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螺旋结绳法在心外科术后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评价

2020-01-14孙盼盼

安徽医专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计划性胶带管道

赵 红 孙盼盼 王 芳

心脏手术由于操作复杂、部位敏感、创面较大、出血较多,危险性较大,若要取得良好的疗效,不仅需要成功的手术,更需要术后严密的观察和护理,心脏术后的患者大多数需要安置心包纵隔引流管,安置心包纵隔引流管的目的是为了排出心包、纵隔腔内的积血,预防心包填塞,心包纵隔引流管的护理是心脏术后护理的关键[1~2]。非计划性拔管是指插管意外脱落或未经医务人员同意,患者将插管拔除,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所致拔管,一旦发生,可能造成患者损伤、延长住院天数、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导致死亡,使重插管率增加,增加医患纠纷,增加院内感染机会[3]。为了预防心包、纵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避免管道反复固定造成的耗材浪费,有效保护置管周围皮肤,我科采用了3M公司的加压固定胶带裁剪制成的螺旋固定法结合结绳法对胸腔管分别进行一次固定及二次固定,经临床试用后,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5月在我科行心脏手术的760例患者,其中男性415例,女性345例,年龄1~81岁;瓣膜置换286例,冠状动脉搭桥221例,主动脉夹层108例,房∕室缺修补123例,其他22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无精神疾病及意识障碍;无皮肤疾病及局部皮肤破损情况;自愿参与本研究。②排除标准:其它管道(一次性腹腔引流管、一次性静脉穿刺引流管等)替代治疗者;伴有难以控制的糖尿病患者。

1.3 方法

1.3.1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临床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380例患者,实验组38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1.3.2 研究方法

1.3.2.1 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管道护理。①置管处敷料给予常规3M微孔通气胶带横向及纵向分别2次固定,外用胸带二次固定。②告知患者及家属管道维护相关知识,嘱患者翻身、活动时注意引流管长度,防止管道脱落、打折、受压,粘贴管道标识及悬挂防脱管标识。③加强巡视,保持引流管通畅在位,观察引流液的性状。④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告知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重要性。⑤根据患者不适主诉给予对症处理。⑥班班交接管道维护情况,敷料渗湿时及时给予更换。

1.3.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患者接受螺旋固定法结合结绳固定法加强引流管固定力度。螺旋固定法为一次固定(见图1),是用Y型纱布覆盖引流管周围皮肤,吸收渗液;再用3M加压固定胶带裁剪成长15~18 cm,宽7.5 cm形状后一端留取4 cm左右,另一端平均剪成3条,两边的胶带固定敷料后贴合皮肤,中间一条胶带缠绕于胸腔管上,同法对称粘贴另一侧。结绳固定法为二次固定(见图2),是用3M透明贴先贴于皮肤处以保护皮肤,再用3M加压固定胶带裁剪成长6 cm,宽4 cm形状后,距宽边1 cm处分别剪出1 cm左右,将中间部分贴合后形成露口处,将胶布贴于透明贴处,再用3M加压固定胶带裁剪成长10 cm,宽2 cm形状后宽边对折贴合,自漏口处穿出对折打死结,再将引流管贴于露口处再次打成死结。此时需注意,原则上引流管贴于皮肤固定不会造成引流管头端移位,若是引流管置入较短,贴于皮肤固定后,引流管头端会有一个向上抬的力量,此时可考虑将第一道结外1~2 cm处再打一死结后再次将引流管打结。具体情况可与主治医师沟通后再做处理。

图1 螺旋固定法固定过程

图2 结绳固定法固定过程

1.4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评价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引流管需再次固定患者例数;比较两组患者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②判定标准:医源性皮肤损伤多属于急性损伤,此类皮肤损伤的诊断标准为:Ⅰ度:皮肤完整,局部出现红、肿、热、痛;Ⅱ度:皮肤出现水泡,水泡破溃后显露潮湿红润创面;Ⅲ度:表皮破溃扩大,真皮层创面有黄色渗出液,浅层组织坏死,疼痛。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1例,对照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4例,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观察组患者引流管需再次固定12例,对照组患者引流管需再次固定152例,观察组患者的引流管再次固定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患者出现置管周围皮肤损伤情况2例,均为I度损伤,对照组患者出现置管周围皮肤损伤情况10例,其中I度损伤7例,Ⅱ度损伤3例,观察组患者的皮肤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情况比较

3 讨 论

保持引流通畅在位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临床上为了固定导管,采用了很多方法,如胸内缝合、胸外敷贴固定等,但在患者体位移动过程中,或患者术后躁动及睡眠时,非计划性拔管仍时有发生[4]。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引流管需再次固定12例,对照组患者引流管需再次固定152例,主要原因为心脏术后患者出汗较多、需要定时挤压引流管道以及翻身活动时管道牵扯等,螺旋固定法结合结绳固定法可有效减少引流管需再次固定例数(P<0.001),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心脏术后患者循环不稳定、出汗较多、患者对敷料敏感、引流管放置位置渗液浸润等原因容易导致引流管置管周围皮肤损伤,螺旋固定法结合结绳固定法可有效减少引流管置管周围局部皮肤损伤情况(P<0.05),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观察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1例,对照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4例,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但是观察组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螺旋固定法结合结绳固定法可有效减少引流管需再次固定例数,减少引流管置管周围局部皮肤损伤情况[5],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且此操作简单,取材方便。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仍需加强管道维护,观察到位,预见性的进行护理干预,切实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

猜你喜欢

计划性胶带管道
接好煤改气“最后一米”管道
纸胶带随身笔
粗氢管道腐蚀与腐蚀控制
胶带有故事
循证护理预防ICU患者发生CVC相关性不良反应及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观察
简易胶带座
超高龄患者股骨头置换术后计划性转入ICU临床研究
方便胶带
特性要因图对非计划性拔管分析及改进措施
MARK VIe控制系统在西气东输管道上的应用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