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电影

2020-01-15赵启喜

民族大家庭 2019年6期
关键词:放映员晒场放映机

我是在鄂西乡村长大的,上世纪70年代初,物质生活贫乏,文化娱乐活动也十分缺乏。平时,最盼望的喜事就是看露天电影,又叫“打电影”。每看一场露天电影,我们就高兴得像过年一样。我家房子靠近生产大队,屋前是一块平坦的晒场,晒场铺着一层厚厚的石板。晒场是个热闹的地方,生产队经常组织村民在这儿开大会,夏秋在这儿翻晒五谷粮食,冬季在这儿分发牲畜草料,但最热闹的事儿还是“打电影”。

记忆中,每次“打电影”之前,村里的广播喇叭就会通知即将放映的电影名字,乡亲们会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好提前安排好手头农活。到了放映那天,放映员在晒场上架起一张木桌子,三四个人一起帮忙搭银幕,所谓搭银幕,就是找来两根小臂粗的竹竿,一边一根插到地里,用绳子穿过幕布四周的铆眼,绑在竹竿上,再撑挂起幕布。这可是个力气活儿,需要村里力气大的人完成。当银幕像帆一样竖起来时,我的心中便会涌起一股莫名的兴奋,那块银幕仿佛是我梦想之舟上升起的白帆,使我对未来的世界憧憬不已。挂好银幕后,在银幕两边各安放一个大大的音响,打开随放映机带来的录音机,放的都是一些革命歌曲。

傍晚,太阳还斜斜地挂在枝头,我就手拿小凳子或椅子到场子抢位置,想坐在前排靠近幕布的地方,生怕晚了占不到好位子。夜幕四垂,电影还没开始放,放置放映机的桌子上亮起了一盏小灯,放映员在倒带子(电影胶片),晒场上的人睁大眼睛等着,倒好一卷就喊一声,“倒一卷了”“倒两卷了”“倒三卷了”“倒最后一卷了”。大多数的电影胶片都是四卷,倒好第四卷,那就要开始放了。

在焦急的等待中,放映员打开放映机,电影开始了。一束强光照射在银幕上,胶卷开始“哒哒”地转动起来,银幕上出现了“八一”及五角星图案,引来满场的喝彩声。很快全场安静下来,伴着放映机轻微的沙沙声,我也沉醉在电影的剧情中了。

那时,看得最过瘾的电影是战争片,有《地道战》《英雄儿女》《上甘岭》《渡江侦察记》《英雄虎胆》《铁道游击队》《南征北战》等。电影里的人物分为两类:一类是好人,一类是坏人。看到好人被打死了,人们会唉声叹气,一些妇女和小孩子还会哭出声来;看到坏人被打死了,大家就哈哈大笑,拍手称快,恨不得自己也冲上去,把所有的敌人和坏蛋都打死。电影放完一卷,就要换第二卷。因为只有一台放映机,换卷的时间常常需要几分钟,大家只得耐心地等着。

电影放完,晒场上立刻人头攒动,有孩子的抱孩子,有凳子的拿凳子,有手电筒的打起了手电筒,有火把的燃起火把。一条条长长的队伍,从晒场走向四周的路口,开始往自己的村庄赶,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条火龙,在山野林间蜿蜒前行。抬头望天,幽蓝深邃的天空,点点星星在闪烁,一弯斜月高挂树梢。一片片麦地,在夜风中起伏,空气中弥漫着麦子成熟的香气。

有时,一部电影看一次,仍觉得不过瘾,往往要看上好几遍。在本地看了,外地再放映时,又赶过去再看,因此对每部电影的情节了如指掌,甚至能把电影中的个别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模仿得惟妙惟肖。为了再看一次电影,我顶风冒雨,战严寒斗酷暑,都在所不惜。小时候,因为我个子矮,坐在长凳上只能看到别人的后背和后脑勺。有时候人多,我就跑到屏幕的背面反着看。有时,我帮父母干农活回家晚了,到场后幕布下面挤不进去,我就爬上大树杈上或墙头上看。一次,我在等放映员换片子时,瞌睡猛地来袭,不知不觉睡着了,一下子从树杈上掉下来,腿摔肿了,胳膊也划破了。还有一次,刚下过雪的乡间小道被来往的行人踩踏成了冰路面,路窄而滑,中途还要过一条小河,平时都是踩着石头过河,那晚我心急怕去迟了,三步并做两步,前脚刚踩到湿滑的石头上,身子一个趔趄,后脚就踏进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冬天看露天电影,地湿风冷,很多时候手脚都冻麻木了,也舍不得回家,边跺脚边搓耳朵,直到屏幕上出现“剧终”二字。夏天看电影,少不了蚊虫叮咬,最怕的还是突然下雨,一下雨电影就“泡汤”了。

最初放电影的放映机胶片质量不好,经不住高温、摩擦,经常出现电影刚好放到精彩的地方,突然带子断了,或者温度高烧坏了,看电影时就提心吊胆的。后来,通过技术改造,放映机胶片从黑白变成彩色的,放映过程顺畅。再后来,集镇兴建了一座电影院,每周晚上在室内放一到两部电影,先购票再观看,因为家中生活拮据,好几次从电影院门口走过却没能进去。初二时,学校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电影,每人发了一张红色的电影票。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进电影院,我把电影票揣在怀中,兴奋得一个晚上都没睡好觉。

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部分农民外出打工赚钱,村里人陆陆续续买了电视机,村里放电影的次数逐渐减少了。我家发展农田种植经济,种植茶叶、土豆、板栗、天麻,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家中也购买了一台电视机,安装上卫星“天线锅”,一家人在劳动之余,可以收看一个个精彩的电视节目。

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彩色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也相继面世。街上出现录像放映厅,一批个体户用V C D光碟在室内播放电影,放映厅里爆满。因为录像带很少断带,放起来也方便快捷,60分钟一场,内容每天滚动播放,电影票也不贵,每张二三毛钱。在室内看电影既舒适又清晰,于是露天电影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随着录像机、影碟机的推广普及下乡村,富裕起来的村民纷纷购置,到租片子的店里浏览一番,碰上自己喜爱的片子租回家中,空闲的时候啜一口清茶看片子,看到一些难忘精彩的情节,还可以倒回去再看一遍。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对精神文明求之若渴,网络等现代传媒也得到高速发展,宽带不断升级,科技不断发展,3 D、4 D电影随之而来。随着D V D播放机的普及,环绕声音频器材的发展,大众消费逐步进入“家庭影院”时代,人坐在家中足不出户,也能看上高清屏的电影,享受到电影院的声效效果。

光阴如水,我经历了从“打电影”到“家庭影院”的嬗变,这是祖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中微不足道的一点,但这也是祖国建设所取得辉煌成就的生动缩影。我坚信,祖国明天更美好!

猜你喜欢

放映员晒场放映机
百万级影院放映机+STARKE音箱 湖南长沙私人影院
如何更换放映机ICP板上的RTC电池
最忆儿时的乡村放映员
新疆安集海镇辣椒晒场
如何加强数字电影放映机的维护
NEC三箭齐发 推出激光新品
放电影
如何做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的思考
430号放映员
父亲的晒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