏随机对照研究的进一步验证。研究阳虚体质相关影响因素,为其预防和调理提供途径或靶标,对阳虚体质易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