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火”“龙雷之火”“雷火”的辨析及考证❋

2020-01-15李琳珂蔡永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命门雷火医家

李琳珂,蔡永敏

(1.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3; 2. 河南中医药大学张仲景传承创新中心,郑州 450046)

1 “龙火”“龙雷之火”“雷火”之起源

“龙火”“龙雷之火”“雷火”三个词语中,“龙火”一词出现的最早,在唐·王冰对《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一句的注释中:“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光扑灭”[1],可谓龙火的最早出处。但是“龙火”在此的含义应指一种自然现象。“龙”《说文解字》释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2]”“犹”字《说文解字注》有“犹,若也”的释义[3],在此应训为“若”,是如同、好像之意。在王冰时代,龙火更多的是感性朴素认识,他感到了人身中确有一种反常之火,必须用以火逐火的方法才能消灭。但王冰并没有将其命名,只是将其比附为自然界中的龙火。

元·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首次提出“龙雷之火”一词,把龙、雷联系在一起:“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见于天者,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也。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胆者,肝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心胞络者,肾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下者也……此历指龙雷之火也。[4]”可以看出,朱丹溪先用天上之龙雷比喻相火,后指出相火在人主要寄藏部位为肝肾,然而胆、膀胱、心胞络、下焦因与肝肾关系密切,所以也可以有此火存在。在此处的“龙雷之火”已经从自然界之火转化为人体内之火。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附录《石山居士传》中首次提出“雷火”一词:“肾虚寒者,本病也;热甚者,虚象也。譬如雷火,雨骤而火愈炽,日出,火斯灭矣。[5]”在此雷火也是指自然现象,而雷火这种自然现象的特点文中描述为“雨骤而火愈炽,日出火斯灭”,就是雨越大而雷火越炽盛之意,太阳出来雷火才熄灭,作者在此以雷火比喻肾虚寒而呈热象的假象,实质是套用前代医家的龙火、龙雷之喻,而唤之曰:“雷火”。

2 “龙火”“龙雷之火”“雷火”三者共性内涵

“龙火”“龙雷之火”“雷火”三词在中医学文献中常常混称、互称。在文中有明确说明的非常多,如赵献可《医贯》曰:“相火者,龙火也,雷火也……殊不知此相火者,寄于肝肾之间。此乃水中之火,龙雷之火也。[6]”先以龙火、雷火来解释相火,后又以龙雷之火来解释前面。陈嘉谟《本草蒙筌》谓:“夫龙火者,乃空中龙雷之火,即虚火也,[7]”明言龙火等同于龙雷之火。陈士铎《外经微言》中称:“虽然肾火乃雷火也,亦龙火也。龙雷之火,其性虽猛,然聚则力专,分则势散,无乎不克,反无乎全克矣。[8]”在笔者看来,雷火可以称为龙火亦可以同龙雷之火划上等号。《本草新编》:“盖肉桂温命门之火,而又引龙雷之火而下伏也。暂用之以引雷火,则火下归于肾脏。[9]”193前句用引龙雷之火,后句使用的是雷火,后句的“雷火”可以视为“龙雷之火”的简称。马宗元《温病辨症》:“如天大雨,则龙雷火起,若雨散云收,阳光普照,则龙火自潜。[10]”前句用“龙雷火”起,后句用“龙火”自潜,在此也可以明显看出“龙火”为前面“龙雷火”的简称。

这说明在很多情况下,医家们并没有对“龙火”“龙雷之火”“雷火”三个概念进行严格区别,它们可以互称。这三者本同是自然界之火,均有“得湿而焰,遇水而燔”“雨骤而火愈炽”“日出火斯灭”等典型特性,医家们或借以形象的比喻,或直接指代人体内过亢之相火、虚火、反常之火等。

3 “龙火”特指内涵

3.1 龙火指膀胱火

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一书中,才将龙火从外在自然界之火转化为人体内在之火。文中论到“黄柏泻膀胱火,又曰龙火,膀胱乃水之府,故曰龙火也”[11],不仅明确指出龙火是一种脏腑之火,即膀胱火,而且指明膀胱火之所以称“龙火”的原因是因为膀胱为水之府。明·徐彦纯的《本草发挥》曰:“其用有六:泻膀胱龙火,一也,利小便热结,二也。[12]”董宿、方贤的方书《奇效良方》谓:“黄柏泻膀胱火,又曰龙火,膀胱水府之火故也”[13],都是相继沿用张元素的观点。

3.2 龙火为肾火

明·秦景明撰、清秦之桢补辑的《症因脉治》言:“夫肝火曰雷火,肾火曰龙火,肝肾之脉本沉。[14]”姚球《伤寒经解》:“肾阳为龙火,龙性飞腾于春夏,潜伏于秋冬。[15]”石寿棠《医原》:“肾火为龙火,龙火,水中之火,水亏火旺,化为燥火”[16]29,都是龙火为肾火的记载。

