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祠堂的精气神
2020-01-15吴运辉
文/吴运辉
地处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大山深处的唐崖镇大水坪村(小地名龙洞),峰峦线条婉柔,田园阡陌交错,村庄平和静美。虽然不时有汽车、农用车、摩托车穿梭于村庄的水泥公路上,但仍然让人觉得仿佛走进了一个“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亘古未变的田园村落。时光仿佛在这里停滞,就如同村中那座别具一格的建筑——严家祠堂(又称龙洞祠堂),100多年来一直静静地伫立在这片温润的土地上。
严家祠堂,是当地望族严氏家族用于祭祀先祖、合议族间大事的地方,是家族的神圣之所。除了祭祖议事,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权力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家训,则要在这里接受教育或受到处罚,所以它也称得上是一个家族的道德法庭。
唐崖镇大水坪村的严氏家族,自清乾隆年间从贵州印江迁徙而来,迄今已有整整270年的历史。龙洞严氏一脉在此生息繁衍,已有13代人。严氏家族自迁居咸丰县唐崖大水坪之后,务农、经商、行医、兴文,慢慢地就发展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基于此,严家祠堂的出现也最终成为一种必然。在迁至咸丰大水坪龙洞130年之后,严氏族人举全族之力建起了严家祠堂,从此让家族有了一座精神圣殿,凝聚起一个家族的信仰,也反映了一个家族兴盛的历史。
别具一格的古老建筑
与咸丰县内绝大多数民居建筑相比,严家祠堂的确很不一般。
县境内与严家祠堂修建年代相同的民间建筑,大多以木房为主,吊脚楼便是最为常见的建筑模式。当然,吊脚楼的建造会因主人的贫富状况各有不同,家境殷实的人家往往会把自己的家居营造为走马转角楼式“四合水”的吊脚楼,条件稍好的至少也建成“戳箕口”式的两边有“龛子”(吊楼)的吊脚楼。家境差的估计就只能平地建一栋“三柱二”的木房,甚至无法在左右哪怕配上一个“龛子”。
严家祠堂与土家吊脚楼的建造方式完全不同,建筑风格别具一格,。任何一个初到此地的咸丰人,都会因严家祠堂的恢宏气势而叹为观止。的确,东、西面两堵高大的风火墙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风火墙亦称“马头墙”,是赣派建筑、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听严氏后人介绍,其始迁祖严陵是从江西袁州府分宜县迁徙到贵州思南落籍,后又迁至印江县峨岭寨定居而发祥的。又听说大水坪龙洞严氏族人在建造这座祠堂时,是从印江祖籍取回严氏宗祠样图参照修建的。这就不难理解,属于赣派建筑风格的“马头墙”为什么得以在鄂西南的大山中驻足。严家祠堂的风火墙以烧制的火砖砌成,历经100余年,至今巍峨挺拔。风火墙从东南西三方合围,将内部木质结构的祠堂严实地保护起来。东西两面的风火墙完全对称,其前面的顶部呈圆弧形,后面的顶部为梯级式的矩形(像一个“品”字),似乎也暗示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方”与“圆”的含义。方,是规矩,是做人之本;圆,是圆融,是处世之道。为人处世,当方则方,该圆就圆,只有方圆相济,家族、社会才会和谐。
踏上7级台阶,迈进严家祠堂的大门,内部依次是门厅、天井、和正厅。大门由6扇门组成,称为“六合门”,而进入门厅之后还有一道“六合门”。六合门体现了江南传统建筑的特色,一般都有精美的雕刻,这在严家祠堂也不例外,只可惜门窗上的木雕大都已损毁。进入祠堂的六合门一般是不开放的,只从两旁的耳门进去。之后便是祠堂内部的天井,跟“四合水”的土家吊脚楼一样,祠堂的天井也起着通风透亮和排水的功能。天井正中设有一水池,呈六边形,过去应该喂养着鱼类,所以严氏族人称之为放生池。水池的功能跟风火墙一样,主要起着消防的作用。
祠堂的正厅,就是族人祭祖的大厅。大厅前端面积虽不大,却有8根粗大的柱头撑起了一个飞檐翘角的阁楼,形成一座双层瓦檐的美观建筑。阁楼是整个祠堂的最高处,是族长与族内重要人士商议族间大事的地方。一架活动长梯,让族长等人登临阁楼之内。议事人员上楼后,木梯会被抽走,以免他人打扰或偷听。楼阁后下部的瓦面与祭祀大厅顶部的瓦面紧紧契合,与土家吊脚楼的转角如出一辙,说明严家祠堂在修建的过程中,虽然主要采用的是赣派建筑的格局,但同时也融进了咸丰当地吊脚楼建筑的一些重要技巧,可谓珠联璧合。
