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国有林场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以南云台林场为例

2020-01-14姜启功江尧凯赵斯萍

中国林业经济 2020年2期
关键词:云台林场林业

姜启功,江尧凯,赵斯萍

(南云台林场管理处,江苏 连云港222062)

1 南云台林场历史体制机制沿革和产业经济发展的成败得失

1.1 清末民初产业发展的兴衰成败

这一时期的主要经营运营方式是:股份制+林业+工贸。以股份制实现资本金筹集,以发展工业原料林形成基础产业,以林业初级产品为原材料和传统作坊式加工实现增殖,以水上运输实现和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与美洲贸易市场对接。在体制上主体经营形式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初期发展形式,并运用了股份制等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形式。

如此先进的经营模式为什么会失败?笔者认为:这种资本主义经营模式,以人为中心同社会和自然的分裂,才是导致失败的实质。

1.2 建场后—21世纪初产业发展的得与失

南云台林场建场于1950 年6 月。建场初的主要任务是绿化荒山和木材生产,没有其他产业发展。1969—1973 年的兵团时期和1974—2001 年11月的农垦时期,是林场经营再次出现“以林为主,多种经营”产业分化的重要时期。

该时期主要经营机制及运营效果:20 世纪90年代以前以实行大锅饭平均分配为主,间断实行“工分制”、“评分制”,大锅饭平均分配机制经营企业虽缺乏活力,工资、效益较低,但资产维护较好,工分制和评分制是对平均分配的完善;自20 世纪90 年代起推行“承包制”,并于21 世纪初全面倒闭。

该时期简单沿用20世纪80年代广大农村地区推行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度,虽然一度激活了企业发展动力,但由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现代管理机制、改革发展软环境尚未形成。职工“包盈不包亏”资产增殖等纲性约束不足,利益瓜分不合理,“富了和尚,穷了庙”。多数企业由于技术储备不充分,产业科技含量低,不是缺原料,就是缺乏技术支撑与管理能力,纷纷出现“叱咤风云三五年,轰然倒下三五月”的倒闭乱象。

事实证明,对国有林场经营的产业实行内部承包,脱离了有效的政策机制和责任制度约束,不仅难有成功业绩,甚至造成资产流失[1]。

1.3 对国有经济主导和职工个体经济混合发展的实践探索

自2009—2019 年的十年间,是南云台林场历史上飞速发展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十年。全场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1.2亿元。其中:完成国家投资3 200 余万元、社会投资3 000 余万元,实施棚户区改造825户套、新建防火指挥中心和办公大楼5 500㎡;完成国家投资900 余万元、自筹投资300余万元,累计实施中幼林抚育0.155hm2,造林100 hm2,森林消防4.66.67 hm2,森林防火监控体系覆盖面积1 333.33 hm2;完成国家投资2 700万元、自筹投资800万元,新修水泥路26㎞,提档升级为三级公路20㎞;安全饮水、供电、电信、美化亮化、扶贫、云雾茶标准化、品牌化、护林站点条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治理、污排管网等大批民生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

森林资源资产增长、增值、增效。森林覆盖率由期初的85.2%提高到97.4%。全场活立木蓄积12 万m³,比期初净增2 万余m³。林分平均蓄积量由2010 年 的49.5~52.5m³/hm2提高 到67.5~70.5m³/hm2。森林生态景观质量和防护效益显著增强。

在职职工全员劳动生产率比期初增长近6 倍,由2010年的2万元/人提高到12万元/人;职工人均收入(含“五险一金”)翻了两番多,由期初的0.87 万元/人提高到4 万元/人;全场民主管理制度更加完善,法定职工权益和社会福利得到有效保障。

全场生态面貌及农林业生产、生活、生存条件和场容形象显著改善,为下一步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支柱产业培育和实现转型跨越旅游业崛起,实现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彰显区域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特色,奠定了雄厚的发展基础。

2 新时代南云台林场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更高质量的调整和提升

近年来,南云台林场主导产业、基础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支撑林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由于交通条件和资金等限制,尚未完全建立和形成,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十分突出,供需则都有。既有进入高质发展新时代的机遇,又面临“造血功能不足”,严重制约林区服务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双重挑战。在生态环境载荷限度内,构建支撑林场经济可持续发展、造血功能完善的支柱产业,反哺林业投入和满足社会民生需求,尚任重而道远。

