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美术区材料投放的支持性策略研究

2020-01-14孙静钱聚倩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美术幼儿材料

孙静 钱聚倩

美术是幼儿的一种自然需要,也是幼儿的精神生命活动,是一种没有直接功利的、以活动过程本身为目的需要的满足。当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局限时,幼儿总是能够通过美术活动来呈现自己对自然、社会的体验与理解。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工具和材料?如何引导幼儿运用材料等都是美术活动中突出的问题。在当前幼儿美术活动中,存在工具和材料提供不丰富、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教师理念不到位、互动策略不能有效支撑幼儿创作等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系统研究来改善这一现状。

一、研究的准备

(一)理论学习

关于“幼儿美术区材料投放的有效性”问题,我园教师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学习,因此我们查阅了有关文献资料,以求找到有利于支持分析及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首先,阅读如《学前教育中的主动学习精要——认识高瞻课程模式》《发展适宜性游戏: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等与幼儿美术教育有关的书籍。通过对这些书籍的阅读,我们对“激发和调动幼儿美术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其次,认真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以下简称《〈指南〉解读》),特别是“艺术领域”部分的解读。基于儿童观察的研究,应该借助《〈指南〉解读》的各种观察方法搜集相关的信息、数据开展实证研究,而非主观判断和盲目推理。

(二)现实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关于“幼儿美术区材料投放的有效性”问题的研究现状,通过中国知网,以“幼儿美术材料”为关键词进行了搜索,获取了243条有效信息,选择了其中80篇可信度较高的文章进行文献整理,发现目前关于幼儿美术活动中材料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状态:1. 目前研究的幼儿美术材料主要围绕生活材料、环保废旧材料、乡土材料为点状的个别探索。2. 目前针对工具材料的探索仅限于对某一类美术活动,如绘画、印染等,没有进行系统研究。3. 目前针对美术区材料有部分的研究,但总体数量较少。

二、行动计划的实踐、分析与推进

在以上有关理论的学习与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从设计路径、现状调查、材料提供、教师观察等方面开展了有关“幼儿园美术区材料投放的有效性”行动研究。

(一)开展现状调查,发现材料问题

为了掌握本园现有的工具材料使用状况,了解幼儿的需求,笔者对我园中大班的200名幼儿进行美术区活动的调查,围绕“你喜欢班级的美术区吗”“你经常在美术区里玩什么”“你最喜欢玩什么工具/材料”“你觉得美术区还需要哪些材料”四个问题进行观察,与幼儿对话,调查显示:81.3%的幼儿都喜欢班级里创设的美术区,其中喜欢的原因有三类:一类是幼儿个体比较喜欢画画,可以在区域画自己喜欢的东西;第二类的原因提到教师提供了各种材料的使用,如黏土、毛线、纸张、颜料、木头、石头等;第三类的原因提到教师的心理环境支持,教师允许幼儿使用想用的工具。其中以第二类的原因最多,这一调查显示:各种材料能满足幼儿美术创作的需要。而18.7%的幼儿不喜欢班级里创设的美术区,原因包含:不知道做什么、想做的太难以及材料不便于使用,都成为幼儿在美术区主动学习的障碍。

(二)设计研究路径,寻求难点解决

根据研究中需要攻破的主要问题,我们设计了研究路径,以观察幼儿需求入手,重点从“幼儿需要怎样的材料”“材料如何收放整理”“材料需要持续探究多久”“怎样引导幼儿使用材料”四方面开展研究,最后形成小中大年龄段材料的支持、摆放、更新以及材料使用指导等四大版块的支持策略。

(三)研究材料的选择与开发策略

根据前期调查,我们了解了幼儿喜欢哪些类型、特质的材料,紧接着就开始对区域内不受幼儿欢迎的材料进行调整,分别从生活类、环保类、自然类三类材料入手进行探索。基于前期的研究,我们发现材料的选择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1. 提供低结构的开放材料——生发更多可能

固化的、高结构的游戏材料显然无法满足所有幼儿的需求,开放的低结构材料能够有效支持不同年龄幼儿探索的需求。故我们尽量减少材料的加工程度,赋予幼儿更多的探索创想空间。比如在艺术区提供黏土、亮片、珠珠、纸筒、颜料、各类纸张、各种笔、剪刀、胶水等材料,支持幼儿的自由创作与表达。

2. 提供低加工的自然材料——链接生活经验

在研究中发现,同样类别的材料,如果是幼儿自己带来的,他们就喜欢使用,而教师直接投放的则无人问津。究其原因,幼儿喜欢使用跟自己经验“有关联”的材料。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儿的学习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给孩子的材料和环境应该贴近他们的生活,能够引发他们的已有经验。因此,在材料选择的过程中,我们尽量提供自然物和生活中的材料,如纸盒、纸杯、纸筒、蛋托等废旧物品。

