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导管尖端的临床效果
2020-01-14罗昭梅
罗昭梅
随着癌症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多,在该方面的化疗技术也得到提升,化疗时通常采取的给药方式为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给药,其中使用比较频繁的就是PICC化疗静脉通路。因为PICC留管的时间会比较长,在穿刺时应当尽可能避免反复进行[1]。导管尖端位置在PICC技术中属于比较关键的一个点,没有一次达到尖端或者出现异位是很容易出现导管堵塞、异位等情况,可见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于化疗患者的安全十分重要。为确保穿刺效果,需要采取相应的配合观察措施。本研究主要分析的测量、观察方法为腔内心电图,对其效果展开分析,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本医院接收的88例PICC患者,采取随机平均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5.4±8.2)岁,其中20例肺癌、12例胃癌、7例食管癌、5例乳腺癌;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17例,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56.9±8.0)岁,其中18例肺癌、12例胃癌、9例食管癌、5例乳腺癌。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化疗时需要进行置管措施、心电图方面不存在异常、心功能水平处于正常状态;静脉穿刺位置不存在皮肤感染、破损等情况。②排除标准:神志不清、出现意识方面障碍,无法配合治疗的进行。
1.3 方法 ①对照组:采取常规模式的PICC置管技术,选取合适的上肢静脉,对导管长度进行测量,当置管到达预定的位置之后将导管固定,对导管尖端位置确定时采取正位X线摄片,存在尖端异位的情况需要立即采取调整措施,再次完成再进行摄片确定位置。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腔内心电图定位导管尖端。选取右锁骨中线第一肋间和胸骨右缘连接位置、左锁骨中线第一肋间和胸骨左线连接位置以及左锁骨中线平剑突位置进行消毒,将电极片贴上,对其Ⅱ导联心电图进行记录;将RA分离,PICC内金属导丝用鳄鱼夹夹住,另一端的位置将其接入心电监护仪的RA端口,将P波引出。其配合尖端定位主要是对P波形态进行观察,缓慢送管,根据提示选择最佳位置,最后进行X线摄片确定尖端的位置。
1.4 观察指标[2~3]将两组一次尖端到位情况、异位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其中不良反应包括局部感染、渗血、导管脱落等。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其中计数资料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表示,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一次尖端到位情况以及异位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一次尖端到位数量多于对照组,观察组异位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次尖端到位情况以及异位率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发生12例渗血、1例局部感染、3例导管脱落、5例机械性静脉炎,不良反应发生数量为21例(占比47.72%);观察组患者发生6例渗血、2例局部感染、1例导管脱落,不良反应发生数量8例(占比18.18%)。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692,P<0.05)。
3 讨 论
PICC置管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尤其是在癌症患者的化疗当中,其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PICC尖端位置的判断。以往在临床中通常会选用的判断方法为体外测量导管长度,但该方法很容易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主要因素就是患者静脉血管解剖情况以及操作人员的操作情况。进行PICC置管后对导管尖端位置进行判断的主要标准就是X线摄片,其在置管后进行摄片可以对导管位置进行清晰显示[4]。但是在PICC置管尖端位置容易存在异位的情况,主要是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结合的位置存在一定角度,尖端到了该位置很容易出现异位,从而容易引发静脉炎、感染等情况。相关研究表示,对于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可以对其进行腔内心电图定位,再后期进行X线摄片,通过腔内心电图实时、准确、快捷的优势进行准确穿刺,降低异位的发生率。
PICC置管技术进行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包括患者的静脉血管解剖结构、身高、体质量等,还有通过体表测量难免会出现人员方面的主观误差,都会影响到导管尖端位置的判断。腔内心电图在应用过程中主要是按照导联P波振幅进行导管尖端位置的判断,当尖端在心房当中时会存在异常的P波[5],此时可以将导管退至上腔静脉当中,异常P波会消失,当P波的振幅处于最大位置是可以确定其为最佳位置。相比于X线摄片定位,腔内心电图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对PICC导管尖端位置实时反映,相对于体表测量,其在尖端位置的判断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利于减少X线摄片的辐射以及有效避免操作人员出现操作失误。但是腔内心电图对房颤、房扑等患者并不适用,会对其心律失常情况加重,恶化其心功能水平。本研究针对于我院接受PICC置管技术的患者进行腔内心电图,其一次尖端到位率比较高,且有效降低异位的发生率,避免出现过多的不良反应。但是该技术要求护理人员对正常心电图P波特征熟练掌握,在置管的过程中注意细节操作,不易过早地将导丝推进,以防出现导管置入困难的情况,并且检查好连接转换器是否处于准确的状态,体表心电图是否转换到心内心电图,在完成后最高峰P波降低达20%左右则可以将导管缓慢后退,避免将导管送到过深的位置,对患者腔内造成创伤。
综上所述,在PICC置管技术结合使用腔内心电图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其中需要注意各项操作,才能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