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招才引智
2020-01-14毛世英
毛世英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人才是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也需要有一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这正是我国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的宗旨所在,而这种优化的营商环境,显然也应是把人才放在第一位、重视招才引智的环境。以优化营商环境来促进招才引智,本身构成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任务,深入认识这一点,对于促进招商引资、自主创新以及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等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招商引资,更要招才引智
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以优化营商环境来促进地区的招商引资,这一做法在国内各地较为常见,对于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地方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因而备受各级地方政府的青睐。相比之下,招才引智在一些地方就不如招商引资更受重视。且不提从长期发展的战略角度看,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人、财、物、信息、技术等各种经济要素中最有活力、作用最大的要素,其价值远远胜过资本、土地、技术等物质要素,一切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角色都是人才,资本、技术等物质要素都要以人才为主体为中心来运作,专业人才创造的知识产权本身构成重要的無形资本;单是从招商引资的角度看,招才引智也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条件,是实现招商引资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和后继动力,二者构成一种优势互补、互促互进、不可分割的关系。
事实上,就二者关系来说,一方面,招商引资离不开招才引智。招商引资欲引进的项目、产业,都需要各类人才的参与才能完成,尤其是技术性强的高新产业项目更需要专业人才策划和参与。项目的落地和实施,都需要引进和培养所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甚至需要引进或建立相关的科研机构,其后继发展还需要当地人才市场提供长期的人才储备,开展经常性的人才培训。有时引进的高端人才甚至自己就会带来项目,或给本地推荐来新项目。而且,招商引资能否顺利开展,不仅与当地营商环境有关,也与当地专业人才储备情况密切相关。营商环境差的地区,人才短缺和人才流失的情况往往很严重,即便新项目落地,招兵买马难度也大,不仅技术人才难找,懂市场懂管理的人才也难寻,现实中一些新项目就因缺乏人才而发展迟缓。反之,人才匮乏、人才流失严重的地区,外来投资情况往往也很差,缺乏投资竞争力。
另外,招商引资也是促进本地招才引智的一个有效途径。项目、产业是专业人才的载体,专业人才往往是跟着项目、产业走的,本地流失的专业人才往往流向了在项目、产业、发展机会、薪酬等方面占优势的地区。而引进新项目、新产业,必然有机会招聘来一批与之配套的高端人才,这就有利于引进产学研各方的高层次人才;同时,新项目往往也要招纳本地人来培训以补充人才队伍,这也有利于培养本地人才。
可以说,真正重视以优化营商环境来促进招商引资的地方,必然也同样重视招才引智。将二者结合起来,利用各自的优势互促互补,如在招才引智过程中介绍本地引进的产业和项目,在招商引资中将各种人才扶持政策、项目资助政策列入推介范围,有利于促进项目落地和人才引进的双赢,从而确保引进的产业和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国内许多省市都把“双招双引”——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基本目标,就证明了这一点。如苏州近年来就以优化营商环境来促进“双招双引”,成效卓著。在招商引资方面,苏州高新区已有日资企业550多家落户,还引进法国梅里埃集团、德国肖特集团、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硅谷数模等大公司落户,建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电网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功实现了从乡镇企业向新型战略性产业的转型升级。在人才引进方面,苏州也高度重视,近年来先后出台了30多项人才配套文件,全市常住外籍人口已有2万多人,目前已成为一座拥有27万高层次人才、人才总量近300万的国际化开放之城。在2020年4月举行的“云集苏州·创赢未来”高端人才云创活动上,苏州面向全球发布超过4.6万个年薪20万元以上或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端岗位,并启动了“万名高端人才集聚计划”,力争在3年内引进1万名高质量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其中海外占比不低于50%,外国高端专家不少于2500人。不仅重视引进人才,苏州还重视引进科研院所,近年来累计吸引超过130家科研院所、研发机构、技术中心进驻苏州,这些院所也成为吸纳专业人才的重要载体。苏州能在2020上半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5万亿元,超越上海成为全国第一大工业城市,其“双招双引”政策的落实功不可没。
