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美育观照下的幼儿创意美术活动实施策略研究

2020-01-14浦月娟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树叶石头美术

浦月娟

教育家杜威认为:“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当这种相互作用达到极致时就转化为参与和交流,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艺术教育,无论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是审美经验不断改造的过程,而这种改造是在真实的环境中发生的。大自然蕴含多种美学元素,让儿童沉浸在自然界感受美、表现美是杜威给到教师的建议。这一建议与我国道家思想倡导的“自然”美育思想,即儿童美育内容既要“博大”,又要“归朴”的理念不谋而合。可见,通过对自然的审视来实现对幼儿感受力和创意表现力的推动是可行并有意义的。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让儿童在自然环境中观察、操作、体验,进而启动思考,建构、改造和创造经验,既符合儿童艺术表现与创造的基本规律,也能够进一步丰富幼儿创意美术活动的内容。然而,当前幼儿园开展的创意美术活动还未能充分认识大自然的审美教育价值,教师的活动实践还存在如下问题:

1. 对自然美育的忽略。表现为幼儿园虽然创设了优美的园所环境,但较少从美育角度引导幼儿欣赏、观察与表现,更多关注自然对幼儿探索、运动、游戏等活动经验获得的影响,幼儿通过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获得直接审美经验的机会较少。

2. 自然物运用经验的零散。在班级美工区中教师会为幼儿提供各种工具和操作材料,但是自然材料(如树木花草等)的运用比较随意,缺少深度思考,使得幼儿对自然物的审美体验得不到有效提升。

3. 创意活动中的幼儿主体性欠缺。当前幼儿的创意美术活动仍以教师预设为主,尽管教师已在活动中尽可能放手让幼儿自主表现,但由于幼儿没有在自然环境或社会生活中与所要表达的主题或事物产生频繁且带有观察、体验和思考的互动,使得幼儿心中无物,便无法创意。如何让幼儿心中有物,这是艺术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开展了在自然美育观照下的幼儿创意美术活动研究,旨在引导教师和幼儿一同浸润在大自然中,萌发幼儿最直接的所感所知,帮助他们实现经验的改造和迁移,培育真实的审美情感,拓展幼儿艺术教育的路径。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和幼儿观察,笔者总结了自然美育观照下的幼儿创意美术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玩”字为先,丰富体验

在幼儿创意美术活动中,教师会把较多的关注点放在“创”字上,视幼儿不同的创造表现为活动价值的体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后,教师们意识到“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与创造”同样重要,但是在实践中用于“感受与欣赏”的时间成本和教师设计成本显然是不对等的。如在秋天的主题中,教师会在美工区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表现秋天,但用于给幼儿欣赏的作品,与秋天直接接触的体验活动却不多。受到“高瞻课程”创造性艺术的启示,我们将丰富多元体验作为首要突破点,在“玩”字上积极实践。

案例:石头小人(嘉定区清河路幼儿园 吴淑华)

开学后第一次玩“室外陶园”,孩子们喜欢在里面兜兜转转,我投放了一些石头和树枝观察孩子们的行为,他们有的摆摆树枝,有的拿着石头看看玩玩。女孩小宇拿着一块石头,想了很久,最后在石头上画了简单的五官。我和她交流:“你的石头娃娃脸蛮好看的,作品已经完成了吗?”她说:“还没有,我想给她做手和脚,可是我来不及了。”我说:“这个想法好棒,有了手脚石头小人就完整了。”

第二天自由活动时,小宇给我一张纸,上面画了一排简笔画的蝌蚪人,她说:“我想做这样一排石头小人。”我说:“好有趣啊,你一定可以实现它。可以想一想用什么材料做小人的手和脚呢?”第二次玩陶活动时,她显然有想法了,石头小人有了用扭扭棒制作的四肢,五官的表现方法也有所不同。第三次活动后,她的作品完成了,一排石头小人出现了。

以上材料是孩子的选择,但拓宽了教师的预设,教师提供的材料里有树枝和石头,可是孩子却选择了石头和熟悉的扭扭棒。所以我想:有时候,需要调整的不是材料,而是開放的心态。在“石头小人”的案例中,教师没有像以往一样呈现已完成的与石头或树枝相关的美术作品,而是让幼儿自由地玩,教师默默观察。这一阶段幼儿与自然材料的互动是摆弄、观察,看似没什么作品,但过程中幼儿获得了对材料属性的直接感知。这样玩一玩是否已经足够,能否开展一些预设活动?这次教师选择把“玩”的时间再拉长,并通过和孩子聊天了解他们的想法,当孩子的想法得到支持,创造表达的愿望就更强,思路也更清晰,为后期一排石头小人的创意作品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二、观察倾听,因需而动

