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抗战时期音乐的社会功能阐释
——以艺术歌曲《白云故乡》为例

2020-01-15重庆师范大学

民族音乐 2019年6期
关键词:乐句白云故乡

■张 华(重庆师范大学)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时代发展所沉淀下来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文化属性上讲,音乐是一种最擅长达成群体感情认同并达成情感社会契约化行为的方式。因此,在抗战风起云涌的时代,把文化作为“武器”是许多有学之士的首选。

重庆作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和“民族堡垒”大后方的双重地理身份,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重庆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如陶行知、贺绿汀、施光南、戴爱莲、李元庆、江定仙、林声翕、李抱忱、张洪岛、陈田鹤、黎国荃、缪天瑞等,他们多为专业音乐学院的任职教师,接受过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有着极高的音乐素养。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们因战争的驱赶,先后来到重庆,推动了我国左翼音乐运动和革命事业的发展,同时也给重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影响。表现在音乐中,它促进了重庆本土音乐素材与外来音乐元素的大融合、文化观念的更新,使得重庆新音乐水平得以全面提高,抗战主题与审美构建相结合,为重庆抗战时期音乐作品的呈现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影响。开阔的创作视角,使得内容题材实现了音乐作品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责任感的展现。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中国艺术歌曲新的血液和意义。

林声翕是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指挥家,被称之为“20世纪中国重要的歌乐作家”,音乐作品涵盖声乐、器乐以及管弦乐等,在中国音乐创作领域做出卓越贡献。“艺术必须反映时代精神”是其音乐创作的灵魂,歌曲《白云故乡》是抗战时期所作歌曲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折射出当时社会人民群众的爱国之志和民族心理。

《白云故乡》创作于1938年,但真正传唱是在20世纪40年代,此时的林声翕正担任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副教授,兼任教育部中华交响乐团指挥。作为抗战时期特定的文化符号,它所表述的内容和那个时代的灵魂和精神是紧密相连的。换言之,林声翕所创作的音乐作品是对当时所处时代的一种文学思考和情感抒发,承载着他对自己生存环境与生存意象的一种感性的把握。而对音乐行为的关注,无论是美国人类学家梅里亚姆所提出的“概念、行为、音声”三元模式,还是赖斯所提出的“历史的建构、社会的维护、个人的创造”,抑或是曹本冶的“仪式中的思想——行为”,都提倡:不仅是理解作为构造性声音的音乐,还有理解作为人类行为的音乐,都是从“音乐形态”到“文化阐释”。人类学家梅里亚姆曾说:“要把音乐和文化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研究中应同时加以考虑。”因此,我们要想对林声翕、对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白云故乡》建立一个宏观性的整体认知,就必须结合文化背景从音乐本体出发。

■音乐本体探析

(一)曲式分析

复二部曲式

《白云故乡》这首作品所采用的曲式结构是复二部曲式,主体部分由两个乐段组成,分别是A段和B段。从属部分是6小节的前奏,整个前奏虽然短小精湛,但却蕴含了歌曲情感的基础,为后面旋律的发展奠定了基调,可以说歌曲感情的升华和后半部分高潮的到来,都与此前奏密不可分。歌曲就在这一基础上,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A乐段是整首乐曲的呈示性段落,由两个乐句组成,分别为a句和b句。a句调式选用降G大调,调性明朗开阔,乐句弱起三度下行开始,接着级进下行,而后上行,旋律走向起伏较大,但却与歌词平仄变化相吻合,这既体现出受西方艺术歌曲作曲技法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又兼顾诗句朗诵的中国性音韵。海风、白浪、沙滩引出主题,波浪般的乐型,将内心的情愫慢慢展现,降G大调的和声功能体系和八分音符的连续进行起着鲜明作用;a1句的调式调性在降G大调上开始,而后转向降E大调,最后结束在降e小调上。降E大调和降e小调为同主音大小调,符合调性逻辑,调性布局合理。八分音符和附点节奏的灵巧变化,再加之群山、白云的渲染,使得音乐流露出抒情的成分,同时又有崇高而又优美的深沉,将游子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a1乐句保留a乐句相同成分的同时,又出现些许变化,让音乐变得更有推动力。整个乐段有两个乐句,每个乐句9个小节,此乐段为方整性乐段,有利于作品的稳定感和平衡感。

B乐段由两个乐句组成,分别为b句和b1句。第二个部分,和第一段相比较具有对比和展开的性质。b句在复二部曲式中,又叫中句,与A段材料相异,高叠和弦与柱式和弦的和声架构,将乐曲的氛围推向高潮。开放性的终止,引出下一乐句b1句。《白云故乡》的原诗有三句,作曲家通过重复末句的手法使得歌曲变成四句式的均衡结构。在保留对称结构的同时,又敢于突破传统,利用频繁的离调手法将突出情绪的紧张感和内部对比的强烈。调性由降e小调转回降E大调,回归原调,收拢性终止,有利于全曲的完整统一。

(二)作品探析

对于任何作品的理解,不仅仅是对音乐结构的认识,更为关键的是要挖掘隐喻其后的象征性阐释。我们学者对于艺术作品的解读更加不能仅是对艺术作品本身的关注,还应通过对艺术作品形式与文化的整体分析。