围绕招才引智深化营商环境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方向的迈进,在产学研融合发展上的深入,专业人才及其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发挥的作用愈来愈突出,各地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端专业人才愈来愈成为全国各地争夺人才的焦点。如何通过改善人才服务环境做好招才引智,帮助本地企事业单位引进所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已成为各地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除了上述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工作相结合之外,还应重点聚焦以下几方面。
为人才的流动和集聚搭建各种服务平台。优化营商环境是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人才如劳动力一样,也是一种市场要素,应该像技术、资本、数据等要素那样市场化,即要使人才流动遵循市场规律。然而,由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不少地方在企事业单位之间、产学研各部门之间等人才流动渠道上都存在着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妨碍了广大人才尤其是中青年才俊的事业追求。对此,应破除在体制机制上存在的妨碍人才合理流动尤其是向企业流动的各种不利因素,建设和完善各行各业的人才市场体系,营造各种高效、便捷的人才交流服务平台,这有利于人才有更多机会流动到能追求事业理想、发挥自己潜能和特长的地方,也有助于本地企业迅速方便地物色各类合适的人才。特别是人才网络服务平台,具有远程咨询、实时互动、高效便捷等特点,在今年疫情时期成为人才招聘的最佳选择。如在2020年春节期间,为解决疫情给企业带来的复工难问题,浙江人才网联动62家公共招聘网站举行全省网络招聘会,累计为12万家企业推出115万个就业岗位;3月初,浙江各市又联动开展了“浙江百万高层次人才云聘月”大型公益招聘活动,用人单位和应聘者招聘全程无接触。还有苏州高端网络引才平台在2020年4月8日启动,在北上广深等26个国内城市上线的同时,在国外德、日等8个国家同步上线,既安全又高效。
围绕招才引智不断推出有吸引力的“人才新政”。近年来,国内各城市纷纷出台“人才新政”,在落户购房、收入补贴、项目资助、工商登记、家属就业、子女上学、医疗养老等方面給予优待,效果明显。而且,一线城市、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一直占有较大优势,这使得不断出台“人才新政”成为国内许多地区吸纳人才、留住人才的必然选择。各个地方相互攀比、不断出台待遇优厚的“人才新政”,作为地方政策创新,本身也构成了一种有利于国内人才自由流动的良性竞争。例如,深圳在2016年推出81条人才新政,提出“十三五”期间大学生零门槛落户并给予住房补贴。到2017年,武汉、西安、长沙、成都等城市针对大学毕业生推出“零门槛”落户、“先落户后就业”等政策,带动国内众多城市纷纷响应,相继出台“先落户后就业”等人才新政,有的城市如沈阳市甚至放宽到针对中专以上学历人才。如此与时俱进地创新人才政策,显然有利于为外来人才提供更多更便利的落户机会和就业机会。
打造宜居宜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围绕招才引智来优化营商环境,也要充分考量人才的多层次需求。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着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多层次需求,反映到人才上,一般都有在安家落户、工资收入、就业创业、职业生涯、知识产权、人际交往、养老育子、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共性需求和个性化需求,优化营商环境也应遵循这一理论,把经济发展环境与生活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这包括打造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公平竞争、合作互利的市场环境,打造有利于产学研融合发展、自主创业的创新生态环境,打造有利于保护人才的知识产权、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法治环境,打造有利于人才安居乐业、优雅舒适、绿色环保、公共服务完善周到的生活环境,以及打造有利于思想解放、开放包容、激励创新、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人文环境等。营造如此多种环境相融合的大营商环境,能够充分满足人才从事业到生活的多方面需求,全面体现出对人才的尊重、理解、关心和激励,更有利于吸纳人才和留住人才。
鼓励支持柔性引进专业人才。在当今移动互联和信息技术时代,人才和智力的利用方式有了新变化,柔性人才引进正在成为一种人才流动的新型重要方式。柔性引才的原则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即不用改变人才原有的人事、档案、户籍、国籍等关系,只要人才能以兼职服务(异地、跨企、跨国)、项目合作、顾问指导、人才租赁、互派培养、候鸟式流动等方式来为我方提供智力支持服务即可。这种柔性引才特别适合吸纳高端人才,对于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华为集团就充分利用了这种柔性引才方式,先后在国外设立了16个全球研发中心、36个全球联合创新中心,吸纳海外优秀人才搞研发。如2G、3G基站合一的难题,就是由华为招聘的俄罗斯数学家攻克的,以此成果帮助华为在全球市场迅速崛起。柔性引才方式对于破解经济落后地区“招人难,留人难”的人才引进瓶颈,也构成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国内一些省份都将其上升到政策高度,很值得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在政策方面予以支持。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L18ALW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 辽宁社会科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