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阿里札达县曲龙遗址琼隆地点2018 年度考古发掘简报*

2020-01-15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阿里地区文物局

考古与文物 2019年6期
关键词:陶片背光墙体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西藏自治区文物局 阿里地区文物局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札达县文物局

曲龙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达巴乡曲龙村(图一),由琼隆地点等9 处遗存点构成(图二),延续时间长、遗存类型丰富。细石器、墓葬、岩画、石构遗迹、窑洞、院落、房址、佛寺、佛塔等交叉或独立分布在海拔4200 ~4600 米的象泉河上游干流两岸缓坡台地、土林崖壁与高山阔谷草原上。其中,琼隆地点位于曲龙村驻地西偏南的象泉河右岸缓坡台地与土林崖壁上,是一处规模较大的聚落遗址。2015 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对该地点开展了考古调查,根据地形与遗迹分布特点,将其划分为五个区(Ⅰ~Ⅴ区),共计调查确认洞室742 座、院落105 座、房址45 座、护墙29 道、碉楼1 座、塔20 座、玛尼墙13 道。为进一步确定遗存性质与年代,2018 年7 ~9 月,在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的组织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西北大学、阿里地区文物局、札达县文物局对该地点开展了首次科学考古发掘,清理洞室与院落组合遗迹1 组、佛塔1 座(图三),取得了重要收获。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琼隆地点Ⅲ区Y1 洞室组

位于Ⅲ区中部偏北处的山谷西坡上,2015年调查确认洞室ⅢD7 ~D11 与院落ⅢY1,发掘后新增洞室ⅢD53、ⅢD54 和院落ⅢY14、灰坑ⅢH1、灶址ⅢZ1。整体坐西面东,南浅北深,南北最大跨度(含窟内)9.51、东西最大跨度(含窟内与院墙外可确认的遗迹范围)9.65 米,上下跨度自Y1 内生土平面向上最高4.55、向下最深0.85 米。崖面顶部边缘的中间和北侧各残留一段石砌基础(图四、五)。

(一)洞室 7 座。自上而下分为4 层:上层为D11、D54,中上层为D7、D8、D9,中下层为D10,下层为D53。

1.D7

仅存南壁、西壁和底面局部。残高1.54、南北最大残长2.0、东西最大残长3.75 米。壁面未见涂抹泥皮迹象。西壁残存少量烟炱,有一近方形孔洞与D8 连通。底部西侧可见一层铺垫石板。出土陶片11、残铁器5、残木器1、残皮革若干。此外,还出土少量绵羊、羊和牛的骨骼。

陶片以泥质灰陶、夹砂红陶为主,轮制,局部可见棕黑色釉,带烟炱。铁器呈不规则的条状或片状,锈蚀严重。

木碗 1 件。标本D7:1,黄色木材,质地轻薄。现存部分口微敞,斜平沿,短直颈,鼓腹。残长11.3、残高5.5 厘米(图六,1)。

2.D8 保存基本完整,朝向东偏南7°。洞口略呈弧尖拱形,宽1.82、高1.68 米。洞内平面略呈圆角方形,东西长4.37、南北宽4.58、高2.01 米。窟内四壁及顶部均未见涂抹墙皮迹象,中上部保留较厚烟炱。顶部中间有1 条东西向烟道槽。西壁有3 个壁龛(K1 ~K3),中龛(K2)为弧尖拱形,其下窟底为Z1。南壁有2 个壁龛(K4 ~K5)。底部以一排大石从中间东西向分隔,南半部为羊粪堆积与草拌泥垫面,北半部为松软的黄土垫面。出土陶片4、铜片1、石器2、木器1、残写经2、残织物若干。此外,还出土少量山羊和羊的骨骼。

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少量泥质灰陶和夹砂红陶,表面大部分施黑衣,少量施棕黑色釉。铜片呈条状,锈蚀成绿色,挤压弯折,表面有一方形穿孔。