曲作者林声翕先生在创作《白云故乡》时,内地正时处全面抗战,因此在创作这首作品时,首先要思量的是:要用什么样的音乐情绪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状态,以什么样的音调来感染人们,以什么样的音乐内涵来直击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基于以上需求,所以《白云故乡》有着简单朴实的音乐形态,单一的旋律线条,简洁的曲式结构,浑然天成的气质,是因为在当时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的环境状态下,为了表现其氛围的需要,所以林声翕采用大调式和小调式更迭的作曲技法,135体现着光明和力量;613则体现着深沉和凝重。复二部的曲式结构、流畅的旋律、灵动的节奏变化,使得歌曲简约而不简单,这也是《白云故乡》广为流传的一大原因。

音乐作为精神意象的载体,必然承载着作者对现实生活主观态度的反映,能动地反映着生活。林声翕出生在香港,青年时期在广东、上海等地学习专业知识,1937年返回香港任教。但这一年,却是国家危难存亡的关键时刻。由此看来,词曲作家强烈时代精神的形成,或许是得益于当时社会知识分子的先进思想。这也正如叶朗教授所言:“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当时社会的时代思想是紧密相连的。”林声翕满怀的政治抱负、满腔的热血,对故土的思念、对国家的担忧,正是《白云故乡》的情感来源,同时也是爱国主义精神制高点在音乐上的一种独白,是他对来自现实的哲学思考。

■演唱风格

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本体象征,任何一种音乐风格的存在,首先是人本的体现、是反映人的精神的。中国抒情性艺术歌曲有别于德奥体系的抒情歌曲,并非伤感、痛苦的艺术形象,而是注重内心世界的刻画与描述,展现一种积极正面的情感和心态。20世纪30年代,中西音乐文化的融会贯通以及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促进了中国艺术歌曲演唱风格的形成,并出现高质量作品的密度大大提升的盛况。

《白云故乡》是在动荡年代产生的作品,其诗词性的作曲具有古典抒情的性格,表现作曲家的内心感受与直面社会的功能意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高昂的民族呼声。在声乐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美声唱法演唱,注重音乐发声的技术之美,歌诗、伴奏与人声三位一体,相辅相成,是立体性、多维度的展示,所以在演唱过程中,要注重歌诗的意象、意境与意蕴的把握。词曲结合是歌诗音乐性表现的基础,所以,对词的格律、曲的音调要有整体性的把控;同时注意依字行腔,根据旋律的走向和进行吐字;依意行腔,根据歌诗的内容发声。这样,既保证了演唱时的字正腔圆,又不失情绪的感染。在表现音色的同时,又传递了情感。整首作品弱起的节奏,符合了歌诗的线条美,将作曲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对象相结合,构成一幅情境交融的画卷。如第一句:海风翻起白浪,浪花溅湿衣裳。弱起的节奏巧妙地将歌唱重音置于“风”上,在满足歌诗朗诵节奏的基础上,又很好地促进气息下沉,从而将收复失地的坚定与决心跃然纸上。

■社会功能

“符号,它典型地表现为基于任意性的隐喻。因为它是人类表达的情感想象和价值的工具”。《白云故乡》是抗战时代的音乐符号、是海外游子内心真挚的呼唤。正是因为抗战时期社会生灵涂炭,人们才会需要这样温暖而明亮的音乐色彩来填补内心精神的空缺。因此,《白云故乡》作为“感自然规律而成,蕴人文精神而丰”的时空文化点,是词作家与曲作家智慧的结晶、是生命意识的物化。在长期的文化积淀进程中,《白云故乡》就是这样简单、朴实地反映着他们的精神信仰、文化伦理与审美追求。无论是英国的玛尼诺夫斯基,还是中国的刘铁良先生都强调: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诞生与发展,并非偶然现象,定有其功能意义。《白云故乡》的音乐文学立意,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考和价值取向。其以律动的浸润和审美的体验,潜移默化地引导着人们遵循着热爱祖国的道德规约,从而体现出民族文化“化人”的功能转换。

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最重要的不是对音乐曲式和声的分析,而在于对音乐意义“前置结构”的预设,而这种预设需要伴随文化的经验才能实现,体现出外向性的音乐场景。《白云故乡》作为一种最接近人的内心世界抽象性的“心声”,可以体现出作曲家精神性的表达,它不仅表现出自我审美的行为方式,同时也反映了他的审美情趣。

在如火如荼的抗战大潮中,歌曲成为凝聚民心的重要手段,歌曲成为反映民众心声的重要途径。海风、浪花、白云和群山,借景抒情,使得游子对故土的深切思念,在《白云故乡》中得到了表现、超越与升华,既饱含人性光辉、生命意义进而又具有比较丰富的现代意识,意蕴螺旋上升,令人动容。

■结 语

一位哲学家曾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与前途的民族,而有了英雄却不去崇拜的民族,却是一个愚昧和可悲的民族。”林声翕所创作的《白云故乡》像是矗立在大地上一座精神不死、灵魂不朽的丰碑,是充满正能量的爱国主义的大厦。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讴歌、不赞美、不顶礼膜拜,“爱国主义精神”在我们心中永远荡漾。

音乐以易于表达人们的情感、唤起民众爱国热情的内在本质而体现出有别于他者的功能特征。在抗战风起云涌的年代,快速向广大民众传递新的思想价值和道德规约是尤为关键的。有效的价值取向能够将抗战的语汇凝集在音乐中,在每个民众的耳边响起抗战的号角,用音乐的语言推动普通民众的抗日激情,引发民族情感的共鸣,从而表现出音乐作品的“文化自觉性”和“社会功能阐释”。

猜你喜欢

乐句白云故乡
故乡的牵挂
走在故乡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茹泣吞悲
——《陈杏元和番》音乐分析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白云(外三首)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
我喜欢白云
浅析钢琴演奏中乐句划分与呼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