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毒”论治急性白血病初探∗

2020-01-14蔡恩照张隽瑜李琳洁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5期
关键词:热毒白血病机体

陈 玉 蔡恩照 张隽瑜 李琳洁

(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浙江大学丽水医院,浙江 丽水 323000)

急性白血病是一类造血系统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系造血干细胞或祖细胞突变引起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骨髓、外周血及其他组织中的异常克隆细胞增殖和分化,并破坏正常造血。临床表现以贫血、出血、感染和器官浸润为主。急性白血病作为常见的血液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急性白血病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预后欠佳。经过多年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中医药可增强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和抗肿瘤效应,调节免疫,增强体质,促进骨髓抑制的恢复,在提高临床缓解率、降低疾病复发、减轻化疗相关毒副反应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文就中医对急性白血病的病名认识、病因病机、治法治则进行阐述,并总结笔者在临床使用经验,现阐述如下。

1 中医学对“毒”的认识

1.1 毒之内涵 《说文解字》言“毒,厚也,害人之草”,“厚”乃指程度较重,“毒”之本义指毒草。《辞源》所载之“毒”亦为“厚也,恶也,害也,痛也,苦也”。邪毒致病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谓“太阳在泉,热毒不生”;《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大风疴毒,弗之能害”;《素问·刺法论》道“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故而《黄帝内经》之邪毒泛指有强烈传染性的毒气。目前中医学中所言之“毒”经后世医家研究后,主要包括:一是泛指药物,或药物的毒性、偏性、峻烈之性,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二是指病证,如丹毒、疔毒等;三是指治法,如解毒、消毒、拔毒等;四是指毒邪,即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种种致病因素,正如《金匮要略心典》所云“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现代毒物学[1]认为,凡能进入机体后并与其组织发生某些作用,并破坏其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状态的物质称为毒物。

1.2 毒之分类 毒邪从来源而论,可分为外毒、内毒。外毒由外而来,包括邪蕴为毒或邪化为毒,是侵袭机体且造成机体损伤的一类病邪。前者指外邪内侵,久而不除,蕴积成毒;后者指六淫过甚转化为毒邪。食毒、水毒、虫兽毒、气毒、药毒、漆毒等物均属外毒。内毒由内而生,因脏腑功能失调和(或)气血运行紊乱,使体内生理产物、病理产物排出不及时,蕴积于内,化生成毒。内毒多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既为原疾的病理产物,又是新疾的致病因素,既可加重旧疾,又可产生新病。柴天川[2]将毒分为外感之毒、外感内化之毒、内生之毒、虫兽药食毒等。亦有学者[3]有阴毒、阳毒之说,强调毒邪的致病特性,或灼阴助热,或损阳生寒。邱丙庆[4]从病因学和病理学的角度出发,将其划分为原发性毒邪、继发性毒邪两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由外而来,直接侵袭人体,对机体造成毒害作用的烈性邪气即原发性毒邪。而在原发性毒邪侵袭机体的基础上,在体内产生某种病理性的有毒物质,从而对机体造成新的毒害作用,则是继发性毒邪。并指出毒邪具有暴戾性、危重性、相兼性、传染性、顽固性、从化性,说明其致病凶险、病情危笃、治疗困难,且致病广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综上所述,当代学者认为,毒是隶属于病因和病机学范畴,是有害于机体的、可引起机体功能破坏、丧失和/或败坏形质、导致病情突然加重,或呈沉疴状态,并难以加以干预的一类特殊的致病因素,其无论是渐生或骤至,亦无论源于外界或生于体内,均统称为毒[3]。

1.3 毒之特点 传统上毒具有毒性火热、毒性秽浊、致病性强、致病有特异性等特点,而现代认为,毒具有依附性、从化性、广泛性、选择性、易交结为患性重浊胶黏、易滞损脏腑阴阳之气等,还具有浸润性、蔓延性[5]。有研究认为,中医“毒”的主要特性是酷烈性、暴戾性、正损性[6];正如王永炎院士所言“邪气亢盛、败坏形体”,在一定程度揭示了毒的共性特征。徐中环[7]研究发现内毒既可慢性中毒,又可致急性中毒、多致脏器功能障碍或衰退、伤精耗气致人衰老、易致胀满疼痛、致人情志及意识的改变、病情缠绵难愈等特点。笔者推崇李佃贵[8]教授所创浊毒学说,认为毒具有以下特点:浊毒黏滞,病程缠绵;滞脾碍胃,阻滞气机;浊为阴邪,浊毒害清等。

2 中医学对急性白血病的认识

2.1 病名 急性白血病属中医学“热劳”“温病”“血证”“痰核”“瘰疬”“癥瘕”“积聚”“虚劳”等范畴,亦有医家命名为血癌、髓毒、淋毒病[9]。笔者结合自身临证经验,推崇浙江省名老中医罗秀素教授将白血病命名为“毒劳”[10]。因“毒”能概括本病病势急,病情重,多有发热;“劳”能提示本病气血亏耗,里虚为本,反复发病;热则伤耗津液,虚则运化无权,继而发“瘀”;故“毒劳”可统领其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表里同病的证候特点,能体现其邪毒内蕴的发病机制,能提示其不良的预后和转归。

