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实验室在输血检验中的相关质量控制研究
2020-01-15张迎明
张迎明
(葫芦岛市中心医院,辽宁 葫芦岛 125000)
正常成年人血量应该在体质量的7%~8%,当失血量超过总量的1/4时则会出现生命危险,此时必须通过输血才能保证患者维持最基本的身体功能,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随着多年的医学发展,输血方式也分为多种,包括全血输血和所需血液成分输血,后者对患者具有针对性,避免了给患者心脏带来不必要的负担。输血以输同血型为基本原则,而由于血液是一些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输血过程中如不对血液进行检查则可能导致血液接受者在接受血液同时也接受了病原体,带来不可预估的风险[1-2]。本研究对我院2013年2月至2017年3月1600例输血治疗患者分别检测分析,发现血型实验室对输血检验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提高输血安全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共计实验对象1600例,均为我院2013年2月至2017年3月接诊的需输血患者,收集血液标本进行研究。对照组(700例):入选时间2013年2月至2015年7月;男439例、女261例;年龄15~78岁,平均(42.8±5.6)岁;妊娠史患者114例、输血史患者53例。实验组(900例):入选时间2015年7月至2017年3月;男578例、女322例;年龄15~79岁,平均(43.2±5.3)岁;妊娠史患者167例、输血史患者79例。对资料进行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性成立。本研究取得所有实验对象及家属知情同意,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对照组不进行血型实验室输血质量控制,实验组对输血质量严格控制,均采取某试剂公司的血型与为主凝胶实验(MGT)配血系统,进行血型鉴定,做交叉配血试验,并用该试剂公司的反应卡和抗筛谱细胞等需要的试剂进行配血检验。两组输血检验方法保持一致,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执行。实验组质量控制方案,对血液来源资料、血液情况严格检查,包装袋与标签核对无误后将血液标本存放于血液库,核对血液提供者与接受者血液标本,进行血型鉴定并做好档案记录,血液贮存过程中控制存放温度,冰箱温度一般为2~6 ℃。
1.3 评估内容:观察并记录两组需输血患者输血后情况。具体评估内容包括:输血带来的传染病问题;血液配型问题;输血前后消毒情况;职业暴露问题等,并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对数据运用统计学SPSS 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进行卡方检验,P<0.05,即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对照组700例输血后发生安全事故109例,计算事故发生率15.57%;实验组800例输血后发生安全事故仅为8例,事故发生率为1.00%。对比两组数据可知,血型实验室在输血检验中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有效的降低了临床输血治疗的安全事故发生率。数据资料通过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输血最早起源于1667年的法国,经过三百多年的探索才得到医学界较大范围的肯定。血型和凝血规律的发现、血液抗凝和交叉配血技术的提出才使输血成为一种常规治疗方法,也是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整个输血过程繁多、环节复杂,包括输血前的血液采集、外观检查、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实验,采集的血液标本的运输、贮存;核对检查和输血时的操作过程;输血后患者的机体反应及处理措施。任何细节的疏忽都会影响到血液的质量进而对受血者产生不可预计的危害。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医学态度,同时熟知血型血清学知识,具有熟练地临床操作技能和状况分析能力,确保输血质量和输血安全。
血型鉴定是基本的血液质量控制措施之一,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鉴定,这一环节是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的前提。血清质量方面要求具有国家批准的生产字号和标准,在使用有效期范围内,购回后可以进行自我鉴定作为记录。血液鉴定和输送过程中极易发生红细胞被破坏引起溶血,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执行,重视血液中的蛋白异常和红细胞鉴定,还要加强检测血清血球比,提高输血安全性。
输血前对血液标本中传播性疾病的检验也是输血检验的一项重要质量指标。对于血液来源一定要实施严格的检查并进行质量筛选,一些疾病传染源在血液中潜伏,输血前对受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可以有效的辨别易患群体,从而避免血液传播感染的发生。对血液标本的充分检验执行和档案记录可以减少感染性血液疾病的传播以及医患纠纷,输血前应明确划分责任避免纠纷。如果患者手术前尚有调养期,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选取自身输血方式,减少感染性疾病发生的风险;抢救中急需输血的患者也应适当检验血液成分,避免发生输血安全事故,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通过研究,在输血检验中血型实验室对血液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提高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减少事故发生,对于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