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十味清瘟汤”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证思路撮要❋

2020-01-15杨贤海付大清陈明达周勇军马小青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疫毒中焦脾胃

苏 捷,杨贤海,付大清,陈明达,周勇军,马小青

(湖北省荆门市中医医院,湖北 荆门 44800)

自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由于本病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及接触传播,且人群普遍易感[1],目前疫情已迅速蔓延全国。据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2月19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病例62031例,累计病亡2029例[2],故当前湖北地区的防疫形势仍尤严峻。笔者所在荆门市中医医院是荆门中心城区4家新冠肺炎定点诊疗机构之一。早在疫情爆发伊始,本院立即成立了新冠肺炎防治专家组,并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利用辨证论治优势,分析本病病机特点,结合荆门地区地域特色,拟定了预防新冠肺炎的中药方剂“十味清瘟汤”。十味清瘟汤药物组成:防风9 g,炒白术9 g,黄芪15 g,金银花9 g,贯众6 g,芦根20 g,佩兰9 g,苍术6 g,陈皮6 g,大枣3 g。本方在前期防疫工作中发挥了十分显著的防治作用,现将其防治新冠肺炎的临证思路浅述如下。

1 治未病,益气固表

“治未病”一词始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3]”张仲景发扬《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奥义,继承了《内经》的预防思想,并予以发展,将“治未病”思想进一步阐发为“未病防变”“已病防传”“瘥后防复”3个方面[4]。此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具有强烈的致病性和传染性,与中医病因学中“疠气”“疫毒”等相类属。吴又可《温疫论》中记载:“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5]”故新冠肺炎当属中医学“瘟疫”病范畴。其发病急骤,传染性强,《温疫论》中述及疫病“缓者朝发夕死,重者顷刻而亡”,足见疫毒致病病情凶险[4]。因此,中医药在防治新冠肺炎过程中应首重“治未病”思想,即未病先防。瘟疫的发生亦主要关系到邪正盛衰,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主导因素[4],故临证意在先于病发而治疗,重视扶助正气。疫毒多从口鼻而入,也从肌表腠理入侵。肺为娇脏,清虚娇嫩,易受邪侵,故预防疫病当先补益肺气,以防邪气入肺。肌表卫气具有“温分肉,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的作用,故提升卫气亦有增强免疫之功。《丹溪心法》所载玉屏风散本为表虚自汗证候而立,有益气固表止汗之效。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以固表,以增卫外防御之功;白术补益脾气,培土生金,与黄芪相伍则有补肺益气之用;防风走表以祛散外邪。“十味清瘟汤”方药中即蕴含此方,是取其补益肺气、固表御邪、未病先防之意。诚如《素问·刺法论篇》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3]”

2 解疫毒,清热润肺

本次新冠肺炎是蔓延全国的全新疾病,是由β属冠状病毒引发的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肺部炎症病变[1]。中医学认为,该病是由疫毒之邪所致,疫毒是有别于外感六淫而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邪气,自然环境急剧变化之时,疫毒易于产生和传播流行。据湖北省气象局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己亥年冬季湖北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6]。冬季闭藏,本应寒气当令,因气候反常则多燥热之气。另外,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期不断修订并发布的各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均指出,发热、乏力、干咳等为本病的首发症状[1]。笔者在发热门诊接诊疑似患者及发病初期患者期间,也有此同样感悟。中医六淫病因学说认为,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火热易伤津耗气,故燥热之邪侵犯肺卫,则临床多表现为口干、咽干、干咳少痰等肺津亏耗征象,以及发热、烦渴等火热症状。由此可见,本病疫毒具有燥热之性,病位主要在肺,病机以燥热伤肺为主。法随证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所提出的“燥者濡之”是治疗温燥病的基本原则,即辨治中运用甘寒濡润的药物生津、增液以润燥。正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焦篇》第三十一条中所言:“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7]”故“十味清瘟汤”中选用芦根1味,是取其甘寒之性,以发挥濡润功效;又金银花清热解毒,甘寒入肺,功兼清润;且贯众可清泻肺热,专克疫毒之邪,三药共投可清肺润燥,以复肺脏宣发肃降之职,使气通津布,水道畅达,燥热自去。

