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办公行得通
2020-01-14王馨
王馨
如果非要用一个字来形容居家办公的体验,身为技术员的尚小姐不假思索地说出:“爽!”“在家办公,真是太爽了。”疫情之前,她正常工作时间是朝九晚六,如今调整为早上8点到下午4点半,“我们在家就用钉钉打卡,每天在公司管理群里汇报下当天的工作,居家归居家,工作也是要好好完成的,不能浑水摸鱼。”尽管她家离公司不远,那也得提前一个多小时起床洗漱、简单化妆,再打个车去公司,远的同事早上通勤时间得一个小时左右。而如今,省下了路上的时间,也省下了梳洗打扮的力气,从被窝爬起来就能干活儿。公司有严格的KPI,所以领导根本不需要担心员工因为在家工作导致效率低下。尚小姐呼吁,即便没有疫情,居家办公也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选择。不知道尚小姐的领导是否也有同样的想法。那么如何权衡居家办公对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产生的影响?
备受欢迎的居家办公
某研究机构在过去的半年里,对1000多名白领员工进行了调查,参与调查者中,男女大致各占一半,已婚者接近一半,有孩子的超过 1/ 3,约45%担任管理职位。这项研究使用的信息有其局限性,很多信息只能反映相对较短时间内的状态,然而仍然得出了一些令人吃惊的初步结论。
几乎所有的领导者都会认为,居家办公模式会导致员工工作效率下降。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员工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适应了居家办公,并通过远程视频向领导汇报工作,与同事讨论问题。许多员工表示,居家办公节省了上下班路上拥挤的时间,再也不用带着郁闷和焦虑的心情迎接一天的工作,这种感觉简直不能再好了。这个结论让许多领导者感到惊讶。
近年来许许多多的研究都表明,大幅度的转变会导致员工工作效率下降。比如频繁地更换办公室,大范围地改变室内装修,甚至办公区域少了一盆花都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效率。然而许多员工觉得自己成功适应了这次疫情带来的巨大变化,效率并未下降,这个事实值得瞩目。当然,远程工作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成长痛”:居家办公的新鲜感会在两周后大幅下降,这就需要公司花点时间和心思,帮助员工来适应这种工作状态,让居家办公走向正轨。
实际上,无论是办公室办公还是居家辦公,想要维持工作效率,都需要制度来维系。比如在疫情期间,许多居家办公的企业都利用视频会议,将员工组织起来。一些企业的视频会议甚至要比平时开得更频繁。有领导者表示,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种公司集体的感觉,但频繁的视频会议也打散了员工处理实际工作的整块时间。这一点也提醒领导者,不要刻意地为了提升员工的集体意识而采取过多的形式主义。
居家办公还涉及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那就是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即便是办公室办公,员工有时也会被家庭的琐事弄得无法专心工作。家庭本就是“问题集中营”,现在又多出一项“办公”的功能,又该如何进行生活模式与办公模式的切换呢?
一组研究数据打消了领导者的顾虑。远程工作开始初期,工作时长显著增加。一星期以后,有一半员工能够将一个工作日的工作时长维持在十小时以下,而此前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接近 80%。之后相关指标逐渐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但平均工作时长仍然比之前高出 10%至 20%。开始远程工作后,员工的压力、负面情绪以及与工作相关的冲突水平均稳步下降,下降幅度超过 10%。与此同时,员工自我效能感和集中精力工作的能力提升了约 10%。远程工作两个月后,员工表示“已经适应了新的工作节奏”“重拾了与同事往日的默契”“已经学会高效地管理时间”。
从一线员工到 CEO,所有人的评论都表明,在家工作让人们感觉到有很多好处。一位 CEO说,即便是疫情过后,他也希望从今往后高管不要坐飞机满世界飞,只为了参加一个小时的会议。而员工也表示,自己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与爱人一起居家办公,可以真切地感觉到两个人是在为共同的目标努力,这种感觉,是从未有过的。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打卡通勤一直被管理学界所诟病。专家认为这是最反科学的管理,而这一矛盾在居家办公期间表现得更为突出,许多员工表示,无法想象通勤打卡的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
你是否适合居家办公
尽管列举了居家办公的诸多好处,我们还是要冷静地反思,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居家办公。有专业人士推测,理论上预测一个人是否适合居家办公的关键性格特征是责任心。然而调查发现,员工能否更好地适应居家办公,影响最大的一个性格特征是性格随和。这个特征一般涉及一个人维持积极人际关系、感知他人感受、与他人共情、关心他人及其面对难题的能力。从办公室工作转为远程工作后,性格随和的人似乎能够更好地配合同事。
一家软件研发公司的员工就遇到一个性格不随和的员工。疫情期间,虽然居家办公,但是员工们还是对未来产生了些许焦虑,如公司未来的发展将会如何,自己的饭碗能否保得住,公司的产品何时才能正式上市,疫情会持续多久,会给客户带来哪些影响。一系列的问题,让每个员工都心事重重。为了照顾员工情绪,公司的老板也会经常召开远程视频会议。其中,有一名员工就非常排斥这类视频会议。他认为,在家办公相对随便自由,白天在家可以穿着睡衣,甚至不用梳洗打扮。一旦召开视频会议,看见所有的同事还像往日在办公室一样,西装革履,正襟危坐,就难免让人心里不自在。其实,其他同事并没有这样的想法,毕竟居家办公也是办公,工作时间,尤其是召开会议,就要正式一些,这是对同事最起码的尊重。而这位不随和的员工却总是不配合开会,被领导点名批评过很多次。众目睽睽下,也是无趣得很。