3. 提供分层的支持材料——满足多元需求

受动作发展、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审美能力等影响,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美术材料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我们对每个年龄段的幼儿进行观察,提炼出小中大班幼儿适宜的工具和材料,如小班幼儿有意注意集中时间较短,手部精细动作发展不完善,对于笔的控制不够流畅。因此,适合投放容易控制的工具,如各种可以盖章的材料,压花机、短小的笔等便于幼儿使用。同时,小班幼儿适合使用颜料,因为幼儿能够用较少的笔画将画面填满,有利于提升幼儿在创作中的自我效能感。

(四)研究材料的摆放策略

材料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在区域环境中直接影响着幼儿在区域中活动的游戏状态,丰富多元的材料有效地支持了幼儿的创作,但也为幼儿的取放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有效支持幼儿在活动中有序取放,有效降低因为材料摆放不合理而影响幼儿美术区活动的可能性,我们借鉴《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一书对班级美术区的材料摆放进行研究,通过不断观察、调整,总结了以下经验:

1. 提供透明半开放的收纳筐 ——便于幼儿发现材料

在同一货架上往往会有多种材料,如果使用有色筐装材料,幼儿站在材料柜前无法从侧面看到筐中的材料,需要把材料筐抽出方可。为了方便幼儿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找材料,教师将材料摆放在透明半开放的收纳筐中,幼儿站在区域中间就可以环顾四周,选取自己想要的材料。

2. 同类的材料放在一起——便于幼儿整理材料

对于功能类似,或者材质接近的材料,可以摆放在一起,便于幼儿查找、比较。对于一些零碎的小材料,如珍珠、亮片、小纽扣等,则采用透明半开放的分类盒收纳,便于幼儿一次拿取多种材料。对于一些易乱的材料,如绳子、毛线等,则可以放在瓶中,只露出线头,既便于取用,又不容易弄乱。同時给每一种材料贴上标签,便于幼儿整理材料。

3. 不同年龄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材料摆放方式——便于幼儿使用材料

小班:操作便利、收放简便。材料分别在操作区的桌面、台面或地面上,方便幼儿随时拿取,简化整理和收拾的程序。中大班:采取“材料超市”的形式,引导幼儿自主管理。材料可分门别类地用透明筐收纳,集中摆放于多层开放式的材料柜或置物架上。零碎的材料(如豆子、瓜子、纽扣、吸管、回形针等)在归类后可置于较深的广口多格收纳盒中;各种纸张可根据尺寸、质地,采取卷合、叠放等方式归类,置于大小合适的筐内;剪刀、笔、胶带等常用工具可放入挂篓悬挂于柜边、窗台下;备用的盘子、筐子以及纸篓可置于材料柜上或区域入口处。总之,要让幼儿一目了然地看到工具和材料所在的位置,便捷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挑选使用。

(五)研究材料的引导策略

对于幼儿缺乏经验和能力去使用的材料,教师该如何进行引导呢?教师尝试在一个单元周期内,提供1~2种新材料,配以辅助材料,支持幼儿进行持续探索。在此过程中,教师对一个月中美术区幼儿使用该材料的情况进行了观察记录,包括使用人数、使用频次、使用情况、产生的作品等,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对材料的使用程度越来越高,艺术创作的水平越来越高,动作技能也在不断发展。

1. 基于观察的信息收集

教师在区域游戏中走进幼儿,倾听、观察幼儿的外在行为表现,并记录下这些行为。教师可观察同种材料多名幼儿活动的情况,也可观察同一幼儿与同一材料互动的情况。教师用简单的文字符号记录、拍照摄像等方式加以辅助性观察。

2. 基于观察的价值判断

教师收集信息后,需要根据《指南》在客观观察的基础上对观察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这里材料投放的价值判断,可参照三个层面:一是材料的兴趣度(主要是观察了解材料投放与幼儿年龄特点的适应性,包括幼儿对材料的兴趣、对艺术探究过程的兴趣);二是创作过程中的专注度(主要是观察了解材料投放与幼儿发展水平的匹配度,包括幼儿投入创作的主动性、创作持续时间的长短、创作过程的专注度);三是作品的呈现度(观察了解材料投放与核心经验的相关性)。教师再根据不同的创作方式解读出幼儿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

3. 基于观察的回应推进

如何通过观察来推进幼儿的发展?而区域中教师的指导更隐形、更灵活,也更具挑战。如区域活动中的介入指导、问题点拨;在作品分享交流的讨论中推进;根据材料的调整跟进来进行;根据幼儿的兴趣持续跟进,等等。

三、行动研究启示

总之,我们始终坚持基于对幼儿的观察、 解读与分析,结合“教育现场”来进行有关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行动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材料投放的有效性必须要在充分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基础上,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让他们学会自主选择材料,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幼儿与环境、材料互动,自主创作与探究,以提高美术区域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美术幼儿材料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