3 防传变,燥湿健脾

最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显示[1],新冠肺炎的疑似患者以及确诊初期患者,除发热、乏力、干咳外,往往还多兼见腹泻等胃肠不适症状,个别报道病例甚至以此症状为首发。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据湖北省气象局数据显示,今年年初降水异常偏多,尤其以1月份为历史同期之最[6],故疫病流行期间亦有湿邪为患。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外感湿邪最易困脾,以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则脾为潜病之脏。其二,因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生理上相互促进,病理上相互影响,即肺病可传胃肠,以致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正如《温病条辨·中焦篇》所说:“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7]”《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8]”即是张仲景对于“已病防传”的精要论述,并以此指导其理法方药各个阶段。此外,清·叶天士《温热论》中也有“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9]的论述,均说明“已病防传”在疾病辨治中的重要性。因此防治疫病应当谨防疾病传变,截断病程。此新冠肺炎病位在肺,病机虽以燥热伤津为主,但也兼水湿困脾。因此治疗上除了清肺润燥外,当配合燥湿健脾之法。叶天士对此指出以燥热邪气为主,又兼夹湿邪的治法,即除辛凉清热外,“夹湿,加芦根、滑石之流”[9]。此处虽提出甘淡渗湿之法,但依其法则结合本病临床推而广之,初期表证阶段亦可加入宣表化湿、健脾燥湿之品。故“十味清瘟汤”配伍芦根、佩兰、苍术,功兼渗湿、燥湿,以复脾脏运化之职,使脾气健运,防治疫毒传至中焦。

4 保胃气,扶正祛邪

胃气是人体的生命之本,即人身之正气,亦指脾胃运化水谷、受纳腐熟等功能,包括脾胃气机的升降运动。脾胃纳运相济,燥湿相倚,功能正常,则水谷精微得以化生,才可濡润五脏六腑、滋养四肢百骸,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可见,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正常与否皆与胃气密切相关,胃气的有无直接关系到邪正盛衰,对疾病的预后有着决定性作用。胃气受损则百病丛生[10]。中医学“保胃气”的思想,源于《内经》。《灵枢·五味》记载:“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3]”《素问·玉机真脏论篇》:“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3]”《伤寒论》继承和发扬了其“保胃气”的学术思想,着眼于“治病必求其本”的理念,调理阴阳、抗病祛邪,将“保胃气”的思想贯穿于《伤寒论》的始终[10]。故仲景所立经方多用人参、生(干)姜、炙甘草、大枣等补益脾胃之品,论中经方几乎皆蕴意其养胃护中之法。清·汪昂《本草备要》中记载大枣“甘、温,脾经血分药,补中益气,滋脾土……伤寒及补剂加用之,以发脾胃升腾之气。[11]”因此,“十味清瘟汤”中佐用大枣以补中益气,再兼用陈皮以调理中焦之气,以合胃腑通降之性。本方将《伤寒论》所蕴含之“保胃气”思想贯彻到疫病辨治当中,亦体现了张仲景保胃气、扶正祛邪的思想。

5 讨论

综上所述,此次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病因为“疫毒”之邪,以燥、热、毒兼湿为其病机特点,疑似病例及发病初期的大致病机为燥热伤肺兼湿困于脾。因此,荆门市中医医院专家组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特点,“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拟定了具有良好预防效果的“十味清瘟汤。”本方集治未病、解疫毒、防传变、保胃气四法于一体,熔伤寒治法与温病治则于一炉,可奏益气固表、清泻肺热、燥湿健脾、扶正祛邪之功。本方在荆门地区疫情前期发挥了重要的预防作用和部分治疗作用。同时,我院千余名医护人员也最早服用了“十味清瘟汤”,目前尚无一线医护人员感染报告,并已向全市范围推广。面对目前全省乃至全国医护人员感染率上升的趋势,本方确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尤其对于疑似患者和确诊初期患者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疫毒中焦脾胃
从瘀毒理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畅通中焦选对药
李生财论治湿阻中焦型慢性胃炎经验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惊闻疫毒(新韵)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