石臼 1 件。标本D8:1,近长方体,一角残,石质较好,表面平整光滑,臼窝较小、浅。宽14.1、长17.8、高8 厘米(图六,2)。

石磨 1 件。标本D8:2,略呈圆盘状,表面较平整,有磨痕。直径33.5、厚约7.3 厘米(图六,3)。

木器一端削尖,带凹槽,黄色,片状。织物多呈灰黄色,局部可见紫红色。写经纸张厚实,边缘露出毛状纤维,以黑色为主、金色为辅书写楷体藏文,字迹绝大部分已难辨识。

3.D9 仅存西壁、北壁下部和低面局部,残高1.05、南北最大残长1.23、东西最大残长2.9 米。北壁残存少量烟炱痕迹,有1 壁龛(K6)。壁面未见涂抹墙皮迹象,底部未见垫土或铺石。出土陶片6、铁器2、石器1、残织物若干。此外,还出土少量牛、绵羊及羊的骨骼。

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少量夹砂红陶,表面施棕黑色釉,有灼烧痕迹和烟炱,内布纹。

铁器基本完整,但锈蚀严重。

璧形铁器 1 件。标本D9:1,一侧略外凸,一侧微残、内收。长径7.3、短径7、孔径约3、厚0.55 厘米(图七,1)。

条形束腰带孔铁器 1件。标本D9:2,一端略呈弧方形,孔部锈蚀严重;一端呈弧形且带一椭圆小孔。长9.7、宽1.87 ~3.3、厚 约0.9 ~1.0厘米(图七,2)。

石杵 1 件。标 本D9:3,略呈椭圆柱状,两端有砸击磨损痕迹,正面有一圆形手窝。长10.4、宽6.1 ~6.3厘米(图七,3)。

织物为动物毛发绞成的毛绳,大部分呈黄色。

4.D10 朝向东偏南25°。洞口呈圆拱状,宽1.63、高1.38 米。洞内平面略呈半圆形,最宽2.33、进深2.15 米。壁面未见涂抹墙皮迹象,局部可见零星烟炱,堆积中包含红烧土与碳粒。洞口北部有1 件完整石磨盘,盘底发现有大麦、水稻、疑似藜属等植物遗存。北壁开一侧室,口部略呈方形,宽0.75、高0.74米,坍塌严重,仅存西壁和东壁局部。主室出土陶片12、铁器1、木器5、石器1、皮革残片3、织物残片若干、桦树皮1 叠。此外,还集中出土9 件羊肩胛骨以及零散的牛、山羊、羊、兔、鸟的骨骼。

陶片主要为夹砂灰陶,大多器表附着烟炱,轮制,内壁可见泥皮接缝。

戳印纹陶片 1 件。标本D10:1,溜肩、鼓腹,肩部刻划旋纹,肩腹相接处有一圈戳印纹。最大残高9.7、最厚0.68 厘米(图八,1)。

折线纹陶片 1 件。标本D10:2,敞口、溜肩,肩部刻划不规则折线纹。最大残高6.5、最厚0.79 厘米(图八,2)。

铁器呈扁平条状,锈蚀严重。

箕 形 木 器 1 件。 木器木材均呈黄褐色。标本D10:3,右侧边缘有一半圆形穿孔,左后底部外壁有一椭圆形凹窝。最大残长12.1、最宽9.5、最厚1.2 厘米(图八,3)。

柱状木器 1 件。标本D10:4,两端经过切割,表面存在密集的刮削修整痕。通长3.8、圆径2.6厘米(图八,4)。

木塞 1 件。标本D10:5,整体呈“凸”字形柱体,表面有使用磨损的痕迹。通长5.04、细端长1.7、圆径2.1、粗端长3.3、圆径2.4 厘米(图八,5)。

石磨 1 件。标本D10:6,圆盘状,中部有一放入物料的圆孔,侧面有一插手柄的小窝,底面可见树轮状磨痕。直径28.5 厘米(图八,6)。

皮革残片形状均不规则,略有卷曲,质地较硬,呈黄褐色,有火烧痕迹,遍布气孔。其中一块有穿线痕迹。编织物主要为麻布、毛料及牦牛毛编织的绳等,呈黄色、灰色或黑色。桦树皮,黄褐色,上有棕色纹路,质地轻薄松脆,多张叠于一起。

