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温宣散法治疗顽固性皮肤病的理路探微❋
2020-01-15殷鸣,金钊
殷 鸣,金 钊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
顽固性皮肤病是指皮损严重,缠绵不愈,反复发作,极难治愈的一类皮肤病,包含慢性湿疹、荨麻疹、银屑病、红斑狼疮、神经性皮炎等[1]。中医对皮肤病有着深刻的认识,皮肤病的直接病位在表皮玄府,初起时邪气轻微仅仅在表,失治误治后邪气传里,顽固发作,但病位亦不离于表,透邪外出是贯彻皮肤病治疗始终的治法。目前临床中普遍采用清热、滋阴、养血、重镇等法,辛温宣散法运用较少,值得关注与研究。
1 顽固性皮肤病的表里同病观
1.1 表里玄府闭郁
皮肤病的直接病位在表,表证可由外邪侵袭、里邪外达导致,前者如伤寒之太阳经证、温病之卫分证,病情较为轻浅;后者如伏气外发之温病,里热蒸腾之斑疹,病情错综复杂。顽固性皮肤病病程长,慢性迁延,反复发作,难以痊愈,已不再是单纯的外感之表证。
中医的整体观念以五脏为核心,表证也是系统病变在局部的表现,与五脏密不可分。外邪侵袭者,矛盾由局部渐及整体,病位由肺、太阳经渐传其他脏腑;里邪外达者首先便与五脏相关,其次才表现在表,在这表里进退之间,玄府是邪气出入的门户。在《素问·水热穴论篇》中,玄府原指汗孔,刘完素拓展此意,认为玄府“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2]”凡有出入升降之处,即有玄府,皮毛有皮毛之玄府,脏腑有脏腑之玄府,表里之间无限可分,玄府亦无处不在。因此,无论是初起的湿疹、荨麻疹,还是顽固性慢性湿疹、银屑病等,玄府闭郁都是其共性病机,不同之处在于玄府闭郁的层次、程度、邪气的性质。针对玄府闭郁的病机,应当采取畅通玄府的治法,用药以辛温宣散药为主,辛温药作用趋势向上、向外,寒凉药作用趋势向下、向内。对于顽固性皮肤病,一方面需辨别阻滞玄府的邪气性质,解决瘀热、痰饮等有形邪气,更应认识到祛邪的目的在于畅通玄府,玄府未必会因为邪气的祛除而自然畅通,却有可能因药物作用而闭郁加重,药物作用的对象是邪气,靶点却在玄府,畅通玄府应是用药的大方向[3]。
1.2 正虚邪气深伏
玄府本是正气运行的通道,在正气亏虚时,玄府才会被邪气所填塞,邪气的侵袭又会加重正气亏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皮肤病必然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正气亏虚。瘙痒是皮肤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伤寒论》认为皮肤瘙痒的成因是汗不能出:“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4]54”身痛是太阳经证的主要症状之一,痛与痒相比,“痒者为虚,痛者为实”“邪盛攻走经筋则痛,邪微游行皮肤则痒也”[5]16。以强壮之体,感强盛之寒邪,形成的是麻黄汤证,以虚体感召虚邪,形成桂枝汤证,若表虚的同时又被相对有余的寒邪闭郁,汗不能出,形成表郁轻证,当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助正解表,小发其汗。“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4]11。“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4]125。
顽固性皮肤病病程长,经过失治误治虚损的一面更为突出。深层次的玄府闭郁是以相应层次的正气亏虚为前提,肺虚则皮毛阻滞,脾虚则肌肉阻滞,心肝亏虚则血脉阻滞,邪正双方互为进退,从上焦的气津亏耗、中焦的气血亏损,发展到下焦精气亏损,正虚的层次也在加深。皮肤赖精血以濡养,邪气赖正气以驱逐,治疗顽固性皮肤病切不可忘扶正。
2 辛温宣散法及其权变