对应于发展林业主导产业,南云台林场要向高质量转型发展。全场森林经营方案将结合推进森林经营可持续认证,进一步细化每一个小班的目标林相、目标树种结构、目标树、目标胸径,保证当前措施与功能目标相一致,确保生态安全、功能全面,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对应于培育支柱产业,南云台林场将依托一流森林资源和优越的区位环境,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突破发展制约瓶颈,克服“木桶”效应,提升产业“造血功能”和经济效益,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彰显绿色发展社会价值。

对应于夯实基础产业,南云台林场要结合森林经营方案和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规划,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支撑林场经济运行发展和满足社会民生需求与生态服务能力的坚实基础,创建一流服务品牌,实现充分发展,扩大保障供给侧社会民生需求。

如果说国有林场改革以前林场经济建设的重点,是以“修修补补,改善形象”为主,侧重于“管好用好国家固定资产,少损失不损失”和“补短板”。那么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国有林场改革以后,已经是从“顶层设计”的高起点开始的对标发展、综(融)合发展、重点发展。

从文明发展的视角看,新时代国有林场经济发展和现代林业建设是在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引领下,用工业文明的发展成果对林业行业内长期的农业文明思想重构的实践过程。先进的科技文化渗透和跨界融合,带来的不仅是林业建设思想观念的更新,对林业科技创新、业态创新、制度创新的推动价值更不可估量。国有林场建设乘载我国强国战略(交通强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网络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质量强国、文化强国……)融合发展的意义十分深远,领域广泛,机遇难得。

新时代国有林场各业态向现代化、标准化、品牌化深层次发展,推进林场高质量发展进程实现“以人为本、科学经营、集约管理、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节约发展、多功能全面发展”。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战略导向(组织目标)的深刻变化,对林场构建生产力和提高员工技能素质、调整生产关系及配置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期待。

3 混合经济和原山经验应成为国有林场后发时代发展模式的基本借鉴

国有林场改革与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开启了国有林场生态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尽管“改革的结果与批准的改革实施方案相比在政策涉及面及落实程度上”还“有折扣、有差距”,但至少在国有林场运行保障机制上“曾经的苦难已远走”。伴随着国有林场生态地位的提升和积贫积弱治理能力的提高,以及现代林业建设发展,我国国有林场新时代将是一个后发多载的现代化时代。国有林场企、事业经营管理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特征将日益明显。无论在所有制和产权关系领域的混合;还是在调节资源配置方式层面的混合,以及在资源配置主体层面的混合,必将呈现出五个维度的崭新特征:①在产权制度方面形成了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共生模式;②在区域经济方面形成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模式;③在经济结构方面形成了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基础产业融合发展模式;④在经济增长动力机制方面形成了多元要素供给与综合竞争优势模式;⑤在对外关系方面形成了外向型与全方位开放经济模式。

国有林场现代林业已经是现代生态、现代交通、现代体育、现代旅游、现代康养、现代信息、现代服务等新兴业态融合发展的综合体,是国有经济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广泛参与的市场经济混合体。多维度的经济建设模式混生和融合发展,以及为保证生态安全和资源环境功能可持续所采取的限载管制等文明发展,推动国有林场经营理念和产业经济发展必须向资源可持续、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等更高层次站位。

探寻和重构适合国有林场的发展模式,必须建立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国有林场未来发展方向上,结合具体林场各类型产业发展实际分析作出科学决策,在跨越传统观念、选择主动出击和摆脱观望等待、固守封闭发展,以及鼓励基层创新探索上寻求突破,形成与区域各产业产能载荷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相适应的多元共生战略发展模式。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仍然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混合市场经济。原山林场二十余年的发展实践,契合了这一发展模式,基本架构就是混合经济。是较早凭借这一架构和艰苦奋斗精神,成就获得林业产业和社会事业长足发展的范例,是对国有林场发展模式的成功探索,符合一般国有林场未来融合发展特点,应成为南云台林场后发时代发展模式的基本借鉴。

4 国有林场改革的路径:建设社会主义国有林场利益共同体

“利益同体论”是现代林业管理制度机制的核心,原山林场股份合作制、“一场两制”“一场多制”等一系列管理机制制度体系,是对构造社会主义国有林场“利益共同体”的富有时代社会探索,对国有林场发展基本路径选择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南云台林场选择和构建发展动力路径有重要启示。

4.1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新时代、新站位产生新动能,新使命、新要求呼唤新动力”