侧室仅发现少量牛、羊和渡鸦的骨骼。

5.D11 朝向东偏南8°。洞口及内部平面皆略呈圆角梯形,高1.23、宽0.63、进深1.21 米。壁面未见烟炱与墙皮。清理中发现大量谷物颗粒与茎秆堆积,种属有水稻、大麦、茄科等。

出土木器1 件,竹绳、织物、桦树皮若干。此外,还出土少量牛骨。

木碗 1 件。标本D11:1,木材呈黄色,质地较轻,下腹外弧,饼足,残存一鋬耳。最大残高3.9、最厚1.2 厘米(图九,1)。

竹绳以竹条绞成,较细。织物可能为布料,局部有染出的紫红色。桦树皮呈黄褐色,质地轻薄,多张相叠。

6.D53 朝向东偏南10°。被D10 打破,位于本组最下部,平面略呈圆弧状,残高0.84、东西残宽1.19、南北残长2.94 米。壁面局部残留少量烟炱,未见墙皮。西南部壁面上有一半圆形小壁龛(K7),底部与窟底平齐。

出土陶片6、铁器9、木器2、石器1件。此外,还出土少量马、绵羊及羊的骨骼。

陶片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红陶为主,多数施黑釉、附着烟炱,少量施红釉。

铁器均锈蚀严重,脆弱易断,细节不是十分清楚,可辨器形者7 件。

铁刀 2 件。柄端均残、尖端基本完整。标本D53:1,直背,刃部微内弧,柄部表面有凸起。残长12.8、最宽2.07 厘米(图九,4)。 标本D53:2,近柄部有铜锈迹象,可能带有铜质柄套。长14、最宽1.6 厘米(图九,5)。

箭镞 2 件。均带铤。标本D53:3,箭头轮廓略呈弧边三角形,铤插入木质箭杆中。箭杆木材呈橘色,形状近圆柱状。通长16、最宽1.6、最大圆径0.6厘米(图九,6)。标本D53:4,仅存长铤,细长圆柱状。残长42.8、最大圆径1.5 厘米(图九,10)。

带孔铁器 1 件。标本D53:5,宽端中部稍高,有一穿孔,向另一端逐渐收窄。残长7.1、最宽1.2、孔径0.2 厘米(图九,7)。

锥状器 1 件。标本D53:6,尖端瘦长锐利。残长4.77 厘米(图九,8)。

弯勾状铁器 1件。标本D53:7,残长18、最宽1.4厘米(图九,9)。

木器均呈黄色 可辨器形者1 件。标本D53:8,略呈直边椭圆形,一面中部有一凹槽,凹槽内有一圆形穿孔。通长11.8、宽2.28、厚1.2厘米;凹槽长3.6、深0.6 厘米;孔径1.38 厘米(图九,2)。

石凿 1 件。标本D53:9,平面呈长方形,石质较透明,有片状纹理,表面较粗糙。柄端较厚,刃端较薄。最长6.6、宽1.85厘米(图九,3)。

7.D54 朝向东偏南39°。右侧壁及顶部仅存后部,左壁、后壁及底部保存较好。平面呈弧形,残高1.49、最宽2.17、最深0.98 米,未见墙皮及烟炱迹象。洞内堆积以层理状红土及红土块为主。

仅在清理前的堆积外立面上发现一块文字玛尼石,无其他出土物。

(二)院落

2座,分别为ⅢY1、ⅢY14(图一〇)。

1.Y1 位于D7 ~10 东部,由棚顶、墙体、门、踩踏面四部分组成,南北最长8.23、东西最宽(包括院墙外可确认的遗迹范围)5.4 米。

棚顶 东南部墙体内外可见竹席与细圆木堆积,原应为院落的棚顶。以墙体为界,西侧部分散乱分布于灰土与有烧灼痕迹的石块上,东侧部分火烧迹象不明显。

墙体 仅存基础。除南段和东南段局部系在原始生土上凿出之外,其余部分为石块垒砌。南部院墙垒筑于D7 ~9 门前的平台上,北部院墙垒砌于Y14 废弃后的平面上,与南部院内地面水平高度大体相同。墙体残高0.15-0.56米。