顽固性皮肤病的直接病机是玄府闭郁,辛能发散,温能通达,辛温药物宣散气机,是畅通玄府的要药[6]。但病机有标本主次,玄府闭郁作为病理结果,又需辨明其因,玄府因何而郁、郁在何处,邪气之性质,正虚之层次,邪正盛衰比例如何,或邪郁玄府而生热,或邪挟寒饮而郁,或邪挟瘀血而郁,或热蒸营血而郁,邪气可寒可热,病位或浅或深,治法当据此而有权变。“权变者,谓有汗证而不得迳用汗药也,而其间或取小汗,或待其自解,或兼清热,或兼消饮,或先救里,或建中气,或养营卫,种种不同”[5]25。药物不是直接去攻邪,玄府闭郁是整体状态在局部的体现,用药是调动整体正气,使正气能够托邪,因此往往需要补益正气,又需用辛温药引领正气向外运行,攻补兼施、寒温并用的机会很大[7],用药应在攻补、寒热之间仔细斟酌,总体上不泥于辛温宣散,亦不离于辛温宣散。
若玄府为风寒邪气闭郁,症见恶风寒、汗少、舌质偏淡、苔薄白、脉弦紧,病机单纯,标准的辛温宣散法便可治疗,可给予桂枝麻黄各半汤。但证有兼夹,治有权变,或恐正气不支不耐麻桂,可给予《局方》消风散,以荆芥、防风、羌活代替麻黄,又用人参支持正气;外之风寒常常引动内之寒饮,表现为舌体胀大、苔白水滑、脉弦滑,无形的风寒与有形的水湿搏结在一起时,有形的水湿得以驱逐,无形的风寒才有外透的趋势。尤在泾曰:“夫表邪挟饮者,不可攻表,必治其饮而后表可解。[8]26”逐饮于里,表邪无附,方可外解,可给予五苓散加苏叶、荆芥、川芎等;或风寒化热,舌苔黄白相兼,需辨化热的程度,若舌边尖红是上焦郁火,可在《局方》消风散的基础上加银花、连翘,若舌红而干是中焦化热,可给予麻杏石甘汤加芦根,或燥热结实可给予防风通圣散表里双解。因玄府被郁,正气常或多或少有化热的趋势,应详审寒热的程度、比例、部位,做到辛温不助热,清热不凉遏。
若玄府被热邪所闭郁,需辨热的部位、性质,不可滥用清热以加重玄府闭郁。或风热犯表,症见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可给予银翘散,既用银花、连翘疏散风热,又用荆芥、淡豆豉辛温通玄,总体趋势为向外透散;若舌红苔厚腻为湿热困阻、湿性黏腻、气机不通,当用叶天士所说:“轻苦微辛”“流动之品”,如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等;若舌干红无苔、脉细数,方为阴虚、血热之证,主要矛盾在里而不在表,在正虚而不在邪实,辛温之品非其所宜,可用清营汤之类,但此证需详审舌脉,不可稍见热象便概予滋阴凉血,以免引寒深入,引热深伏,引痰内闭,加重玄府闭郁的程度。
3 典型病案
案1:安某,女,63岁,患湿疹3年,皮肤瘙痒、刺痛难忍,曾就诊于成都多位名医处,给予清热、凉血、滋阴、重镇等方药无效。2018年4月10日初诊:全身大面积湿疹,以腰背部、颈项、四肢为多,皮损呈淀粉样变,表皮增厚,白色干燥颗粒密布,扪之粗糙,皮损处瘙痒、刺痛、灼热,周身无汗,舌体胀,舌色暗红,苔薄而润,脉细弦紧,给予白术20 g,红参5 g,茵陈10 g,桂枝5 g,茯苓20 g,泽泻10 g,猪苓20 g,生姜5 g,荆芥10 g,川芎5 g,生谷芽30 g,6剂水煎服。2018年4月17日复诊:服药后未见明显变化,给予桂枝10 g,麻黄3 g,白术20 g,白参5 g,炒白芍10 g,猪苓15 g,泽泻10 g,茯苓20 g,生姜5 g,荆芥10 g,川芎5 g,地肤子10 g,6付水煎服,并令患者1周内汗蒸、桑拿2次,以助汗祛邪。2018年4月24日三诊:瘙痒明显减轻,皮损颗粒松动,给予麻黄5 g,白术20 g,薏苡仁15 g,白参5 g,白芍10 g,桂枝10 g,猪苓20 g,泽泻10 g,川芎10 g,茯苓20 g,茵陈5 g,荆芥10 g,生姜5 g,6付水煎服。本案前后皆以五苓散为主方,随病机、天气变化而加减,透表者如麻黄、荆芥、防风,温阳者如附子、干姜,清热者如茵陈、芦根,补气者如黄芪、人参、升麻,调理数月瘙痒、疼痛已愈,皮疹渐渐消散。
按:此患者舌胀大、苔薄水润,脉细弦紧,为寒湿内盛之征象,经大量清热、滋阴方药误治后,邪气内陷,从太阳经传入膀胱,与蓄水证类似,因此用五苓散逐饮于里,表邪无附方可外解,后续治疗逐渐加入麻黄、防风等解表药物,并佐以益气之人参、黄芪,使内陷的邪气渐渐外出。