3.3 龙火指命门之火

顾靖远《顾松园医镜》:“命门之火,谓之龙火,亦谓之真阳。[17]”唐笠山《吴医汇讲》:“命门之火,龙火也,亦谓之真阳。[18]”齐秉慧《齐氏医案》:“命门居坎北,在两肾中间,龙火居焉,故曰龙藏海底,动则火腾,所以为龙火也”[19],这几处文献均指出龙火为命门之火。

3.4 龙火为病证名

龙火为病证名,出自黄庭镜《目经大成》:“向夕流多曰阴漏、曰龙火;日中病剧曰阳漏、曰肥积。[20]”龙火为阴漏这种目疾的别名,因夜间症状加重、白天稍轻,故名阴漏,又名龙火。

4 “龙雷之火”特指内涵

4.1 龙雷之火指肝肾之火

朱丹溪发明“龙雷之火”一语时,明确指出其火主要寄藏于肝肾,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直指龙雷之火为肝肾之火。如李中梓《病机沙篆》:“不知痫症之发,由肾肝龙雷上冲。[21]470”陈士铎《本草新编》:“肝、肾之火,皆龙雷之火也,忽然上腾,忽然下降,其浮游无定之状。[9]141”汪昂《本草备要》:“相火者,天火也,龙雷之火也……相火寄于肝肾,乃龙雷之火。[22]”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治虚火不用寒凉者,以肝肾之火号曰龙雷。[23]”

4.2 龙雷之火指肝胆之火

万全在其著作中提出了“龙雷之火”为肝胆之火的观点。他在《广嗣纪要》中称:“肝胆之火,名龙雷之火,水不能制,寒不能胜,必用辛甘之药,从其性而伏之。故用炒干姜之辛热,合人参、甘草之甘温,以泻其火而身凉也。[24]”在《育婴家秘》中也重申上述观点:“肝胆之火,水不能灭,寒不能胜,又谓龙雷之火。[25]”孙一奎在其著作《医旨绪余》中称:“丹溪曰:此指龙雷之火而言也,在人以肝胆应之。[26]”也是认为龙雷之火为肝胆之火。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曰:“况肝胆中寄有相火,肝胆虽凉,相火之寄者仍在,相火原为龙雷之火,不可纯投以辛热之剂以触发之”[27],也是以肝胆之火为龙雷之火者。

5 “雷火”特指内涵

5.1 雷火指肝火

在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中曰:“动于肝者,犹雷火之发于地,疾风暴发,故水如波涌。[28]” 首次把肝与雷火相联系。陈士铎《辨证录》:“然而此火出于肝木之中,又是雷火,而非真火。[29]455”将肝木之火视为雷火。李中梓《病机沙篆》:“而肝家雷火相从挟助也。[21]469”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厥阴之躁在木,惟雷火上逆,若用姜附是益其震然耳![30]”石寿堂《医原》:“肝为震之雷火、巽之风火,故肝动为燥火。[16]29”这些文献分别用了肝、肝木、肝家、厥阴这些词汇来发明雷火,其共同的意义是指雷火与肝火关系密切。

5.2 雷火指欲火

陈士铎《辨证录》中说:“欲火者,雷火也。雷火一动,而天地变、阴阳乖,水随火而沸腾,火得水而炎上,有不烧干者乎……雷火喜劈木者,以火从木中出也。[29]319”在此雷火又特指欲火。

5.3 雷火指肝肾之火

《洞天奥旨》是陈士铎的外科著作,在此书中又称肝肾之火为雷火:“肝肾之火,乃雷火也,雷火最能烁水。试看浓阴大雨之时,一闻雷震,而云收雨止,正烁水之明验。故雷火不动即已,动则引心包之火而沸腾,引阳明之火而震荡,火多则水涸,水涸而大肠何能润泽乎?惟是疮疡之阴火,乃邪火也,何肾肝之雷火助之乎?不知邪火出于肝肾,则雷火与邪火相合,竟不能分孰为邪火,孰为雷火矣。[31]”

总之,“龙火”“龙雷之火”“雷火”三词的含义有联系有区别,共同的源头是唐·王冰释文中的“龙火”一词,最初皆是医家通过对大自然龙雷火的腾起击发,火势猛烈,不能水灭的观察,联系到人体内有与此现象一致的火存在,而直接用其代称体内反常之火。后来随着医家们的演绎发挥,三词涵义所指又有了差别,需要学者们注意甄别。

猜你喜欢

命门雷火医家
3个月建厂3座,再度刷新“渔美康速度”!80后集团掌门人亲授企业的“三重命门”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雷火灸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天佑中华·雷火迎春
沼泽地边的雷火与荠叔
新安医家孙一奎、郑梅涧命门学说发微
中医命门学说在职业病预防中的应用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