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学院与专业群协同的资产评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1-14
一、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资产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要素市场行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资产评估作为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应用型学科,新技术、新环境、新业态的出现对评估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2016年《资产评估法》的出台,资产评估行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2017年《资产评估行业“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要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搭建复合型人才深度参与行业建设发展、参政议政、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复合型人才集聚效应与专业优势。自2005年始,我国各大高校陆续开设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并立足培养行业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资产评估本科专业是培养资产评估专业人才的主要高等教育层次,仍然缺乏完善的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对于资产评估本科教育而言,如何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需要、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如何创新资产评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如何构建有产教融合、特色的地方高校资产评估教育体系,成为资产评估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的具体定义,并没有一个绝对清晰而严谨的表述。最早的官方使用是在1994年原国家教委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并在1998年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的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合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中明确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学术界对“人才培养模式”也有大致类似的概念认同。一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的构造式样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和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规格性”。人才培养模式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涉及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等要素,而“怎样培养人”则包括培养内容、培养过程,考核评价、保障措施等要素。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以通识教育为主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几种类型,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
三、地方本科高校资产评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现存的问题
(一)评估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不明确、多同质化
资产评估人才培养方案,发展目标以及培养方向不够明确,没有详细的特色定位及分析,目前,开办资产评估本科教育的地方本科高校,许多是在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脱胎于原有的专科高校,在人才培养路径选择上是“模仿”学术研究型高校的做法,“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以“学术性”路径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缺陷,与地方行业、产业需求严重脱节。当前资产评估已经进入“大数据智能评估”时代,现有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多采用综合性的、宏观的培养目标,脱离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滞后,导致培养出的评估人才无法有效对接“智能评估”时代的需求。
(二)评估人才培养主体单一,产教融合的培养路径不畅
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积极性、有效性不足。部分行业企业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企业没有人才培养的义务,仅仅是把合作当成是选择人才的途径,并未实际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同时,追求短期效益,激励产教融合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行业企业对大学生实践学习的安全风险有较大的顾虑,导致行业企业和高校合作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行业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产生一定影响。
(三)评估专业课程体系与不适应新业态
部分院校对资产评估专业定位不精准,且院校本身存在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不对应的问题,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表现为几种倾向:一是不论是财经类院校、综合性大学还是工科类院校,都侧重于资产评估基本原理的教学,人才培养趋同,海外并购、私募基金评估等高端业务所需师资以及相应课程缺乏;二是缺乏房地产评估、机器设备评估等涉及工学基础的相关师资,相关课程开设难度较大,导致资产评估教学偏会计、审计类知识,对于评估行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来说,理工方面成为短板,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三是缺乏财政资金绩效评价、PPP项目评价、互联网、文化产业、森林资源等新兴业务需求的相应课程。
(四)评估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从开办资产评估本科专业教育高校现状看,专业教师人数明显不足,专业教育教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而且具有评估师资格的教师不多。而要达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又亟需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有丰富的实践经历、能够把握行业动向、及时更新行业信息的能力的资产评估专业师资。当前,适应资产评估专业教育和科研“复合型”、“双师型”专业师资较缺,资产评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也是专业教育中的一个短板。
(五)校内外实践基地内涵建设不足