观察和倾听是教师的基本功,它既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也直接体现教师的专业敏感性。在研究中,我们通过让教师定点观察、拍摄小视频的方式,促使他们看到一个个镜头下幼儿的真实需要,反思自身在幼儿创意美术活动中材料投放、环境创设和引导上的问题,然后尝试着根据幼儿的需要展开行动。

案例:玩沙创意中的爱(嘉定区清河路幼儿园陈佳燕)

1. 得意的预设,收获失败的回应

幼儿园的沙池整修一新,我在沙池边投放了形象的镂空模具和有机玻璃相框,决定让孩子们来玩“沙画”。为了丰富幼儿沙画经验,我详细介绍了沙画操作步骤并让幼儿集体欣赏沙画视频。孩子们边看边发出惊叹,我心中不免洋洋得意,觉得孩子们一定会创造出不一样的“沙画”作品。玩沙活动开始了,他们有的抓沙、扔沙、扬沙,有的在玻璃相框上不停堆沙,还有的直接用玻璃相框装着沙离开了。整场活动,我期待的什么都没发生,究竟是怎么回事?

2. 安静地倾听,发现真实的需要

又是一次玩沙创意活动,我耐着性子看孩子们玩。一个孩子跑过来热情地向我介绍他的作品:房子(一堆放在玻璃相框上湿沙)。原来,昨天的大雨让沙池的干沙变成了湿沙,他用小杯子舀起湿沙一个个倒扣在玻璃相框上,造出了让他无比骄傲的“房子”。他开心地对我说:“我今天是小小设计师,你看,我造了很多很多的房子,可以住很多人呢!”孩子们没有按照我的预设玩沙画,但是运用湿沙玩出了“建筑群”,听着孩子稚嫩的语言,瞬间我仿佛从这简陋的沙堆中真的看到一个宏伟的建筑群!这不禁让我开始反思,一定要让孩子玩沙画吗?

3. 适宜的支持,满足表现的需要

针对孩子的需要,我在沙池边增加了他们常玩的陶泥。于是,有的孩子玩起了“做饭”游戏,将小块红泥做成“红烧牛肉片”;有的孩子将切下的三五块白泥放在碟子里,做了一盘“毛芋艿”;还有的将红泥和湿沙组合在一起做成“巧克力曲奇饼干”。正当我惊叹孩子们的创意时,耳边响起稚嫩的歌声:“祝你生日快乐!陈老师,我们做了饼干、蛋糕,给你过生日!”孩子们用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我的情感,他们的创意让我无比感动。

在幼儿自然美育创意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表现或多或少有所期待,并且会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提供材料。从这则案例中,我们看到幼儿的需要有赖于教师沉下心来安静听、仔细看,然后再提供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支持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内心表达。

三、创新实践,丰富创意

在幼儿创意美术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常常被一些惯性思维困扰,比如材料、工具和幼儿的表现内容,在《指南》指引下,我们通过各种创新实践,努力打破经验主义倾向,让幼儿的创意随着他们的观察与发现变得更加丰富与质朴。

1. 求助幼儿,突破惯性美术材料圈

在美工区创意美术活动中,教师除了提供纸、笔、颜料等美术工具外,还会提供彩泥、扭扭棒等辅助材料帮助幼儿创作。但随着对幼儿行为的进一步关注,我们发现那些惯性美术材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幼儿创作的需求,该如何调整材料、什么时候调整成了教师的困惑。在实践中,我们无奈地将问题抛还给幼儿,并在幼儿的带领下突破材料投放的惯性圈。

案例:畅想“未来城市”(嘉定区红石路幼儿园陈依燕)

开学初的参观汽车博物馆活动引发孩子们的无限畅想,孩子们开始通过小组自主设计并制作的方式来构建属于他们的“未来城市”,讲述在“未来城市”中发生的精彩故事。可是孩子们畅想的其他内容应该用什么来表现呢?这个问题困扰了非艺术专业出身的我,无奈之下我决定“求教”孩子们。

师:“你们需要哪些材料来进行制作?”

幼1:“我们的机器人餐厅需要保利龙球做机器人,还需要纸板做桌椅。”

幼2:“我们需要火柴棍、冰棒棒搭足球场。”

我心中一喜,这些材料之前还真没想到过。

“未来城市”的案例中让我们看到幼儿对材料的运用是有经验的、有想象力的,而且他们有能力表达自己对材料的需求。当教师困惑于如何用材料支持幼儿时,可以放低姿态,向幼儿求助,通过活动前的讨论解决这一难题。由于材料充分尊重幼儿的需要,幼儿对同一事物的表现也体现出各自的特点。

2. 小心求证,拓展常规工具圈

美术活动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工具,如今幼儿园班级中的美术工具已从单一的勾线笔、油画棒增添到各种笔刷、颜料等,不同的工具确实能给幼儿的艺术表现带来惊喜。因此,提供种类齐全的各类创意工具,鼓励幼儿大胆使用工具,对他们的表现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是,当幼儿不满足于常规的创意工具时,教师如何支持呢?我们坚信幼儿的无限潜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拓展幼儿对其他非常规工具的认识,能满足幼儿创意制作的需求。

案例:孩子能不能用切纸机?(嘉定区昌吉路幼儿园 凌洁)

(1)可以给孩子用吗?