案2:邓某,女,28岁,2017年10月底小腹部出现红疹,患者在成都某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皮炎,给予内服、外用药后皮疹消退。11月底红疹复发,分布于腹部、腰背、手臂内侧,数量较前增多。此后每月经期结束后4~5 d逐渐出现红疹,至排卵期红疹分布面积最大,次月月经来潮前2 d逐渐消退。月经来潮时消退,但会有色素沉着且周期发作,已有8个月,红疹范围、色素沉着逐月加重。患者前往全国各大医院就诊,诊断荨麻疹性血管炎、肥大细胞增生症、慢性湿疹、玫瑰糠疹,各专家莫衷一是。服用各种西药无效,曾服滋阴凉血中药2个月亦无效。2018年4月10日初诊:全身可见大面积红疹,瘙痒,刺痛,小便淋漓不尽,大便溏,舌体胀,舌色淡而暗,苔白腻而润,脉极沉细滑数。给予柴胡10 g,赤芍5 g,丹皮5 g,当归5 g,桂枝5 g,茯苓20 g,紫草3 g,法夏10 g,川芎5 g,山楂10 g,鸡内金5 g,王不留行10 g,刘寄奴10 g,麻黄3 g,徐长卿10 g,车前子10 g,6剂水煎服。2018年4月16日复诊:月经即将来潮,红疹渐消,痛经严重,给予羌活5 g,白芷5 g,川芎5 g,荆芥10 g,防风10 g,柴胡10 g,法夏10 g,当归5 g,茵陈10 g,冬瓜仁15 g,刘寄奴5 g,焦山楂5 g,佛手5 g,干姜5 g,益母草10 g,6剂水煎服。2018年4月24日三诊:月经期按规律红疹将发,脉沉滑,舌淡红苔白腻,给予荆芥10 g,防风10 g,桔梗10 g,刘寄奴5 g,二术各15 g,茯苓15 g,川芎5 g,白参3 g,茵陈15 g,薏苡仁20 g,柴胡10 g,麻黄2 g,芦根15 g,当归5 g,黄芪10 g,6剂水煎服。2018年5月1日四诊:本月红疹较前减少,疹子细小,给予柴胡10 g,法夏10 g,陈皮5 g,茯苓20 g,杏仁10 g,白蔻10 g,二术各15 g,白参3 g,茵陈10 g,川芎5 g,刘寄奴5 g,砂仁5 g,地肤子10 g,荆芥10 g,防风10 g,黄芪5 g,6剂水煎服。2018年5月15日五诊:月经将至,痛经,给予桃仁5 g,生姜5 g,川芎5 g,法夏10 g,陈皮5 g,荆芥10 g,防风10 g,刘寄奴5 g,薏苡仁20 g,茵陈10 g,当归5 g,白参3 g,桂枝3 g,泽泻10 g,茯苓20 g,猪苓10 g,白鲜皮10 g,6剂水煎服,此后红疹基本未发。
按:患者舌胀大、苔白腻水滑亦有水饮内停,但红疹周期发作,月经时消退,可见邪气已与血搏结,经期随经血排出因而好转。这与太阳蓄血证类似,比单纯的蓄水证层次更深。脉极沉,邪无外出作汗之路,脉细人瘦,舌不红,苔不黄,瘀热未结实,又不可直接用桃核承气汤攻下,因此只有消磨于内,故初诊以活血为主。复诊时痛经严重,瘀血已被触动,因此加入散寒之羌活、白芷等。在整体治疗过程中,活血、化饮、散寒三法并用,先以活血为要务,后续渐渐以寒饮为主要矛盾,层次井然,体现了邪气从深出浅的过程。
4 结语
辛温宣散法在顽固性皮肤病中的运用目的有二,一是开通玄府,二是散寒。对于风寒、寒湿邪气导致的玄府不通是正法正治,但即便是其他邪气阻滞玄府,辛温宣散法也有运用的空间,可与其他药物配伍,权变化裁,共奏开玄之效。寒凉药物收敛沉降,单用有加重玄府阻滞之弊,除非是纯粹的血热证,主要矛盾不在玄府,辛温才不再适用。而目前中医治疗顽固性皮肤病时却往往一见热象便概用清热、凉血、滋阴方药,不审化热的原因、热象的程度、所在的层次,似乎已成为治疗顽固性皮肤病的套路,这是对辨证标准的忽视。即便是里热蒸腾,邪达于表,往往也需要辛凉顺透邪气,而不是一味的清热。邪在表或表里之间时,苦寒沉降,引邪入里,转移主要矛盾,外证一时得以掩盖,因此误用寒凉也可一时生效,这也许是其被滥用的原因。更有用龙骨、牡蛎、磁石者,这正如二军对峙于表,不驱敌军,反撤我军入里,这虽然也能解决肌表的战斗,但代价惨重,许多慢性顽固性皮肤病也正是这样演变而来。慢性顽固性皮肤病宜渐渐透达内陷的邪气,随证解决蓄血、蓄水等有形病理产物,使邪气从血分、水分逐渐外出,同时配合补气药物助正托邪,因矛盾交织错杂,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皮肤病初起时表散最易,此时误治为害甚大,治疗皮肤病滥用寒凉收敛之弊应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