除了性格问题,家庭氛围也很重要。我们知道,为了防止疫情扩大化,各个学校都选择让学生在家上网课。这就给孩子年龄较小的家长带来了新的挑战——陪孩子上网课。一边是视频会议,一边是陪孩子上网课。谁来陪,这就涉及家庭分工的问题。如果夫妻之间不能妥善地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居家办公将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甚至一些陪孩子上网课的员工,宁愿每天多花两个小时在上班的路上,也希望
在办公室工作。
简言之,大部分白领员工顺利完成了向远程工作的过渡,许多人开始找到远程工作的乐趣——虽然也要面对一些难题,比如要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居家办公似乎也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虽然现阶段的许多发现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确认,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疫情期间人们表现出的非凡智慧、领导能力以及组织提供的支持,令远程工作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这次为什么行
历史上曾有各种失败的居家办公实验。为什么这次适应得更好?我们发现了关键因素:这一次组织全体员工都不得不居家办公,而且大家齐心协力克服难题。疫情之前,居家办公通常被视为一种选择,而且必须向办公室办公看齐。如果只有一部分员工是远程工作,那么无论任职时间长短,这部分员工都会感到自己被排除在外,自己的地位比在办公室办公的员工更低,组织认同感也较低。然而这一次,远程工作不再是少數人的选择。团队和组织的所有成员必须齐心协力,建立新的标准和沟通方式,打造新的文化。
尽管远程工作有这么多好处,然而是否让员工继续居家办公,企业需要慎重考虑,居家办公不会像办公室里那样出现计划外的互动,而这种互动能够带来重要成果。实体办公室令平时不在一起工作的人有机会偶然产生联系,比如在走廊或食堂偶遇,这种时候的交流可以激发新创意。远程工作中闲聊也会减少,这种状态下信赖感会降低。这种自发沟通和信赖感的降低,可能对创新与合作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以一家新媒体公司为例,疫情发生以前,同事们都是办公室办公。由于公司员工平均年龄在25岁,所以大家在一起经常讨论一些时尚的话题,聊一些B站里的新闻。这些话题可能和工作都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同事之间聊着聊着,就会迸发出新的灵感,而这种灵感对于新媒体的选题策划大有帮助。自从远程办公后,这样的闲聊少了许多,相应的灵感也就少了许多。另外,远程工作还会影响决定组织长期健康程度的其他三项活动。
第一,新员工入职。完善的入职过程需要包含两类活动:让新员工参加入职培训,学习员工手册,通过老员工的讲解,了解公司的创建历史、企业文化以及规章制度;除此之外,还要带着新员工分别介绍老员工,以尽快让新员工融入集体。前者似乎可以很容易通过远程实现,员工可以通过看PPT,就了解公司的规章制度,而后者却无法很好地实行,这需要人与人之间深度的沟通,通过近距离的接触来增进彼此的了解。
第二,建立“弱连接”。弱连接是指同一组织内在工作上没有密切联系,但时间一长多少会有接触的成员之间建立的浅层人际关系。弱连接可以令组织成员彼此分享新信息和互补专业知识,对组织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创新、提高或保持产品及服务质量,以及推动项目达成重要目标。这样的弱连接,在远程工作中很难建立。
第三,建立关系。远程工作使得领导者难以观察和培养人才库中有利于组织未来发展的关系,难度之大,几近不可能。倘若所有人都居家办公,公司的轮岗项目、集体培训项目乃至跨部门合作项目能够发挥的价值都会受到限制。一线管理者压力最大的是如何在团队内部和团队之间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走进办公室的管理方式无法转为线上群发邮件,至少现在还做不到。转为居家办公,员工能够如常完成工作,但却牺牲了借由一同完成工作的经历培养长期关系的可能性。
这几点顾虑令领导者十分为难。如果让一部分员工回到办公室,全体员工远程办公的许多优势都会消失。员工在办公室工作的时候这一点本来就很重要,但换成远程工作或混合式工作之后会更加关键,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在场,而且这时候几乎不会闲聊。策略上讲,领导者必须腾出更多时间,进行“反复沟通”。必须投入大量精力把话讲清楚,成为首席重复官。要一直重复到每个人都能够完全准确地理解你在做什么、为什么以及要追求怎样的成功为止。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能说远程办公一定好或不好,只是告诉领导者,不要谈远程办公而色变,认为员工不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就不好管理。无论是何种办公模式,都有其利弊。即使是一些已经邀请员工全面回归办公室的组织,也会要求员工至少在部分时间继续远程办公。继续培养这两种能力,可以帮助企业调整绩效管理和薪资等人力资源体系,适应在不同环境下工作的员工的具体情况。不过更重要的是,这样还让组织得以利用当下这个特别的时段进行实验,寻找最合适的工作模式,更好地为将来做准备,不只是节省每位员工的办公空间成本,还有员工表现方面的考虑。疫情验证了一句格言——“需求是发明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