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修辞英译之“情理交融”❋
2020-01-15王培松
程 颜,王培松
(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 哈尔滨 150040; 2.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哈尔滨 150040)
在向海外传播中医文化,实现“中医现代化”与“中医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医典籍翻译是重要的组成内容。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为例,其充分运用了“取象比类”“立象尽意”“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等方式完成对天、地、人的认知与阐释,进而通过“物象”“形象”“声象”“想象”“意象”的语言形式,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极富修辞色彩,是中医典籍中运用修辞的典范。由于民族间思想文化的差异,翻译者虽然未必能把《内经》的原意和神韵完全转换成目标语,但处理好译文中的“形”与“意”也是举足轻重。正如北宋僧人赞宁所言:“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1]”在此,笔者试从比喻、摹声、讳饰、谐韵等辞格角度采撷几个示例来探讨其英译形式与意义建构的“情理交融。”需要说明,本文所有例句的英译形式皆参考李照国教授《内经》汉英对照版(2008),并根据本文观点做了适当调整。
1 比喻
作为一种最悠久的辞格现象,比喻在《内经》中的运用俯拾皆是,可以说是《内经》中运用频率最高的修辞形式。对比喻分类的见解因人而异、大相径庭,在此笔者按照传统“三分法”,以明喻、隐喻、借喻举例说明。
1.1 明喻(simile)
基于明喻中本体、喻体、喻词都须出现的要求,《内经》中使用了“如”“若”“犹”“似”“象”“譬”等字词[2],其中“如”字充当喻词的频率最高;英译时可以译为如“like、just like、as、as……as、as if、as though、similar to”等或动词“seem、appear”,有时也可根据语境转换成诸如“in accordance with、according to”等介词结构。
例1: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素问·平人气象论篇》)。
The slight swelling of the eyelids like dormant silkworms indicates water disease(edema).
例2: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The medication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the disease and the regulation after the disorder is as late as the digging of a well when one feels thirsty or the weapons making after the outbreak of a war.
这两段译文通过关联词完好地观照了英语“依形出意”的特点,建构了明喻句式的“理法。”需要指出的是,译文形象地展示了源语的本体、喻体和喻词,保留了“物象”的特征化,充分表达和尊重了原文的意象符号,吻合李照国“译古如古”的翻译原则。例1中的“水”需明确译为“water disease”;根据术语学的单义性原则,以症状为病名的名称翻译时可以不加“disease”,如“咳嗽病”cough,“梦游病”sleep walking;而如以病因作为病名,翻译时则需要加上“disease”,如“风寒病”wind-cold disease,“热毒病”heat-toxin disease[3]。例2将“譬”和“犹”作为喻词一起使用,本体和喻体的照应关系更为突出;鉴于英语的倾向之一是尽量避免重复,英译时可以忽略其一。
《内经》中有很多类似示例可以传达出“意象美”的明喻句式,如何充分转换内涵情感,进而表现源语的意象美、意境美是翻译难点;这种情感色调(shades)在译文中或者通过语词,或者通过口气(tone)渗透出来。毋庸置疑,深入挖掘原文内涵,再融入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寓“意”于“象”,进而在译语中也构建出文化和情感符号,让目标语读者能够在阅读中理解或感受(access)到这种异质文化的内涵,是需要我们仔细推敲和斟酌的问题。
1.2 隐喻(metaphor)
隐喻即“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或概念特征用来说明另一领域的经验或概念特征的认知形式”[4],通常用判断句式直接把本体和喻体的“意象”与“范畴”架构起来而并无喻词。从语词看,《内经》中大量的诸如“上热下寒”“仓禀之官”“烧山火”“六淫”“君臣佐使”,涉及治则治法的“提壶揭盖”“补母泻子”“滋水涵木”“开鬼门”等“概念隐喻”,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语言色彩及情感内涵;从结构看,《内经》主要使用两种隐喻结构:
“—为—”句式:pertain to、act as、serve as、become、be、mean、stand for等。
例3: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素问·阴阳离合论篇》)。
The greater yang acts as the opening, the bright yang acts as the closing and the lesser yang is the pivot.
例4: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灵枢·经水》)。
Hence, the heaven pertains to yang while the earth is yin. The part of the body above the waist pertains to yang while that below the waist is yin.