正厅祭祀的地方,过去设置得非常庄严肃穆,正中是主神龛,是供奉严氏历代祖先的总牌位。从遗留的痕迹看,主神龛长约3.6米,宽约2.38米,高约4.5米。中间供奉总牌位的主龛,是一微缩的宗庙造型,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木雕瓦面,两门柱上还分别雕刻了两条栩栩如生的木龙,只可惜在“文革”中被破坏了。主龛左右两座神龛稍小,略低于主龛。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最初那气度不凡的神龛已被毁掉,但在严氏族人的匿藏保护下,主龛上的总牌位最终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如今供奉在相对简陋的神龛上的牌位,仍是最初的原件。
严家祠堂兴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距今已有145年。祠堂正厅上方的横梁上对此有文字记载。主修这所祠堂的木匠名叫徐登甲,石匠名叫杨胜锡。两位工匠为一个家族立起了一个齐家修身的精神寄所。
底蕴丰厚的文化遗产
岁月荏苒,一个带有家族私有特征的古老建筑竟然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严家祠堂能够保存下来,或许是因为它在解放后作为地主的财产被收缴,不再姓严,而是姓公。严家祠堂内部空间所提供的实用性,使得这座古老的建筑承担起更多的社会功能。解放后,祠堂曾被用作大水坪小学的校舍,人民公社时“吃大锅饭”的大食堂,充当过生产队的保管室,还担负起电影院的功能,完全是当时大水坪生产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除了原来的神龛被破坏,祠堂的其他设施基本没有受到大的损坏,这实在是一件让人备感欣慰的事。
环顾咸丰境内,像严家祠堂这样的建筑实属凤毛麟角,它为咸丰县留下了一个建筑的经典,留下了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作为咸丰县内仅存的一座家族宗祠,县内文物保护部门注意到它的文物价值,经过认真考察,严家祠堂于1986年被列为咸丰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足见严家祠堂的文化价值。
除了建筑风格的大气、内部设施的考究,严家祠堂的石雕、木雕也堪称精美。天井的消防池后面,斜躺着一尊石雕艺术珍品——镂空的盘龙石雕。这不禁让人想起北京天坛公园里那块二龙戏珠的巨形浮雕,尽管工艺精湛,但与严家祠堂的镂空石雕相比,却多少有些逊色。盘龙石雕长2.6米,宽2.06米,上端呈现的是三龙抢宝(可惜正中的珠宝已被毁掉),下端是鲤鱼跳龙门。整个图案龙腾鱼跃,立体生动,中国传统的祥云图腾分布在整幅石雕之上,使得三条龙的龙身在若隐若现之间,增添了更多的生趣,充分体现了雕刻者刀法的精细。前来考察的专家说,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除了这精美的镂空盘龙石雕,祠堂内其他石雕也堪称完美,一对惟妙惟肖的石狮柱础与整栋建筑和谐地融为一体。其中一石狮脚踏绣球,气宇轩昂,口中含着可以滚动的宝珠,也算镂空雕刻的一绝。石狮下部基座刻有人物比例恰当的浮雕。细细考察,每一幅浮雕都在讲述一个历史故事,分别是郯子寻鹿、杨香打虎、孟宗哭竹、辕门斩子、鹬蚌相争、岳飞接母、陆凯折梅、单刀赴会。这些典故分别反映着孝道、忠勇、友情与处事,尤以展示“孝”的内容居多,体现出严氏先辈在修造祠堂时所寄寓的殷切希望,也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在鄂西南的大山之中早已深入人心。
不仅石雕精美,祠堂内的木雕也很有特色。正厅的上方有两块穿枋木雕,一方是“文王访贤”,一方是“三堂会审”(苏三起解),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典故。雕刻在窗棂上的窗花,由于年代久远,加之人为破坏,已看不清楚了,唯有门厅后壁左右的两扇木窗上,分别刻着“孝悌忠信”和“礼义廉耻”八个篆体字,不仅充当着窗花,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严氏族人的家国情怀。