门 东墙与D8、D9 相对应的位置各有一处门道,朝向东偏南5°。底部均有高约0.1 米的生土门槛。其中与D8 相对应的门道宽1.2 米,外侧残存两级石阶,南侧可见木门砧,原应有院门;与D9 对应的门道宽0.9 米,外侧垫有大石。两个门道之间的墙体内、外均延伸出一小段东西向砌石,可能作为门廊的隔墙。

踩踏面 院落墙体内侧的地面南半部为生土面,上面有一层红土踩踏硬面;北半部系在一层填平废弃后的Y14 的石块层上形成的踩踏面。墙体与门道外的生土坡面上亦存在一层红土踩踏硬面。

此外,南部生土墙体上有一豁口,通向外面的陡坡山体,堆积有倾倒出的包含炭粒、动物骨骼和陶片的灰土。

出土陶片16、铜器2、铁器3、骨器1、皮革残片3、织物残片若干。此外,还出土2 件自然水晶块和少量牛、绵羊、山羊、羊及鸟的骨骼。

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多数表面施棕黑色釉,附着少量烟炱;少量有布纹或弦纹。

戳印纹陶罐 1 件。标本Y1:1,短束颈,斜敞口,圆唇微外翻,溜肩鼓腹。器表附着大量烟炱。颈部可见轮制的旋纹,肩部有戳印窝纹。最大残高4.3、口径4.98 厘米(图一一,1)。

铜器皆已挤压变形,呈片状。

盆类容器 1 件。标本Y1:2,变形后整体近似梯形,器身上有一修补的圆角方形铜片,以四个铆钉固定四角,已脱落。最宽6.4、最高3.9、厚0.05 厘米(图一一,2)。

铁器锈蚀严重,残损较甚,呈条状或块状。

骨发箍 1件。保存完整。标本Y1:3,圆筒状,中部微束腰,骨质密实,表面光滑。长3.1、圆径3.2 ~3.4、最厚0.4 厘米(图一一,3)。

皮革残片呈棕红色或灰色,边缘经过人工切割。标本Y1:4,有长方形穿孔,4 条皮绳从2 个小孔穿过并打结。最大残长7.8 厘米(图一一,4)。

织物先以毛绞成粗、细线,然后交替编织而成,黄褐色,脆弱易断。

2.Y14 下部构筑于D53 废弃后的平面上,将D10 门前的区域围成一个封闭空间,上部叠压于Y1 北部下。南北长2.83、东西宽1.19 米。院墙以大石垒砌于D53 底面,残高0.8 米。墙内院落底部0.2 ~0.3 米厚的牛、羊粪堆积之上铺垫一层大石(夹杂有残破石磨),形成D10前的活动面。

出土有铁器4、石器1、木器5、皮革2 件。此外,还出土自然水晶块1 件,有火烧痕迹的竹条、木条若干,牛、山羊及绵羊的骨骼少量。

铁器均锈蚀严重,可辨器形者2 件。

容器残块 1 件。标本Y14:1,敞口,弧腹,口沿上有一凸起的方形鋬。最大残高4.5、口径11.8、口厚0.75 厘米(图一二,1)。

筒形器 1 件。标本Y14:2,较瘦长的筒状,末端稍细。残长25.6、口径4.3 厘米(图一二,4)。

石球 1 件。标本Y14:3,呈椭圆形球体,长径中部为一圈凹槽,有凿刻痕迹,可能用于缠线投掷。长径10.8、短径8.3、最厚8.2 厘米,槽宽0.8、深0.2 厘米(图一二,2)。

木器有两种形制。

扁长条状木器 1件,标本Y14:4,转角圆润,两重短束腰偏于一端,整体形似瘦长人形。木色为褐色,表面局部可见一层土色沁染的红色。长26.2、最宽3.2、厚1 厘米(图一二,5)。

