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0-01-14程瑞
程 瑞
(大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作为机械类必须的专业基础课,学时64学时,包括6学时实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对机械类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非常重要,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情分析,发现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该课程工程实践能力强,学生没有企业实践经验,所以对实践性很强的内容学起来有些吃力,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2019年学院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团队教师开始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建立了传统教学和线上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从实验内容改革,理论和实践结合中进行了探索。
1 课程教学手段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老师讲为主,由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工程实践能力比较强,学生没有工厂实践经验,在机械加工工艺、机床夹具设计、机床和刀具等内容掌握困难,有的学生积极性不是很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线上采用超星学习通教学形式,提前上传教学资源,教师在上课前,需要对课件、重点难点视频的讲解,上传机床和刀具、典型零件加工工艺、机床夹具等实践性很强的章节视频。同学们通过线上的预习能够到达比纯线下教学更好的效果,线上的测验和试卷等能够做到数理统计和分析,对滞后的学生能够起到督促作用。在线下上课过程中,采用线上点名的方法,节省了课程的时间,从而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在线上讨论的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课堂上效果好,很多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的讨论中,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通过线上的统计功能,教学能够更好地分析学情,从而更好地对学习效果差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程成绩。
2 实验课程改革
目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为6学时实验,分别是车刀角度的测量、车削力的测量和误差统计分析实验,从实验的类型来看,车刀角度的测量实验的类型为验证型实验。从对学生创新的角度,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设计和综合型实验。对于车刀角度测量实验,保留原有实验中的测量角度项目,教师给学生4把不同类型的车刀,要求学生用车刀量角仪进行测量,学生进行角度的记录。增加学生进行设计环节,根据自己测量的角度,要求学生进行三维建模,建立三面,两刃和一尖,建立基面、切削平面和正交平面,通过建模,学生能够很清楚地掌握了在理论教学中的难点,这样从理论-实践-设计-分析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够更好理解掌握。最后,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选用一把刀具模型在3D打印机进行实物打印,让学生掌握最新的3D打印技术,提高学生应用型实践能力。
3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以工艺为主线,要学生能够掌握简单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设计,为了培养学生具有工艺编制能力,除了上课过程中做到重点工艺设计规程讲解外,课程结束后,进行2周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要求教师以企业真实案例进行项目式教学,学生完成典型产品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机械加工工序卡的设计,由于是企业真实的产品,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通过教师的指导,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学生对典型机械零部件的定位和夹紧掌握一般,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成产品的零件图三维建模,通过三维建模,学生能够更加理解如何完成工件的定位,通过三维建模,对工件的夹紧部位也比较明确,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项目教学,学生的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能力提高很多,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4 生产实习与课程结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结束,后续的实践课程安排生产实习,学生理论课程学习完相关知识后,需要在工程实践中进一步开展实践体验,在工厂的选择中,要选择能够完成典型零件加工的实习单位,比如机床厂、机车厂,这些单位加工的产品都是教材上的典型实例,比如机床主轴箱、床身、连杆加工等,学生在工厂也能看到完成的定位方案,如一面双销定位,实习单位的选择非常重要。在去实习单位过程中,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讲解,教师要提前给学生下发任务,让学生提前知道要重点学习哪些知识点,通过在企业生产实习,学生的机械加工工艺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机床和夹具也进一步掌握和理解,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