让人惊喜的是,祠堂内外的门、柱、窗、梁、壁上,随处可见功力深厚的书法作品。除了前面窗户上木雕的篆体字,祠堂正厅上方的匾牌和两边门柱上雕刻的行书对联,以及正厅两旁以正楷碑刻的告诫族人的宗规家训,都体现了极高的书法造诣。两个侧门门柱上的行书对联,大都以效法赵孟頫为主;而《首士戒规六条》《增美奖章六条》《释回惩章十二条》等宗规的正楷碑刻,则效法了颜真卿的笔法。放生池外壁上的宗规十六条则用行楷书写雕刻,可见二王(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遗风。一座祠堂,集合了如此多的书法品类,姑且先不论其内容之厚重,仅凭其书法形式的展示、以及书写内容的丰富,也足以将这座祠堂称为宗祠文化的宝库了。
当然,严家祠堂的文物价值还远不止这些,更为重要的是,凝聚在这座祠堂里的精气神。
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
严家祠堂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有着自己的魂。凝聚在这所祠堂里的魂,就是遍布于祠堂内的宗规家训,包括祀典严规、增美奖章、释回惩章、首士戒规。它们无不体现了一个家族管理的智慧,表达了一个家族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严家祠堂的发端兴建,本身就有一种教化意义。龙洞严氏一脉敬尊的七老婆婆因后继无人,在临终之前毅然将宅基和家产悉数捐出,用于修建严家祠堂,这样既避免了族间财产之争,又为宗族做了一件大善事。
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严家祠堂大厅上方巨大的牌匾上刻录的《创建宗祠序》和《宗祠规序》,均明确说明了修造祠堂的目的在于“敬宗收族”。“敬宗”即祭拜祖宗,铭记祖恩;“收族”即团结族人,和谐共存。“敬宗”更多体现在祭拜的礼仪上,而“收族”却没那么容易。严家祠堂在“收族”的问题上,主要是通过奖与惩来体现的,于是便有了《增美奖章六条》、《释回惩章十二条》。《增美奖章六条》对于族中公而忘私、德才兼备、勤勉公事、光宗耀祖者一律给予奖励,富贵者破格尊崇,贫穷者破格周恤。《释回惩章十二条》则提供了更多的行为规范,在告诫族人为人公正、尊老爱幼、爱护公物、以家族为重的同时,也对诸如嫖、赌、盗窃、包揽词讼、会匪土豪等一切不务正业者,作出了严厉劝诫。对于祠堂的管理者,祠堂内也刻录有《首士戒规六条》,要求祠堂的管理者务必公正廉直,不得挟私武断,祠内实物账务管理务必清白。
兴建祠堂的主事者们觉得“祠中所议条规犹未周详,恐阅者弗能洞悉”,于是又刻录了明代学士王士晋的《宗规十六条》于祠堂内,希望子孙庶几了然心目。
王士晋的《宗规十六条》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很有名的家族宗规,明清时代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广为借鉴,足见其体例的完备。它包括乡约当遵、祠墓当展、族类当辨、名分当正、宗族当睦、谱牒当重、闺门当肃、蒙养当豫、姻里当厚、职业当勤、赋役当供、争讼当止、节俭当崇、守望当严、邪巫当禁、四礼当行。这十六条,把中国传统文化中齐家修身的基本内容都归纳进去了,对于一个家族的道德养成和行为规范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
纵观严家祠堂内的这些宗规家训,兼有道德律令和情感皈依双重意义的“家国情怀”,与中国祠堂文化经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达成“光宗耀祖”、“福荫子孙”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
当下,党和国家大力提倡弘扬良好家风、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树立良好家风。《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八条明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
带着这样的认知,当我们再次走进严家祠堂的时候,它应该不仅仅是一座带有家族个性特征的建筑,更应该是一方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