扁圆柱状木器 1 组4 件。标本Y14:5,木色黄褐,一侧中部或一周中部有削制的凹槽。分别长5.14、5.43、4.7、4.4 厘米(图一二,3)。

皮革皆呈深褐色,质地较硬。

皮刀鞘 1 件。标本Y14:6,由一整块皮革对折缝制而成,口部以皮质长条做成系襻。最长19.5、最宽7、厚0.3厘米(图一二,6)。

(三)灶 1 座。Z1 位于D8 内后壁下方的底部中央,起建于地面,与洞顶烟道槽及后壁中央大龛位置相对,仅存少量灶台和烧结硬面,大量松软的红色烧灰堆积于灶址范围内。残长1.41、最大残宽0.52、残高0.2 米。无出土物(图一三)。

(四)灰坑 1 座。H1 紧贴D9 北壁山体,开口于表土层下,与Y1院内踩踏面平齐,应为Y1 使用时的灰坑。平面略呈椭圆形,最长1.28、最宽0.65、深0.43 米。坑内堆积为疏松的灰色烧土,木柴和牛、羊粪混杂其中。坑底即为Y14 的石块层(图一四)。

出土陶片23、瓷片1、皮革残片1 件。此外,还出土有较多的牛、绵羊、山羊及羊的骨骼。

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表面多经烧灼,附着烟炱,内壁印布纹或素面。其中,器形较明确者2 件,均为陶罐。标本H1:1,底部残,其余部分可复原。敞口,短束颈,溜肩鼓腹,双耳(已残)自肩部接至口沿外壁。通体施棕红色釉。肩部刻划斜线纹,内部手捏痕明显、印布纹。最大残高13.9、最大腹径18.9、外口径12.7 厘米(图一五,1)。标本H1:2,仅存一侧耳部和口沿至腹部。敞口,斜平沿,溜肩,鼓腹。耳自口沿连接至肩腹相接部,上窄下宽,表面刻划两道纵向凹线。最大残高12.2、耳高6.9、耳 宽3 ~6 厘 米(图一五,2)。

瓷片为青花瓷, 胎 灰 黄 色,内外皆施釉,釉下绘青花。皮革残片呈棕黑色长条状,表面皲裂严重。

二、琼隆地点Ⅱ区T6 佛塔

位于Ⅱ区西坡下部临近冲沟处,与ⅢY1洞室组隔沟相望,四周环绕玛尼墙,墙西南角有入口。塔上部坍塌较严重,下部一周被倒塌堆积覆盖(图一六)。

(一)形制结构

现存部分由塔基和塔身构成(图一七、一八)。

1.塔基

高0.25 ~0.45、边长约4.5 米。自下而上分为二层:下层为在平整后的生土地面上铺垫厚0.2 ~0.4 米的鹅卵石与碎石块作为基础;上层在基础石块层上铺设平整板石,厚约5 厘米。

2.塔身

塔身由三重“回”字形墙体分隔为中空塔心、内回廊和外回廊三部分,底部宽分别为0.6、0.4、0.3 米。三重墙体底部边长分别为1.6、2.8、4.0 米。中、外层墙体垒砌至1.4 米高时,铺设一层平整板石,并在板石之上继续垒砌0.6 米,同时收缩墙体间距,之后再次铺设板石,并向上再次垒砌,继续收缩墙体间距,最终合为一层墙。

内墙体现存部分全部以质密沉重的黄色泥砖砌成,泥砖规格为25×20×10 厘米,纵横交错平砌1 ~2 层,厚约0.4 米。中层墙体同样以黄色泥砖砌成,但仅顺砌1 层,厚约0.2 米。外墙体坍塌较严重,西壁残存部分为黄色泥砖砌成的单层墙,西南角为灰泥砖块砌成的双层墙,东壁则为大型石块垒砌的单层墙体,南壁东段亦为较大石块垒砌的单层墙体。这些表明外墙经历过坍塌后的修补。其中,西北角及北壁的外墙现存部分在最后一次修补时,是使用卵石从墙体基础部分以上约1 米处的晚期地面开始垒砌加固的。

3.堆积与出土物

上部均为泥砖、石块等倒塌堆积及残破擦擦,中下部塔芯及回廊内为擦擦等装藏。为保证塔体现存部分的稳定性,仅对墙体及回廊中、上部的倒塌堆积和装藏进行了全面清理,出土有擦擦、泥质构件、铁器、木器、唐卡、写经、织物等。

