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地区林下黄芪套种技术
2020-01-15陈晓英
陈晓英
(辽宁省北票市小塔子林果服务站,辽宁 北票 122100)
近些年来,国内及国际市场上对中药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发展中药材种植有着广阔的前景[1]。辽西地区主要的地貌特征为低山丘陵,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年均无霜期为115~155 d,有效积温年均2800 ℃以上,年降水量350~450 mm,水土流失严重,光照资源充足,光热资源比较适合中草药等林业资源的发展。目前辽西地区中草药的栽植有着悠久的历史,包括黄芪、白术、白芷、毛知母等。为了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减少水土的流失,辽西地区近些年推广实施了一些退耕还林项目,为了保障林农的收益、推动林业经济的发展,当地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结合当地黄芪等中草药栽培历史悠久的优势,林下中草药套种栽培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结合近些年林下套种的经验,总结出一套适合在辽西地区推广的林下黄芪套种技术。
1 黄芪的生物学特性
黄芪,又被称为绵芪、绵黄芪,属于豆科黄芪属作物,在我国东北、西北、河南等地区均有栽植,辽西地区林下栽植的黄芪品种适宜选择膜荚黄芪。黄芪为典型的多年生草本深根植物,喜欢在地势冷凉高燥、光照充足处生长,对土壤的适应能力较强,以在土壤深厚、腐殖质含量丰富、有较强透水能力、pH值为中性或者微微碱性的土壤上长势旺盛,忌涝灾及过于瘠薄或者黏重板结的土壤,可耐轻度盐碱[2]。黄芪生长适宜的地温条件为5~8 ℃,一般播种后12~15 d即可出苗,地上茎叶长势旺盛的阶段集中在5~6月,开花期在6~7月,果实成熟的时间在7~9月,霜冻后地上植株逐渐枯萎,地下部分在土壤中越冬[3]。
2 林下黄芪套种技术
2.1 选地,整地施肥
结合辽西地区栽植的膜荚黄芪的特点,半山区、山区上,选择向阳、土层深厚、有良好的排水条件、土壤类型为壤土或者轻沙壤土的林间进行套种黄芪;平地上则选择地势相对较高、有较强渗透能力、地下水位低、土壤类型为沙壤土等的林地上进行套种,严禁在白浆土、过于盐碱或者黏重、积水草甸土的林间进行套种。黄芪在林下套种忌连作,忌前茬为马铃薯茬。地块选好后在秋季时进行深耕,至少要求35 cm,同时施充分腐熟的厩肥37.5 t/hm2、过磷酸钙375~450 kg/hm2,之后将地面平整、大土块敲碎,做宽、高分别为120 cm、30 cm的畦,长度结合林地实际情况而定[2]。春季播种前灌足底水,施入48%氟乐灵1.8 L/hm2[1]。
2.2 种子的选择及处理
结合辽西地区适合种植的黄芪品种特性有针对性地选择种子,要求饱满、硬实率达到约60%、未发生损伤及病虫害、采收时间不超过3年。黄芪种子的吸收能力不强,加上辽西地区雨水少,一般8成左右的种子自然状态下萌发比较困难,因此为了提高种子的萌发率,需要在播种之前进行种子处理,以提高种子的透性、增加吸水能力,提高种子的萌发率。以前常规的方法是将种子浸泡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待其膨胀后即可捞出,置于阴凉处备播[2]。此种方法虽然可以使种子的萌发率有所提高,但是种子容易受到外界鸟鼠的危害,因此目前辽西地区推广了一种多效复合剂(新一代林木种子保护剂,在多种元素、多效能药物优选的基础上合成)进行种子处理的方法,可以对鸟、鼠害起到很好的驱避作用,避免种子被鸟、鼠等损坏或者食用,此种方法简单、方便,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有助于维持林区的生态平衡,目前此种子保护剂在各种飞播造林、直播造林、育苗花卉生产、药材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其还可以提高种子的抗旱抗寒防病等能力。具体的使用方法:先将药液倒入到清水中,边倒边沿着一个方向搅拌,最后成黏胶状,放置1 h,之后按照用量将种子、黏胶状的药液放置在拌种机械中进行充分拌和,当黄芪种子的表面包上1层药膜后晾干后装袋备用[2]。
2.3 播种