资产评估教育高校虽基本形成“专业认知→课程同步实验→综合模拟实验→实习基地实习”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但在具体的执行时仍面临诸多问题。在硬件方面,许多高校缺乏综合性仿真实训室,学生难以在校园里近距离接触现实的资产评估业务。在软件方面,大多高校使用的资产评估教学软件,缺乏真实的资产评估流程和案例,缺乏专门的实验室和实验软件,使学校教育更偏重理论学习。资产评估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很多仅停留于形式上签订合作协议,校企之间的互动机制和激励体系不够完善,在校外实践基地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希望学生从企业中学习行业经验与实际操作能力,丰富实践教学环节,整体上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而企业更加看重高校的人才资源,根据自身企业情况,满足短期的对资产评估专业人才的需求,以上影响双方持续深入的合作。校内实训缺乏仿真性,校外实习缺乏实习深度,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六)人才培养质量闭环保障体系不完善
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缺少考核量化标准、缺乏第三方反馈、缺失多主体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等共性问题。目前对质量评价多为教学质量评价,通过课程考核对学生的评价,仅关注学生校内培养的效果上,缺乏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的跟踪评价,并根据反馈的结果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优化的机制,在目前的监控体系中,用人单位和校友等第三方评价工作机制建设较为滞后,缺乏对毕业生能力持续的跟踪。这种体系难以满足大数据智能评估时代对高质量评估人才的需要。
四、专业群与产业学院协同视角下协同育人机制分析
(一)应用型大学转型中专业群建设
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明确了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校内评价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等转型任务。“六卓越—拔尖计划”、“四新学科”建设实施,又对地方本科院校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要面向产业、面向先进领先技术、面向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大模块的专业基础整合,明确产业需求,以需求引领改革方向,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在“学科交叉、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按需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特色专业集群。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产业学院的设立
2017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建设产业学院是地方本科高校是产教融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形式,产业学院是立足于服务于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地方本科高校联合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及组织,融合政策支持、行业资源、专业支撑、科研平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多种合作资源及要素,以行业专门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培训、专项研究、行业文化传承等为共同目标指向而构建的全程融入行业、企业元素的二级学院或以二级学院机制运作的办学机构。
(三)产业学院框架下专业群协同育人机制
组建面向产业的学科专业群是推动本科高校转型路径之一,设立产业学院是是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地方本科高校在向应用型转变过程中, 产业学院建设成为重要的推手。在产业学院,以1—2个核心专业为基础构建专业群,其他专业对核心专业承担支撑和补充的作用。专业群与产业集群(行业协会)实现一个产业学院与一个产业对接。产业学院以专业群为载体建立办学机构,服务产业或企业对象明确,合作主体为区域内的政府、行业、产业(协会)或企业,合理设计产业学院治理结构,订立有关章程协议明确规定了相关利益方责权利的契约关系。产业学院融合“政、校、行、企”各方优势资源,开展专业群建设、产学研合作、产业人才培养,是实现“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平台。以专业群为基础建设产业学院,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可以提高地方本科高校人才供给的质量。
五、资产评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福建江夏学院为例
(一)构建“政校行企”协同共建多元育人平台:资产评估与财务服务产业学院
图1 产业学院框架下专业群、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资产评估的专业属性要求人才培养必须走产教融合的道路,产教融合系统培养是实现企业人才对接的重要途径。《资产评估法》出台后,资产评估行业迎来大发展,福建省未来10年对资产评估专业人才缺口巨大,福建江夏学院认真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福建省公办本科院校中,第一个设立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并于2017年11月福建江夏学院与福建省资产评估协会签署产学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全国第一家资产评估与财务服务产业学院,构建行业协会主导下,学校和行业、企业全方位全流程协同育人模式,建设“一学院三中心”。即“资产评估与财务服务产业学院”、“资产评估研究中心”、“资产评估实验中心”、“资产评估创新创业中心”。产业学院通过借助福建江夏学院学科和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省资产评估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化学界、政界和业界合作,拓宽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为区域资产评估行业输送素质优良的人才,壮大行业后备人才队伍。“政校行企”四方共同实施产业人才需求调研及预测,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通过人才培养链与行业链相融合,多元主体协同、全方位实施资产评估人才培养。
(二)动态对接行业运行链的专业集群:审计与财务服务专业群
地方本科高校面临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任务,这过程中分析自身与当地行业、产业对应的学科与专业,对接服务主体的行业运行链,设立对应的专业方向,形成以1-2个专业方向为核心,形成若干相关性、互补性专业方向有机组合的专业集群,使得行业运行链的各运行段与专业集群内各专业方向形成明确的对应关系。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与进行专业群组合,深化专业建设内涵。福建江夏学院于2016年获批福建省普通本科高校整体转型试点项目“审计与财务”专业群,审计与财务服务专业群以审计、财务管理、会计专业、资产评估基础相近,服务面向一致的应用型专业为基础,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对资产评估人才的需求,专业群动态组群,资产评估专业对应行业运行链中资产价值分析和评估等服务,组群其他专业对应行业运行链中资产价值鉴证、管理、核算等,组群各专业之间相互支撑构成专业集群。专业群依托福建江夏学院省级工商管理重点学科、省级实验示范中心、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各类平台与产业学院内多个资产评估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共同夯实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的支持基础。在产业学院框架下,利用核心专业的资源优势在专业群内开展项目合作,走专业集聚发展路径。