第一类 擦擦5000 余件,可分为单尊佛像、一佛二弟子像、一佛二菩萨像、单尊菩萨像、单尊佛母像、单尊金刚像、单尊上师像、佛塔8 种。背面均可见指印纹,以灰泥或灰黄色泥为主制作,仅1 件为红泥制作。

(1)单尊佛像 8 件。背光均为火焰连珠纹。

标本T6:1,释迦牟尼,着袒右袈裟,双手结说法印,结跏趺坐。单层仰莲座。圆形头光和背光。通高4.7、最厚2.0 厘米(图一九,1)。标本T6:2,释迦牟尼,着袒右袈裟,左手禅定印、右手触地印,结跏趺坐。双层仰莲座。无头光,拱形背光。通高5.5、最厚1.8 厘米(图二〇)。标本T6:3,弥勒佛,着袒右袈裟,双手结说法印,倚坐。单层仰莲座。无头光,束腰弧拱形背光。通高4.75、最厚1.3 厘米(图一九,3)。标本T6:4,无量寿佛,菩萨装,双手于腹部捧宝瓶,结跏趺坐。拱形背光。单层仰莲座,下部莲茎两侧有背向而立的孔雀。通高5、最厚2厘米(图二一)。标本T6:5,无量寿佛,姿态、装束略同T6:4,整体瘦长。圆拱形头光,方拱形身光。左侧背光外有一行藏文转写的梵文真言。台座磨损严重,为方台座,两侧似有背向而立的动物。通高3.5、最厚1.4 厘米(图 一 九,2)。标 本T6:6,无量寿佛,姿态、装束略同T6:5,整体圆润。桃形头光与身光,内有藏文转写的梵文真言。双层仰莲座。通高4.8、最厚2 厘米(图一九,4)。标本T6:7,大日如来,三面,菩萨装,双手禅定印,结跏趺坐。圆拱形背光,内有“” 三字金刚咒等藏文转写的梵文真言。方台座上有一对蹲狮。通高7.2、最厚2.5 厘米(图一九,6)。标本T6:8,大日如来,姿态、装束略同T6:7。尖拱形背光,外有藏文转写的梵文真言。扁平束腰仰覆莲座。通高4、最厚1.5 厘米(图一九,5)。

(2)一佛二弟子像 1件。标本T6:9,位于覆钵形塔状龛内。佛像着袒右袈裟,左手禅定印,右手触地印,结跏趺坐。两侧弟子正立。通高5.4、最厚1.7 厘米(图二二,1)。

(3)一佛二菩萨像 1件。标本T6:10,位于圆拱形大背光内。佛像姿态、装束略同T6:9。圆拱形头光、拱形背光。菩萨半侧身相向而立。通高7.7、最厚2.2 厘米(图二二,2)。

(4) 单 尊 菩 萨 像 6件。 均为仰莲座。

标本T6:11,四臂观音,主臂双手于胸前合十,另两臂举于身体左、右两侧,双手各持一枝花朵。结跏趺坐。弧拱形背光。通高5.5、最厚1.9 厘米(图二三,1)。标本T6:12,莲花手观音,腰部微右斜,左手贴腰持一支莲茎,右臂自然下垂,右手握条帛。立姿。桃形头光、舟形背光。通高7、最厚1.9 厘米(图二三,2)。标本T6:13,文殊菩萨,左手举于胸前,左肘下伸出上托经书的莲茎,右手持剑,右臂上扬。结跏趺坐。拱形背光,内有文殊五字真言。通高4、最厚1.6 厘米(图二三,4)。

标本T6:14,金刚萨埵,右手于胸前持铃,左臂内屈,左手于左腹前持杵,结跏趺坐。拱形背光。通高5.6、最厚1.8 厘米(图二三,3)。标本T6:15,菩萨坐像,双手于胸前交叉握拳,结跏趺坐。桃形头光、桃形身光。身体两侧各有一组“”三字金刚咒。通高2.8、最厚1.1 厘米(图二三,5)。标本T6:16,菩萨坐像,左手举于胸前,右手搭于右膝上,半跏趺坐。弧尖拱形背光。通高3.5、最厚1 厘米(图二三,6)。