林下黄芪套种要结合当地的灌溉条件以及地块特点科学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如果林地有灌溉条件,则套种黄芪适合的播种时间在每年的4月上中旬,如果林地内没有灌溉条件,则套种黄芪播种的时间以雨季时抢墒进行为宜,一般在每年的6月下旬到7月上旬。辽西地区有的林间套种黄芪也在秋季进行播种,不需要对种子进行处理,适当提高播种量即可。
播种前按照行距为40 cm左右开4 cm的深沟,施入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45 t/hm2或者三元复合肥1125 kg/hm2等,然后将之前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入,也可选择机械播种,一般播种量控制在22.5 kg/hm2。播种结束后覆盖1层薄土,适当镇压[3]。
2.4 播种后管理
黄芪生长速度比较慢,因此要及时除草,以免林下出现草荒。当黄芪幼苗高度达到12 cm左右时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除草的方式可参照当地大田作物,可人工除草,也可选择合适的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如氟乐灵2250 g/hm2、拉索3 kg/hm2等。当黄芪的高度达到18~20 cm时结合林间林木长势及土壤肥力情况实施定苗,留苗的行距控制在10 cm左右,定苗结束后再进行2次中耕除草、松土。第2年黄芪植株开始返青后到苗木封垄前再进行2~3次中耕除草,确保林下地表没有杂草。封垄之前在雨天适量进行追肥,沿着植株一侧开小沟施入,可选择磷酸二铵300 kg/hm2等。当黄芪高度达到50 cm左右时,结合植株长势喷施1次矮壮素,避免黄芪长势过旺,确保养分集中供应根茎的粗生长。7月下旬对黄芪植株进行适当的打顶,避免过多消耗养分,有助于黄芪的增产。黄芪忌土壤涝灾,因此雨季时要及时将林下的积水排走,苗期、返青期如果遇到干旱的气候,则要适当浇水。
2.5 病虫害的防治
林下黄芪套种栽培中容易发生的病虫害有根腐病、白粉病、豆荚螟、蚜虫等。一是根腐病。根腐病的防治,要求在地块选择时就注意避开低洼地,此外一旦林下发现黄芪植株出现病害,要及时拔出并统一运出林区外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在病害植株的穴以及周围撒入石灰进行消毒。二是白粉病。白粉病主要对植株的荚果、叶部产生危害,黄芪植株的苗期到成株期时均容易发生,发病后叶片的正反面、荚果的表面均产生1层白色的霉斑(绒状),发病程度重的情况下叶片、荚果上布满霉斑。发病的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的小点,容易造成叶片的早脱,发病程度重的可导致叶片、荚果的枯萎死亡;防治上,可在林下刚发现黄芪表现该症状时选择0.3度的石硫合剂、25%粉锈宁1500~1800倍液、抗菌素120约 120U左右等进行喷施,每隔10 d左右喷1次,连续喷2~3次。三是豆荚螟。豆荚螟一般在6月下旬到9月下旬容易出现,成虫一般在黄芪植株的花苞或者嫩荚果上产卵,之后孵化出来的幼虫蛀入到荚果内部产生危害,幼虫老熟后从荚果内转移到土壤中结茧越冬[4]。林下套种黄芪时,花蕾出现后要及时喷施80%敌百虫晶体1800倍液等进行防治,每10 d左右防1次,连续防3~5次,一直持续到全部的种子成熟。四是蚜虫。蚜虫的防治可在林下刚出现蚜虫时选择40%乐果乳油1800倍液等进行喷施,每7 d左右喷1次,连续喷2~3次。
2.6 适时采收与加工
一是采种。如果需要留种,则需要对荚果喷药治虫3次。当荚果下垂、种子的颜色转为棕褐色时即可采收。林下套种的黄芪由于光照等条件不一致,成熟的时间不统一,要求随时成熟随时收获,不可推迟或者提前收获。如果收获的时间提前,则荚果未充分成熟,不利于提高产量,如果收获的时间过迟,则会导致荚果裂开、种子脱落的情况发生。采收完成后及时对黄芪荚果进行晒干、脱粒,并将其中的杂质清除干净进行储藏。采集的种子储藏时不可用塑料袋存放[1]。二是采集根系。黄芪根系的采挖一般在第2年的10月中旬,也可在第3年的3月(此时封冻的土壤已经化透、黄芪还没有萌芽)进行。采挖的深度宜深。采挖前先将地上部分砍除,顺着垄行开沟完整地将根挖出来,要避免将根挖断或者损伤外皮等,也可实施2~3次大水漫灌,待土壤充分渗透后将根系轻轻拔出。除去根系表层的泥土,将芦头须根剪掉,置于阴凉处进行晾晒,当7成干左右时将黄芪按照不同级别捆成小捆,继续晾晒直至全干,所得即为黄芪的原药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