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全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2020-01-15舒云博
文/舒云博
巴东县是长江入鄂第一县,隶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素有“川鄂咽喉、鄂西门户”之称,境内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三山”纵横,长江、清江“两江”横贯,辖12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322个村(社区),总人口49.86万,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0.5%,是革命老区、移民库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深度贫困县。
近年来,巴东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的民族方针政策,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中办发〔2018〕65号)文件为根本遵循,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全民参与,各界联动,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建实了组织领导、工作推进、督办考评“三大机制”,形成了“一镇五村”同创夯实基础、“七进”活动带动全局的创建工作格局,培植了“山沟里的骑行帮办”易盛荣、“中国好人”袁辉、“脱贫攻坚榜样”陈兹方等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凝聚起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精神力量,开创了创建工作新局面。
提高站位,强力推进,引领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自觉担当创建之责。县委常委会、县委中心组、县政府常务会等及时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办发〔2018〕65号文件等精神,学懂弄通党对民族工作的要求部署,提升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战略之策、现实之需、政治之责,强化各级党委(党组)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力推动创建。坚持把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领导、责任人、工作经费及办公场所,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各族干部群众广泛参与共创共享”的工作格局。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在机构改革中,民宗部门归口县委统战部领导,作为县政府工作部门,履职更加顺畅高效。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多次听取创建工作专题汇报,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引领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建实工作推动机制。将创建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出台创建活动《实施意见》和《推进方案》,在2014年召开全县动员大会启动创建工作后,每年召开推进大会,持续推进创建工作。将创建工作任务按职责分解到县直相关单位和各乡镇,建实创建工作网络,形成分级负责、上下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把创建工作纳入县委全会、县政府工作报告,与各项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确保创建工作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健全督办考评体系。把创建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综合目标责任制考评体系,构建“督查督办、目标考核、问效问责”三位一体监督考核体系。定期不定期开展督促检查、严格落实通报问责机制,确保创建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有人督办,在全县上下形成强大的创建工作合力。
夯实基础,培植典型,促进创建工作全面推进
开展“一镇五村”同创,夯实基层基础。组织开展“一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五村”(特色产业示范村、洁净卫生示范村、基层党建示范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文明和谐示范村)同创,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乡村行”文艺汇演,从宣传教育、创建活动开展、民族文化挖掘传承、传统民居保护、民族关系等方面开展工作,将创建工作向乡村延伸,夯实创建基层基础工作。已成功创建2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4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个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5个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个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野三关镇石桥坪村建设“石桥大舞台”,自办节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民间文化,全村各族人民相亲相爱、和谐共处,被授予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十佳示范村”称号。
开展“七进”活动,推动创建全覆盖。按照“试点先行、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思路,精心制定“七进”测评指标体系,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
进机关。以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方便高效服务为重点,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推动广大干部职工学习落实民族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激励广大干部主动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县文体局、中国人民银行巴东支行先后被评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进企业。引导企业将创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推动创建工作与企业发展双促进、双丰收。国网巴东供电公司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主要业务深度融合,投资3亿元在118个重点贫困村建设光伏扶贫电站,全县重点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为巴东县各族贫困群众送上“阳光存折”,有效助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2018年被评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
进社区。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手段,指导社区利用活动室、志愿服务队等平台,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各类便民服务,进一步增强社区各族居民的凝聚力,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进乡镇。通过党建引领、宣传促进、活动深化、服务带动、典型示范,广泛开展民族政策、法律法规进乡镇、进村寨、进农家活动,干部群众交朋友、结对子,献爱心,先后开展了“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干部结穷亲”“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等活动,形成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良好氛围。
进校园。把学校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组织民族理论常识、民族政策知识和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进课堂,让学生从小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56个民族是一家的理念,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巴东县民族实验小学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重、整体提高、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大力传承“诚雅”文化,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本土文化传承有机结合,让各民族少年儿童了解和热爱中华民族,使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得到彰显,连续5年荣获湖北省德育精品案例学校、湖北省首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