(5)金刚 3 件。

双身密集金刚标本 2 件。金刚与明妃均三头六臂。金刚胸前双臂怀抱明妃,身侧四手扬起,左二手持宝剑与摩尼宝珠,右二手持花枝与法轮,结跏趺坐。明妃露出两面,一双手勾于金刚颈后,另外两双手扬起,左二手持摩尼宝珠与宝剑,右二手持法轮与花枝,双腿盘于金刚腰上。

标 本T6:17, 圆形背光,内有藏文转写的梵文真言。仰莲座。通高6.3、最厚2厘米(图二四)。标本T6:18,近圆形出尖背光。覆莲座。通高5.5、最厚2 厘米(图二五)。

金刚手 1 件。标本T6:19,裸上身,披帛绕后颈及两臂后于身后上扬,右臂扬起,右手持金刚杵,左臂屈于身前,弓步站立。单层仰莲座。近圆形背光。通高5、最厚1.7厘米(图二七,1)。

(六)佛母 1 件。标本T6:20,顶髻尊胜佛母,三面八臂,第一双手举于胸前,第二双手结禅定印与触地印,第三、四双手举于身侧,第四双手左、右持物分别为弓和箭。结跏趺坐。桃形背光。双层仰莲座。通高2.5、最厚1 厘米(图二六)。

(七)上师 1 件。标本T6:21,布顿·仁钦珠大师,双手说法印,身后左、右伸出两枝莲花,左面莲花上托金刚铃,右面莲花上托金刚杵。头戴尖顶僧帽(“班霞”),结跏趺坐。近圆形头光与身光。单层仰莲座。通高4、最厚1.5厘米(图二七,2)。

(八)佛塔 5 件。

塔形八塔擦擦 4 件。下部均略呈束腰柱状,素面;中上部为覆钵塔形,环绕八塔、覆莲、连珠等。

标本T6:22,覆莲与八塔层之间有一周梵文真言。通高5、底径3.8 厘米(图二七,3)。标 本T6:23, 无文字,下部涂红彩。通高2、底径1.3 厘米(图二七,6)。标本T6:24,覆莲与八塔层之间有上、下两周藏文转写的梵文真言。通高9.5、上部底径约6.8、下部底径约5 厘米(图二七,4)。标本T6:25,覆莲与八塔层之间为一周藏文转写的梵文“”三字真言,顶部亦有金刚咒。通高4.2、底径2.4 厘米(图二七,5)。

圆饼状单塔擦擦 1 件。标本T6:26, 正 面较平,边轮残。中部为一低凸起的覆钵形塔,塔基方形,塔身五层叠涩,塔顶为覆钵,塔刹有八层露盘。塔上部为一道“U”形垂幔。塔身两侧为略凸起的兰札体梵文。通高8.0、最厚2 厘米(图二七,7)。

第二类 泥质构件 1 件。标本T6:27,整体呈长方塔形,背面内凹。座为长方体,塔身残存三层叠涩,塔顶残。正面与侧面涂有红、白彩。通高5.8、底长4.8、厚1 厘米(图二八,1)。

第三类 铁器 1 件。标本T6:28,曲尺形,整体扁平。通长5、宽约1、厚0.2 ~0.4 厘米(图二八,2)。

第四类 木器 4 件。标本T6:29,木碗,完整。圆唇,口微敞,鼓腹,矮足,平底,表面打磨光滑,内底可见树轮状磨痕。口径11、高4厘米(图二八,3)。标本T6:30,木碗,完整。圆唇,口微敞,腹略鼓,平底。口径7.6、高3.5 厘米(图二八,4)。标本T6:31,木碗,残。腹部外弧,腹下斜弧内收,圈足较矮,碗底较厚。残长6、残高3.4厘米(图二八,5)。标本T6:32,木棒,完整。通体涂红,两端及中部各有一孔,穿孔附近可见残存的金色彩绘纹样。通长54、直径约1.9厘米(图二八,9)。