“—者,—也”句式: 除文中提到的英译形式,也可根据文内语义关系选择恰当的关联结构。
例5: 仓禀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素问·脉要精微论篇》)。
Having a loose bowel as the granary fails to store is due to the incontinence of the anus just like the failure of portal to guard.
当前,针对隐喻的翻译观点主要有两类:一是有学者赞同陈可冀院士的观点:隐喻性的中医语言翻译时首先要真正传递出中医药的准确信息,语义清晰简明,避免歧义或模糊,增加目标语受众阅读的通畅性[5]。二是有学者主张保留原有的文化意象,突出民族化色彩,如“仓廪”译为“granary”,“门户”译为“gateway”“door”或“portal”等,再通过注释等形式做出说明或解释。
当然,要根据不同语境来选择恰当的英译方法,前提是不但要排列“理”,还要展示“情。”正如先秦圣人庄子所讲“道不可言,言而非道”[6],这种依赖于直觉、灵感或顿悟的思维形式完全体现了中医语言的“意合”(parataxis)特点。因此,译者一方面需要表达清楚语义和逻辑关系,如单义性、关联词、主从关系等,以关照英语“形和”(hypotaxis)这一显著特点[7];另一方面,更需要凸显文化深度和情感内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模塑的产物,许多中医概念是从传统文化哲学中直接移植过来的,很难找到受外来文化因素影响的痕迹。可以看出,本文主张的修辞英译恰恰能够与这种葆有“文化倾向性”的翻译活动充分契合,即隐喻修辞英译时不妨尽显“理”与“情”的文化符号色彩,将本体、喻体有效组织到译句里,既增加了阅读的流畅性,又充分描绘了中医思想的源头,帮助西方人了解“原生态”的中医概念和文化态势。
1.3 借喻(metonymy)
借喻也是《内经》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不用喻词而直接把喻体当作本体的表现形式,使得语言形式与主体意图的关系更加紧密。
例6: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素问·方盛衰论篇》)。
The emphasis on the side of females but not on males as the attachment to yang without yin will result in non-accurate diagnosis due to the failure to combine all the aspects.
例7:墙基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满三十而死(《灵枢·寿夭刚柔》)。
With the facial muscles like the wallboard lower than the bones like the wallbase, one will die before thirty.
喻体“雌雄”“墙基”“地”直接架构出本体的“事物片面性”“面部肌肉”“面部骨骼。”无论隐喻或借喻,由于本体的隐藏加上语词丰富的内涵,使得译者不仅需要解析语言结构,更要掌握和调动中医专业知识,以明辨“形与意”“情与理。”如前所述,笔者仍主张在译文中将本体和喻体“若即若离”地契合起来,以照应汉语言的象征性,反之中医修辞中“象”的蕴意则完全被掩盖,丰富的文化“意象”与“意境”则无从谈起[8]。
2 摹声(onomatopoeia)
《内经》很重视运用“摹声”这一语音修辞方法用于描绘一些疾病发出的“声音”,读起来“有声有色。”
例8: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The large intestinal disease is marked by the sharp pain with the gurgling noise.
例9: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灵枢·经脉》)。
The abnormality of the channel is marked by deafness with the booming of tinnitus, swollen larynx and throat obstruction.
例10: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灵枢·杂病》)。
Paunchy abdomen extending to the chest and throat will lead to the wheezing panting.
“濯濯”摹拟了肠鸣音,“焞焞”摹拟了耳鸣音,“喝喝”摹拟了喘息音,这些叠字象声词使得读者对病证产生了强烈的真实感,犹如亲耳所听。这种通过摹拟声音来加强声律效果而引发联想的辞格,是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表达形式,具有心理和情感的社会属性;换言之,其不仅关联意义归属,还关联情感内涵。因此,译者要充分体会其微妙的审美与情感信息,努力在英译中为其“理”与“情”提供充分的容载空间。笔者建议甄选和保留能体现声音感的英语象声词,如上文的“gurgling”“booming”“wheezing”等,同时适当加入表明概念范畴的提示词,如“noise”“tinnitus”“panting”等。如此,一则遵循“理”法,语义清晰;二则彰显低回调声音的视听感性,达意传情,契合了中医语言的意象性特征。
3 讳饰(linguistic taboo)
顾名思义,讳饰即不直接说出或避免提及犯忌之事;根据班兆贤先生所言,其分为“器官”“生理现象”“病情”“死亡”等四类[9]。
例11: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素问·五脏别论篇》)。
The anus also named as the wastegate is utilized for discharging the waste by the five zang, so the grain and water can not be retained for a long time.