新动能、新动力构成新时代国有林场发展的基本路径。国有林场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成果是新时代国有林场发展路径的切入点。守底线保民生、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现代林业和林场经济可持续发展、投融资保障机制,都是新动能。推进国有林场深化改革,尽快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形成与国有林场现代林业建设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企业体制机制保障体系,既是新动能,也是新动力[2]。

审视南云台林场“走过的路”,过分单一的经营机制和产业组织发展路径,不仅束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还容易在时空上延误国有林场社会事业的发展进程。动能、动力不足既造成产业组织层面“缺少展现舞台”和人力、物力资源浪费,还容易错失发展机遇,造成产业和社会事业推进迟滞,“一边守着金元宝,一边端着要饭盆”。

4.2 着眼于互利共赢,提升林场社会经济合作开放水平,推进林场经济高质量融合发展

国有经济和以职工个体为主的民营经济是南云台林场现阶段主要经济形态。国有经济是林场经济的支柱,对于林场的稳定运行和跨越式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功能。优势表现在对林业生产力布局和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包括经济结构调整、重大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民生基础设施、经济与自然的良性关系等方面。国有林场改革对国有林场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社会公益属性有更加明确的定位,国有经济理应成为国有林场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主导形态。

南云台林场经济结构中的职工个体经济体量较小,但民营经济以利润为导向,有着比较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微观层面的生产和流通中具有较高的效率。在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规范和适度的民营经济发展有利于营造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利于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国有林场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林场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环节,也是林场现代林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保障。现代林业经济的融合发展,既离不开国有经济对社会生产力布局和发展的推动,也离不开民营经济的经营效率优势。只有实现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才能顺利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在“经济增长换挡下行”和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实现林场弯道超车、后发先至,完成跨越式发展。

4.3 加强培养高素质职业团队,加强员工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建设一支“留得住、用得起”忠诚强势的创新创业队伍

国有林场发展新旧增长动力的转换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旧的增长动力主要依靠资源要素驱动、投资驱动、量的扩张,而新的动力则需要创新驱动、科技驱动、质效提升。国有林场产业结构升级既包括在旧动力的比较优势领域中挖潜,发展与自身资源禀赋相匹配的新兴产业,以有效应对和规避“梅佐乔诺”陷阱,也要把发展路径逐步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转变。相比而言,国有林场“林业资源的有效可持续利用和服务功能拓展”比“严管资源”复杂多了。这既是林场经济发展滞后、造血功能不足的重要原因,也对国有林场治理能力和构建新型依靠动力形成了巨大挑战。人才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智力的发挥,是创新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现代林业建设高质发展后发先至,既然是产业生产力从落后到领先的跨越,其后发优势必然是核心生产力具备领跑素质,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

4.4 建立现代林业管理制度保障体系和构建法制社会和谐劳动关系的要求,相应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机制

新时代依法治国对生态行为的规范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完善国有林场管理制度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非常迫切。实际上,国有林场缺乏的不是民主,而是实现发展的秩序,特别是所有制的聚合机制和配置机制,当然也包括财政供给渠道和支持环节的畅通。

国有林场现代林业体制机制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选择和建立动力机制的出发点和基本视角,是“以人为本”、“责、权、利”相统一,形成“国家、企业、职工”三者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3]。

国有林场“利益同体论”最朴实的表述,就是原山孙建博场长“一家人一起吃苦、一起干活、一起过日子、一起奔小康、一起为国家做贡献”。相应于国有林场改革“产权明晰”、“政事分开”、“企事分开”、“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要求,要针对林场各个管理层级和职能岗位创新构建激励手段和行为约束机制,拓宽员工发展渠道,“让大家有奔头”,形成全体员工与林场同呼吸、共命运的集体意识和共同价值观,以及“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良好格局,实现以下层面的“人企合一”。

在职工层面:①让职工把企业当家业,把职业当事业;②尽心履职,精益求精;③让工作说话,用业绩证明;④学习提升,完善自我,争做林场不可或缺的优秀人才。

在企业层面:①将企业目标转化为员工目标;②将企业要员工做到转化为员工自己要做到;③将笼统的职责转化为清晰的价值;④将对立的利益冲突转化为协作的做大共赢;⑤将管理层或团队的责任转化为所有员工的共同责任;⑥将员工为企业或他人而做转化为员工首先为自己而做。

猜你喜欢

云台林场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The Last Lumberjacks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帮我买云台
林场起火了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Help me buy a…Tripod head帮我买云台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land produ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