第五类布画2件。均绘制于粗布上。

标本T6:33,双身金刚唐卡。残存部分可见金刚左手执物,双腿叉开,双脚外蹬,踩踏一平躺人物。明妃仅残存双腿,微屈而立。上边缘可见4 个椭圆形小龛,龛内绘跏趺坐僧人或菩萨像。残宽27 ~35 厘米(图二九)。标本T6:34,单尊坐姿僧人擦卡利(Tsakali)[1],长方形,上、下边缘可见针孔及残线。僧人向右半侧面,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双手结说法印,有头光、身光与大背光。背面有“”三字金刚咒。长10、宽9 厘米(图二八,8)。

第六类 经页 共7 件。6 件为长方形藏文写、印经残页;1 件为直径25 厘米的圆形塔心柱残经页,印有6 圈藏文六字真言。墨书,乌麦体藏文。标本T6:35,正、反面均为密教成就法中与供奉曼荼罗相关的文本。残长30、宽9 厘米(图三〇)。标本T6:36,正面为密教无上瑜伽续的注释,背面为一段藏医药方。残长20.6、宽8.8 厘米(图三一)。

第七类 编织物 共4 件。纯编织物或编织物内装其他填充物。标本T6:37,圆筒条形粗布,内部填充羊毛。长40、直径2.5 厘米(图二八,6)。标本T6:38,长方形布噶乌,缝合而成,内部放置折叠成方形并以红、蓝、黄、白四色彩线缠绕的经页。长8、宽7 厘米(图二八,7)。

三、结语

Y1 洞室组的洞室与院落间存在较复杂的叠压打破关系,从早至晚可分为四个使用阶段,分别以D7(D9)、D53、D10、D8 为代表。D53出土羊骨的测年结果显示其年代不早于17 世纪后期(1666 年),最大可能为18 世纪(1717 ~1784年)。由此,D7(D9)应不晚于17 世纪后期至18 世纪前期。出土物以生活用具和武器为主,表明该区域生活的人群曾经历过防御战争。水稻、竹条、桦树皮等遗存反映出该区域与临近的尼泊尔、印度有着较为密切的交流,是南亚廊道路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T6 是典型的回廊式佛塔,擦擦、木器、经页等装藏的主体特征属于明代(15 ~17 世纪),表明该塔始建年代应不早于15 世纪。不过,T6:26 与阿里札达县后弘初期(11 ~13 世纪)遗址出土的同类擦擦特征十分接近,T6:6与西藏山南藏王陵区出土的元代一佛二弟子像特征基本相同[2],T6:35 的写经年代亦为元代(14世纪前后),这些都表明曲龙遗址琼隆地点存在早于明代的佛教遗存。

领 队:席 琳

发 掘 人 员:席 琳 张建林 夏格旺堆宋 瑞 白嘎力 罗 丹

绘 图:金 鹏 张蕊侠 宋 瑞

照 相:金 鹏 张建林

藏 文 释 读:夏格旺堆 琼 达

擦 擦 解 读:夏格旺堆 琼 达 郭 萌

动物骨骼鉴定:胡松梅 赵东红

植物遗存鉴定:唐丽雅 赵志军

执 笔:席 琳 宋 瑞

[1]擦卡利是藏语对佛寺举行开光或对信徒进行灌顶的佛教仪式中使用的一种卡片的称呼。参见艾米·海勒.一套十三世纪的擦卡利画[C]//西藏艺术—1981 ~1997 年ORIENTATIONS 文萃.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283.

[2]张建林.中国藏传佛教雕塑全集·擦擦卷[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2:36 图六一、61 图一〇六.

猜你喜欢

陶片背光墙体
稷山郭家枣园遗址东周时期圆陶片用途浅析*
农村保温墙体的热湿性能分析
古建筑墙体加固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探究
浅谈UHPC在异形曲面墙体中的应用
浅析建筑垃圾在节能复合墙体中的应用
为什么向日葵能够不停地向着太阳转
向日葵的秘密
拾到一块陶片的快乐
低价背光键鼠套装导购
LED背光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