2.2 病因病机 急性白血病病因目前争议较大。张伟玲等[11]认为,或因热毒,或因瘟毒,或因湿热、痰热窜入营阴,煎熬脏腑气血津液所致。朱文伟等[12]指出,邪毒是血液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热毒、疫毒、药毒等侵及骨髓均可致急性白血病。华昭[13]认为因虚致病,先有内伤体虚,而后外邪乘虚;或先有内伏邪毒,渐致正气虚损,正虚毒盛,累及致病。张莉亚等[14]指出,病因乃热毒为本,体虚为标,先天已有之“胎毒”内伏,热毒内着于胎,蕴蓄不散,深伏于胎儿精血骨髓之内,或复感瘟毒,邪毒侵袭,由表入里,致脏腑受邪,骨髓受损,此乃白血病发生的内在基础。史大卓等[15]认为,先有邪毒内伏,耗伤正气,然后由外感、劳累引动伏邪,使正气更虚,邪毒炽盛,攻注骨髓而发病。正虚邪实,耗气伤阴,日久未见平复,营阴内耗,故形体日渐羸弱;血液化生不足,而致阴虚,呈现一派虚损之象。清代名医唐容川认为“大毒”为“大衄”之因,“大衄”之表现与急性白血病出血证候相似。秦丹梅等[16]认为与病毒感染、电离辐射、毒性化学物、遗传因素、基因或蛋白质变异有关。有研究[17]认为,电离辐射、烷化剂、含酚和氢醌成分的食品等及某些病毒是引发急性白血病的致病因素,而这些因素均属于中医病因毒邪的范畴。急性白血病多起病急,发展迅速,初期表现为壮热、口臭、出血或紫癜等,为热证、实证、阳证,体现了“邪气盛则实”的本质。这也是临床采用以毒攻毒方法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理论依据。所以,本病的发生与“毒”相关,或因热毒,或因瘟毒,或因疫毒,或因药毒。若病情恶化,气血阴阳虚甚,终可导致阴阳两竭而死亡,体现“精气夺而虚”为其发展的结果。故而,气阴两虚是急性白血病内在发病基础,气血阴阳虚损、阴竭阳微是最终病理结果。

2.3 治疗法则 治疗上,历有泄毒、化毒、清毒、抗毒之分[4],尤以清热解毒为要。现代研究[18]表明,清热解毒法具有抗感染、抗炎性反应、抗内毒素、抗氧化损伤、抗炎性细胞因子、保护细胞器、维护钙稳态、增强解毒活性之扶正作用等。廊坊市中医医院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髓毒40余年,以邪毒内蕴、气阴两虚型为基本证型,以益气养阴、解毒活血为其基本治疗大法,以自拟的参芪杀白汤为基本方药,临床随证加减,效果显著。徐中环等[7]认为,解毒之法以祛邪为要,总以疏利气机为本,给毒邪以出路,以促使机体恢复生理平衡,即所谓邪去则正安。

笔者临床实践中参照李佃贵教授[8]祛毒8法(通腑泄毒、渗湿利毒、达表透毒、健脾除毒、芳香辟毒、祛痰涤毒、清热化毒、攻毒散毒),以及浙江省名老中医罗秀素教授治疗毒劳经验方(白血病抗癌Ⅰ、Ⅱ号方)[10],以“解毒”“补虚”“化瘀”为根本大法,自拟益气解毒抗白汤治疗急性白血病临床效果显著。

3 病案举例

患某,男性,48岁,因“乏力1周,发热伴全身酸痛1 d”入院。诊断为急性白血病。刻下:面色苍白,神疲乏力,低热汗出,腰膝酸软,胃纳差,食少纳呆,皮肤时现紫癜,大便略干,舌淡红略干,苔少,脉细数无力。辨证当属气阴两虚、热毒内蕴,治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益气解毒抗白汤:黄芪30 g,太子参15 g,北沙参15 g,地骨皮20 g,茯苓24 g,焦山楂24 g,陈皮12 g,当归10 g,生地黄12 g,天冬12 g,麦冬15 g,半枝莲15 g,白花蛇舌草30 g,黄药子10 g,山慈菇12 g,甘草6 g。患者经一期化疗后,病情控制稳定,化疗期间配合中药治疗,效果显著。白细胞稳定在正常范围之内。

按语:方中黄芪、当归、太子参补气养血;天冬、麦冬、生地黄、北沙参、地骨皮滋阴清热凉血;茯苓、焦山楂、陈皮梳理气机,健脾燥湿,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山慈菇、黄药子解毒抗癌;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益气健脾、滋阴补虚、清热解毒、凉血抗癌之功。

4 结 语

目前急性白血病治疗均以西药化疗为主,尽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化疗新药不断研制,化疗方案不断创新,支持疗法亦不断推陈出新,加之生物反应调节剂的应用,白血病的治疗效果不断提升,但化疗药物毒副作用明显,患者耐受能力差,生存质量不佳,复发率较高,严重损害患者的造血与免疫系统,长期无病生存率较低。虽然骨髓移植可使部分白血病患者获得长期生存,但移植费用昂贵,移植后排异反应多,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且骨髓供体不足,配型较难,在临床上得不到广泛应用。研究表明:中医药具有良好减毒增效作用,克服多药耐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并可减少并发症,防止白血病复发。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应用西药化疗为主,同时配合中医辨证论治急性白血病,可达到增效减毒、延长生存期、减少并发症,改善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热毒白血病机体
白血病“造访”,人体会有哪些信号?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奶牛瘤胃健康、机体健康和繁殖性能的关系
走进儿童白血病的世界
邓俊峰作品选
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验案浅析
丁书文教授辨治老年高血压特色
热毒宁合阿齐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45例临床观察
阅读理解Ⅰ
发动机铝机体气缸表面涂层