毕业前夕,孩子们热衷于制作“毕业纪念册”,杨老师提供了三种不同形状的纸张供幼儿创作。可是不久就发现三种形状的纸并不能满足孩子们对“毕业纪念册”的畅想。我边观察边想:“为什么不让孩子自主裁剪所需要的纸张呢?”于是,建议杨老师尝试给孩子用老师用的工具——切纸机。杨老师回到办公室,先对切纸机进行了“全身体检”,最终得出结论:切口呈方形,不会出现切伤手指等安全问题;切纸机按压的手柄虽然有点重,但是大班孩子是可以达成的。于是,她将这个“新伙伴”请进了活动室。

(2)需要这样教吗?

自从切纸机来到材料架上,孩子们的创作兴趣倍增,作品也更加丰富灵动。然而杨老师变得更加忙碌了,她对每一个使用切纸机裁纸的孩子进行事无巨细地指导:“先把纸折一下,把折的这条印子放在切纸机底座的边上,左手按住机器,右手压动手柄……”我拦住杨老师,让她做个“懒”老师。果然,当有的孩子两手按压手柄,切纸机晃动的时候,旁边的孩子马上帮忙压住;当有的孩子裁切出不合心意的纸张图形时,他们没有放弃,而是反复尝试,终于知道纸张的边缘要与机器的边缘以及案板上的线条吻合;当有的孩子要裁切多张同样大小的纸张时,他们会用几张纸进行对比,把多余的边线裁切掉。

关于切纸机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只要教师对非常规工具进行小心求证,它确实能给孩子的大胆创想提供支持。活动中,大班幼儿身上体现出了相互合作、不言放弃和积极探索的学习品质,由此让我们相信美术活动的工具使用熟练过程应该由孩子自己来经历。

3. 依托自然,打破传统创作内容圈

幼儿创意美术活动中,每个幼儿的表现内容与其认知经验、生活经历等密切相关,同样是画一个人物,有的孩子把头发画得很长,有的把鼻孔画得很大,因此,允许幼儿自己决定想要表达的内容,他们的表达才会更加多元与自信。当幼儿身处大自然时,教师常常第一时间用自己的经验判断可以让幼儿创作什么,而后会遇到“即使自然变化万千,孩子们的作品始终如一”的尴尬。我们发现,对幼儿信任、对大自然的信任是打破这种传统创作内容的第一步。

案例:春天的广玉兰(嘉定区昌吉路幼儿园 许洁)

春天是广玉兰树叶掉落的日子,一阵春风吹来,幼儿园的草地上遍布这种黄色、硬硬的树叶。在户外散步时,唐唐大声说道:“你们快来看,这是蝴蝶的翅膀。”我和孩子们随声而去,原来是掉落在地上的两片树叶对接在一起,真像昆虫的翅膀。“原来小树叶可以变魔术哦,可以变出蝴蝶的翅膀,还可以变什么呢?”唐唐就走到了草地上,继续捡拾树叶,把它们放在地上,一片一片地拼搭摆起来。他把三片叶子首尾相连排成了一个数字“1”,然后又拿了四片树叶对称着摆放在两边,开心地指着地上说:“老师,你看,蜻蜓来了。”接着唐唐蹲了下来,拿走中间的两片树叶,把两边的树叶斜了一下,大声说:“变成蝴蝶了。”孩子们一个个玩起来,有的用树叶和短树枝拼桌子,有的将叶子撕开和其他树叶组合拼成有牙齿的鲨鱼,创意在不知不觉间展现出来。

在这则小班的案例中,我们看到置身于大自然中幼儿身心放松、喜爱观察、喜欢触摸的特点,让他们挖掘到大自然的种种奥秘。活动中,每个幼儿对树叶都拥有无限创想,对昆虫了解的孩子拼昆虫,对家庭生活经验丰富的孩子拼桌椅,喜欢海洋生物的孩子表现海洋鱼类,试想,若是统一让孩子们拼蝴蝶或许就看不到他们活跃的思维和无限的创意。

法国十八世纪著名教育家卢梭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提倡让儿童到优美的环境中去,亲身体验,随性创作。在幼儿园的实践研究中,笔者秉持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真实看到大自然带给幼儿的丰富想象和多元体验,看到自然资源为幼儿的表达提供的多元创意,正如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风行水上,自然成紋。”

猜你喜欢

树叶石头美术
别小瞧了石头
树叶的不同称呼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一片树叶
小树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