例12: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素问·奇病论篇》)?
Why some lose their voice after nine-month pregnancy with heavy body?
例13: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The slight rapidness (of the kidney channel)indicates the heaviness and coldness of lower limbs and the racing upward (of the abdomen qi)like a running pig as well as the non-flexion and inability of defecation and urination.
例14: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篇》)。
Therefore, the harmony of the spirit and the body ensures one’s natural span of life before passing away after one hundred years old.
可以看出,“魄门”讳饰“肛门”“重身”讳饰“怀孕”“前后”讳饰“大小便”“去”讳饰“死。”这种婉曲的修辞方式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温柔敦厚的“情”与“意”,使表达讳而有致,含蕴深沉。有些译者遵循意义建构的方式,在译文中解构和诠释了词语的隐晦内涵,但笔者仍坚持对“民族符号”的偏爱而主张尽可能保留意象,以便于西方读者对中医文化情感的深层次体会。因而除例13外,其他译文均描绘出源语的符号形式,力争通过有效翻译形式与意义建构展示其独特形态、性质和走向,使其潜在的修辞意义通过“语言符号”转化为现实意义,使西方读者能准确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
4 谐韵 (Phonetic Stylistic Devices)
韵(rhythm)是字音的尾声,韵律优美的语言会产生一种语言的视听感性。由于中医典籍使用了对偶、排比、叠音、回环等多种修辞手法,句子读起来平仄谐和、抑扬顿挫、“意尽而余韵悠然”,译者不得不在词语对应的基础上考虑到它的“音韵”形态。同时,正如索绪尔所说:“词音是语义的外在形式。[10]”英语虽不能与汉语的节奏感与均衡感相媲美,但语音也是一种重要的表意手段。相对于汉语的四声声调,英语特别是现代英语只能通过语调(intonation)和重音(stress)的变化来表意,即一方面可以通过句子的升调或降调来决断句子的某些含义,强烈依赖于音尾是升调(rising)还是降调(falling),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重音或格律即抑扬顿挫来表示,使用轻读(unstressed)和重读(stressed)来展示情感。
例15:长川草偃,柔叶呈阴,松吟高山,虎啸岩岫(《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
Grasses on the land hang↓,Soft leaves turn over↑,Pine trees on the mountain sing↓,Tigers between the stones bluster↑。
本句描绘了草、叶、松、岩等4种形态,用词生动仿真,使人如临其境。其平仄音调的律动性和规律性,如长川↑草偃↓,柔叶↓呈阴↑,松吟↑高山↑,虎啸↓岩岫↓基本采用对等匀称的音调即升降-降升、升升-降降。英译时也要考虑译文音韵的对等表现力,如“hang”与“sing”“over”与“bluster”的韵律对等,无论是尾音的韵脚还是音调,也基本在符合原文语义的前提下做到降-升-降-升的声调,读起来有意境、有趣味性。
进一步来说,我们在翻译时不妨从“声调”“重音”或“格律”等方面切入,重视目标语读者阅读时可能发生的重音或抑扬顿挫,由此给出语词和句式的最佳译语形式。
5 结语
《内经》修辞现象既是文字运用的一大特色,又是翻译的难点所在。正如古代翻译家鸠摩罗什所说:“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11]; 对其英译深入研究,一方面可以探求《内经》如何根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修辞手段来具象地讲述医理、医道;另一方面也可以摸索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翻译策略和规律,推广到更广泛的研读对象。如何在英译中保留或体现源语的艺术“色彩”或“文采”,不仅需要译者苦心琢磨,更需要译者熟悉历史和文化语境,具备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语言基础。可以说,基于《内经》修辞“理”与“情”的翻译研究,对于正确领会及采取匹配的词汇、句法、语用和篇章翻译策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译介成功则十分有利于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
猜你喜欢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