(三)对标“国标”、“行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不断进化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资产评估行业“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能够提供综合性高端服务的复合型人才,满足行业综合性、国际化高端业务发展需要。对标“国标”、“行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与行业人才标准的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标准,将“专业教学质量是否达标”和 “行业用人标准、评价元素”共同作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标准。资产评估与财务服务产业学院理事会成员中,理事由福建省评估协会、福建江夏学院、福建省内评估行业领头企业组成,核心理事同时也是资产评估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定期召开理事会会议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议,实现高校、资产评估行业协会与资产评估机构共同制定产业学院的培养方案、培养标准、课程体系。
资产评估专业课程体系考虑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因素,通过构建随行业发展不断进化的课程模块,组成契合资产评估专业方向核心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模块,使学生形成复合性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备资产评估职业胜任能力。资产评估专业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的三层次结合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内容动态优化,体现新业务、大智移云等新技术的应用,注重文理科交叉融合, 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依托产业学院平台互通交流,共培资产评估专业师资
资产评估是个交叉性的专业,专业师资培养需要过程.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四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校内教师教学转型,是以会计学院师资为基础,通过课程组,将分散在不同系的9位有理论和实务经验同时具有注册资产评估师资格教师,打破教学系的界限,按资产评估主干课程分设若干课程组,每个课程组至少3人,通过专业群建多门课程,但有所侧重。课程组采取组长负责制,注意以老带新,形成梯队建设。第二是走出去。包括外出培训和参与项目实践,培训方面,福建省资产评估协会专辟绿色通道,支持校内教师,参加中评协组织的行业培训,使教师能补充最新理论和实务知识;实践方面,教师参与产业学院理事会成员单位(评估机构)的实际评估项目业务过程,锻炼教师实操能力。第三,教师科研转型,将福建省财政厅支持福建江夏学院资产评估学科专业建设的专项经费,划出一部分用于资产评估专项课题研究,其中既有福建省评估行业发展问题调研与应对,也有评估技术、方法实务研究,还有资产评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资产评估课程建设教改类项目,发动会计学院所有教师参与,引导向资产评估科研转型,力图实现教学和科研相长。第四,依托产业学院“协同育人”平台,多途径、多形式创造实务专家与高校、专业教师与行业的互通交流机制,走出去,引进来,实现“专任教师职业化,兼职教师专业化”。
(五)资产评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体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向行业输送亟需的资产评估人才,解决资产评估本科生毕业之前的人才供给问题,2018年,福建江夏学院在全国设立第一个资产评估专业中期嫁接班,在专业群专业内,择优遴选大三、大四学生,经过两个学期的培养,使其能够掌握资产评估专业基本知识,业务操作基本技能,学习后能够精准对接用人单位实际工作。适应资产评估师考试改革的新形势,组织学生参加资产评估师考试,开设考试辅导班,2018年以来,累计12位同学通过了资产评估师考试全部科目,通过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中期班的先行先试,探索了通过课证融通、提升学生培养质量的路径。
利用产业学院实践实训平台提供的课题,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安排产业学院的老师对项目进行指导;利用产业学院遴选的企业项目或课题,将其作为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选题,实行真题真做。建设资产评估专业校外一体化实习实训基地群。与产业学院理事会单位中的龙头企业或特色企业共建共享产业学院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群,将行业的生产实践真实场景引入教学。通过基地群提供的项目、经费、实习实训岗位,组织资产评估专业学生参加企业实践和实习,培养学生服务行业的基本技能,以满足资产评估机构持续、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
(六)构建资产评估人才培养质量闭环保障体系
建立多维视角的人才培养质量测评体系,产业学院内部跟踪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同时,探索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引入行业标准、重在行业认可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定期召开理事会会议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议,吸收行业协会、行业企业的意见,组建多方参与、多维视角的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团队;师生参与到产业学院理事单位短期评估项目实践中,实现了人才培养自我诊断,寻找课程设置和教学的短板;向行业企业输送毕业生后,通过用人单位调查和校友反馈等形式,全面、立体和客观地获取人才培养质量的信息,确保毕业生能力能够满足社会发展职业成长的需要,便于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深入地调整和优化,推进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产业学院建立后,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从理念到行动等多个层面优化产业学院的运行模式和内部管理机制,推进产业学院的内涵建设,最终达成产业学院建立的目标。
六、结束语
通过以产业学院的协同创新育人平台为基础,资产评估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为主体,推进相关专业与产业、行业、企业对接及产教融合,实现与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机制,协同保障提高学科专业建设质量的路径。基于资产评估行业的执业特点和教育现状,从资产评估专业培养目标设置、职业能力框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校外实习基地和分类多层次专业能力发展等方面,探索了复合性创新性应用型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的模式。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改革实施,最终实现产业(行业、企业)与资产评估教育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产教融合,形成特色资产评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实现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