进景区。开展“创文明景区、促民族团结”活动,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旅游成为助推各民族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幸福引擎”。神农溪5 A景区将巴东特有的纤夫文化与优美的生态山水风光相融合,打造出以峡谷观光和纤夫文化体验为特色的自然生态文化旅游区,探索出一条“旅游+扶贫”的路子,一叶扁舟带动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
进宗教活动场所。引导宗教界人士爱国爱教,向善向好,广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举办多期培训班宣传贯彻民族宗教法律法规,促进了宗教和睦和顺。
讲好巴东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培育创建品牌。加大对先进集体典型人物的培育力度,定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传承“奋力向上、勇往直前、战天斗地、风雨同舟”的民族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巴东人拼搏奉献。
讲好支持巴东发展的故事。全方位宣传北京对口支援、省“616”工程、杭州东西部协作等各地各界支持巴东发展的感人事迹,让全县各族人民感知党对民族地区的深情关怀,听党话,跟党走。北京市27年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口支援巴东,累计支援资金及物资折款8.7亿元,先后选派35名优秀干部到巴东挂职指导,先后组织1.2万人次巴东技术人员和基层党政干部赴京培训。湖北省“616”工程自2007年实施以来,对口支援单位由8个增加到35个,累计支持项目546个、资金约70亿元,极大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杭州下城区自2016年与巴东县结对帮扶以来,两地以产业合作为重点,以项目带动为载体,合奏了一部东西部协作的新乐章。
讲好服务各族群众的故事。金果坪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主任易盛荣始终把各族群众当父母,被称作“山沟里的骑行帮办”,《湖北日报》进行了专题报道,其先后荣获人社部“先进工作者”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江苏徐州青年袁辉,2011年南京大学毕业后,一直坚守在支教岗位上,成为少数民族学生的知心朋友,先后荣获“中国好人”“荆楚楷模”“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马云乡村教师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讲好各族群众自强奋进的故事。土家族无臂青年陈兹方发展电商,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事迹被《人民日报》刊载,用双脚书写出自己的无悔人生,先后荣获湖北青年五四奖章、湖北省劳动模范和恩施州“脱贫攻坚榜样”等荣誉。
建设阵地,创新载体,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作为创建活动的基础性工作,创新宣传方式和宣传载体,营造创建氛围,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团结意识,着力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建设宣传阵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和国家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纳入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学习教育之中,依托党校、乡镇远程教育基地、中小学校、村党支部、村级文化活动室等阵地,结合参观学习、专题讲座、集中辅导等形式,广泛开展民族政策宣传,营造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浓厚氛围。
创新宣传方式。持续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和“民族团结荆楚行”活动,广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五个维护”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在巴东长江大桥灯光秀、公交站台、公交车身、的士滚动屏以及机关、医院、酒店、商场L E D显示屏制作宣传广告,滚动播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语和公益宣传片,让创建活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用成就展、知识竞赛、调查问卷、文艺表演、演讲征文、电视专题、新闻专栏等形式,宣传民族团结知识,弘扬民族团结文化,展现民族发展成果。
做好结合文章。将创建活动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干净自强”的巴东精神、努力建设文化巴东等宣传活动有机结合,着力扩大覆盖面、提高影响力;与弘扬红色文化相结合,讲好开国元帅贺龙率领红三军浴血奋战、九次转战巴东的故事,开展革命历史教育,共同缅怀长眠在巴东这块土地上的段德昌、黄大鹏等革命先烈,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与长江三峡(巴东)纤夫文化旅游节、秘境巴东高山森林国际半程马拉松、巴东“畅游神农溪·横渡大三峡”冬泳邀请赛等重大节庆活动相结合,挖掘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与精准扶贫、“六城”同创、全面深化改革、法治巴东建设、特色民居建设、传承民族文化等工作有机对接,充分调动各个层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团结奋进,和谐共荣,创建工作硕果累累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深入持久的创建活动贯穿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过程,贯穿到全县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各基层单位,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全县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和谐共荣,安居乐业,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14年以来,巴东县共创建国家级模范个人2人,省级模范集体1个、省级示范单位12个、省级模范个人1人,州级示范单位19个,州级模范个人11人。
各族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各族人民围绕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团结奋斗,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族群众生活节节高升。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91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亿元,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791元、10424元。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湖北省旅游强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橘)生产基地、中国茶业百强县、国家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县、教育督导工作先进县、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等称号。水、电、路、通讯和住房安全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长期困扰各族群众的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饮水难、住房难、就业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正在全面实现。截至2018年底,累计实现87个贫困村出列、13.54万贫困人口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9.3%降至10.5%。2019年全县实现整体脱贫摘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构建共有精神家园。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由全县各民族干部、学生、老师、普通群众等群体共同演绎的巴东版《我和我的祖国》经中宣部《学习强国》发布后引起广泛好评,展现了全县各民族和谐共荣、携手共进的时代风貌。把传承保护本民族优秀文化与弘扬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推动文化交融创新,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创作了民族歌舞剧《巴风土韵》,风情音乐剧《巴山恋》,电影《拐杖》《漂洋过海来爱你》,歌曲《巴山谣》,舞蹈《土家撒叶儿嗬》《长江峡江号子》,堂戏《劝夫》等一大批歌、舞、诗、书、剧,先后荣获“中国廪君文化之乡”“中国楹联文化之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歌舞)之乡”“湖北荆楚诗词之县”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